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

关于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4) 语录(3) 说说(1) 名言(1k+) 诗词(74) 祝福(5k+) 心语(109)

  • 含有凡字的古诗词 带凡字的诗词名句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左传·昭公·昭公十年》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吴子·治兵》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伤寒论·伤寒例》

    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吴子·论将》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子·荣辱》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兵势篇》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大凡物不得其*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了凡四训·谦德之效》

    不凡之子,必异其生;大德之人,必得其寿。——《幼学琼林·卷二·老幼寿诞》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了凡四训·改过之法》

    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致士》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韩非子·八经》

    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韩非子·解老》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千金方·诸论·论大医精诚第二》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议兵》

    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朱子家训·全文》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格言联璧·存养类》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格言联璧·存养类》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

    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孙膑兵法·势备》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勉学篇》

    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围炉夜话·第九八则》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伤寒论·伤寒例》

    凡庸之性,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颜氏家训·后娶篇》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百战奇略·第五卷·奇战》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百战奇略·第六卷·胜战》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百战奇略·第四卷·攻战》

    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足衣食,便称小康。——《围炉夜话·第五三则》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芜。——杜甫《画鹰》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荀子·解蔽》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百战奇略·第五卷·危战》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泛爱众》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

    凡彼祸难也,先者恒凶,后者恒吉。——《黄帝四经·十大经·雌雄节》

    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格言联璧·处事类》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韩非子·解老》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太*御览·兵部·卷二》

    [阅读全文]...

2022-02-22 19:40:48
  • *凡岁月古诗

  • 岁月,*凡,抒情
  • 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3、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於潜僧绿筠轩》

    4、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欧阳修《采桑子》

    5、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7、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朱景素《樵夫词》

    8、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一《诗经·周南·桃夭》

    10、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11、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黄庭坚《满庭芳·山抹微云》

    1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1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一一李清照《如梦令》

    14、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辛弃疾《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1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一柳永《雨霖铃》

    1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1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18、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周邦彦《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19、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

    20、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21、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22、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佩兰《寿简斋先生》

    23、远是非,寻潇洒。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张可久《四块玉_闲居胜事添》

    24、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欧阳修《乌夜啼》

    25、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方干《送从兄郜》

    26、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27、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28、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29、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0、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唐多令》

    31、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32、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3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3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6、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3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38、连理枝头侬和汝,千花百草从渠许。——谭献《蝶恋花》

    39、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4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41、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42、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李白《早秋曲江有怀》

    43、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44、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45、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46、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一柳永《望海潮》

    47、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48、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白居易《对酒》

    4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5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事?——贾岛《剑客》

    51、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一杜牧《赠别》

    [阅读全文]...

2022-02-17 03:18:56
  • 诗名含有凡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凡字的诗词

  • 盆橘是树自盘山天成寺携来层台团团颇异凡卉育之凡五年矣

    弘历〔清代〕

    盆橘携霜色,垂垂朵殿中。层台犹缬绿,数颗已标红。

    传说宁成枳,题诗或寄筒。天成白云外,遥谢一窗风。

    生春二十首(丁酉岁。凡二十章)

    元稹〔唐代〕

    何处生春早,春生云色中。笼葱闲著水,晻淡欲随风。

    度晓分霞态,馀光庇雪融。晚来低漠漠,浑欲泥幽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漫雪中。浑无到地片,唯逐入楼风。

    屋上些些薄,池心旋旋融。自悲销散尽,谁假入兰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霁色中。远林横返照,高树亚东风。

    水冻霜威庇,泥新地气融。渐知残雪薄,杪*最怜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曙火中。星围分暗陌,烟气满晴风。

    宫树栖鸦乱,城楼带雪融。竞排阊阖侧,珂伞自相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晓禁中。殿阶龙旆日,漏阁宝筝风。

    药树香烟重,天颜瑞气融。柳梅浑未觉,青紫已丛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江路中。雨移临浦市,晴候过湖风。

    芦笋锥犹短,凌澌玉渐融。数宗船载足,商妇两眉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野墅中。病翁闲向日,征妇懒成风。

    斫筤天虽暖,穿区冻未融。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冰岸中。尚怜扶腊雪,渐觉受东风。

    织女云桥断,波神玉貌融。便成呜咽去,流恨与莲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芽新才绽日,茸短未含风。

    绿误眉心重,黄惊蜡泪融。碧条殊未合,愁绪已先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梅援中。蕊排难犯雪,香乞拟来风。

    陇迥羌声怨,江遥客思融。年年最相恼,缘未有诸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鸟思中。鹊巢移旧岁,鸢羽旋高风。

    鸿雁惊沙暖,鸳鸯爱水融。最怜双翡翠,飞入小梅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池榭中。镂琼冰陷日,文縠水回风。

    柳爱和身动,梅愁合树融。草芽犹未出,挑得小萱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稚戏中。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骂雨愁妨走,呵冰喜旋融。女儿针线尽,偷学五辛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人意中。晓妆虽*火,晴戏渐怜风。

    暗入心情懒,先添酒思融。预知花好恶,偏在最深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半睡中。见灯如见雾,闻雨似闻风。

    开眼犹残梦,抬身便恐融。却成双翅蝶,还绕庳花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晓镜中。手寒匀面粉,鬟动倚帘风。

    宿雾梅心滴,朝光幕上融。思牵梳洗懒,空拔绿丝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绮户中。玉栊穿细日,罗幔张轻风。

    柳软腰支嫩,梅香密气融。独眠傍妒物,偷铲合欢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老病中。土膏蒸足肿,天暖痒头风。

    似觉肌肤展,潜知血气融。又添新一岁,衰白转成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旅魂惊北雁,乡信是东风。

    纵有心灰动,无由鬓雪融。未知开眼日,空绕未开丛。

    何处生春早,春生濛雨中。裛尘微有气,拂面细如风。

    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满空愁淡淡,应豫忆芳丛。

    水调歌头 立秋前一日述怀柬许岂凡

    陈维崧〔清代〕

    将相宁有种,坚子半成名。蚍蜉切莫撼树,听我短歌行。

    薄俗人奴笞骂,末路妇人醇酒,一笑万缘轻。夫子知我者,试与说生*。

    斫豪猪,炙走兔,掣长鲸。群儒龌龊可笑,我自*纵横。

    [阅读全文]...

2022-02-23 05:12:52
  • 范成大的古诗

  • 1、《偶题》檐雨初干团扇风,夕阳芳树绿葱葱。蕉心榴萼俱无赖,要与春衫相并红。

    2、《无题》闻道明朝送旧官,无情更鼓夜将阑。此生见面知何日?忍泪须臾子细看。

    3、《田家》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南柯子·怅望梅花驿》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木兰舟。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5、《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6、《醉落魄·栖鸟飞绝》栖鸟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7、《破阵子·漂泊天隅佳节》漂泊天隅佳节,追随花下群贤。只欠山阴修禊帖,却比兰亭有管弦。舞裙香未湔。泪竹斑中宿雨,折桐雪里蛮烟。唤起杜陵饥客恨,人在长安曲水边。碧云千叠山。

    8、《步虚词/西江月》珠霄境,却似化人宫。梵气弥罗融万象,玉楼十二倚清空。一片宝光中。

    9、《步虚词/西江月》浮黎路,依约太微间。雪色宝阶千万丈,人间遥作白虹看。幢节度高寒。

    10、《步虚词/西江月》罡风起,背负玉虚廷。九素烟中寒一色,扶阑四面是青冥。环拱万珠星。

    11、《步虚词/西江月》流铃响,龙驭籋云来。夹道骞华龙彩仗,红云扶辂辗天街。迎驾鹤毰毸。

    12、《步虚词/西江月》钧天奏,流韵满空明。琪树玲珑珠网碎,仙风吹作步虚声。相和八鸾鸣。

    13、《步虚词/西江月》楼阑外,辇道插非烟。闲上郁萧台上看,空歌来自始青天。扬袂揖飞仙。

    14、《晚春田园杂兴》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15、《晚春田园杂兴》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16、《晚春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17、《晚春田园杂兴》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18、《初夏》清晨出郭更登台,不见余春只么回。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

    19、《车遥遥篇》车遥遥,马憧憧。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20、《除夜》婪尾杯残雪满簪,床头历日费光阴。故山巧入忙中梦,新岁尤关客里心。乌鹊倦时三匝绕,鹪鹩稳处一枝深。劳生佚老寻常事,从政那堪力不任。

    21、《春晚》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窗下日长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诗。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22、《祭灶词》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23、《苦雨》河流满满更满,檐溜垂垂又垂。皇天宁有漏处,后土岂无干时?

    24、《苦雨》不辞蛾化麦穗,叵忍秧浮浪花。儿孙汨汰护岸,翁媪扶携上车。

    25、《苦雨》折笋肥梅饤坐,涎蜗斗蚁上梁。雨工莫贾余勇,留乖稻花半黄。

    26、《苦雨》润础才晴又汗,湿薪未爆先烟。壮夫往往言病,病叟岑岑且眠。

    27、《立春》候管灰初动,条风已发春。万灵归化育,一气验*均。农事牛先示,人情蠖欲伸。忧哉汉疏广,樽酒过嘉辰。

    28、《立春》彩胜金幡梦里,茶槽药杵声中。索莫两年春事,小窗卧听东风。

    29、《梦中作》漠漠人间一气*,虚无宫殿锁飞琼。碧云万里海光动,何处书来金鹤鸣。

    30、《田家》稚子呼牛女拾薪,山妻自脍小溪鳞。安知曝背庭中老,不是渊明行辈人。

    31、《巫山高》湿云不收烟雨霏,峡船作滩梢庙矶。杜鹃无声猿叫断,惟有饥鸦迎客飞。西真功高佐禹迹,斧凿鳞皴倚天壁。上有瑶簪十二尖,下有黄湍三百尺。蔓花虬木风烟昏,藓佩翠帷香火寒玉色頩颜不可干,人间错说高唐梦。

    32、《喜晴》驱帚水争沟口,卷帘日款屋山。饥燕痴儿叫怒,拙鸠去妇复还。

    33、《喜晴》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34、《喜雨》昨遣长须借踏车,小池须水引鸣蛙。今朝一雨添新涨,便合翻泥种藕花。

    35、《行路难·赠君以丹棘忘忧之草》赠君以丹棘忘忧之草,青棠合欢之花,马瑙游仙之梦枕,龙综辟寒之宝纱。天河未翻月未落,夜长如年引春酌。昔人安在空城郭,今夕不饮何时乐。

    36、《元日》老来百味絮沾泥,期会关身尚火驰。几夜乡心欹枕处,今年脚力上楼时。酒缸幸有乾坤大,丹鼎何忧日月迟。莫道神仙无可学,学仙犹胜簿书痴。

    37、《元日》屋角峥嵘斗柄移,案头萧索烛花垂。与时消息评新药,若节春秋忆旧诗。饥饭困眠全体懒,风餐露宿半生痴。尊前现在休嫌老,最后屠苏把一卮。

    38、《园林》园林随分有清凉,走遍人间梦几场。铁砚磨成双鬓雪,桑弧射得一绳麻。光阴画纸为棋局,事业看题检药囊。受用切身如此尔,莫于身外更干忙。

    39、《枕上》明月无声满屋梁,梦余分影上人床。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语夜长。

    40、《枕上》一枕经春似宿酲,三衾投晓尚凄清。残更未尽鸦先起,虚幌无声鼠自惊。久病厌闻铜鼎沸,不眠惟望纸窗明。摧颓岂是功名具,烧药炉边过此生。

    [阅读全文]...

2022-02-03 18:12:03
  • 咏柳古诗的具体意思

  • 文学
  • 咏柳古诗的具体意思

      咏柳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咏柳古诗的具体意思,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咏柳古诗的具体意思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古诗的鉴赏:

      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诗。一般来说,咏物诗只有在题目中才点明所咏的事物,在诗句中并不会明确出现这项事物的名称。但是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涉及的相关意象,都要切合所题咏对象的特点,才能紧扣题意。比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写春天柳树飞絮的景象,用”乱条”指柳枝,”飞花”指柳絮,”倚得东风”则令人联想柳枝在风中舞动的景象。虽然没有一个字提到柳树,但句句都是写柳。贺知章这首《咏柳》也是一样。

      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碧玉”两个字,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拟物,二是拟人。碧玉,顾名思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古人的诗篇中,经常用碧玉来比喻流水、植物等事物,比如”晋祠流水如碧玉”,”圆荷翻风碧玉软”,这些比喻,都是为了显示绿色的光润、流丽,生机勃勃。因此,最为*常的一种解释,就是认为这棵柳树绿得如同碧玉一样。

      但是在这种解释里面,这句中唯一的动词”妆”却没有容身之地。考虑到这一点,把”妆”理解为妆点、点缀的意思,就可以理解成柳树上缀满了如同碧玉雕琢而成的叶片,十分美丽。更为宏大的手笔,则是认为”妆”可以引申为妆饰,这整棵柳树都是由一整块像树那么高的碧玉雕琢而成的,把那种铺满视野的美丽的绿色写得淋漓尽致。之所以用”树”这个量词,也是为了写枝条叶片的繁密饱满。

      也有人援引前代诗篇,说碧玉不是真的玉,而是人名。南朝宋时代的《碧玉歌》里,描写了一个漂亮的姑娘:”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碧玉,是姑娘的名字。破瓜,又称分瓜,古代文人因为瓜字可以分为两个”八”字,二八一十六,就用破瓜来指代十六岁,而这个指代,多用在少女身上。”碧玉破瓜时”,就是说这个名叫碧玉的姑娘年方十六,正是还带着点稚气的青春年华。

      现在我们形容小户人家的漂亮姑娘,都说”小家碧玉”。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不同,这个女孩子不是一举一动都无可挑剔,让人感到高不可攀的公主,而是楚楚可怜,说不定还有些天真俏皮的邻家少女,因此更加亲切,更加惹人怜爱。

      在这个典故的语境之下,”妆成”好像顺理成章地可以理解成梳妆打扮的意思,姑娘打扮好之后,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但是无法想象,一个漂亮姑娘梳妆打扮,”碧玉妆成”之后,诗人会直接跟上”一树高”三个字,比喻做到这个地步,未免就太直接,太煞风景了。我们只需要保留对这个典故的理解,让自己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这棵柳树,不是夏天里已经枝繁叶茂的老柳,而是早春二月时刚刚长成叶片,露出一种婀娜姿态的春柳,它的姿态里甚至还有一些稚嫩,就好像年轻的碧玉姑娘一样,美得天真而不张扬,恰到好处。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柳条的繁密与生机勃勃。”丝绦”,就是丝带。这里有一个小典故。《南史》中记载,刘悛之在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做刺史的时候,曾经不远千里给齐武帝献上几棵四川的柳树。这些柳树的特色是,柳条特别长,就像垂下的丝带一样。齐武帝非常喜欢,说这些柳树”风流可爱”。

      试想,用纤细的蚕丝编的带子,光泽绚丽,轻柔得仿佛没有重量一般,诗人就是用这样的丝带来比喻柳枝的轻盈美丽。而且他还刻意强调,这是”绿丝绦”。前面用”碧玉”比喻柳树的颜色,这里又用”绿”,再度突出了春柳色泽的清新可爱。另外,写柳枝的形态时,诗人用了”垂下”两个字,可见这柳枝不是随风飘拂的,而是安静地垂落下去的。轻薄柔软的丝带,只要一阵轻风就会飘舞起来,乱人眼目,但这千万条丝带一样柔嫩的柳枝,却只是静静地垂在那里,一丝不动,展现了一种极尽安宁、静态的美。

      “不知细叶谁裁出”,柳叶的形状本就是修长的,诗人又加上一个”细”字,越发突出了它的纤巧与精致,也令人继续想象:柳叶精巧如此,柳枝、柳树的形态,该是何等婀娜动人?紧跟着的”裁”字,则是在说,仿佛有什么人拿着剪刀和尺子,像做一件衣服一样,精心地描出它们的形状,再予以剪裁。我们形容一件人工物品的精美,都称赞它”巧夺天工”,但是诗人偏偏反其意而用之,他认为,这片片柳叶精致得简直不像自然生成的,一定是出自什么人的巧手——但究竟是谁呢?在全篇的最后一句,他给出了答案:”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二月,柳条上刚刚吐出细而窄的叶片,这时候的风,也不是温柔的”吹面不寒杨柳风”,而是乍暖还寒时候,仍带着料峭春寒的风,吹在脸上可能还有些微微的.刺疼。把这样的春风比喻成剪刀,真是恰如其分。

      这首诗的前两句,都是以比喻的手法写柳树的形态:春天的柳树通体碧绿如玉雕,柔软的枝条如同丝带一般静静垂下来。把柳树比作玉石和丝带,两者一为刚,一为柔,却都是静止如一的。到了后两句,一个”裁”字,一阵春风,暗暗用了拟人的手法,也在这静止的美之上增添了十足的动感。仿佛听见柳叶萌生的细微声响,仿佛看见柳条飘舞的优美身姿,一切都是因为春风的妙手精心拂过,唤起无限的盎然生机。

      通观全篇,诗句所描写的对象从柳树到柳枝,再到柳叶,呈现了诗人的视线逐渐由整体向细节过渡的完整过程,他描写的东西越来越细小,越来越精致。无论玉石、丝带还是宛若裁剪而成的叶片,都蕴含着人工制造的意味。但是到了”二月春风似剪刀”,整首诗的气氛忽然就由静而动,鲜活飞扬了起来。而读者也一下子恍然大悟,不必说什么巧夺天工,这巧手的裁剪者原来就是春风啊。从前面渲染强调许久的人工,忽然一跃而写造化天工,这个转折合情合理而又毫不突兀,可见诗人布局谋篇的功力。

      诗题为《咏柳》,但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之下,又何止是在写这一株柳树。春风吹拂,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想必将视线从这棵柳树上移开的时候,满眼也都是欣欣向荣的绿意。这种因小见大的笔法,王夫之称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贺知章就是这样从一棵垂柳身上,写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

      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花草树木,来作为描绘春天的媒介呢?柳树发芽很早,古代民众的《数九歌》里就写道:”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可见柳树返青是春天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诗人们当然也关注到这一点,他们纷纷赞叹:”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客舍青青柳色新”“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都是写春柳的清新色泽和盎然生意。就是李商隐《咏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虽然写了秋天杨柳的萧瑟,也仍对春天里随风飘拂的柳丝念念不忘。由此可见,柳树总是和春天分不开的。

    [阅读全文]...

2022-06-06 16:27:37
  • 《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下面是关于《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

      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 “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淡。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 字就是诗眼。因为江南的草都绿了,其中不但包括了“到”、“过”和“满”的意思,而且“绿”字又是那么鲜明和充满了生命力的颜色,改得确实是好。但《古诗十九首》不属于这一类,你不能从中挑出它的哪一句或哪一个字最好,因为作者的感情贯注在全诗之中,它整个是浑成的,全诗都好,根本就无法摘字摘句。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互相比较,其水准也不相上下,全都是这么好。这就更加使人想知道它们的作者: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能够写出这么奇妙的一组作品来呢?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大家探讨的结果,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我就把其中几种最早的、最重要的说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 “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刘勰说,西汉成帝时曾编选了当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共有三百多篇,但这些作品里并没有五言诗。可是他又说,现在传下来的这一组非常好的古诗,有人说是枚叔的作品,而其中的《孤竹》那一篇,则是傅毅的作品。枚叔即枚乘,是西汉景帝时的人,傅毅是东汉明帝、章帝时的人。现在我们先来讨论枚乘,等一下再说傅毅。大家知道,景帝的时代比成帝早得多,如果景帝时代的枚乘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五言诗,那么成帝时代编选作品时怎么会不选这些诗呢?这已经是一个问题。但认为这些诗里有枚乘作品的,还有徐陵。他编的《玉台新咏》中,收了九首枚乘的诗,其中有八首在《古诗十九首》之内。然而,刘勰、徐陵和昭明太子萧统都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以《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玉台新咏》这三部书相比较,《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最晚。《昭明文选}选了这一组诗,标为“古诗十九首”,说明萧统当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文心雕龙》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说明刘勰也不敢确指枚乘就是这些诗的作者;那么徐比他们的年代稍晚,怎么反而能够确定枚乘是它们的作者呢?更何况,徐陵编书的态度是比较不认真的,因此他的说法并不可信。其实,比他们年代更早的,还有陆机。陆机曾写过十四首拟古诗,其中有一部分所拟的就是徐陵认为是枚乘所写的那些作品。但陆机只说是拟古诗,却没有说是拟枚乘。这也可以证明,在陆机的时代,人们也不以为这些古诗是枚乘的作品。

      所以,钟嵘《诗品》就又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说: “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干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所谓“曹王”,指的是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和王粲等人。

      你们看,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可能的作者了。一个是西汉景帝时的枚乘,一个是东汉明帝、章帝时代的傅毅,一个是东汉献帝建安时代的曹王等人。刘勰说《孤竹》一篇是傅毅所作,傅毅与《汉书》的作者班固同时,但《汉书·艺文志》里并没有记载他写过五言诗之类的作品。而且傅毅与班固齐名,《诗品序》中曾批评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那么傅毅似乎也不大可能写出如此谐美的五言诗作品,因此傅毅之说也是不可信的。既然如此,建安曹王的说法是否可信呢?我以为也不可信,因为《古诗十九首》与建安曹王作品的风格大不相同。而且曹丕在一些文章中对王粲等建安七子的诗都有所评论,却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们之中有哪一个人写过这么好的十九首诗。

      给《昭明文选》作注解的李善说得比较谨慎。他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诗云, ‘驱车上东门’,又云‘游戏宛与洛’,此则辞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所谓“辞兼东都”是说,这十九首诗中应该兼有东汉的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上东门”是洛阳的城门,“宛与洛”也是指洛阳一带地方。只有在东汉的时代,洛阳才这样繁华兴旺。李善并没有否定诗中有西汉枚乘的作品,但又指出诗中可能兼有东汉的作品,所以说这种说法是比较谨慎的。于是后人因此又有了“词兼两汉”的说法,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很通达,其实也不能够成立。

      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从西汉景帝到东汉建安,前后相去有三百年之久,而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却绝不像是相差百年以上的作品。综观文学演进的历史,不同时代一定有不同的风格。唐朝一共不过二百八十多年,诗风已经有初、盛、中、晚的变化。就拿北宋词来说,早期的晏、欧,后来的柳永、苏轼,再后来的秦少游、周邦彦,他们的风格是多么不同!可是《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内容相当*似,如果说二三百年之间的作品都在里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

      可是实际上, 《古诗十九首》全部为东汉作品的说法多年来一直不能够成为一个定论。为什么不能成为定论?因为大家都不敢断定这里边肯定就没有西汉之作。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 时节忽复易。秋蝉呜树间, 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 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这首诗里写了“促织”,写了“白露”,写了“秋蝉”,完全是秋天的景物,时间应该是在初秋季节。但诗中却说,“玉衡指孟冬”。孟冬是初冬的季节,但为什么诗中所写的景物却都是初秋季节的景物呢?注解《昭明文选》的李善认为,这里边有一个历法问题。大家知道,汉朝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使用太初历,太初历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夏历基本相同。但在汉武帝之前人们使用什么历法呢?李善说:“《汉书》曰:高祖十月至霸上,故以十月为岁首。汉之孟冬,今之七月矣。”他认为,汉高祖刘邦打败秦军来到长安附*的霸上时,正好是十月,于是就把十月定为一年的开始。也就是说,当时把夏历的十月叫作正月。如果依此推算一下,则夏历的七月就应该叫作十月,十月当然属于孟冬了。李善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既然把初秋的季节称为孟冬,那么他就一定是汉武帝太初时代之前的人,那当然就是西汉初年的作品了。

      但我以为李善的说法有错误。要想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历史文化的知识,所以我只能作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以为,“玉衡指孟冬”并非说此时就是孟冬季节,而是在描写夜深之时天空的景象。古人把天空分为十二个方位,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名称来命名,而这十二个方位,又分别代表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旧时过年贴对联,有一个横联叫作“斗柄回寅”,意思是,北斗七星的斗柄现在已经转回来指到“寅”的方位上了。按夏历来说,这个时候就是正月孟春,是一年的开始。既然斗柄指到寅的方位时是正月孟春,那么以此类推,当斗柄指到卯的方位时就是二月仲春,指到辰的方位时是三月季春,指到巳的方位时是四月孟夏……。不过,这只是夏历,而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不同的,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也就是说,商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二月,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两千多年来,我们所一直沿用的,乃是夏历。

      然而不要忘记,地球既有自转又有公转,北斗七星不但在不同季节指着不同的方位,就是在一夜之间,也同样流转指向不同方位。只不过,随着季节的不同,它指向这些方位的时间的早晚也在变化。因此,仅仅“玉衡指孟冬”并不能判断是在什么季节,要想判断季节,还必须知道玉衡是在夜晚什么时辰指向孟冬的。也就是说,这里边有一个观测时间的问题。

      “玉衡”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五颗星。 “孟冬”,当然指的是天上十二方位中代表孟冬季节的那个方位——我们推算一下,应该是“亥”的方位。在北斗七星之中,从第一个星到第四个星分别叫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它们合起来称为“斗魁”;从第五个星到第七个星分别叫玉衡、开阳、招摇,它们合起来称为“斗杓”。“杓”字读作biao(*),就是斗柄的意思。 《史记·天官书》说: “北斗七星,……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旦建者魁。”所谓“建”,就是建历的依据,就是说:如果你在黄昏的时候观测北斗,则以杓——即斗柄的最后一颗星招摇——所指的方位为依据;如果你在夜半观测,则以玉衡所指的方位为依据;如果你在凌晨观测,则以魁——即斗首第一颗星天枢——所指的方向为依据。有了这个观测时间的标准,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孟秋季节的黄昏时分,招摇指在孟秋的方位——我们推算一下,应该是“申”的方位。这也就是《淮南子》所说的“孟秋之月,招摇指申”。但倘若你在夜半观测呢?那时指在申位的就不是招摇,而是玉衡了。如果你在*明观测,则指在申位的又不是玉衡,而变成了天枢。北斗七星是在转的,玉衡在半夜时指着申的方位,而在后半夜到黎明这一段时间,它就逐渐转向亥的方位,也就是孟冬的方位。在这同一时间里,天枢就逐渐转向申的方位,即孟秋的方位。所以如果你在凌晨时观测,就不能再以玉衡所指的方位为标准,而要以天枢所指的方位为标准了。这件事说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在秋天的夜空,这景象是历历可见的。

      既然如此, “玉衡指孟冬”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它指的是时间而不是季节,是在孟秋七月的夜半以后到凌晨之前这一段时间。这时候玉衡正在慢慢地离开代表孟秋的“申”的方位,慢慢地指向代表孟冬的“亥”的方位。夜深入静,星月皎洁,再加上“促织”、“白露”、“秋蝉”等形象的描写,就烘托出一幅寒冷、静谧的秋夜景象来。所以我以为,李善的错误在于他忽略了在不同的时间观测应该以不同的星作为依据;同时又把指方位的“孟冬”解释为真的孟冬季节,这才造成了诗中所写景象与季节的矛盾。而为了解释这个矛盾,他又搬来了“汉初以十月为岁首”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也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所谓“汉初以十月为岁首”只是把十月当成一年的开始,并没有改变季节和月份的名称。《史记》、《汉书》在太初之前的诸帝本纪中,每年都以冬十月为开始,虽然是一年的开始,但仍然称“冬”,仍然称 “十月”。这与夏商周之间的改历是不同的。所以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在汉高祖元年叙事到“春正月”的时候,曾加以注解说:“秦二世二年,及此元年,皆先言十月,次十一月,次十二月,次正月,俱谓建寅之月为正月也,秦历以十月为岁首,汉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岁首虽异,而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则相同,太初元年正历,但改岁首,未尝改月号也。”这些话足以为证,因此,李善所谓“汉之孟冬,今之七月”的说法是完全不可信的。

      既然主张《古诗十九首》中有西汉之作的一条最有力的证据现在也被推翻,那么就可以下一个结论了。我以为,这十九首诗无论就其风格来判断,还是就其所用的词语地名来判断,都应当是东汉之作,而不可能是西汉之作。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中所表现的一部分有关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之人生观,也很像东汉的衰世之音。因此,它们很可能是班固、傅毅之后到建安曹王之前这一段时期的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文字是非常简单朴实的,然而它的含意却十分幽微,容易引人产生联想。清代学者方东树在他的《昭昧詹言》中说,“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 处”。什么叫“天衣无缝”?就是说,这些诗写得自然浑成,看不到一点儿人工剪裁的痕迹。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一个字或某一句写得特别好。因此,有些人就专门在字句上下功夫。在*文学的历史上流传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刚才举过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其中的一个。另外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说是唐代诗人贾岛在马背上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把“推”字改成“敲” 字,自己又拿不定主意,坐在马背上想得入神,一下子就冲进京兆尹韩愈出行的队伍,被众人拿下送到韩面前。韩愈也是有名的诗人,不但没怪罪他,反而帮他斟酌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用“敲”字更好。为什么“敲”字更好?因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是深夜的寂静,推门没有声音,当然也很寂静,可是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响起一个敲门的声音,有时候反而更能衬托出周围的寂静。因此,后来很多学写诗的人就专门在“诗眼”和“句眼”上下功夫,费尽了“推敲”。我当然不是说修辞不重要,可是要知道,更好的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比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每一个字都有他感发的力量。杜甫《羌村》中有一句“群鸡正乱叫”,如果单看这一句,这算什么诗?然而这是一首感情深厚的好诗。杜甫把他的妻子、家人安置在羌村,自己去投奔唐肃宗。后来他被叛军俘虏到长安,从长安逃出来又几乎死在道路上,而在这段时间,羌村一带也被叛军占领过,听人传说叛军把那个小村庄杀得鸡犬不留。在经历过这么多忧患危险之后,诗人终于得到机会回羌村去看望他的妻子、家人。试想,当他见到“群鸡正乱叫”这种战前常见的*安景象时,心中会产生多么美好和安定的感觉!如果你不读他整个的一首诗,如果你不知道那些背景,你怎能知道“群鸡正乱叫”的好处?不但杜甫如此,陶渊明也是如此。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去写诗的。

      前几天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谈论*来的学术风气。文章说,*千百年来传统的'学术风气是把为人与为学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上那些伟大诗篇的好处都不仅在于诗歌的艺术,更在于作者光明俊伟的人格对读者的感动。那篇文章还说,现在的风气是把学问都商品化了,大家都急功*利,很多做学问的人都想用最讨巧的、最省事的、最方便的办法得到最大的成果。这是一种堕落。古人讲为学、为师,是要把整个一生都投入进去结合在一起的,而现在讲诗的人讲得很好,理论很多,分析得很细腻,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伟大的诗人?就因为没有这个结合。诗人如此,诗也是如此。真正的好诗是浑然一体的诗。对这样的诗,你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处。

      除了浑成之外,《古诗十九首》另一个特点是引人产生自由联想。我实在要说,《古诗十九首》在这一点上与《红楼梦》颇有相似之处。第一,它们对读者的感动都是事实而且是多方面的;第二,《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谁所作?同样一直成为一个疑问,因而使人们难以确定它的主题。它果然是写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故事吗? 还是如王国维所说的,要写人生痛苦悲哀的一种哲理?抑或如大陆批评家们所说的,是要写封建社会官僚贵族阶级的腐败堕落?它到底要说些什么?要写怎样一个主题?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联想,每个人都可以看出不同的道理来。如果我们讲杜甫的诗,我们可以用唐朝那一段历史和杜甫的生*来做印证,多半就能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事情。但这个办法对《古诗十九首》不行,我们只能感觉出他有深微的意思,但究竟寓托的是什么?我们无法通过考证来确定,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道确切的作者。然而,这是一件坏事吗?我说也不一定。

      刚才我引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古诗佳丽,或称枚叔”一段,其实那一段接下来还有几句:“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我不久前曾在美国西部转印的香港《大公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他把刘勰这句话中“结体散文”的“散文”两个字解释为文学体裁中的“散文”。我以为这是不对的,古人没有这种用法。事实上, “结体”和“散文”是两个对称的动宾结构。“结体”,是说它构成的体式;“散文”是说它分布的文辞。刘勰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看一看《古诗十九首》体裁的结构和对文辞的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特色是“直而不野”。也就是说,它写得很朴实,但不浅薄。我们大家都读过李白和杜甫的诗,在读过李杜的诗之后再返回来看《古诗十九首》,你就会发现: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古诗十九首》并不像李白的诗那样给你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和感动;也不像杜甫的诗那样使你感到他真是在用力量。你会觉得,《古诗十九首》所说的都是极为普通、寻常的话,可是如果反复吟诵,就越来越觉得它有深厚的味道。而且,你年轻时读它们有一种感受;等你年岁大了再读它们,又会有不同的感受。所谓“婉转附物”的“物”,指的是物象。作者把他内心那些千回百转的感情借外在的物象表达出来,就是婉转附物。在我们*诗歌的传统里,这属于“比”和“兴”的方法。《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个特点等下一次我们看具体作品时将作更详细的介绍。什么叫“怊怅切情”呢?“怊怅”与我们现在所说“惆怅”的意思差不多,那是一种若有所失、若有所求、却又难以明白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感情,也是诗人们常常具有的一种感情。因为,凡是真正的诗人都有一颗非常敏感的心灵,常常有一种对于高远和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后天学*所得,而是他天生下来就有的。一首好诗,往往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的这种感情。“切”是切合,就是说能够表现得深刻而真切。我们都说杜甫的诗好,为什么好?就是因为他能够把他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假如你把你内心的感情表达得不够,那当然是失败的,可是你把你的感情夸大了,超出了实际情况,那也不是好诗。现在我们就要注意,把你内心的情意直接而且深刻地表达出来,这在*诗歌传统中属于什么方法?我以前讲过,是“赋”的方法。所以你们看,《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很成功地结合了*最传统的赋、比、兴的写作方法,因而形成了我国早期五言诗最好的代表作。

      与此看法类似的还有明代学者胡应麟。他在《诗薮》中曾评论这些诗,说它们“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兴象”两个字很简单,但却代表了心与物之间的很复杂的关系,既包括由心及物的“比”,也包括由物及心的“兴”。“玲珑”在这里有贯通、穿透的意思,就是说,它的感发与它的意象之间都是能够贯穿、可以打通的。“意致深婉”的意思是说,那种感情的姿态,在诗中表现得不但很深厚,而且很婉转。因此胡应麟说,像《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诗,不但人会被它感动,连天地和鬼神也会被它所感动。另外,刚才我还引过钟嵘《诗品》中的一段话,其中也给了这些诗很高的评价,说它们“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温”,就是我在前边说过的那种温柔敦厚的感情;“丽”,是说它们写得也很美;“悲”,是指诗中所写的那些不得意的悲慨; “远”,是说它给读者的回味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每个人看了这些诗内心都会发生震动,认为它们真是“一字千金”的好诗。

      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个问题:在一般选本中,对《古诗十九首》往往只选其中的几首,但如果你要想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只读几首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全部读下来。因为这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如果你会吟诵的方法,那就更好。吟诵,是*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我以为,它是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这十九首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也就是说,你会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对古诗十九首整体的介绍就到此为止。

    [阅读全文]...

2022-05-27 16:40:30
  • *凡人生诗句 人生要不甘*凡的古诗句有哪些?

  • *凡,人生,语录
  • 1、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释义: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代·杜甫《望岳》

    释义: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3、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自: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释义: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4、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释义: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释义: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木兰花慢·向闲庭散步》

    年代: 现代 作者: 顾随

    向闲庭散步,忘今夕,是何年。

    《和祝圣予送行韵》

    年代: 宋 作者: 王炎

    少年困裋褐,妄意取圭组。

    《颂古九十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印肃

    口说难穷意普通,世间希有义和同。

    《偈颂四十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祖先

    智慧弓,坚固箭,

    《简单令》

    年代: 宋 作者: 胡寅

    十月絺无斁,中冬木尚荣。

    [阅读全文]...

2022-07-29 15:48:56
  • 春日偶成古诗(春日偶成古诗原文鉴赏)

  • 【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译文】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詩,描寫春天郊遊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壹首寫理趣的詩,作者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壹體。

    詩的前二句“雲淡風輕*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看似十分*淡,但如細細品味,卻有幾層意思在其中。其壹,寫自己春遊所見、所感。雲淡風輕,傍花隨柳,寥寥數筆,不僅出色地勾畫出了春景,而且強調了動感—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遊,到處是艷美的鮮花,到處是裊娜多姿的綠柳,可謂“人在圖畫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至此,一向被人們認為是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也有意無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壹個側面:他不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還是一個對大自然充滿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過他的感情經常被“理”壓抑和扭曲罷了。

    [阅读全文]...

2022-04-17 18:11:40
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 - 句子
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 - 语录
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 - 说说
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 - 名言
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 - 诗词
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 - 祝福
凡卡的体会写成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