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

关于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334) 说说(395) 名言(84) 诗词(3k+) 祝福(540) 心语(625)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 高考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还记得古诗词鉴赏是怎样做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__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_之凉。(2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6分)

      【答案】:(1)天气 心情(心境) (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1点2分,3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3.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 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4. (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

      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阅读全文]...

2022-03-11 08:27:30
  • 高考古诗鉴赏大全及答案(高考古诗鉴赏汇总)

  • 高考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奉为_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诗。 (诗圣 律诗)

    (2)从诗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004广东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考题原貌】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题解】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以后者为是。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等地,诗即作于此间。诗题作《江汉》,*乎无题,大概漂泊流徙中,已无心拟题。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历尽艰辛,北归无望,生计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尽管如此,诗人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句解】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江汉”,长江、汉水之间。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

    【评解】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论这首诗说:“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确实,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就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适)、岑(参)瞠乎其后”。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008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7.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本诗可看为山水田园诗,注意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从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作者的情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09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2009•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阅读全文]...

2022-04-06 01:40:06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 教育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阅读全文]...

2022-03-16 22:56:54
  • 中考古诗鉴赏精选

  • 中考
  •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yuān :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古作者背景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词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古诗词名句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阅读全文]...

2022-01-30 04:00:54
  • 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表达

  • 高考
  •   重点难点梳理

      鉴赏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作出说明即可。

      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难点攻略

    [阅读全文]...

2021-12-09 09:32:17
  • 题竹石牧牛诗歌鉴赏(题竹石牧牛高考诗歌鉴赏)

  • 诗歌,高考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黄庭坚与苏轼、李公麟同在京。苏轼与李公麟多次作画,黄庭坚题了好几首诗,这首是最出名的一首。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题竹石牧牛注释: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子瞻:苏轼。苏轼工画竹石枯木。伯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野次:野外。

    野次小峥(zhēng)嵘(róng),幽篁(huáng)相倚绿。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峥嵘:山高峻貌。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语出屈原《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这里代指竹子。

    阿童三尺箠(chuí),御此老觳(hú)觫(sù)。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

    阿童:小童儿。这里代指小牧童。箠:竹鞭。御:驾驭。觳觫: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lì)角。

    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

    砺角:磨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残:损害。

    黄庭坚的主要作品有: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醉蓬莱、清*乐·春归何处、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念奴娇·断虹霁雨、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登快阁、寄黄几复、清明、水调歌头·游览、鄂州南楼书事、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南歌子·槐绿低窗暗、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双井茶送子瞻、满庭芳·茶、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谒金门·示知命弟、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病起荆江亭即事、跋子瞻和陶诗、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木兰花令·凌歊台上青青麦、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牧童诗等。

    《题竹石牧牛》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全文]...

2021-12-18 05:52:22
  •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

  •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的《》、的《》。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

    [阅读全文]...

2022-06-16 06:37:23
  •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参考文

  •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参考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解题歌诀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鉴赏以简答题形式考查,答题也有一套固定的套路可循。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生的喜悦

      二.五种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阅读全文]...

2022-01-05 11:08:44
  • 高考古诗词炼字型解题技巧

  • 高考
  • 高考古诗词炼字型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

      ⑴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⑵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⑶从某句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析。

      ⑷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⑸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⑹诗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⑺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⑻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⑼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数词、虚词。

      3.答题步骤:

      ⑴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⑵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⑶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 前人认为, “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同意。

      (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阅读全文]...

2022-07-13 04:29:01
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 - 句子
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 - 语录
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 - 说说
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 - 名言
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 - 诗词
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 - 祝福
关于高考古诗鉴赏的开题报告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