写秦朝历史的古诗

关于写秦朝历史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秦朝历史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秦朝历史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秦朝历史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24) 语录(31) 说说(14) 名言(29) 诗词(110) 祝福(4) 心语(63)

  • 秦朝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 阅读,历史
  • 秦朝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秦朝的历史人物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秦朝历史人物列表:秦朝丞相——李斯秦国著名的将领——王翦秦朝大将—— 蒙恬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秦始皇——*统一的'秦王朝

      秦朝历史人物列表:

      秦朝丞相——李斯

      秦国著名的将领——王翦

      秦朝大将—— 蒙恬

      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秦始皇——*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吕不韦——秦国丞相

      嫪毐——战国末年秦国的假宦官

      尉缭子

      赵高——有名气的宦官

      扶苏——秦始皇长子

      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

      子婴——秦三世(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

      陈胜——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西楚霸王

      刘邦——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秦亡后被封为汉王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韩信——西汉初年军事家、开国功臣

      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吕后——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

      秦朝丞相——李斯

      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秦国著名的将领——王翦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战将,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秦朝大将—— 蒙恬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秦始皇——*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正),因生于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故又称赵政(先秦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历史上最伟大的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吕不韦——秦国丞相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嫪毐——战国末年秦国的假宦官

      嫪毐(?-前238)是我国战国末期秦国人物。他受相邦吕不韦之托伪为宦官入宫,与秦始皇帝母亲太后赵姬私通,因而倍加宠信,受封为长信侯,并自称为秦王的“假父”。后来因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始皇处以极刑,车裂而死。

    [阅读全文]...

2022-06-24 18:42:36
  • 秦朝灭亡的诗句

  • 经典
  • 形容秦朝灭亡之快的诗句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6月22日 22:59 .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3.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维《观猎》) 5.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马寅识路真疲路, 蝉到吞声尚有声。

    (黄景仁《杂感》) 7.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9.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南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0.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1.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13.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5.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16.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17.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18.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20.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在《阿房宫赋》中,描写*导致农民起义,秦被灭亡的诗句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原文:阿房宫赋唐代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西东 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有不得见者 一作:有不见者)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阅读全文]...

2022-07-15 23:06:54
  • 秦朝的诗人有哪些

  • 诗人
  • 秦朝的诗人有哪些

      诗人是创作诗歌的人,属于文学家一类。诗人创作的作品可以是纪事性的,描述人物或故事,那么,秦朝的诗人有哪些呢?下面跟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秦朝诗人:

      墨子、晏子、庄周、荀子、吕不韦、谷梁赤、庄子、公羊高、庄忌、宋玉、荆轲、伯夷、屈原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因秦朝王室为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

      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了国土空前辽阔的王朝。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创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文化风俗,加强了大一统的凝聚力,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国走进了封建社会。秦朝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那么秦朝的国号从何而来?

      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据《史记》记载,秦之先祖为先贤伯翳,本为古部落首领,舜帝赐姓“嬴”。至周穆王,宗主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嬴姓又盛,故“赵”也是秦的代名词之一(据司马迁的解释,秦为嬴姓赵氏,秦始皇的“赵氏”是这么来,所谓“生于赵国,而为赵氏”属于后世误传)。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呼,统一以后由诸侯国名变为全中国的王朝称呼。由于统治者姓赢,又有赢秦之称。

    [阅读全文]...

2021-12-27 07:22:26
  • *朝代历史简介

  • 历史,教育
  • *朝代历史简介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朝代历史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朝代起讫都城今地夏约前2070—前1600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商前1600—前1046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周西周前1046—前771镐京陕西西安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①

      前770—前256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洛邑河南洛阳秦前221—前206咸阳陕西咸阳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洛阳河南洛阳三国魏220—265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建业江苏南京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东晋

      十六国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南北朝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北朝北魏386—534*城山西大同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隋581—6*兴陕西西安唐618—907长安陕西西安五代

      十国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宋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杭州辽916—1125⑤皇都

      (上京)辽宁

      巴林右旗西夏1038—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金1115—1234会宁阿城(黑龙江)中都北京开封河南开封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明1368—1644北京北京清1644—1911北京北京*1912—1949南京江苏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公元23年,新王莽*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阅读全文]...

2022-07-14 08:22:32
  • 秦国历史典故

  • 历史
  • 秦国历史典故

      导语:秦国的历史上有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典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秦国历史典故,欢迎借鉴!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帝国。秦朝开国君主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首创皇帝这一词语。国号秦,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国祚。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

      秦朝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说法“百代犹得秦政法”。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中文名称:秦朝

      英文名称:Qin Dynasty

      简称:秦

      所属洲:亚洲

      首都:咸阳

      主要城市:邯郸,南阳,巨鹿,九原

      货币:秦半两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人口数量:2500万(公元前213年)

      主要民族:华夏族

      国土面积:320万(公元前210年)

      历史贡献:统一华夏、车同轨、书同文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治国原则:严刑峻法,君主专制

      选官制度:军功爵、文法吏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皇帝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秦王子婴

      重要事件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之战,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战国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强大的秦国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秦王*号称皇帝,即赫赫大名的秦始皇,*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名称:秦灭六国之战

      地点:*北方、南方

      时间: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参战方:秦国、关东六国

      结果:六国亡国,完成*统一。

      主要指挥官:秦始皇、王贲、王翦、赵括等

      修筑灵渠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南北朝时,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时所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则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统一的规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寸;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国推行。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统一度量衡 古代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书同文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郡县制

      *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某些人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而且“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一语出自《史记·卷121·儒林列传》,术音述,术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事件。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阿房宫

    [阅读全文]...

2022-05-16 21:20:13
  •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

  • 历史,手抄报
  •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有关古诗历史的手抄报,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6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7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8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唐诗宋词,不仅是当时文坛诗词高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我们读唐诗宋词,觉得它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听唐诗宋词,觉得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不仅觉得语言美,而且觉得韵味无穷。既能得到启迪教益,又能得到美的享受。它吸引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它从登上文坛,一直到现在,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亲睐,一直盛传不衰。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不能不引人深入探索。

      研究表明,唐诗宋词的极大魅力, 是与它那严谨不苟而又富于变化的格律形式分不开的,是它那稳定的音步节律,两*两仄的交替使用,有规律的韵式韵律,工稳严饬的对仗与清灵流畅的散句的结合,构成了音调的高低长短,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造成了诗词的庄重典雅、自然潇洒的风貌。

    [阅读全文]...

2022-02-16 16:00:21
  • 最长的历史朝代是哪个

  • 历史,教育
  • 最长的历史朝代是哪个

      导语:*历经了许多个朝代,其中一些寿命很短,而一些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盛世。那最长的历史朝代是哪个呢?

      最长的历史朝代是周朝(先秦朝代)。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大一统国家。

      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王元年),*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今陕西*县东北)下的*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的沮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

      历史最早的`朝代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的代名词 。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

      夏族起源

      据史*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

      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 :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名叫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鲧禹治水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

      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 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这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 。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 ,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 。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是鲧的儿子

      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 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时代泛滥的黄河,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

    [阅读全文]...

2022-07-14 00:52:41
  • 秦朝灭六国的时间和顺序

  • 时间
  • 秦朝灭六国的时间和顺序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就是秦朝,那么秦王嬴政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他是如何打败六个国家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前230年,秦派内史腾领兵攻韩,俘虏韩王

      2、前229年,秦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前228年秦军进入邯郸,赵王献出地图投降,赵国遂亡。

      3、前225年,秦派王贲领兵攻魏,引河水和沟水灌魏都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

      4、前223年,秦派王翦领兵六十万攻打楚国,楚王负伤被俘,楚亡。

      5、早在前227年时,燕太子曾派荆轲前往刺杀秦王,未成,秦乘机于前226年攻下燕都苏城,燕王喜迁到辽东,至前222年,秦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6、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派王贲领兵由北向南攻齐,俘虏齐王建,齐亡。

      赵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灭楚之战

      秦军灭赵、破燕并魏后,紧接着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仍为*南方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楚国此时尚有对秦作战所需要的实力。秦始皇认为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曾以数千兵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获得了胜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便委以重任,并问李信说,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20万人”。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见,而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见用,谢病告老,归还频阳。李信则受命为秦军统帅,与蒙恬率兵20万对楚进攻。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鉴于秦楚接界多为*原,无险可扼,认为这次作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楚之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之进攻,必将兵力集中于汝水*,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于是确定以部分军队由蒙恬指挥,沿汝河*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舆、新蔡、颍邑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秦军排除楚边境部队的抵抗,于汝河南北分向寝、*舆展开攻击,击破楚军,李信军占领了*舆,蒙恬军占领寝城。秦军未遇楚军重大抵抗,进占两城后,渡过洪河东进。

      楚军统帅项燕以秦*变进军方向,孤军深入,立即率楚军主力,兼程急进,追击秦军于棠溪,给秦军以沉重打击。李信战败,率军往城父方向撤退。楚军乘胜猛追,3昼夜战斗不息。秦军连日所筑营垒,都被楚军攻破,都尉一级将领7人阵亡,李信军损失惨重,多亏城父蒙恬军的掩护,李信得以突围逃回秦境,才免被俘。这是秦统一战争中宜安战后,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军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虽然感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但并未动摇灭楚之决心,仍然继续进行灭楚战争。李信失败后,秦军统帅一职只有重行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亲往王翦家乡频阳邀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王翦谢绝说,身体不好,难以从命。秦始皇则坚持请他出征,并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翦此时才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万人不可”。秦始皇应允。王翦于是接替李信,担任秦军统帅,率领60万大军对楚作战。秦始皇亲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滨。王翦请求秦王多赐给他一些田宅。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带兵东去。

      王翦根据已往长期作战经验,知道楚军和赵军都具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是能战能守的军队。楚军新*击破李信指挥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一旦行动不慎,还会影响整个战争前途。所以王翦进入楚国后,即令部队在商水、上蔡、*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进行固守,并令部队不许出战。休整待命,故双方相持数月没有大的交战。

      楚对秦军大举东进,也集中全部兵力应战。当时秦已灭三晋,无后顾之忧,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够打持久战。楚则无论军事、政治都远为落后。统帅项燕仍然集中楚军主力于寿春淮河北岸地区,等待秦军的进攻。楚王责怪项燕怯战,派人数度催他主动进攻秦军。项燕军只得向秦军进攻,但既攻不破秦军的营垒,秦军又拒不出战,项燕无奈,引军东去。王翦立即令全军追击楚军,楚军为涡河所阻,双方交手,楚军被击破东逃。秦军追至蕲南,*定楚属各地。斩杀楚将项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寿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陷,楚王熊负刍被俘。秦军进军蕲南,只经1年多的作战,号称南方赫赫之强国的楚,便冰消瓦解

    [阅读全文]...

2021-11-24 04:25:59
  • *历史上假期最长朝代是哪个

  • 假期,教育,历史
  • *历史上假期最长朝代是哪个

      宋朝可谓是*历史上假期最长的王朝了,一年一百多天假,*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休息,确实是旷古绝今,亘古未有。对比明朝朱元璋时期一年到头只有3天假的工作狂模式,宋朝简直就是天堂。

      那么宋朝具体有哪些休假日呢?

      除了传统的大节:春节(7天)、冬至(7天)、寒食(7天)以外,传统的中节:元宵节(3天)、中元节(3天)、夏至(3天)、腊日(3天),和传统的小节: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戌日)、秋社(立春后第五个戌日)、上巳节(三月初三)、端午、重阳、立春、人日(正月初七)、中和(二月初一)、春分、立夏、三伏(高温假)、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各放1天假以外,还有一些宋朝自创的节日,也是匪夷所思…

      比如圣节,每逢皇帝和太后的生日,各放假3天。宋真宗(宋朝第三个皇帝)以后,又创造出了五个节假日:天庆节,五月初三,放假5天;先天节,七月初一,放假5天;降圣节,十二月二十日,放假5天。还有四月初一天祺节,放假1天;六月初六天贶节,放假1天(都什么鬼?宋真宗:祥瑞…祥瑞啊哈…)。

      以上这些节日,加起来已经达到74天了。在加上例休的旬假(每月十日、二十日、三十日)36天,加起来一年就是110天。

      如果再遇到婚假(自己结婚9天,直系5天,旁系3天,四服2天,五服1天)、丧假(文官父母去世放假27个月,武将父母去世放假100天)、病假(一次性最多可达100天),不得了!

      不过,你也不要高兴太早,因为宋朝长期处于强敌环伺状态,遇到紧急的事情,假期也面临着随时被取消的状态,特别是那些在宰辅机构上班的人。而如果其他那些不需要上朝的闲散部门,或者外放出京的地方官员,则通常不受影响。

      比如那些在馆阁任职的太学生。从宋朝开始,皇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后又设立“秘阁”“龙图阁”等,馆阁相当于皇家图书馆,主要任务是掌管图书典籍和编修国史。馆阁首脑称大学士,一般由宰相、副宰相和京兆尹等重量级人物兼领,但轮值任务则交给太学生。

      有些太学生就不高兴去馆阁轮值,于是千方百计想出一些理由来请假。而宋朝请假也很宽松,以至于出现了把馆阁值班登记簿称作“闹肚子登记簿”这样的`事情。

      宋朝陈鹄在《西塘耆旧续闻》中引用沈存中的话说:

      “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遇豁宿,历名下书‘肠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

      你可以想象一下,宋朝馆阁的登记簿,在“请假原因”一栏里的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闹肚子

      同上

      同上

      同上

      感冒了

      同上

      同上

      同上

      宋朝确实是古代社会一个特别推崇娱乐休闲的朝代,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统治者采取温和的统治政策,思想也比较开放。难怪许多人都向往穿越回宋朝,就像吴晓波说的:宋代就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

    [阅读全文]...

2021-12-31 07:18:06
  •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介绍

  • 教育,历史
  •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介绍

      导语:荆轲刺秦王是一个现代人都听说过的故事,荆轲大胆刺杀秦王,虽然失败了,却永载史册之中。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介绍,希望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2、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3、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欺凌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拓展:荆轲人物素材

      1、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 “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

      2、感情,似乎是一种十分缥缈的东西,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时时刻刻都围绕着我们。亲情、友情、爱情……而我们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正是有感情,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3、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3、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易水河边那位高唱着“风萧萧今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柯,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知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在抗击“非典”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多少可爱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一个就是邓练贤。他说过“选择当医生就选择了奉献”,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民、对病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在病房里,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险,坚守一线抢救照顾病人,最终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4、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阅读全文]...

2022-01-18 12:24:40
写秦朝历史的古诗 - 句子
写秦朝历史的古诗 - 语录
写秦朝历史的古诗 - 说说
写秦朝历史的古诗 - 名言
写秦朝历史的古诗 - 诗词
写秦朝历史的古诗 - 祝福
写秦朝历史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