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雪的古诗加主旨

关于写雪的古诗加主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雪的古诗加主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雪的古诗加主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雪的古诗加主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0) 语录(4k+) 说说(1) 名言(2) 诗词(716) 祝福(2k+) 心语(167)

  • 春夜喜雨古诗主旨

  • 阅读
  • 春夜喜雨古诗主旨

      古诗《春夜喜春雨》是“诗圣”杜甫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夜喜春雨古诗主旨,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好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主旨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诗人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春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词语注释:

      1、好春雨:指春春雨,及时的春雨。

      2、知:明白,知道。说春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3、乃:就。

      4、发生:萌发生长。

      5、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6、润物:使植物受到春雨水的滋养。

      7、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8、俱:全,都。

      9、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10、独:独自,只有。

      11、晓: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12、红湿处:春雨水湿润的花丛。

      13、花重(zhòng):花因沾着春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4、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诗意参考:

      一、及时的春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二、这一场春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春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春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春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诗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赏析1:

      《春夜喜雨》是诗人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诗人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春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春雨。“知时节”赋予春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春雨!首联既言春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春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春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春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诗人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春雨——听春雨——看春雨——想春雨。俗话说,“春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诗人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诗人的《春夜喜春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诗人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读者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春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春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用“好”赞美春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春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春雨,春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春雨的“好”。春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春天的春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春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春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春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春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春雨的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春雨,而且表明那春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春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时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春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春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写的是“春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春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春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春雨的及时。春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春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 "“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写春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春雨的、也就是“好春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赏析2】

      首句用“好”字对春雨加以赞美,并以拟人的手法点明春雨“好”的原因,似乎春雨也通人性,在最需要雨水的春天,适时而落。春雨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富于理性,而且富有情义。颔联仍然使用拟人手法,从春雨的降落角度,进一步赞美春雨的美好。在这一联里,诗人表达了春雨的两种特点:一是春雨仿佛怕影响人们日间劳作而选择夜间而落;二是春雨虽有益于农夫,却不显露丝毫的沽名钓誉之心,只是甘心润物,而不喧哗扰人。这一联进一步表明了春雨无私哺育大地的情怀,从中也反映出诗人不慕权贵、深爱百姓的胸襟。颈联写景,通过野径俱黑,江火独明点明春雨范围之广,并暗示春雨持续时间之久,表明春雨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愿望。尾联是作者由春雨而激发出的想象,写春雨滋润万物,哺育百花的功劳,通过花多花美对春雨进行赞美,与首联的“好雨”相互呼应。

      这首诗借春雨表达出作者非常崇高的思想境界。诗人采用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全诗不着一“喜”字,而作者的喜悦之情却随处可见。

      【赏析3】

      这首诗是写景状物的诗,是诗人长期转徙流离,定居成都草堂后所作。诗人将下雨这个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拟人化了,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春夜细雨的风景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首联即称赞这场春雨为好雨,她似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子,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悄然而至。“知”采用了似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春雨人格化。“发生”可理解为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一片。

      颔联细腻地描绘出春雨是好雨的特点: 春雨伴随着春风,趁着夜色,悄然降落,细无声响地滋润着万物。这两句诗抓住了春雨悄然无声这一特点,描写准确传神,历来被认为是写春雨的绝句。

    [阅读全文]...

2022-04-21 09:21:33
  • 江雪古诗的意思及赏析(江雪全文解释及主旨)

  • 解释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教多年,一直视推展古典精神为己任,而尝试将古典诗词讲得更活泼些,不致令小辈对古诗词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我现在是在新疆,2006年的雪来得的确比往年晚了一些,但一下就没个完,雪景奇幻,令人大饱眼福。看树上像是满头银发,看屋地都是一片洁白,再加上新疆地域广阔,视野不受遮蔽,煞是惬意。而在温暖如春的屋内,写博,读博,分享内在的喜悦,更觉得有无边的幸福环绕。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这首诗是中唐散文大家柳宗元的作品,读之再读,有一种内心的淡泊和镇定在诗句中透射出来,叫人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妙不可言。

    一二句,连鸟都各奔东西,更何况最擅长于趣利避害的人呢。意境的旷远、冷清、空寂,真是非常人所能承受,其*拦的落寞,那种无人理会的受伤害,那种背对故旧的决然,那种独享清冷的自得,都可以想见作者的心灵的坚定和自信。

    江雪

    三四句,更加具体地凸现出蓑笠翁高迈的形象,他是钓鱼吗?不,他是在钓雪,“雪”是什么?纤尘不染,晶莹洁白,不就是自动的疏远于凡俗鄙陋的人格精神的象征吗?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黜,遂以教书度人为事,竟遭俗物的吠哮,直如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他来到这蛮荒幽僻之地,倒有点有仙则名的味道。

    江雪

    我们回看现在的事实,外面乱糟糟吵嚷嚷,芙蓉花开败,二哥也光膀上场,俗不可耐,哪有鸟飞尽之清净地,反倒是一种奢侈。人之为人,就是寻找一块能令心灵安适的地方,像柳宗元是找到了。一朝绚烂褪尽,便一定不要占尽花枝赖着,归于*淡何尝不是最好的选择。

    [阅读全文]...

2022-07-26 12:07:17
  • 木兰诗全文的主旨

  • 古诗文
  • 木兰诗全文的主旨

      《木兰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全文的主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主旨

      木兰的替父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她是在“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被迫“替爷征”主旨和结构的。换句话说,当时的北魏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既对别的民族进行无休止的侵犯掳掠,又对本民族人民进行无尽期的征兵,以至于规定每家每户非出一个男丁不可,从而迫使木兰不得不女扮男装、冒名顶替。而这样长期对内征兵的结果,则使得人人不安、家家不宁,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至于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归来的“将军”“壮士”则肯定寥寥无几。难怪“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了。这“叹息”不但是迫不得已从军的“叹息”,还是可能诀别的“叹息”,因此从叙述主体木兰的主观认识来看,她绝对不会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教材分析者由于脱离了文本,故拔高了木兰的思想认识,以为“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是不恰当的。

      另外,我们从课文的第五、六段来看,这两段似乎充满了欢快的情调,据此,诸多分析者认为它突出了“她(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其实这种分析也很勉强。如果我们注意到了上面的分析,把握住了木兰的思想认识和从军意愿,就不难看出,这两段表面上的欢快掩不住内心的悲苦,这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是一种庆幸。就木兰而言,她已体味到战争的严酷,征战几十年,曾亲临杀戮和被杀戮的惊心动魄,现在侥幸生还,已是不幸中之万幸,她怎还敢有“百千强”的赏赐和作“尚书郎”呢?她只希望不再被征召,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九死一生之后极度兴奋的真实写照。倘若作了“尚书郎”,那又得为统治者卖命,说不定哪一天又得披挂上阵,重踏生死场。就家人而言,几十年的盼望,喜事少愁绪多,愁就愁在木兰在外生死难料。在那风烟四起遍地腥云的社会里,木兰迫不得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其家人的忧愁和担心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尽管从表面看,木兰回归后家里很热闹,可这种热闹是在几十年忧愁担心之后的,它实质是一种意外的解脱,所以无论从木兰角度看,还是从家人角度看,都无所谓有自觉自愿的爱国意识和思想,无所谓“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

      再次从叙述者(作者)角度看,叙述者的本意也不在于要表现一种爱国情结。这可以从《木兰诗》的结尾看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一段带有议论性的句子,显然,作者的本意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一种全新的女子未必不如男的思想观念,这是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所在。

      有了以上分析,全文的结构似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六段)主要记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意在托出木兰具有男子汉气概,为第二部分(第七段)的议论张本。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全诗的重心应该是第二部分,因而主旨也应从第二部分中归纳。这也符合记叙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即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点“睛”作用。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阅读全文]...

2022-02-16 17:48:32
  • 古诗春日的诗意解释(春日朱熹这首诗的主旨)

  • 诗意,解释
  • 胜(shènɡ)日(rì)寻(xún)芳(fānɡ)泗(sì)水(shuǐ)滨(bīn),

    无(wú)边(biān)光(ɡuānɡ)景(jǐnɡ)一(yì)时(shí)新(xīn)。

    等(děnɡ)闲(xián)识(shí)得(dé)东(dōnɡ)风(fēnɡ)面(miàn),

    万(wàn)紫(zǐ)千(qiān)红(hónɡ)总(zǒnɡ)是(shì)春(chūn)。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春日》鉴赏: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拓展资料: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称*。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宋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卒谥“文”。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辑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而根据作者生活年代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一顶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阅读全文]...

2022-02-01 18:00:29
  • 旅夜书怀古诗赏析(旅夜书怀的意境及主旨)

  • 意境
  • 杜甫入蜀投奔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于七百六十五年五月逝世后,诗人无依无靠,离开成都,带着家小乘舟东下。此诗写于乘舟东下,漂流途中经过重庆、忠县时写下的这首《五律》诗。全诗是:》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随*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大地一沙鸥。

    题解:

    “旅夜书怀”,旅途中的夜晚,泊舟江边,抒写自己的胸怀。

    词语解析:

    “危“,高。“危樯“,高高的桅杆。“樯“,船上的危杆。

    “星垂*野阔”,*原辽阔,满天的繁星在远处的天边仿佛垂到地*线上。

    “月涌“,月亮如从江中涌出。“大江“,指长江。

    “名岂”,”名”,指名气。杜甫的名气是因为文章而著名。这里其实是反其意而用之。自己的诗文纵然卓著,然而不得所用。

    “沙鸥“,水鸟儿。

    试译如下:

    长江岸边的小草啊,

    在微微的轻风中飘动,

    乘坐的这叶小船,

    桅干高耸在茫茫的夜色中。

    一眼望去,

    天空中点点低垂的星星,

    衬托出无边的阔悠。

    月光随着水波,

    推涌在奔流不息的长江里。

    这一点小小的名声,

    岂是诗文而得名?

    现在老病缠身,

    官倒是应该罢免休息。

    随着这叶小船漂泊,

    像什么呢,——

    在这茫茫的天地间,

    倒象是一只孤独的沙鸥!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面貌,他站在封建低下层人民的立场,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奢侈腐败。他关心国家大事,但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这种矛盾在他的诗里交杂并存。

    现实主义是诗人的主要特色。尽管他的诗风“沉郁“,但是在这样风格的基础上,又呈现多样的风采,雄浑,悲壮,奔放,瑰丽,质朴,轻灵而达于胜境。

    这首诗便是作者在那种历史时期,描写个人无所依靠茫然漂泊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当时低下层人民的疾苦。通篇笔笔老到,神完气足,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清的程度。是我们学*《五律》抒写胸怀的典范。

    不过这首诗*朱彝评论为:“中两联皆一字起头(星、月、名、官)亦小失检点”,这在律诗中也是很少见到的。不过,我们读起来依然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不失为五律诗中的绝唱。

    [阅读全文]...

2022-06-16 18:15:06
  • 浣溪沙古诗原文及翻译(浣溪沙表达的主旨及含义)

  • 含义
  •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人。晏殊天资聪颖,十四岁便以“神童”身份被荐赐进士出身年,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政绩斐然。逐渐成为一代名相。同时晏殊也是一位非常高产的词人,一生创作了了大量词作,是宋代早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晏殊绘像

    晏殊的词作在他的那个时代就很流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词在北宋时以歌曲的形式吟唱的。他的词作上承五代花间派词人韦庄、冯延巳清新婉丽的余韵,下启晏几道、秦观等婉约派蕴藉淡雅的先风,可以说,晏殊是北宋词坛上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词人。

    晏殊著有词集《珠玉词》,词风风流蕴藉,对宋代初期的词风产生重要影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

    北宋士大夫生活场景图

    南宋词学评论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晏殊的词:“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王灼对晏殊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晏殊的代表作品的《浣溪沙》,是最能够反映出晏殊词作的风格特征的,原词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之时,官至宰相,日常的工作之外,晏殊的业余生活也是很惬意的,他是怎样打发自己的业余生活的呢?

    晏殊喜宴宾客,据南渡词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虽早年富贵,而奉养极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

    这段记载就说得非常明确了,晏殊在闲暇之余喜欢与朋友饮宴,宴*中常有歌女助兴,主客赋诗填词,开怀尽饮,酣畅淋漓。

    晏殊工作之余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举办宴会,歌舞助兴,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也就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

    而这首《浣溪沙》所抒发的也正是伤春的“闲愁”情感,词作主要描写的是词人饮酒观景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伤春之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词意图

    宋代词人惜春、伤春,进而至于怨春、恨春,这种对季节的情感体验折射出宋代士人对人生有一种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婉约之风是词自产生以来的主线,伤春悲秋、男女离情成为词的重要内容。 但宋词中更多出现的是伤春、惜春。宋代士人伤春,其实是对美好事物容易失去的惆怅。

    在春天的所有景物中,“花” 这一自然意象常常意味着生命、青春,代表的就是春天,惜花就是惜春。

    而花朵凋零、落红则又代表着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和消逝,而造成花谢花落的就是风,就是雨,这就造成文人对风雨的恐惧,对花的感伤,也是对春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他们的仕途并不像晏殊这样一帆风顺,因为仕途沉浮而贬谪他乡的占有很大一部分,如苏轼、秦观等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感伤情绪,他们往往会将这种情绪诉诸于笔端,借伤春来自我排遣与慰藉,这是极其正常的情感体现,借伤春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如秦观在遭谪贬到岭南时,他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其中就有“黛娥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的词句,秦观将自身的际遇与伤春的情感结合起来,借伤春表达了此时此刻自己的内心世界。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晏殊的仕途*顺,没有经历过贬谪,所以晏殊的这首《浣溪沙》,抒发的只是词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

    词作在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闲适典雅的生活画面:晚春时节,花园中的景致是那么的美好,精致的楼台亭榭,一切都布置的相当雅致,由此也能看出词人闲暇之余的生活是很从容悠闲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但是细读词句就会发现,字里行间似乎又隐隐地透出词人内心的一丝伤感。同样的场景,去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欢乐和热闹,可是岁月匆匆流逝,如今却要独自一人来感怀曾经美好的时光。词人抬头看着美丽的夕阳,他不禁发出感慨:明天还会再来,而匆匆流走的美好时光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晏殊对夕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恰如其分地透露出内心的伤感,使他的主观情感同夕阳这一自然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

    这首《浣溪沙》词,上片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阑珊,但是词人突然记起去年也是这样,往日欢愉的情景再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样的阑珊意境。于是词人感到时光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此时的生活依旧,但还是美中不足,因而不免令人感到叹息。

    词作开篇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化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长安道》中的“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两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表达的正是晏殊以诗酒消遣,自娱自乐的一个生活片段。与其说是一个生活片段,还不如说是词人对伤感的自我排遣。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接下来,词人写道“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还是对所处场景的描写,一切景物依旧,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地点,但过去的一切,都像这落山的夕阳,一去不复返。

    词人所要表达的正是:人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人了,即使周围的景物依旧,但人却在变,谁都不可能还是去年时候的那个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一种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词作上片就在这样的轻描淡写中将伤春、惜春的氛围营造好了。

    下片主要是在写春天即将过去,百花争艳的场景即将消逝,随之而来的是百花凋零、遍地落红的场景。词人为什么对百花凋零这样明暗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在晏殊的眼中,百花代表的春天,代表的是春日里美好的事物,可是随着春天脚步的走远,美好的事物也即将消逝。

    这是很正常的季节交替轮回,是季节的更替带来的自然变化,可是这又是不可抗拒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去年的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再次飞回到往日庭院中的旧巢中来。

    词人见到它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的日子却一去不归。宴*结束,宾客们都陆续离开,词人独自在园中的小道上徘徊,而心中莫名的闲愁就像涟漪一样,层层泛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的“词眼”,说的通俗一点,这两句其实就是全词的精华所在,这首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二句而著名,成为蜚声词坛的佳作。

    这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暮春时节,繁花即将落尽,是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自然现象,词人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燕子秋去春归,有飞回到往年的筑巢的人家。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结构,它构思精巧,选景典型,词人敏锐地捕捉到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在写景和表现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在抒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景为情设,词为情作”,因此这首词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小园香径独徘徊”词意图

    晏殊的这首词所表现的情绪,简单地说一种“伤春”、“惜春”的情绪,而它的精妙之处正是在于:词作精细地描绘出词人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微妙变化。

    全词只是写的一种*缓的事物变化,并不是那种风雨袭来的突然变化,词作的成功之处在于:词人敏锐地抓住了为一般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并将自然景物的变化上升到人生的微妙变化上来,是非常富有哲理的。

    正是在这不知不觉的微妙变化中,时间一天一天地流逝,词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时间上的微妙变化,将他捕捉到的变化诉诸于笔端,以优美的文字和旋律把这种变化精细地展现了出来。

    这首词显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时光流逝的伤感,更把词对人生所表达的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词作自始至终蒙上了一种朦胧的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对偶句巧妙工整、浑然天成,词人用“无可”和“似曾”这两组虚字构成的对仗,音韵谐美,将词作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格调和雅,唱起来朗朗上口,因而也被人们广泛传诵。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词作借伤春表达出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情文并茂,音律谐婉,给人以美的享受。

    晏殊的《浣溪沙》抒写着品味人生的惆怅,并把它升华到更高的珍视生命和人生的思考的艺术层次上来,使人们的生活富于一种诗意的美。

    晏殊的《浣溪沙》以抒发“闲愁”起调,也以“闲愁”二字为主题。但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了一种极其常见的自然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考人生。

    [阅读全文]...

2021-12-16 06:24:30
2021-12-18 00:09:35
  • 木兰诗的主旨是什么内容

  • 木兰诗的主旨是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勇敢坚毅、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诗的主旨内容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总之反映当代人民生活,写出一位身经百战、转战南北的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形象.

      《木兰诗》结构分析

      全诗紧紧扣住木兰从军这一主题,突出了木兰这个英雄形象。

      这首诗按照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开头八句“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是当时民歌的套头,交代了木兰从军的缘由。“套头”也称“套语”,即用比较固定的词语或句式作为民歌的开头。这虽不是《木兰诗》所仅有,但也是从内容需要着眼写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也有这样的“套头”:“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诗一开始,先以象声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的形象,点明了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着写木兰停机叹息这个与往常不同的情景,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从而引出下文。木兰究竟为什么叹息呢?作者用民歌中常见的问答形式,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强调木兰别无它想,别无它念,只因朝廷征兵火急,父老弟幼,无法应征而叹息焦虑。“愿”、“替”二字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经反复思虑,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第二部(第3自然段),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向征途。“东市买骏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木兰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和木兰辞别爷娘、踏上征程的情景。

      西魏(535~557)至唐初行府兵制,当时应征者需要自己准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所用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是虚指的。用这种排比铺张的手法既能使句式整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又能突出渲染木兰出征前的准备鞍马时紧张忙碌的.气氛,显示了民歌的特殊风格。“旦”、“暮”也是虚指,极言时间的短促,有“这会儿”、“那会儿”的意思。这反映了当时战争紧迫、木兰早行夜宿、急速行军的情景。诗中只用了过黄河,越黑山,到燕山,就概括了木兰出征的历程,“不闻……但闻……”既逼真地表达了木兰离家远、思亲切的内心活动,又绘声绘色地写出征战途中的景物。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写木兰转战沙场的戎马生涯。“万里”夸张地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若飞”比喻行军神速。这就形象地描叙了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意思是在北方的寒气之中传来阵阵打更声,清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上。这里用对偶句极为简练地描绘了北方战地生活的艰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说身经百战的将军喋血沙场,英勇善战的木兰奏凯归来。“壮士”,是古代对男子英雄的称谓;“百战”、“十年”,极写战争时间长久,斗争激烈残酷,同时也衬托了木兰英勇、机智、善战。这一部分只用了30个字概括了木兰长年行军作战的艰难历程。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5自然段,“归来见天子……送儿还故乡”,写木兰奏凯归朝,蔑视功名利禄,只求还故乡。首句“归来见天子”,紧承上一部分末句“壮士十年归”,结构紧凑,语言明快。“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可见天子接见木兰的仪式是隆重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突出木兰功劳之大,皇帝对她赏赐之多。“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突出她鄙弃高的官厚禄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第6自然段,“爷娘闻女来……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与家人欢聚的场景。这一段,作者通过明快的节奏,细腻而传神地描叙了父母姐弟以不同的神态欢迎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相扶将”是说父母虽上了年纪,还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理红妆”是写年轻姐姐赶忙梳洗打扮;“磨刀霍霍向猪羊”形象地写出了小弟弟忙着准备佳肴的情景。接着写木兰归还故乡,恢复女儿装的喜悦自豪之情。“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这一充满喜剧气氛的场面,更加突出了木兰的光辉形象。

      第五部分(第7自然段),是一段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以双兔作比喻,表示了人们对这位乔装出征的女英雄的喜爱和赞美。

    [阅读全文]...

2022-06-28 20:15:12
当前热门
写雪的古诗加主旨 - 句子
写雪的古诗加主旨 - 语录
写雪的古诗加主旨 - 说说
写雪的古诗加主旨 - 名言
写雪的古诗加主旨 - 诗词
写雪的古诗加主旨 - 祝福
写雪的古诗加主旨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