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古诗的解析

关于虞美人古诗的解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虞美人古诗的解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虞美人古诗的解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虞美人古诗的解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55) 语录(20) 说说(1) 名言(7) 诗词(1k+) 祝福(31k+) 心语(27k+)

  • 古诗《静夜思》解析

  • 夜思,文学
  • 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静夜思》解析 ,欢迎阅读。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与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与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与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与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非常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非常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

      诗人:李白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赏析

      【注释】

      ①床:指井台。(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

      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赏析】

      *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阅读全文]...

2022-06-24 21:20:48
  • 草古诗意思解释(草古诗解析)

  • 解释
  • 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勉励着很多年轻人,那就是“莫欺少年穷”,因为古往今来的草根豪杰和英雄,他们的少年岁月,其实都是在“穷”的状态下度过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当时的大唐已经进入中唐时期,盛唐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长安的繁华,也远非当年可比。但如同当代人都有北上广的追求一样,白居易也有着自己的长安梦。于是,少年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行囊,从江南,奔向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圣地——长安。

    对于现代读书人来说,大学毕业后可以从事很多行业,但是在古代,读书人的就业面很窄:似乎除了做官以外,便是做私塾先生,白居易无疑是渴望做官的。因此,白居易到了长安之后,首先需要拜谒当时的名士,以此寻求进阶之路。当白居易拜谒名士顾况的时候,顾况对白居易居然有种厌倦心理——事实上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因为顾况每天不知道要接见多少像白居易这样的年轻人。并且,顾况见到白居易之初,便给了白居易一个下马威:他先从白居易的名字入手,嘲讽白居易:长安城的米很贵的,想在这里容易居住,只怕会失望。

    宛如当代人应聘需要投送简历一样,白居易没有作声,而是拿出自己写过的一首诗给顾况看。顾况起初不以为然,但是,到“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的时候,顾况惊讶审视了一下眼前的这个少年,顿时激动之心难以言表。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写出这样的诗歌,前途肯定不可限量!而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也由此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不论是70后还是00后,小学生涯都注定和这首诗有着不解之缘。只是,很多人未必知道,“离离”啥意思?

    在古代汉语里,“离离”是一个形容词,时常用来修辞繁茂的景象。在《诗经》里面,商周时代的先民用来形容果实茂盛,会使用“离离”来修辞,不过,这种修辞的意味,也要看具体环境。比如用来形容果实,那么颇有一种积极意义,反之,如果形容庭院里面的野草,则无疑会让人感到十分悲凉和无奈。而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诗,那么,这种送别诗歌为什么会和野草繁茂产生交集?这其中,其实隐含着白居易的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因为,白居易考虑这样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虽然分别是让人感到伤感的,但是,只要人还在,未来总是还会有重逢、再见的一天,这就好比繁茂的野草一样,虽然有着萧杀的时候,但每年春天,就会重生,而后恢复往年的繁茂,白居易用这种生生不息的野草,赞美了生命的绚丽和神奇,并借此寄托自己和友人的友情,以及对下一次会见的可期。并且,这首诗的后面,其实还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样的句子,而如果野草不繁茂“离离”的话,也实在做不到可以向道路蔓延的局面。

    [阅读全文]...

2022-06-28 12:31:06
  • 古诗词解析:出塞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赏析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 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 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 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 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 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古解析:出塞]

    [阅读全文]...

2022-01-30 08:45:02
  • 描写秋天的古诗含解析

  • 秋天,文学
  • 描写秋天的古诗含解析

      秋日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水一样新鲜。天空收回柔和的光辉,廓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颂,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斜阳是工夫的党羽,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辉煌光耀的展开。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描写秋天的古诗含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5、《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7、《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9、《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0、《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古诗翻译:

      1、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2、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3、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4、在月落时,伴着几声乌鸦的啼叫,抬头仰望天空就好像一层薄薄的秋霜朦朦胧胧,再去看江村桥和枫桥,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5、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6、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穿着丝绸已嫌太薄了却懒得更衣。更深夜阑了还在殷勤地拨弄银筝,原来是怕空房寂寞而不想回。

      7、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8、宣城,这座被江水环护的城市,就好像是坐落在一幅美妙的画里。山晚,登楼远望,晴空高旷,景色是如此的清爽宜人。两条河水分外澄清,明净如镜,夹城而流。两座桥横卧溪上,好似彩虹飞落。晚炊袅袅,橘柚深碧,像笼上了深秋的寒意。秋色渐深,那泛黄的梧桐,老的苍劲遒俊。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北楼上,迎风怀念着当年谢朓的一杯幽情?

      9、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10、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坐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阅读全文]...

2022-01-05 17:19:59
  • 古诗词解析:商山早行

  •   广益小升初语文古考点解析: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 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 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古诗词解析:商山早行]

    [阅读全文]...

2022-04-28 22:06:04
  • 处暑的古诗和解析、图片

  • 处暑
  • 立秋过,处暑至,对于秋天,其实从第一片落叶开始,就已经让人期许着与金秋相见。若要寻得最美处暑,不如一起穿越到古诗词中去探个究竟。

    长江二首

    宋•苏泂

    其一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赏析: 处暑之后夏季余温仍在,凉爽的天气价值万金。天气变化,岁月更迭,让人不禁感慨,世事难明,即便长寿者也不能尽知。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处暑时节的景色:处暑到来,暑气散去,凉风袭来。娇艳的荷花在初秋已变成结满莲子的莲蓬。后面几句则借此时此景,感叹时光易逝。 此诗是诗人的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处暑时节诗人居家所见所感的天气变化和生活闲景,读来令人仿佛也和诗人一样,感受到处暑疾风骤雨带来的清凉,听到小儿在朗朗初秋中诵读诗书的声音,可谓是身临其境。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赏析: 暑期间“大旱千里”的情况下,人们期盼已久的一场大雨姗姗而来,真可谓“久旱逢甘霖”。这场雨不仅解了大旱之围,更带来了秋日的清凉,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赏析: 人间处暑节气还未到来,山中人却已新加了秋衣。露气中的蝉声渐显悲切,初秋的阳光已开始衰微。任凭各地仍然战乱频繁,我这残生早已没了生机。漂泊经年,徒然老矣,世间万事总是不如我心意。

    元宫词(一百三首)

    明代:朱有燉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赏析: 本诗描述的是元代宫廷以新滤的白酒,在水亭避暑,与高丽奇妃共饮的情境。

    闲适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赏析: 四季都有可喜的事情,但最好的还是初秋之时。门前流水自在流淌,我可以约了邻居老者闲话家常。意境非常淳朴温馨。

    七夕处暑

    清•胤禛

    [阅读全文]...

2022-03-12 04:00:23
  • 古诗《小儿垂钓》诗句解析

  • 四年级
  • 古诗《小儿垂钓》诗句解析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小儿垂钓》诗句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谓草草而乱也。蓬头,乃喻于其行之粗野、朴实,亦谓其思想之强矫糅、粗糙而天真也,谓于求学修为之初。

      稚子,谓于童真,与蓬头合而独明其天真无邪。

      学,削、雪、靴,此字乃题眼。“人之初,性本善。”学令人有知有识,只是学也令人自拘自束,如何才能得知与识,有教养,有文化却又不乏天真呢??!

      垂,乃喻垂范。纶,乃定人纶分。垂纶治鱼,天垂范治愚!于吾等观之,小儿无知。于古圣先贤观之,吾等如小儿无知!吾等之学议于垂范事,于古圣眼中则如于此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乃倾身,过于关注垂中事,太在乎得失,失于自在,此乃喻初学者不能驭物反为物所驭也!如于学礼,不能用礼反为礼所用而自束也!如于骑车,不会骑车反为车所绊也。

      莓,喻晦。苔,喻胎。莓苔,(莓苔,滑)喻谓自身之不先正,不能正人也,自身之坐不稳安得钓大鱼!此可于《大学》之谓“正心、诚意”明之,成一切事,先以修身为本!本立自得道生也!

      草乃随风倒,是无定也。草映身,此处再以草喻其身,是谓其不务本也,逐末焉可得?!

      路人借问遥招手:

      路人借问,当以仁礼接之,如何不接?为其童稚天真,礼法尊卑尽忘也。路人可得入乡随俗、因人化宜?若得,此乃大礼也!

      小儿以其童真之不失而无视于人礼,本可嘉。然却是为了入于钓理(礼),可曾自省其过犯在不知大理?!大礼如于其应路人者,乃居于本真天性(天性为本)也。耐何贪钓鱼之利而自迷失本真!若明自我本真,是得钓大鱼之至理也,是如于路人之知大礼,不以明礼自居君子,而能同化于此小儿也。

      小儿为利而不惜践礼(如于世之无知猖狂也),世人为尊卑贵贱而动失命(如于俗之居智慧者也),均大失于天真本伦也,何者能知自省而省至道之所在?!

      怕得鱼惊不应人:

      鱼为饵损命,小儿为钓罪人,世人为路失仁。

      饵,为利,乃为生活奔波之喻谓也。钓,为趣,乃为一时喜好、贪图享乐也。路,为道,是有为法于大道也,刻意所求作于大道是大失也(与其相对者:“一切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于此当谓何人能迷途知返,返朴归真而合于大道??!是斯问路人之不迷,斯垂钓者之得自在,斯鱼之返自由也。

    [阅读全文]...

2022-01-26 16:51:42
  • 送崔九翻译及赏析(送崔九古诗解析)

  • 大家好!我是杜豆豆,欢迎来到万卷好书栏目。今天,我们来共读《唐诗三百首》中,五绝的第6篇,来自裴迪的《送崔九》。

    《送崔九》(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你这次回到终南山,无论入山高下深浅,都应当随山势而行,赏尽深山幽谷的美。不要学那武陵渔人,在桃花源里游玩几天就离开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裴迪,他和前面几天讲到的王维可是最要好的朋友。晚年时,因为和王维共同隐居辋川十多年,整日在河中泛舟唱和,两人的友情更是深厚。《全唐诗》中,他留下来的诗作二十多首,都是与王维相互间赠答共咏的作品。前面我们讲过两首王维的诗《鹿柴》和《竹里馆》,也是王维和裴迪唱和的诗。

    但是,他们的友情,可不单是诗友这么简单,可以说,他们之间是生死之交。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带叛军攻进长安,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被安禄山找到后逼他做官,王维虽然吞药反抗,但最终还是被迫做了伪官。正好这时,裴迪冒险来看望他,王维就偷偷写了首送给裴迪,在诗中表示了自己对大唐的忠心和此时的被逼无奈。后来,叛军被*定后,当过伪官的人按律法是要坐牢的,幸亏有这首诗,加上裴迪做证人,证明了王维的忠心,王维的罪才被当时的皇帝唐肃宗给赦免了。

    受王维影响,裴迪的诗大多是五绝,而且描写的也常常是幽寂的景色,无论诗风还是意境,都和王维的山水诗极为相*。只可惜,王维实在太耀眼的,遮住了裴迪的光芒。

    这首《送崔九》中的崔九,也和王维有关,他是王维的妻弟崔兴宗,早年和裴迪、王维隐居唱和,后来出仕为官,但不久就辞去官职,也到终南山和王维、裴迪一同归隐了。

    说完王维、裴迪和崔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先看这前两句,“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归山,就是到山中隐居。这里的山,指的是终南山。深浅去,是在形容山路崎岖,走的时候不免深一脚浅一脚。是不是很形象?丘是山丘,壑是山谷,丘壑不仅在表现山势高高下下,和前句的深浅相呼应,非常贴切。这话表面意思,是在叮嘱崔九,要随山势而行,赏尽深山幽谷的美,但内里还有更深的寓意。

    《汉书·叙传上》中有以”一丘一壑”来表达退隐在野,放情山水的意趣。南朝时《世说新语·品藻》里,有一段明帝(司马绍)问谢鲲的记载,谢鲲就曾用“一丘一壑”来表达自己寄情于山林里的志趣。

    但是,到了唐朝,隐居已经不单是文人志趣,也变成了一些人当官的捷径,被称为”终南捷径”。这些人借着隐居,在士人中形成影响,抬高自身的声望,为的是引起朝廷注意,更快得到任用。

    所以,这句“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其实也是在叮嘱崔九,不要学别人走终南捷径假归隐,而是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

    我们再来说下一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武陵人这个典故,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中说,晋太元中,武陵有个打鱼人偶然误入了桃花源,发现这里的居民与世隔绝,简直就是另一个洞天,很惊异。但他在那里住了几天就离开了。等他后来想再去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这句用典,字面意思是说:不要学那个武陵渔人,在桃源里玩几天就走了。其实,也是在暗示崔九,如果他只是想拿退隐当跳板来求官,那他是不可能真正享受到山林美妙的,如果有一天他又想弃官退隐,他或许再也找不到那种内心安宁的境界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还是要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了隐退到山林之间,那就尽情地领略丘壑之美,不要再有当官的念头。

    远离喧嚣,方能见山林之美。

    诗的内容讲完了。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一遍吧:

    《送崔九》(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万卷好书栏目下一期,继续讲读。

    和我一起读书吧!我是杜豆豆,倾一生之力,读万卷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欢迎关注我。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阅读全文]...

2022-07-14 10:09:53
  • 已亥杂诗古诗词考点解析

  •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 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小升初考试中考察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类题。

    [已亥杂诗古诗词考点解析]

    [阅读全文]...

2022-01-23 12:04:36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解析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解析

      广益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 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 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 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 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 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 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 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 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 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 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 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 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 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 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 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阅读全文]...

2022-03-10 22:59:03
虞美人古诗的解析 - 句子
虞美人古诗的解析 - 语录
虞美人古诗的解析 - 说说
虞美人古诗的解析 - 名言
虞美人古诗的解析 - 诗词
虞美人古诗的解析 - 祝福
虞美人古诗的解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