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的主旨

关于所见古诗的主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所见古诗的主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所见古诗的主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所见古诗的主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4) 语录(1) 说说(6) 名言(2) 诗词(226) 祝福(1k+) 心语(138)

  • 春夜喜雨古诗主旨

  • 阅读
  • 春夜喜雨古诗主旨

      古诗《春夜喜春雨》是“诗圣”杜甫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夜喜春雨古诗主旨,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好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主旨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诗人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春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词语注释:

      1、好春雨:指春春雨,及时的春雨。

      2、知:明白,知道。说春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3、乃:就。

      4、发生:萌发生长。

      5、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6、润物:使植物受到春雨水的滋养。

      7、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8、俱:全,都。

      9、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10、独:独自,只有。

      11、晓: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12、红湿处:春雨水湿润的花丛。

      13、花重(zhòng):花因沾着春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4、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诗意参考:

      一、及时的春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二、这一场春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春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春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春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诗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赏析1:

      《春夜喜雨》是诗人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诗人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春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春雨。“知时节”赋予春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春雨!首联既言春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春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春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春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诗人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春雨——听春雨——看春雨——想春雨。俗话说,“春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诗人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诗人的《春夜喜春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诗人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读者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春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春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用“好”赞美春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春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春雨,春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春雨的“好”。春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春天的春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春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春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春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春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春雨的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春雨,而且表明那春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春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时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春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春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写的是“春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春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春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春雨的及时。春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春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 "“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写春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春雨的、也就是“好春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赏析2】

      首句用“好”字对春雨加以赞美,并以拟人的手法点明春雨“好”的原因,似乎春雨也通人性,在最需要雨水的春天,适时而落。春雨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富于理性,而且富有情义。颔联仍然使用拟人手法,从春雨的降落角度,进一步赞美春雨的美好。在这一联里,诗人表达了春雨的两种特点:一是春雨仿佛怕影响人们日间劳作而选择夜间而落;二是春雨虽有益于农夫,却不显露丝毫的沽名钓誉之心,只是甘心润物,而不喧哗扰人。这一联进一步表明了春雨无私哺育大地的情怀,从中也反映出诗人不慕权贵、深爱百姓的胸襟。颈联写景,通过野径俱黑,江火独明点明春雨范围之广,并暗示春雨持续时间之久,表明春雨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愿望。尾联是作者由春雨而激发出的想象,写春雨滋润万物,哺育百花的功劳,通过花多花美对春雨进行赞美,与首联的“好雨”相互呼应。

      这首诗借春雨表达出作者非常崇高的思想境界。诗人采用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全诗不着一“喜”字,而作者的喜悦之情却随处可见。

      【赏析3】

      这首诗是写景状物的诗,是诗人长期转徙流离,定居成都草堂后所作。诗人将下雨这个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拟人化了,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春夜细雨的风景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首联即称赞这场春雨为好雨,她似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子,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悄然而至。“知”采用了似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春雨人格化。“发生”可理解为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一片。

      颔联细腻地描绘出春雨是好雨的特点: 春雨伴随着春风,趁着夜色,悄然降落,细无声响地滋润着万物。这两句诗抓住了春雨悄然无声这一特点,描写准确传神,历来被认为是写春雨的绝句。

    [阅读全文]...

2022-04-21 09:21:33
  •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1-02 10:08:28
  • 古诗所见的诗意_古诗所见的意思

  • 诗意
  •   《所见》

      作者: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m.ju.51tietu.net)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5-28 21:32:31
  •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欢迎阅读!

      原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鉴赏: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1-12-19 19:52:33
  • 《所见》古诗改写

  • 《所见》古诗改写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所见》古诗改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

      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牧童高兴的说。可是,他把斗笠帽拿起来一看:哪里有知了呀!这才知道扑了个空。知了虽说受到惊扰,但并没飞走,仍然在这棵树上的另外一个柳枝上烦躁地鸣叫着。小牧童并不放弃。这一次,他比上次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地靠*知了的位置。趁着知了只顾大声地鸣叫,忽略了防范,小牧童手疾眼快,用斗笠完全地遮住知了能够飞跑地方向,那只狡猾的知了终于被牧童捕捉到了手。小牧童甭提多高兴啦!他轻捷地像个小猴子,从树上下来,翻身上了牛背,一边用手拎着篓子里的知了,一边唱着歌,向家走去。

      诗人袁枚看到了这一幕,不禁吟出了《所见》这首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上午,一个小牧童骑着一头黄牛来到一片林子里放牛。

      小牧童看见树林里美丽的风景,不禁唱起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这动听的歌曲震动起了一片树叶,送到了袁枚的耳朵里。袁枚顺着歌声找到了小牧童。这时,小牧童听见了蝉的叫声,赶紧闭上嘴巴跳下了牛背,悄悄走到了树下,想要抓住蝉。可是蝉仿佛早已知道自己有危险,震动翅膀飞走了。

      袁枚看见了,吟诵了一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树林间十分安静,只有几声清脆的鸟叫。阳光耀眼的光芒被树叶遮挡着,向下印出星星点点的斑驳。从林间远远望去,有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向这里走来。

      那个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随着黄牛的一走一走而晃来晃去。牧童长着两个圆溜溜的眼睛,五官十分地端正,他嘴里唱着好听的民歌,那声音十分清脆悦耳,宛如黄鹂鸟的歌声。他边歌唱边悠着手里的小鞭子,头一摇一晃的,别提有多清闲了。他骑着牛往前走,突然他那灵敏的耳朵捕捉到了一声清脆的叫声,他一下子从牛背上跃下去,走到了树前踱来踱去,在树上寻觅着那发出这声音的动物——蝉。他仰起头,心想:那个蝉到底在哪里呢?他在树下左看看右看看,他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蝉,心中十分欢喜,他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双手张开,像一只蓄势待发的雄鹰向蝉扑去,他嘴角露出了一个微笑,他捕到了,他把蝉放到了自己的草帽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那蝉最后在草帽里飞走了,但牧童却不伤心,他依旧笑得是那么开心,远处又传来了几声蝉鸣……

      夏天的一个中午,一个放牛的娃娃穿着小褂,扎着一个朝天辫,手拿一根小树枝,骑着一头大黄牛,到山上去放牛。

      娃娃到了丛林里。这里有五彩缤纷的花朵,青翠的小草。黄牛低着头吃着美味的野草。放牛娃唱起了动人的歌儿,这歌声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样,清脆嘹亮。他的歌声在山林里回荡,吸引来了许多小动物。忽然,一阵吵人的知了声打断了放牛娃。放牛娃赶紧闭上嘴巴,想把蝉抓下来。

      放牛娃从牛背上跳了下来,悄悄地走到树下面。刚要抓住蝉,蝉飞走了。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头扎辫子,身穿白上衣、黑裤子的小牧童在树林里放牛。树林中很凉爽,小溪哗啦哗啦地流着,小鸟卯足了劲儿展示着自己婉啭动听的歌声。一阵微风拂过,树叶沙沙地唱着歌,好像在为小鸟伴奏。小牧童手里拿着用粗麻绳做的赶牛鞭,老黄牛驮着小牧童,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牧童也很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十分地嘹亮。

      忽然他听到了“吱——吱——”的叫声,“咦?这不是蝉鸣吗?嘻嘻,我要捕一只蝉回去斗独角犀玩儿。”小牧童顽皮地想,想到这儿,小牧童赶紧将还在唱歌的小嘴闭上了,生怕惊扰了蝉,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树下,蓄势待发,瞅准了时机抬起手扣了下去,蝉就被“捕”了。

      小牧童拿着蝉如拿着珍宝一般,得意洋洋地去找他孩子斗蝉。果不其然,他的蝉成为了新一届的蝉王。从此以后,“蝉王”也成了他们家的一员,小牧童还给它取名为“好斗”呢。

      夏天悄悄地来了,瞧!太阳像个大火球,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它发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地面上热气腾腾,连风都是热的,晒得林中的大树、小花、小草没精打采。远处一个骑在老黄牛背上身穿蓝色布褂子,下穿绿色短裤,*脚丫的牧童。正在兴高采烈地鼓着腮帮吹着竹笛,脚随着动听的笛声一晃一晃的好似在打节拍,听老黄牛正随着笛声发出哞哞的叫声,尾巴一甩一甩地好像和牧童一唱一和的向林中走来。

      一阵阵悠扬地笛声就像清风飘过树林,大树爷爷听了,它的叶宝宝摇了摇似乎在伴奏呢,喜鹊姐姐听了,好似在说:这真是我听过世界上最好的歌声。小草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懒洋洋的,但听了这动听的笛声,突然精神抖擞似乎跳起了舞……

      这时,蝉也来凑热门按捺不住心中那份激动发出了知了知了的声音,牧童听见了,用那灵敏的眼睛四处搜寻,不一会儿就发现了一只又大又肥的蝉,可爱极了!他那灵敏的眼睛顿时睁得老大死死地盯住了它,心想:这么可爱的蝉,我一定要捉住它。于是便轻轻跳下牛背,悄悄地走到树下,又轻手轻脚地爬上大树,一只手紧紧地抓住树干,以免自己摔下来,另一只手慢慢伸出去,他还在给自己创造最好的时机。一分一秒过去了,他认为蝉已放松警惕,一抓,不料蝉早已发现牧童扑的一声飞到了另一根树杆上。他一点也不甘心,又向上爬了一节,屏住呼吸,眼疾手快,猛地一抓,蝉被逮了个正着。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抓住你了!牧童激动地说。

      而此时正在大树下乘凉悠闲吃草的老黄牛,也发出了哞哞的叫声,似乎也在给它的主人喝彩呢。瞧!太阳落山了,黄昏来了,小牧童又吹起了悠扬的笛声,不过他现在又多了个新朋友———蝉。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阵清脆嘹亮的歌声在树林深处回荡。歌声越来越*了,只见一个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山。你瞧,他头戴着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斜坐在黄牛背上,一边高兴地唱着歌,一边将小脚丫欢快地摆动着,好像做了好事被大人们夸奖了。肚子圆圆的老黄牛悠闲的迈着稳重的步伐,往村子里走去,似乎也沉浸在牧童那嘹亮的歌声中。

      牧童唱得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响起。忽然,牧童从牛背山跳了下来,停住了脚,不再唱歌了。他又慢下步子,猫着身子,仰着头,牧童小心翼翼向蝉靠*。他原来是想捕捉树上的鸣叫的蝉呀!*了,又*了,只见牧童离蝉只有一步之遥。但蝉毫无发觉危险就要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叫着。这时,牧童迅速地将双手向中间一合,蝉立刻变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笑着,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情景,刚好被清代大诗人袁牡看见了。随口吟诵道: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树林幽静、安闲,但在凉爽的树林中的几声蝉鸣却为这个树林添了一些聒噪与生机。微风拂过,蝉鸣戛然而止;烈日穿射,蝉鸣再次响起。

      “踏、踏、踏”什么声音呀?一个七八岁的小牧童手握一支短笛骑着牛过来,小牧童脸上红润润的,口中一会儿浪漫地吹着短笛,有种“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情趣;一会儿舞动短笛,口中唱出高昂愉快的歌声。小牧童在树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惬意,真令人神清气爽。

      小牧童歌声嘹亮,响彻树林。一唱歌,蝉不叫了,鸟不啼了,风不吹了,树不摇了,一切都安静下来,都聆听着自由演奏家动人的歌声。须臾,蝉飞落在牛背上,用拍动翅膀来为他鼓掌,鸟儿接着为牧童高歌,风柔和的为小牧童吹着,树则摆动着树枝随歌而舞,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小牧童周围。

      正唱到兴头上呢,突然,猛烈的骄阳窜了进来,树枝中冒出了几根倾斜的光柱,四周马上向蒸笼般热了起来。蝉鸣立刻从四面八方传来,富有节奏感的歌唱起来。“知了知了……”“这个声音蛮好听的!”小牧童想,“那我就抓一只蝉,让它为我唱歌吧!”

      牧童下了牛背,找了根细竹竿,四下一望,爬到牛背上。抬起头,只见树上有一张蜘蛛网,便不顾一切三抓两挠,抱起树干爬了上去,呲溜一下又滑了下来。这可把小牧童吓醒了,因为树上正停着一群吸树汁的蝉,要是惊动了蝉,一只蝉逃跑,其他蝉就要接二年三的溜走啦!牧童连忙挺直背,踮起脚尖,屏息凝神,再次爬上牛背,用竹竿再次一绕蜘蛛网。嗨!这第一步OK了。

      然后他找到了一处知了“鸣声大噪”的地方,见树上的知了正在开演唱会呢。他趁其不备,踮起脚跟躬起背,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走到树下,拿出竹竿,把头对准蝉,徐徐上升,竹竿马上碰到了——他再次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蝉,直盯得脸上起皱纹,牙齿打架,手汗直流,用力一扑,一粘,一抓——终于逮了个正着。牧童一手抓着蝉,一手拿着短笛,哼着歌,骑着牛,欢天喜地的回家了……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名五岁的小牧童骑着他的小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里玩耍。树林郁郁葱葱的,地上的花儿和小草被火热的太阳炙烤着,都耷拉下了脑袋。

      小牧童一边骑着小黄牛,一边唱着动听的歌。忽然,一棵高大的树上响起了一阵悦耳的鸣叫,这让小牧童感到非常奇怪,心想:咦?我唱的歌不是全村最好听的吗?怎么突然来了个比我唱歌还好听的小家伙呢?怎么会这样,我到要看看究竟是谁!

      于是,小牧童先从牛背上猛得一跃而下,然后走向那高大又茂盛的树,抬头看了看。过了一会儿,一只正在鸣叫的蝉从隐蔽的树叶间飞了出来。于是小牧童自言自语道:“我要抓到你,可是我该用什么办法抓你呢?”牧童左思右想了许久,终于想出办法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可以用双手轻轻地捂住它。”说完,小牧童蹑手蹑脚地靠*蝉,快速地伸手抓了上去,结果蝉没抓到,却抓到了一片碧绿碧绿的树叶。

      最终,小牧童只好带着遗憾失落地回家了。

      一个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背上驮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和蚊子,一边高声唱着那动听的歌声。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进行总决赛。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主人,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光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也不再高声唱歌了,并迅速收起羽翼,往高处的枝头上爬去。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就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喘。过了好久,蝉才感觉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靠*,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知了抓去。可惜,蝉逃走了。过了一会儿,蝉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树,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没有防备,轻轻一抓,哈!

      终于抓到了!牧童把蝉放在身边的小篓里,骑着牛回家了。

      一天,袁枚在森林里散步。

      他看见一个小牧童骑在一头壮壮的黄牛上,正快乐地唱着歌儿。那歌儿真好听,似乎整个森林都在听呢。突然,那个小牧童听到一个难听的声音。“原来是一只知了,它的声音真难听。我一定要把它捉下来,让它闭嘴。”牧童说。牧童不唱歌了,跳下牛背走到了树下面准备捉知了。知了感觉到了危险,飞走了。袁枚便提笔写下了《所见》一诗。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不管是年幼的孩子,还是年迈的老人,个个汗流浃背,都坐在树下扇着扇子,几条小狗趴在孩子的脚边,一直吐着舌头,好像在说:“好热呀,好热呀!”

      吃过午饭后,一位穿着红肚兜,扎着两个小辫子的牧童出门放牛了。他觉得无聊,就在牛背上放声歌唱。忽然,传来“吱唔——吱唔——”的叫声,原来是蝉在树上奏乐呢!牧童想抓一只回去,让小伙伴们瞧瞧。

      于是,牧童找来网兜和竹竿,做成了一个捕蝉器。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把工具移到蝉的位置,生怕惊扰它。就在这时,蝉“嗖——”的一下飞走了。牧童叹了一口气后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赶忙骑上老黄牛,回家拿罐子。

      过了一会儿,牧童再次骑着老黄牛,兴奋地来捉这只蝉。牧童从牛身上跳下来,蹑手蹑脚地爬上树,用罐子一罩,没一会儿就把蝉抓住了。他顺势滑下树,兴奋地跳到牛背上,心想:哈哈,失败乃成功之母啊!最后,他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牧童聪明吗?

      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阅读全文]...

2022-06-18 17:00:03
  •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吧。

      yè shū suǒ jiàn

      《夜书所见》

      sòng yè shào wēng

      宋 叶绍翁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

      萧萧梧叶送寒声,

      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

      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

      知有儿童挑促织,

      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的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①诗人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写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4-15 08:06:02
  •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的,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夜书所见古诗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夜书所见》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夜书所见》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作者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作者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夜书所见》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作者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作者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夜书所见》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作者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2-04-19 11:37:59
  • 舟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赏析)

  • 月(yuè)黑(hēi)见(jiàn)渔(yú)灯(dēnɡ),

    孤(ɡū)光(ɡuānɡ)一(yì)点(diǎn)萤(yínɡ)。

    微(wēi)微(wēi)风(fēnɡ)簇(cù)浪(lànɡ),

    散(sàn)作(zuò)满(mǎn)河(hé)星(xīnɡ)。

    译文:

    漆黑的夜晚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好像无数星星洒落在河面上。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舟夜书所见》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虽然此诗只有二十字,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月黑见渔灯”,“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写孤灯倒影的瞬间美景。“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散作满河星”,“散”字是此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

    拓展资料:

    查慎行(1650—1727年),清朝诗人,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现浙江海宁县)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赐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其诗学苏轼、陆游,意境清新,擅长白描,自成一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阅读全文]...

2022-03-01 16:40:38
  • 听筝古诗的意思(听筝原文主旨赏析)

  • 老街写观唐绝句系列时,就对柳中庸影响颇深,这个人一共只有寥寥几首绝句(另有几首五律和七律)传世,却有两首七四句皆对。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凉州曲二首》

    高槛连天望武威,穷阴拂地戍金微。九城弦管声遥发,一夜关山雪满飞。

    古人作绝句,一般会避免四句皆对,因为这种形式令人也有过于刻意不自然的感觉。因为五律和七律中间二联必须对仗,这种四句皆对的绝句,很像七律中间的二联,彷佛是写了一半的七律。

    柳中庸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其郡望是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 ,河东柳氏是山西的望族。其中最有名的人就是柳宗元,柳中庸是柳宗元的族叔。

    柳中庸的哥哥叫柳并,曾经是河东府掌*,迁殿中侍御史,受业于盛唐名士萧颖士。萧颖士是开元23年的状元,桃李满天下,最好看好的却是这个柳中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萧颖士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了柳中庸。

    柳中庸本人淡泊名利,据说曾经“诏授洪府户曹,不就”。结交好友多是超俗脱尘之人,如陆羽、皎然等。他最好的朋友可能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吧。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李端给柳中庸写了好多的诗:

    江边遇到了写一首:《江上逢柳中庸》;分手了再写一首《江上别柳中庸》;李益路途中夜宿瓜州也写一首《宿瓜洲寄柳中庸》;送别人的时候还要想着好友,再来一首《送张芬归江东兼寄柳中庸》;水边赶路遇到了下雨,也要写一首《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有个诗人朋友真好,就如同汪伦一样,即使自己不会作诗也同样能够千古传名。

    史书上介绍柳中庸时,说其”名淡, 以字行”。 意思是说柳淡这个名字不为人知,柳中庸这个名字比较出名。类似明朝的文征明,多数人不知道他叫姓文名壁,字征明。

    《全唐诗》中只记录了柳中庸13首诗,其中只有一首七律《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听,*仄多音字,这里是仄声。逐、识、别,这3个字今天是*声,古韵是入声(识,去、入声多音)。这首诗押【庚】韵,是一首标准的七言律。

    1、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写筝的几乎都少不了弦和柱,例如南朝沈约《咏筝诗》就写道: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筝传统乐器,据说是秦人蒙恬所制,因此名曰“秦筝”。

    因为这种乐器发音凄苦,汉侯瑾《筝赋》说 “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白居易也写道“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首联两句,简化一下,就是听、声二个字。后面颔联与颈联、尾联,都是听到声音后的联想。

    2、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似春风吹柳,如鸟啼花丛。这是一种欢快的情绪。

    3、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筝声突然转为凄苦,诗人从两面写来,家中妻子独夜对灯影,游子空楼望明月,这是相思之苦。

    柳中庸的这两句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如出一辙,只是登楼的换成了妇人,游子在扁舟上了: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后来宋朝的柳永也有词从两面写来: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4、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写完了分隔两地相思的痛苦,尾联又开始写离别之恨。

    “更入”二字,把痛苦又升了一级。作者似乎引入了自己的愁绪,江南与洛阳远隔两地,这是在写自己与亲友离别时的悲怨吗?

    这首诗章法清晰,第一联破题,点出了听筝二字。颔联和颈联都是对于声音的描写,是筝声主观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尾联中,作者加入了自己的经历与心情。

    整首诗虽有颔联的短暂欢快,终究还是颈联尾联主导了筝声的“悲怨”主题。

    柳中庸最为人称道的诗,是那首被选入的《征人怨》,这首绝句因为入选《唐诗三百首》而被今天的人所熟知。五律乏善可陈,七律似乎只有一首传世,就是这首《听筝》。

    据说中国十大古典名曲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沙落雁”、“十面埋伏”。

    老街有个外甥女自小*学古筝,现在也开始带学生了。我虽然不懂,但是也跟着听过几支曲子。结束时,用柳中庸韵也作一首七律《闻筝》:

    纤纤玉指拨秦筝,座下高山流水声。 落雁*沙秋月夜,阳春白雪广陵情。

    佳人空阁莺相问,游子扁舟火独明。最是不胜清怨处,文姬洒泪入边城。

    [阅读全文]...

2022-01-01 07:05:43
  • 《所见》古诗改写(15篇)

  • 《所见》古诗改写(15篇)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所见》古诗改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夏天的一个中午,一个放牛的娃娃穿着小褂,扎着一个朝天辫,手拿一根小树枝,骑着一头大黄牛,到山上去放牛。

      娃娃到了丛林里。这里有五彩缤纷的花朵,青翠的小草。黄牛低着头吃着美味的野草。放牛娃唱起了动人的歌儿,这歌声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样,清脆嘹亮。他的歌声在山林里回荡,吸引来了许多小动物。忽然,一阵吵人的知了声打断了放牛娃。放牛娃赶紧闭上嘴巴,想把蝉抓下来。

      放牛娃从牛背上跳了下来,悄悄地走到树下面。刚要抓住蝉,蝉飞走了。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名五岁的小牧童骑着他的小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里玩耍。树林郁郁葱葱的,地上的花儿和小草被火热的太阳炙烤着,都耷拉下了脑袋。

      小牧童一边骑着小黄牛,一边唱着动听的歌。忽然,一棵高大的树上响起了一阵悦耳的鸣叫,这让小牧童感到非常奇怪,心想:咦?我唱的歌不是全村最好听的吗?怎么突然来了个比我唱歌还好听的小家伙呢?怎么会这样,我到要看看究竟是谁!

      于是,小牧童先从牛背上猛得一跃而下,然后走向那高大又茂盛的树,抬头看了看。过了一会儿,一只正在鸣叫的蝉从隐蔽的树叶间飞了出来。于是小牧童自言自语道:“我要抓到你,可是我该用什么办法抓你呢?”牧童左思右想了许久,终于想出办法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可以用双手轻轻地捂住它。”说完,小牧童蹑手蹑脚地靠*蝉,快速地伸手抓了上去,结果蝉没抓到,却抓到了一片碧绿碧绿的树叶。

      最终,小牧童只好带着遗憾失落地回家了。

      周末,袁牧特别悠闲,便去树林中看看风景。

      风景非常美丽!小溪帮鹅卵石冲澡,树枝在空中唱歌,阳光透过树叶,动物们笑得更灿烂了。一个小牧童骑着一头黄牛来了。小牧童看到如此美的风景,便开口唱起歌来,那声音真好听!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连袁牧都过来凑热闹。小牧童正在唱着歌儿,被一只小知了的歌声给打断了。小牧童想:小知了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好听,还打断了我唱歌,看我不抓住它。小牧童便跳下黄牛背,跑到树底下一跳,双手便抓住了“蝉”。小牧童定睛往手心一看:呀,原来不是“蝉”,而是树皮。蝉跑走了,小牧童气得直跺脚。

      袁牧看见了,便写下了《所见》这首诗。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阵清脆嘹亮的歌声在树林深处回荡。歌声越来越*了,只见一个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山。你瞧,他头戴着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斜坐在黄牛背上,一边高兴地唱着歌,一边将小脚丫欢快地摆动着,好像做了好事被大人们夸奖了。肚子圆圆的老黄牛悠闲的迈着稳重的步伐,往村子里走去,似乎也沉浸在牧童那嘹亮的歌声中。

      牧童唱得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响起。忽然,牧童从牛背山跳了下来,停住了脚,不再唱歌了。他又慢下步子,猫着身子,仰着头,牧童小心翼翼向蝉靠*。他原来是想捕捉树上的鸣叫的蝉呀!*了,又*了,只见牧童离蝉只有一步之遥。但蝉毫无发觉危险就要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叫着。这时,牧童迅速地将双手向中间一合,蝉立刻变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笑着,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情景,刚好被清代大诗人袁牡看见了。随口吟诵道: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不管是年幼的孩子,还是年迈的老人,个个汗流浃背,都坐在树下扇着扇子,几条小狗趴在孩子的脚边,一直吐着舌头,好像在说:“好热呀,好热呀!”

      吃过午饭后,一位穿着红肚兜,扎着两个小辫子的牧童出门放牛了。他觉得无聊,就在牛背上放声歌唱。忽然,传来“吱唔——吱唔——”的叫声,原来是蝉在树上奏乐呢!牧童想抓一只回去,让小伙伴们瞧瞧。

      于是,牧童找来网兜和竹竿,做成了一个捕蝉器。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把工具移到蝉的位置,生怕惊扰它。就在这时,蝉“嗖——”的一下飞走了。牧童叹了一口气后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赶忙骑上老黄牛,回家拿罐子。

      过了一会儿,牧童再次骑着老黄牛,兴奋地来捉这只蝉。牧童从牛身上跳下来,蹑手蹑脚地爬上树,用罐子一罩,没一会儿就把蝉抓住了。他顺势滑下树,兴奋地跳到牛背上,心想:哈哈,失败乃成功之母啊!最后,他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牧童聪明吗?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头扎辫子,身穿白上衣、黑裤子的小牧童在树林里放牛。树林中很凉爽,小溪哗啦哗啦地流着,小鸟卯足了劲儿展示着自己婉啭动听的歌声。一阵微风拂过,树叶沙沙地唱着歌,好像在为小鸟伴奏。小牧童手里拿着用粗麻绳做的赶牛鞭,老黄牛驮着小牧童,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牧童也很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十分地嘹亮。

      忽然他听到了“吱——吱——”的叫声,“咦?这不是蝉鸣吗?嘻嘻,我要捕一只蝉回去斗独角犀玩儿。”小牧童顽皮地想,想到这儿,小牧童赶紧将还在唱歌的小嘴闭上了,生怕惊扰了蝉,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树下,蓄势待发,瞅准了时机抬起手扣了下去,蝉就被“捕”了。

      小牧童拿着蝉如拿着珍宝一般,得意洋洋地去找他孩子斗蝉。果不其然,他的蝉成为了新一届的蝉王。从此以后,“蝉王”也成了他们家的一员,小牧童还给它取名为“好斗”呢。

      夏天悄悄地来了,瞧!太阳像个大火球,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它发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地面上热气腾腾,连风都是热的,晒得林中的大树、小花、小草没精打采。远处一个骑在老黄牛背上身穿蓝色布褂子,下穿绿色短裤,*脚丫的牧童。正在兴高采烈地鼓着腮帮吹着竹笛,脚随着动听的笛声一晃一晃的好似在打节拍,听老黄牛正随着笛声发出哞哞的叫声,尾巴一甩一甩地好像和牧童一唱一和的向林中走来。

      一阵阵悠扬地笛声就像清风飘过树林,大树爷爷听了,它的叶宝宝摇了摇似乎在伴奏呢,喜鹊姐姐听了,好似在说:这真是我听过世界上最好的歌声。小草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懒洋洋的,但听了这动听的笛声,突然精神抖擞似乎跳起了舞……

      这时,蝉也来凑热门按捺不住心中那份激动发出了知了知了的声音,牧童听见了,用那灵敏的眼睛四处搜寻,不一会儿就发现了一只又大又肥的蝉,可爱极了!他那灵敏的眼睛顿时睁得老大死死地盯住了它,心想:这么可爱的蝉,我一定要捉住它。于是便轻轻跳下牛背,悄悄地走到树下,又轻手轻脚地爬上大树,一只手紧紧地抓住树干,以免自己摔下来,另一只手慢慢伸出去,他还在给自己创造最好的时机。一分一秒过去了,他认为蝉已放松警惕,一抓,不料蝉早已发现牧童扑的一声飞到了另一根树杆上。他一点也不甘心,又向上爬了一节,屏住呼吸,眼疾手快,猛地一抓,蝉被逮了个正着。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抓住你了!牧童激动地说。

      而此时正在大树下乘凉悠闲吃草的老黄牛,也发出了哞哞的叫声,似乎也在给它的主人喝彩呢。瞧!太阳落山了,黄昏来了,小牧童又吹起了悠扬的笛声,不过他现在又多了个新朋友———蝉。

      夏天的树林幽静、安闲,但在凉爽的树林中的几声蝉鸣却为这个树林添了一些聒噪与生机。微风拂过,蝉鸣戛然而止;烈日穿射,蝉鸣再次响起。

      “踏、踏、踏”什么声音呀?一个七八岁的小牧童手握一支短笛骑着牛过来,小牧童脸上红润润的,口中一会儿浪漫地吹着短笛,有种“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情趣;一会儿舞动短笛,口中唱出高昂愉快的歌声。小牧童在树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惬意,真令人神清气爽。

      小牧童歌声嘹亮,响彻树林。一唱歌,蝉不叫了,鸟不啼了,风不吹了,树不摇了,一切都安静下来,都聆听着自由演奏家动人的歌声。须臾,蝉飞落在牛背上,用拍动翅膀来为他鼓掌,鸟儿接着为牧童高歌,风柔和的为小牧童吹着,树则摆动着树枝随歌而舞,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小牧童周围。

      正唱到兴头上呢,突然,猛烈的骄阳窜了进来,树枝中冒出了几根倾斜的光柱,四周马上向蒸笼般热了起来。蝉鸣立刻从四面八方传来,富有节奏感的歌唱起来。“知了知了……”“这个声音蛮好听的!”小牧童想,“那我就抓一只蝉,让它为我唱歌吧!”

      牧童下了牛背,找了根细竹竿,四下一望,爬到牛背上。抬起头,只见树上有一张蜘蛛网,便不顾一切三抓两挠,抱起树干爬了上去,呲溜一下又滑了下来。这可把小牧童吓醒了,因为树上正停着一群吸树汁的蝉,要是惊动了蝉,一只蝉逃跑,其他蝉就要接二年三的溜走啦!牧童连忙挺直背,踮起脚尖,屏息凝神,再次爬上牛背,用竹竿再次一绕蜘蛛网。嗨!这第一步OK了。

      然后他找到了一处知了“鸣声大噪”的地方,见树上的知了正在开演唱会呢。他趁其不备,踮起脚跟躬起背,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走到树下,拿出竹竿,把头对准蝉,徐徐上升,竹竿马上碰到了——他再次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蝉,直盯得脸上起皱纹,牙齿打架,手汗直流,用力一扑,一粘,一抓——终于逮了个正着。牧童一手抓着蝉,一手拿着短笛,哼着歌,骑着牛,欢天喜地的.回家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树林间十分安静,只有几声清脆的鸟叫。阳光耀眼的光芒被树叶遮挡着,向下印出星星点点的斑驳。从林间远远望去,有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向这里走来。

      那个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随着黄牛的一走一走而晃来晃去。牧童长着两个圆溜溜的眼睛,五官十分地端正,他嘴里唱着好听的民歌,那声音十分清脆悦耳,宛如黄鹂鸟的歌声。他边歌唱边悠着手里的小鞭子,头一摇一晃的,别提有多清闲了。他骑着牛往前走,突然他那灵敏的耳朵捕捉到了一声清脆的叫声,他一下子从牛背上跃下去,走到了树前踱来踱去,在树上寻觅着那发出这声音的动物——蝉。他仰起头,心想:那个蝉到底在哪里呢?他在树下左看看右看看,他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蝉,心中十分欢喜,他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双手张开,像一只蓄势待发的雄鹰向蝉扑去,他嘴角露出了一个微笑,他捕到了,他把蝉放到了自己的草帽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那蝉最后在草帽里飞走了,但牧童却不伤心,他依旧笑得是那么开心,远处又传来了几声蝉鸣……

      夏天的上午,一个小牧童骑着一头黄牛来到一片林子里放牛。

      小牧童看见树林里美丽的风景,不禁唱起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这动听的歌曲震动起了一片树叶,送到了袁枚的耳朵里。袁枚顺着歌声找到了小牧童。这时,小牧童听见了蝉的叫声,赶紧闭上嘴巴跳下了牛背,悄悄走到了树下,想要抓住蝉。可是蝉仿佛早已知道自己有危险,震动翅膀飞走了。

      袁枚看见了,吟诵了一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个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背上驮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和蚊子,一边高声唱着那动听的歌声。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进行总决赛。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主人,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光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也不再高声唱歌了,并迅速收起羽翼,往高处的枝头上爬去。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就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喘。过了好久,蝉才感觉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靠*,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知了抓去。可惜,蝉逃走了。过了一会儿,蝉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树,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没有防备,轻轻一抓,哈!

      终于抓到了!牧童把蝉放在身边的小篓里,骑着牛回家了。

      一天傍晚,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到森林里玩。他穿着一件白色的短袖,头上扎着几根小辫子,左手拿着牧鞭,右手扶在牛背上。

      他来到森林里,看到百花盛开,蝴蝶、小鸟、蜜蜂在花丛中追逐,有的站在花朵上唱歌,有的在花丛里捉迷藏,还有的在花朵上采蜜。看到这番美景,牧童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牧童抬头一看,看到树上有一只正在鸣叫的知了。知了全身长满了毛,黑乎乎的,身上长着一双透明的翅膀。牧童觉得知了很可爱,想把它抓下来。他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跳起来抓住了知了。

      他又坐到牛背上,手里拿着牧鞭左右摇摆,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啦!

      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

      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牧童高兴的说。可是,他把斗笠帽拿起来一看:哪里有知了呀!这才知道扑了个空。知了虽说受到惊扰,但并没飞走,仍然在这棵树上的另外一个柳枝上烦躁地鸣叫着。小牧童并不放弃。这一次,他比上次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地靠*知了的位置。趁着知了只顾大声地鸣叫,忽略了防范,小牧童手疾眼快,用斗笠完全地遮住知了能够飞跑地方向,那只狡猾的知了终于被牧童捕捉到了手。小牧童甭提多高兴啦!他轻捷地像个小猴子,从树上下来,翻身上了牛背,一边用手拎着篓子里的知了,一边唱着歌,向家走去。

    [阅读全文]...

2022-05-18 17:10:30
所见古诗的主旨 - 句子
所见古诗的主旨 - 语录
所见古诗的主旨 - 说说
所见古诗的主旨 - 名言
所见古诗的主旨 - 诗词
所见古诗的主旨 - 祝福
所见古诗的主旨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