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观潮的古诗有哪几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观潮的古诗有哪几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观潮的古诗有哪几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观潮的古诗有哪几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观潮》苏轼
《观潮》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
观潮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翻译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全诗简析
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拓展: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经典诗词】
1、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苏轼《无题》"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杂说送张琥》"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7、人间何处不巉岩。——苏轼《慧湖峡阻风》
8、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苏轼《花影》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10、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东坡
11、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12、修其本而末自应。——苏轼
1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苏轼
14、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苏轼《晁错论》
1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1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7、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18、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苏轼
19、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20、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苏轼
2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22、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苏东坡
2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24、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苏轼
25、冤者获信,死者无憾。——苏轼
26、"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7、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苏轼《少年游》
28、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29、临大事而不乱。——苏轼《策略第四》
3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解释
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
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诗文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解释
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
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诗文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观潮课文原文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潮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语文版《观潮》知识点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最高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最好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余波:指大潮过去以后剩下的波浪。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水天相接:江面和天际会合,指地*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地震的时候,本课形容潮来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
漫天卷地:漫,满、遍。漫天卷地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静与潮来前的*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一、本课主要内容了解。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 潮头过后的景象。
二、生字词的背诵和默写。(必考)
盐官镇 据说 大堤(dī)宽阔 笼罩 昂首东望 盼着 闷雷滚动 顿时 逐渐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震动 霎时 余波 恢复
三、需牢记读音的词语。(必考)
薄雾(bó) 屹立(yì) 人声鼎沸(dǐng fèi)
四、词语理解。(了解)
1、奇观:奇特的景观。
2、屹立:高高直立的意思。
3、若隐若现: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4、人生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5、浩浩荡荡:形容浪潮来势凶猛,水势浩大。
6、漫天卷地:就是铺天盖地的意思。
7、风号浪吼:指风和浪潮都在吼叫。
五、掌握多音字。(重点)
薄:bó(薄雾)báo(薄饼)bò(薄荷)
六、认识理解修辞手法比喻句。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这个比喻句的好处是暗示了浪潮来到眼前时的声音肯定是惊人的。)
2、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个比喻句的好处是:写出了浪潮的声势浩大。)
七、认识理解修辞手法夸张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个句子属于夸张句里面的扩大夸张)
八、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
本课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先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部分来分写大潮的奇特景观。
九、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
本课是按照由远到*的顺序来写的。先写远处的浪潮如一条白线,再写*处的浪潮如千万匹战马。声音也由远到*的越来越大。
十、背诵课文3—4自然段。(重点)
十一、认真读课后“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阔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公里,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却只有三公里。涨潮时,海潮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渐狭江岸的约束,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观潮的诗句
1、《钱塘观潮》——清 汤金钊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
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2、《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元 钱惟善
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千年元气淋漓后,八月长风震荡初。
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
3、《观潮》——宋 齐唐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因看*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万瓦震,忽如员峤六螯移。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4、《钱塘观潮》——元 仇远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5、《钱塘江潮》——唐 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复向*流。
狂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似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向阳候。
6、《十八日观潮》——宋 陈师道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7、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8、钱塘江待潮——宋 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9、忆钱塘江——宋 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10、钱塘江潮——宋 释文珦
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远自三山起,高连**。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11、晚渡钱塘江——清 王荫槐
罗刹江声殷似雷,扁舟摇兀怒涛堆。身从大地孤鸥泛,潮挟群山万马来。南渡衣冠秋草寂,西陵鼓角夕阳哀。古怀牢落真无懒,呼取余杭酒一杯。
12、钱塘江上——宋 杨蟠
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
13、钱塘江——宋 朱继芳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东西浙,千帆来去风。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和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和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酒泉子·长忆观潮
朝代:宋代
作者:潘阆
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
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
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
(技艺高超)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
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
①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②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③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④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⑤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⑥向:朝着,面对
⑦红旗:红色的旗帜。
⑧觉:睡醒。
⑨尚:还(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酒泉子·长忆观潮》创作背景
潘阆以卖药为生时曾流浪到杭州,亲眼见过钱塘江涨潮时的盛况,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酒泉子·长忆观潮》作者介绍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观潮》优秀说课设计(通用11篇)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观潮》优秀说课设计(通用11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
四、说学情
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静)
3、学*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周密《观潮》原文及译文
内容介绍: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地不容闲也
翻译: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部编版《观潮》课文原文
《观潮》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部编版《观潮》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观潮》同步练*
一、注意带点字的读音,把()里不正确的音节划去。
闷(mēn man)雷涨(zhǎng znàng)潮飞奔(bēn bèn)而来
恢复(hù fù)踮(diǎn diàn)着脚风号(háo hào)浪吼
二、判断正误,对的.在()里打√,错的打X。
1、鼎字第一个笔画是/。()
2、鼎字用部首查字法,查目部。()
3、鼎沸的意思是喧闹、杂乱。()
4、鼎立和鼎力读音和意思相同。()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字,再按要求作答。
山()地()()天()地七()八()
若()若()风()浪()东()西()
以上填的字构成*义词的有:。
四、读下面的句子,找出比喻句,在()里打√表示。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浪潮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3、浪潮的声音很响,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4、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5、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五、找出()中与带点词语意思相*的词,并画上。
1、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度(一次一回一日)的观潮日。
2、宽阔(宽敞宽广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3、江面上依旧(依然仍然果然)风号浪吼。
4、那声音如同(犹如相同宛如)山崩地裂。
5、顿时(一时霎时一刹那间)人声鼎沸。
6、过了好久(许久很久不久),钱塘之江才恢复了*静。
有关观潮的古诗有哪几种
观与观潮的古诗
新园春观潮的古诗
观潮诗句
观潮的诗句
观潮的三首古诗
观潮想到的古诗
与观潮有关的古诗
观潮古诗的诗意
关与观潮的古诗的句子
观潮周密的古诗
有关于观潮的古诗
观潮所见的古诗
观潮的相关古诗
适合观潮的古诗
最好的观潮古诗
描述观潮的古诗
跟《观潮》有关的古诗
赵观潮语录
关于观潮的古诗两句
写类似观潮的古诗
观潮的后面的古诗
跟观潮相关的古诗有
17日观潮古诗是谁写的
关于钱塘观潮的古诗
关于观潮的四句古诗
关于观潮的古诗词
浙江观潮的诗句古诗
浙江观潮的古诗词
观潮片段对应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