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高妙的古诗

关于虞高妙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虞高妙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虞高妙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虞高妙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 语录(3k+) 说说(9k+) 名言(772) 诗词(99) 祝福(2k+) 心语(390)

  • 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经典诗句

  • 知音,经典
  •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2、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6、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7、千金易得,知己难求.8、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9、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10、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14、知音少,弦断有谁听?15、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16、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17、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18、冯唐易老,李广难封.19、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20、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名言诗句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2、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6、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7、千金易得,知己难求。8、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9、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10、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14、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5、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16、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17、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

    18、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19、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

    20、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成语高山流水表示知己难觅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翦梅(赠紫云友)(葛长庚)

    剑倚青天笛倚楼。云影悠悠。鹤影悠悠。好同携手上瀛洲。身在阎浮。业在阎浮。—段红云绿树愁。今也休休。古也休休。夕阳西去水东流。富又何求。贵又何求。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水知鱼性,*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诗词:

    《杜少府之任蜀洲》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唐:贾岛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浣溪沙】宋: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典故:

    莫逆之交、莫逆于心:《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患难之交: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后来转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回答者:羽毛和翅膀 - 状元 十四级 5-11 12:54

    《列子·汤问》记载了春秋战国时的一段流传千古的知已佳话:伯牙善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善听,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皆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意。俞伯牙为此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后来:钟子期因打柴不幸滚落山崖身亡。子期逝去,伯牙断琴以谢知音。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而乐为知己者奏。为此:岳飞喟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1

    《夏日南亭怀辛大》

    作者: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阅读全文]...

2021-12-24 01:02:13
  •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 写作
  •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蝉》虞世南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延伸阅读:描写蝉的古诗词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阅读全文]...

2022-07-02 15:33:18
  • 虞世南蝉古诗译文(虞世南蝉的诗意)

  • 诗意
  • 虞世南(唐)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这首托物寓意小诗。

    首句:

    “缕”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缨。蝉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句表面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比兴象征。“垂缕”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身分地位显贵却“饮清露”。

    次句:

    “流响出疏桐”写蝉声远传。 “流响”写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使蝉声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三四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秋风所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致远。标榜:立身品格高洁,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呼应,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脉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

    清施补华《蚬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诗种子:立意高,令诗超凡脱俗。

    (郭锦生编品)

    [阅读全文]...

2022-06-01 06:06:30
  •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 学生
  •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原文: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

      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 ,秋月呀,什么時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時,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時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通过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李煜诗词大全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作者: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留 一作:留人)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作者: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长相思·一重山

      作者: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作者: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尊罍在 一作:前)

      清*乐·别来春半

      作者: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作者: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忆江南·多少恨

      作者: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标题作者正文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作者:李煜

    [阅读全文]...

2022-01-04 09:00:56
  • 虞美人古诗原文赏析

  • 虞美人古诗原文赏析

      《虞美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美人古诗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虞美人·灯前欲去仍留恋》作者为宋朝诗人周邦彦。其古诗全文如下:

      灯前欲去仍留恋。肠断朱扉远。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

      舞腰歌版闲时按。一任傍人看。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小调,通过词中男主人公与自己钟情的、以歌舞卖笑为生计的风尘女子短暂别离时的谆谆嘱语,抒发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上片写灯下告别留连不舍的情景,直截了当。首句“灯前欲去仍留恋”可谓明白如话、开门见山,突出两情相依的“恋”字。接下来“肠断朱扉远”是直写主体的感受:与情人分手令人肠断,身后那熟悉的红色门扉越来越远。下面则是对客体的叮咛抚慰、柔情似水“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千万不要为了我终日以泪洗面,待到蔷薇凋谢的暮春时分,我就会回到你的身边来。“红雨”,指从美人面庞上流下的沾着胭脂红色的泪水。真是情意缠绵,屈曲宛转,令人心醉。

      下片虽然仍是抒写多情的男子对恋人的叮咛,但却与前不同,这里充满着理智的体贴和无可奈何的大度;使人感到在炽烈而深沉的爱恋中,浸透着隐隐的忧伤。进一步深化了人物的性格。“舞腰歌板闲时按,一任傍人看”两句中,“舞腰”,实指舞时姿态,因跳舞多靠腰身的摆动;“歌板”,又叫檀板或拍板,是歌女用以敲打出节奏以伴歌喉的乐器。这两句是叮咛自己的情人:闲暇时你尽可歌舞迎客如旧,任凭公子王孙们来欣赏光顾。人们常说爱情这东西是自私的,任何一个正常的男子都不会让自己爱恋的人再去取悦他人。何况这个男主人公是这样地情有独钟;也正是因为他深爱自己的恋人,才越是体贴入微考虑到她的地位、职业,他主动解除恋人的顾虑,叮咛她不要荒废技艺,须坚信只要两情相依,何惧暂时的别离和外界的诱惑。这里体现了最大的气度、最大的放心。

      但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人的感情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就在这最大的.放心之中,也幽幽地流露出一丝不放心。全词便在“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这两个比喻句中结束,把忧伤、担心之情尽数流泻出来:应该看到镶金的炉膛里留下的旧日烧剩的残煤,弃置一旁再也无人拨弄;千万不要使我们之间的恩情像炉中木炭,燃时容易,燃过之后就成了一堆冰凉的轻灰。下片中的叮咛之语、担心之词,句句都切合人物的身份,青楼女伎的职业就是迎宾送客、为人表演歌舞技艺;当然其中颇多见利忘情的薄幸之人。痴情的男主人公尽管十分自信爱情不会变色,但是在这依依难舍之际,也不禁焦虑不安、忧心如焚。

      此词深切、细腻、生动、明快。能从生活细节中抓住人物的心态,善于运用比喻,含蓄地反映出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感情。

    [阅读全文]...

2022-05-21 11:06:06
  • 虞世南蝉古诗译文(唐诗蝉虞世南解释)

  • 唐诗,解释
  • 这两句诗出自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名作《蝉》。

    赏析这首诗和李白的诗有点不同,因为诗仙大家都熟悉,直接讲背景、创作意图、文字结构、内容意境就可以。而对于这些名气稍小的,我们就先来聊聊诗人。

    有些朋友可能对虞世南不是很熟悉,《蝉》可能学过,但是诗红人不红,远不如李白、杜甫、王维那么知名。这不是学诗者的问题,因为虞世南的成就重心本来就不在诗文,除了是隋唐名臣之外,我们总结他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他的名号也是在另外一个领域里称雄。

    在书法界,如果我们不知道虞世南,那就是个笑话了。

    初唐主要是楷书行世,最有名的当属欧阳询,我们*时称“颜体”、“欧体”,那是自成一家的体式。虞世南在书法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初唐书法有四大家: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日本学界则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曾经拜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

    虞世南原本是南朝的陈朝人,历隋入唐。他是浙江慈溪人,出身很高,曾求学于大学问家顾野王、徐凌,尽得真髓。这个徐凌,就是和庾信比肩的南朝文人,他们两个再加上各自的父亲,庾肩吾、徐擒共同形成了一种诗文风格,称作“徐庾体”,而这正是“宫体诗”的别称。我们又称作“齐梁宫体诗”,或者直呼“齐梁体”。

    所以虞世南的老师是宫体诗大家,那么他的诗文是否继承了宫体诗“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特色呢?是有的,幸运的是他所在的时代发生了巨变,虞世南的个人经历导致了文风的变化。

    他的仕途生涯是丰富的,早期在陈朝担任西阳王幕僚。陈朝灭亡后,他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进入隋朝京师长安,成为“北漂”,其实是灭国之臣。江都事变后,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虞世南跟随到聊城,随后宇文化及兵败被杀,他又被窦建德抓获。两年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虞世南进入秦王府,终于遇到了正主。他个子矮小,但是性格直爽敢言,就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谏,加上文采飞扬,因此深受李世民器重。

    李世民对虞世南是非常敬重的,以至于后来修建“凌烟阁”,入阁二十四位大功臣,虞世南是排上了号的。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荣耀,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开国十大元帅之类的排名。

    一生功名,混到凌烟阁,也算是再无高处可去了。

    但是对于虞世南个人来说,未必就很爽。为什么呢?因为他老是被灭国。就算在新朝当官,新皇帝对他非常器重,而实际上虞世南在旧主不断灭亡的过程中是遭受了一次次心理打击的。这种感觉就在虞世南的诗文中若隐若现,虽然不能明言,但是整体的风格、气度可以感觉得出来。

    我们具体来看这首《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看起来很像五绝,唐诗的味道已经出来了。因为当时虽然没有*仄的概念,但“永明体”已经开始按照四声对格律作出要求。所以诗的音律是清朗通顺的。

    我们看内容。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緌,读ruí,因为这个字不常用,左边的绞丝旁没有简化,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还是要写原字。古代的官帽垂着两根带子,就叫緌,这里是指蝉头上的两根触须。“饮清露”,我们今天都知道蝉是通过嘴扎入树皮吸取树汁生存,但是古人不清楚,他们认为蝉就是靠饮露水活的。“流响”,就是蝉发出叫声。这两句就是写蝉的形态。

    鸣蝉饮用清纯的露水,发出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叶中传了出来,飘得很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藉,在这里念jiè,就是凭借的意思。声音传得远,并不是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我自己站得高。

    我不需要借助别人,凭我自己的能力,就能让声名远播。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体现。

    蝉这种昆虫,在大自然中来说是一种微弱的生命,一直并不为文人重视。而将蝉写出独立人格,就是从虞世南开始。后来的骆宾王、李商隐都曾经咏蝉,虽然味道各有不同,但是也算是在咏物诗中开出一个类别来。这就得益于虞世南写蝉,写出了一种不凭借他人力量,不巴结谁,全靠自身实力的高傲精神。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借物自旷,就是咏物诗的存在基础。看起来是在写蝉,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这首诗在虞世南,就是写出了文人独立、清高的一面,而这种感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没有。因为这是虞世南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他有实力清高,他也想清高。

    《在狱咏蝉》主要是抒发自己被冤枉下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一腔心思,无人可诉,诗意一发不可收拾,纵横而不低垂。正是这裂帛一问,将自我高洁表露无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世文人所喜爱和引用。

    而李商隐的《蝉》则偏重于对个人仕途不顺,生活挫折郁闷情绪的抒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本来就因为栖身高枝之上难以饱腹,即使悲鸣不断却无人同情。因为吃不饱而悲鸣,这里是诗人的自身生活的映射,因为志气高洁,不同流合污,导致生活艰难,多方求助却无人关照。

    “咏蝉三绝”中,骆宾王、李商隐的书写角度、出发点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写出虞世南的“清高之气”。因为虞世南的身份不一样,他的清高之中透着一份自得,就是自视甚高。第四句提到秋风,实际上蝉到了秋天,基本上就没戏了,这也是秋蝉普遍带有悲伤、悲凉之气的原因。但是虞世南的诗一点都没有那种感觉,那是因为他过得不错,虽然三朝之臣,但是三朝的君主都是相当地厚待他。

    他只是在心里隐隐有一丝丝寒凉。我们从这首小诗也很明显能感觉出来,“清露”、“疏桐”、“秋风”这些意象的联结,透露出虞世南心境的清冷。他虽然有才而自负,却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文字中自带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在几个朝代更替中,他屡次背离旧主,人生定位上可能自己把自己看作一个投降派,而受到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抽离传统观点而释怀。被抓了两次,国家被灭了两次,都跟着胜利者继续当官,这对正统文人之骨来说,可以算作是耻辱。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很重的“臣为君死气节高”的概念,但总归是不让人愉快的。

    我们读懂了虞世南这个人,就会发现这首小诗,不但清高,还有一丝无能为力的自旷在里面。

    而这种意在言外、言在诗外的特性正是唐诗的未来。

    虞世南的蝉,清高,自负,骨气,却透露出一丝冷清。

    [阅读全文]...

2022-04-11 17:52:23
  • 含有妙字的古诗词 带妙字的诗词名句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秦观《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曲妙人不能尽和,言是人不能皆信。——《论衡·卷二十七·定贤篇》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秦观《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文心雕龙·征圣》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郑燮《题画兰》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元好问《台山杂咏》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李白《古风·齐有倜傥生》

    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肠断人。——《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苏轼《红梅三首》

    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苦心求妙术,棘手去沉疴。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佚名《今日良宴会》

    迎阳晚出步就坐,绛纱玉斧光照廊。——苏轼《赠写御容妙善师》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张祜《筝》

    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浓。——吴文英《高山流水·丁基仲侧室善丝桐赋咏晓达音吕备歌舞之妙》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佚名《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徽外断肠声,霜宵暗落惊鸿。——吴文英《高山流水·丁基仲侧室善丝桐赋咏晓达音吕备歌舞之妙》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宋之问《始安秋日》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苏轼《送参寥师》

    紫衣中使下传诏,跪捧冉冉闻天香。——苏轼《赠写御容妙善师》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闲情偶寄·词曲部·词采第二》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干戚羽旄之饰好,清讴微吟之要妙。——左思《三都赋》

    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江淹《别赋》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舒妙婧之纤腰兮,扬杂错之袿徽。——张衡《思玄赋》

    真机、真味要涵蓄,休点破。其妙无穷,不可言喻——《**语·卷一·礼集·性命》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盍西村《小桃红·江岸水灯》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曹雪芹《金陵十二钗正册——妙玉》

    妙言至径,大道至简。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陆龟蒙《大子夜歌二首·其二》

    [阅读全文]...

2021-12-11 03:13:34
  • 虞美人秦观翻译(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

  •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才情非常高,但一生却不为世所用,仕途坎坷。

    他写了一首词,叫《虞美人》,就写尽才子的失意落魄之情。

    我们先看这首词: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诗人在上阕给我们描绘了一株碧桃。

    这株碧桃,非同小可。它的种子来自于天宫。栽种的时候,也不是用人间的溪水浇灌的,而是用上天的甘霖来滋润栽种的。因此,这株碧桃不属于人间一般的树种。

    诗人借词来表明自己出身高贵,非一般*民子弟。

    我们读秦观的家谱可以发现,他这样描写碧桃是有一定根据的。

    他的先世居江南,有四代仕于南唐为州郡长官,其中两代为将。

    到了宋中叶,秦氏家族又成了高邮四大家族(崔乔孙秦)之一,赫然以文章鸣天下。

    词的下一句说,乱山深处水萦回,描写了碧桃的生长环境的恶劣。

    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感。结合下一句,诗人描写桃花非常漂亮,但却无人赏识。表达自己有才却不被重用的无奈和伤感。

    下阕,诗人描写风雨飘摇、春天又要回去,但无论是碧桃还是人们,都无法阻拦春归的步伐。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唯有借酒浇愁。但是饮酒沉醉,又怕醒来回到现实,所以连饮酒都不能痛快。

    秦观这首词借物喻人,非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楚。他写的婉曲,但是我们读者读来却觉得意味深长、情满纸面。

    [阅读全文]...

2022-02-21 20:42:56
  • 高中必备古诗

  • 高中
  • 高中必备古诗

      高中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古诗词需要大家背诵,这是高考必须要得分的一部分,下面是关于高中必备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

      窈窕(yǎo tiǎo) 淑女,君子好逑(hǎo 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 葭《诗经》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注],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 王维

    [阅读全文]...

2021-11-27 15:28:38
  • 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

  • 小学
  • 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欢迎大家分享。

      一、比喻

      形象思维是古诗创作的特质,比喻则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古诗中的比喻手法,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为读者可以感受到的具体形象,从而获得交流,受到感染。小学古诗,有些分别用上明喻、暗喻和借喻,也有一首用几种的。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就含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这三种手法。现简析一下。

      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的前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柳树借比美女,一个“妆”字,巧设比喻,一个“高”字,衬托出美人亭亭玉立的丰姿,翠绿的颜色,成立她周身上下佩饰的晶莹闪亮的玉石;无数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也成了她的裙带,贴切的比喻把这婀娜多姿的柳树写活了。

      后两句,设问引出了作者巧妙的想象,把春风比作剪出翠叶的剪刀。这一比喻鲜明而形象,把对柳树的颂扬引向了对春天的赞美,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也让读者容易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夸张

      古诗运用夸张修辞手法,能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淋漓尽致地把作者的内心感情抒发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促进对内容的理解。

      如李白的'《山寺》一诗,正因为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才显突出了山寺的巍峨与超逸。

      诗的第一句“危楼高百尺”突出了山寺的高,第二句“手可摘星辰”说明了山寺隔天之*,更显其高。这种奇景,是诗人巧妙的夸张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她既突出了山寺的高势,也表达了诗人向往清高而超逸的生活情趣。

      三、对偶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用整齐对称的形式,和谐匀称的音节,把相对的两部分突显出来,以更好地表达思想,自然地抒发感情,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与感染力。

      且看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的首联运用色彩对仗,先写树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错落有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气勃勃的图画。尾联则以数字对仗,一写时间之久远,二描空间之广阔,体现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目通万里的旷达胸襟。全诗通过对草堂附*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四、对比

      对比,是把矛盾对立的关系用比较的方法将对立的事物本质尖锐地、鲜明地揭示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和认识所表达的事物本质。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陶者》一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附诗: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他将“陶者”和“不沾泥”者,“无片瓦”者和“居大厦”者两两相比,一方面控诉了统治者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另一方面也为劳动者的悲惨遭遇而鸣不*。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今人读之,更能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感情。

      五、拟人

      无论诗、文,恰当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均能使语言形象、鲜明、生动,积极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古诗运用拟人手法,更能让死板的东西活跃起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人读后倍感亲切而为之振奋,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不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吗?

      附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氧化榆英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诗的前两句,写百花争奇斗艳,各展其才,意欲留住即将归去的春光,给读者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惜春之情。后两句写杨花榆英漫天飞舞的景象,使晚春景色更具魅力,更具特色。

      草木无情,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它却能“知”能“解”亦能“斗”,甚至还有“才思”优劣之分。文思巧运,实属罕见,诚令人叹服。

      六、衬托

      古诗以“烘云托月”的表达方式来渲染气氛,突出被衬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寓意更加深刻,思想内容更具感染力。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运用了此法,才具有勾魂摄魄的魅力而成为千古绝唱。

      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司马时写的。诗中流露出被贬后的孤独,也巧妙地反映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写得那么孤寂凄清,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心情。那披蓑戴笠,冒着严寒在雪中独钓的渔翁不正是作者高清形象的写照吗?

      这首诗的精湛,正是用了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出渔翁的独钓,才收到以静衬动,静中见动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上述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被作者常常运用,准确、生动、鲜明、突出,起到了极好的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作用。我们在阅读、欣赏时,应特别注意理解领悟这些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小学古诗还运用了设问、借代、叠字等修辞手法。

    [阅读全文]...

2022-05-12 03:04:24
虞高妙的古诗 - 句子
虞高妙的古诗 - 语录
虞高妙的古诗 - 说说
虞高妙的古诗 - 名言
虞高妙的古诗 - 诗词
虞高妙的古诗 - 祝福
虞高妙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