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规则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规则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规则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规则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子规啼破相思梦,曙色东方才动。——韦庄《酒泉子·月落星沈》
信知天地心不易,还有子规依旧啼。——施肩吾《越中遇寒食》
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李商隐《三月十日流杯亭》
可堪连夜子规啼,唤得春归、人却未成归。——赵长卿《虞美人·春寒》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 ——韦应物《子规啼》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顾况《山中》
大山小山松树齐,千声万声子规啼。——汪广洋《江上·大山小山松树齐》
应嗟我又巴江去,游子悠悠听子规。——郑谷《送进士王驾下第归蒲中》
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子规啼彻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谢枋得《蚕妇吟》
人生变化那可料,蜀王曾化为子规。——舒岳祥《虞美人草·咸阳一炎烧天戏》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毛文锡《更漏子·春夜阑》
愁愁晓雾子规叫,起坐更盼羲和车。——刘基《泾县东宋二编修长歌》
神女断云低楚峡,子规啼月惨巴山。——孔武仲《送郑无欲改官知合江县二首·马踏榆阴出汉关》
又子规啼,荼谢,寂寂春阴池阁。——周密《大?》
伏枕梦归路,子规吟翠微。——黄庭坚《次韵寄李六弟济南郡城桥亭之诗》
碧鲜似染苌弘血,蜀帝城边子规咽。——顾况《露青竹杖歌》
中林子规啼,云是古蜀帝。——鲍溶《子规》
谁闻子规苦,思与正声计。——鲍溶《子规》
蝴蝶三更思汉鼎,子规万里怨吴钩。——李盘《挽先兄维曼大司农》
几家大第横斜照,一片残春啼子规。——邵雍《首尾吟》
看看又及桂花时,空寄子规啼处血。——皮日休《夜会问答十》
独不禁子规,日日啼春心。——仇远《相随曲》
不待子规相劝督,衰翁何止四宜休。——吴潜《水云乡和制机刘自昭韵三首·水高只合汎归舟》
冥冥子规叫,微径不复取。——杜甫《法镜寺》
一点归心动,夜来闻子规。——戴复古《东轩》
荒谷啸山鬼,深林啼子规。——独孤及《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
杨柳含情撩别思,子规饶舌劝归人。——林景清《久雨感怀》
十二峰头月欲低,空聆滩上子规啼。——李涉《竹枝词》
十二峰头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规啼。——李涉《杂曲歌辞。竹枝》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朱彝尊《出居庸关》
起辇谷前驼马迹,居庸关外子规声。——丘濬《座中有搊筝者作白翎雀曲因话及元事口占此诗》
子规简介
子规,又叫杜宇、四声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归。
杜鹃啼血不如归去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杜鹃
【诗歌回放】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意象解读】
“天地间的愁种子”是诗人词客对杜鹃的雅称。杜鹃,又名子规、杜宇,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古典诗歌中,意象杜鹃大致包含了三层意蕴:一是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二是身份——指亡国的冤屈帝王;三是行为——指啼血化魂。
1.游子的羁旅之愁。
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道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共同心声,最容易触动游子内心深处脆弱的情弦。于是,杜鹃就成了身处天涯充满乡愁的游子的象征物。比如,晏几道就在《鹧鸪天》中借杜鹃写尽了羁旅生活的无奈:“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深处,远离家乡的词人听见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叫,触发了思家之念与作客之愁,道出了词人对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生活叹息。
2.君主的亡国之痛。
古人常用杜鹃喻人君寄兴亡之事。胡曾在《成都》中就抒写了亡国之痛:“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杜宇虽禅位退隐,国亡身死,却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似有不甘。杜鹃哀怨凄悲、动人肺腑的叫声,怎能不让人警醒呢?这也正是诗人咏史的目的。
3.志士的报国之情。
杜鹃鸣叫时昼夜不停,一直到啼血为止。这种飞蛾扑火一般的壮烈情怀很容易引发忧心报国志士的共鸣。例如,文天祥的《金陵驿》中有“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再如,陆游的《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这些诗词都不约而同地给杜鹃着上了个人的主观色彩,从而表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使本已凄清感人的情思愈发沉郁悲凉、幽怨邈远。
4.佳人的春闺之怨。
自然界的声声鸟鸣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想象,杜鹃的鸣叫也不例外。于是,在闺中佳人听来,杜鹃声声中包含的就是他们内心抑郁、寒凄的伤感。例如,宋代朱淑真的《蝶恋花》中就有“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是诗人借助杜鹃表达惜春、伤春之情。再如,李重元在《忆王孙》里也用“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渲染了一个冷清的环境:一个幽怨的女子,在杜鹃声声中,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却不得不深锁到常日紧闭的心扉中。显然,杜鹃负载了思妇的无穷哀怨。
5.离人的怀人之意。
古人常借杜鹃怀人。例如,白居易《江上送客》中的“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杜鹃声声鸣啭,哀怨而凄凉,似哭且如水,送别的凄苦便因此表达得无以复加;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则借子规一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声,表达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抒发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总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杜鹃或喻游子,或喻君王,或喻志士,或喻佳人,或喻离人……都寄托了诗人的伤感和哀怨。
杜鹃啼血诗歌
恋人
感情被贩子贩卖的季节
我们相拥着走过风一样的言语
屠刀在严冬里咬牙切齿
诅咒在墙角里偷窥
我们微笑着走向春天
走进了夹竹桃的芬芳
太阳把爱洒满所有的枝头和叶片
歧路却自梦之外
蛇一般地袭来
于是我们在风暴后重又陌生
陌生成两颗无言的远星
痛苦的十字架于我太沉重
我*着寻找你的目光
却已破译不出你的密码
我不会忘记
你的.声息和踪影如蛰了吗
还是自缚成沉甸甸的蚕茧了呢
休止符不该在春天里
写进我们的乐曲
有泪如泉汩汩涌出
痛苦的足音在林间草地上徘徊
苏轼含有子规的诗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苏轼含有子规的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浣溪沙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古代诗句的标准书写规范格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句具有语言节奏鲜明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诗句的标准书写规范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典诗词中的“对写法”
“对写法”有人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诗人在表达主观情感的时候,往往不从自身写起,而是把抒情主体“我”放在客体的位置,把客体放在抒情主体的位置,假想客体对“我”的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的情感。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儿,现在诗人却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即以妻子望月的神态和姿式衬托她对丈夫的思念,又通过对妻子的心理展示,细腻地传达离情别意,这也正是作者心理的真实流露。
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的最后两句采用“对写法”,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上增添新的白发。
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首诗的一、二句叙事写景暗含惜别之情,三、四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消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这当然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但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对写法”是我国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中学诗歌鉴赏中常常碰到。所谓“对写”,是指抒情主人公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着笔,虚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真挚的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将深沉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真切动人,使诗歌意境更显深邃。运用此法,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得一击两鸣之功,能极大的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意境。 如唐代诗人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对写法。诗人搬家之际,湖上亭的一草一木如此深情,柳条藤蔓牵住衣襟,黄莺更是不舍以至啼鸣。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和物抒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深深依恋,诗趣盎然。
再如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惯常写法诗人应要倾吐此刻的悲凉心绪了,可是,诗人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其实,这也正是“我”“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
可见,对写法可使诗作含蓄蕴藉,别具韵味,耐人咀嚼,这就有必要对“对写法”的特点加以探讨。
一.巧用衬托,虚实相生
古诗中有不少诗句是将设想之境与当前之境进行对比或衬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而这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比直接写自己来得委婉、曲折,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结果。具体的意象,典型的细节,虚实的意境与衬托的手法结合在一起,使诗歌感情显得更加深沉,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
如唐代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首两句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了将士忠勇敢战的献身精神,尾二句笔锋一转,不再写将士,也不写自己感慨,而匠心独运的写闺中妻子仍然梦着已成白骨的丈夫。人已成骨,作者却想象家中的妻子那热切美好的希望。一实一虚,国情家情互为衬托,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二,意境深远,主体隐晦
“对写法”诗歌中经常出现月色如霜、夕阳西下、清猿哀鸣、闺房深深、寒风幽幽、愁梦长长的意象,组合形成悲凉哀怨、感人至深的意境。这意境更多的'是诗人想象当中客体所处的情境,这就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余地,使诗歌韵味无穷,深婉动人。 如杜甫《月夜》:“今夜鄢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有评论家说,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身,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含蓄。由于诗歌既写到妻子望月之痴情,又写到小儿女尚未懂事,不解母亲望月情由,从而使得抒情主体飘游不定。其实,抓住“郎州”、“遥”、“长安”、“双照”等词即可明断,妻子只是抒情主体的诗人抒情的凭借。
三.语言质朴,主题鲜明
“对写法”诗歌言词口语化,往往以生活画面入诗,生活气息浓郁。诗歌语言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却于*淡之处蕴含浓郁的诗情,表现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强烈眷恋。质朴自然的诗句,饱含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等诗句也无不体现
出上述特点。
这些诗句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史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常语出之,却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灵飞归故乡之急,思念亲人之切,诗人自作多情之态、思情成痴之状跃然纸上,引起无数读者的心灵共鸣,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种:先写正文,标题及出处写在落款处
一般不标点(也可以标点),可分段,也可以不分段,诗文作者、标题等写在落款处。
上下两阙分两段,自然书写,参差错落,没有可以的安排。最后三行小字落款。
第二种:先写标题出处,后写正文再落款
一般采用分段书写,可以有层次感。
按照顺序书写,先写词牌名,然后题记,再写正文,最后落款。这种写法适合写斗方和小品,比较现代感。
第三种:采用题签形式,将标题出处等写在题签上
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书写格式,带有装饰效果,题签多为古色古香的色宣,题签的字可以采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多为古朴的篆书、隶书、汉简等。典型的如下图:
掌握了以上三种最为重要的格式以后,可以灵活应用,比如说也可以把这种格式用到斗方、扇面、条幅、横幅上去,万变不离其宗。
《子规》全诗及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子规》全诗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子规》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参考译文】
杜宇魂化为啼血的杜鹃鸟,年年啼鸣,声声沥血。不管是厌倦了杜鹃的啼鸣,还是第一次听到子规的哀怨客居他乡的游子无不低眉惆怅、寸断肝肠。春已残,花飘零。水春景黯然失色,乱红如雨。春夜难寐举头望月清光如霜。声声子规啼鸣,好像在催远行的游子快快回家:这里东郊的农事正忙。可是此时却难以归去。心思凄凉。
【赏析】
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
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以寄托游子的浓浓哀愁。
首联点出这个传说。点明在暮春初夏,子规哀鸣。
颔联写出听了杜宇的哀啼后,两种人有反应:一者为贪夫,一者为远客。远客听到后哀怨、愁思不已,这是对应杜宇传说中的第二点。贪夫是什么?词典上很清楚,就是贪婪的人,贪婪的人听到以后是什么感受,一个是“倦”、一个是“低首”。低首是什么?词典上有“恭顺貌”“羞愧貌”“折服貌”“佩服”几个义项。对应杜宇传说第一点,杜宇禅让隐居,那贪婪的人还不羞愧死么?但是他们是“空”羞愧,是“倦听” (厌於听闻),说他们空佩服也行,总之他们是不会放弃追名逐利的`。
颈联 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尾联“催归催得谁归去”,那就是照应颔联了。你杜鹃鸟儿在那儿叫,叫声里不断催促人们。但是贪夫不会被催去归隐。催远客回家,但远客想归去却不能够。只有乡郊的人们被你催促着去忙农事了,而这正是扣杜宇传说中的第三点。
总结一下,这首诗主要点哪里是在写思乡之情?这分明就在咏子规。尽管其中暗含对贪夫无厌的讽刺,对远客不得归愁思的同情,以及对农人趁时耕种的称赞。但是主要还是一种感叹之情,是听到子规啼鸣,想到杜宇传说,联系人们的表现,从而表达对现实的一种感叹。侧重点并不是思乡之情,这是非常明朗的。
吴融《子规》这首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一起来看下!
《子规》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赏析: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1、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
2、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
3、我这辈子说过最让人无从反驳的话就是:被子根本不用叠,本来就是摊开来睡的,但这句话第一个被人反驳掉,懂么,这是规矩,人类之所一悲哀,就是有太多规矩……——韩寒《三重门》
4、对于一个艺术爱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卓别林
5、凡事都有规矩。——德谟克利特
6、一个普通人,只能作出规规矩矩的东西,只有非凡的天才才能驾驭创作。——雨果
7、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
8、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葛洪
9、法则可以避免错误,却决不会赋予美。——塞·约翰逊
10、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
11、悬衡而知*,没规而知圆。——韩非子
12、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孟子
13、宁愿跑起来被摔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
14、这个伟大的世界永远旋转,不断地改变陈规。——丁尼生
15、马克思主义是有框子的。我们有的是大框子,并不一般一反对框子。我们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无产阶级化。这个框子该有多么大!我们还要改造自然,这又是多么大的框子!——*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以下是规矩的名言警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
2、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
3、我这辈子说过最让人无从反驳的话就是:被子根本不用叠,本来就是摊开来睡的,但这句话第一个被人反驳掉,懂么,这是规矩,人类之所一悲哀,就是有太多规矩……——韩寒《三重门》
4、对于一个艺术爱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卓别林
5、凡事都有规矩。——德谟克利特
6、一个普通人,只能作出规规矩矩的东西,只有非凡的天才才能驾驭创作。——雨果
7、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
8、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葛洪
9、法则可以避免错误,却决不会赋予美。——塞·约翰逊
10、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
11、悬衡而知*,没规而知圆。——韩非子
12、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孟子
13、宁愿跑起来被摔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
14、这个伟大的世界永远旋转,不断地改变陈规。——丁尼生
15、马克思主义是有框子的。我们有的是大框子,并不一般一反对框子。我们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化。这个框子该有多么大!我们还要改造自然,这又是多么大的框子!——*
语文鉴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答案是很定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古诗欣赏的规律,遇到古诗赏析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欣赏,先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的《》。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的《之任蜀州》、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1.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2.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3.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4.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5.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1.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2.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1.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2.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3.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豪门之家”。
4.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5.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关于不规则的回想的组诗
1
那片旷野
为什么积着厚厚的雪
又为什么
故意形成一个大大的雪丘
那上面,为什么没有脚印
为什么,没有白桦林
没有榛柴棵子和棕褐色的野蒿
而且
又为什么让人那样痛快淋漓
假如再下一场雪,或者不知几场
那丰盈,那圣洁,那不规则的荒凉
即使拿走我一半的困惑和迷茫
即使拿走我一半的人格缺陷
我都无法表达
2
上面那片天空
我的心底
是不是也能像你一样
光滑,澄明,透着莹莹的`光
是不是像你一样
总是泛着不可思议的蓝
等船儿靠岸
3
因为没有意思
我躺在山坡上睡着了
在梦中
我遇见了自己的内心
不规则的原形
它像一个哭泣的孩童
安静地看着妈妈
后来我醒了
那梦中的世界
仍然在我周围散发着岁月的清香
我便有了再次的期待
4
我怎么才能确定
上面那一片没有港湾的蓝
会真的是你?
什么时候
你才能不那么久远,才能不那么深邃
又是什么时候
我才能把你紫铜色的枯叶,和
黄昏的夕阳
一起吸入体内
那一天,嗨
又是那一天
你才能从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时光中
醒来
停止哭泣
合规的诗句
有子规的诗句
子规诗句
规矩的诗句
子规的诗句
合规的古诗句
关于合规的诗句
规劝的古诗句
守规矩诗句
有关规矩的诗句
守规矩的诗句
关于规划的诗句
遵规守纪的诗句
关于子规的诗句
含有子规的诗句
有关规则的诗句
关于规则的诗句
诗句押韵规则
弟子规诗句
子规的诗句古诗
诗句*仄规律
写规范字诗句
规划未来的诗句
人生规划的诗句
弟子规的诗句
打破常规的诗句
关于规矩的古诗句
遵守规则的诗句
含物候规律的诗句
关于家规的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