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

关于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37) 语录(15) 说说(155) 名言(4k+) 诗词(799) 祝福(16) 心语(4)

  •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

  • 月夜,杜甫,诗人
  •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

      《月夜》是杜甫被禁于长安,望月思家的有感之作。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全诗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深婉动人。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杜甫《月夜》赏析,一起来学*一下。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阅读全文]...

2022-01-01 21:47:52
  • 描写月夜的古诗有哪些(分享月夜古诗配画)

  • 月夜,分享
  • 月圆中秋,本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可是由于某些原因,还是有许多人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一起团聚,只能在月华初上,天地一片静谧之时,对月思念。

    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许多月夜思念的诗词,诗人或望月兴叹,或临江而赋,或对雨而眠……他们将内心的思念诉诸笔端,化作绝妙的诗句流传下来。

    在那一个个动人的思念的夜晚,那些真诚的感情是那么美好。今天,一起来读一读八首月夜的诗词,一起来体会那诗味的思念。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唐-李商隐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明月夜留别

    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唐-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月夜怀故人

    宋-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月夜怀徐冰壑

    宋-顾逢

    静掩书斋对短檠,夜深风*人清。

    遥思万壑千山里,猿正啼时月正明。

    月夜怀徐照

    宋-赵师秀

    月色一庭深,迢遥千里心。

    湘江连底见,秋客与谁吟。

    寒入吹城角,光凝宿竹禽。

    亦知同不寝,难得梦相寻。

    月夜怀友人

    清-蒋葆元

    不作远游客,那知离别情。

    怜君年最少,于我谊弥亲。

    凉意侵蟾影,秋怀起雁声。

    几时酬旧志,烟水订鸥盟。

    [阅读全文]...

2022-07-14 18:55:31
  •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

  • 月夜,杜甫
  • 慧学的王《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阅读杜甫《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题选自2021年山东临沂市初中学业水*考试试题】

    7.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4分)

    示例一: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戍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怀,闻之思忆兄弟。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解析】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更鼓和孤雁使得原本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孤雁”也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

    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解析】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以个人心理幻觉当做肯定,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示例三: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解析】通过叙述与弟弟天隔一方,没有任何消息,具象了当时社会动乱,社会家庭分崩离析的场景,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示例四: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空忆兄弟,*添家国愁思。

    【解析】由于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本题选自2020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8分)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4分)

    【解析】“戍鼓”“孤雁”均是通过声音来描写边塞的凄凉景象的,采用的“听觉”的角度,而“断人行”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由于战乱导致路上没有任何行人,通过“视觉”的角度,展现战乱导致荒凉。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

    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入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即可)

    【解析】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参考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阅读全文]...

2022-02-01 12:28:26
  • 月夜古诗刘方*赏析(月夜古诗有怎么样的感情)

  • 月夜,感情
  • 唐.刘方*《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①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②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③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④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⑤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⑥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⑦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翻译】

    朦胧的月色映照着千家万户,寂静的庭院一半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中,一半则笼罩在暗夜的黑

    影中;抬头仰望,天宇寥廓,月色空明,星斗阑干。

    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这叫声透过绿色的薄薄窗纱传入诗人的耳朵

    【作品简介】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

    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创作背景】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

    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

    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

    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

    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作者简介】

    刘方*(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

    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身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

    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

    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采莲曲》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阅读全文]...

2022-03-25 16:35:47
  •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 阅读
  •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张若虚是唐代诗人,生*留下的资料非常少,连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扬州人,一生中只留下了两首诗。但是,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却在千年的历史中脍炙人口,传诵一时,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吧.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赏析:

      读完这首诗,这时只觉得馀韵袅袅,美不胜收。诗的一开场,就壮丽的描绘出整个天地间,春江月夜的场面:“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连海,一望无际,分不清是冮还是海,皎洁的明月,也随着汹涌拍打的潮水从海面升起,此时真是气象万千。光是这个“生”字,就让整个“春江月夜”的画面鲜活起来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月光在水面闪动的样子。江水映着月色,波光点点,流过了万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地流过了遍地花草的汀洲,月色洒在花树上,就像是缀满了雪珠一样,一片晶莹剔透。这时天地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了,连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净了世间万物的颜色,将整个大千世界,浸染成像梦一样的空灵幽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整个江天浑然一色,干净得没有丝毫的杂质,这时只看到空中皎洁的一轮明月。在这样澄净的天地中,让人神思飞驰,不知以前在江畔,是何人第一次见到月亮,而江月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代代相继,转世轮回没有穷尽,但比起来,江月却是永恒的。一轮明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好像永远都不能如愿,只留下了滚滚的东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所思念的人儿哪,像白云一样的离开了,只剩下住在江边的姑娘,愁思万端。今夜在那江中小船上的,是谁家的儿郎呢?而相隔天涯,被同一明月照耀的小楼上,有个思念他的姑娘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好像也在怜悯着姑娘一样,在楼上徘徊着不忍离去。但这勾人愁思的月光啊!它照映在妆镜台上,也遍洒在簾子和洗衣石上,愁怅得想抹也抹不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耀着远方的那个人吗?两人虽然望着共同的月儿,却听不见彼此的呼唤。真想随着月光把相思遥寄给他呀!可是远飞的鸿雁,却不能把月光也带去,而低头看看水中的鱼龙,他们却潜入了水底,只留下一江的波纹。向来以传信为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捎去音讯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姑娘昨夜梦到,春花噎凋落到潭水中去了,春光将老,而思念的人儿还在天涯。江水带着暮春流走了,月儿也西斜了,即将落入江潭,这一切更衬托出凄苦的落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迷茫的海雾升起,遮住了月亮了,可是世问离别的人儿啊!有的还远在碣石,有的阻在潇湘,天各一方,他们之间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哪!在这美好的夜里,不知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回家的,只有那江畔的树丛,还挂着落月的馀辉,勾动着人们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欣赏完了这首诗,到此真是荡气回肠,馀韵嫋嫋,令人低回不己。一千多年前,唐朝春天的空气,月下的花景,江潮的拍打,对宇宙时空的感概,彷佛又回到了眼前。张若虚用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他最深沉的探问。整首诗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境界辽濶,悲情高远,把全诗从纯粹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怀人世间的情爱,升华到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探索。唐朝的月,唐朝的江水,如今仍在,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一般,转世轮回没有穷尽。然而轮回的目地何在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来经历这红尘中的`生老病死吗?张若虚在千年以前,悲悯人生的不能超越,而发出了这样的探问,然而在千年之后,我们真的找到答案了吗?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2-03 11:58:12
  • 激励自己的古诗名言

  • 激励,名言
  • 激励自己的古诗名言(精选150句)

      古诗名言蕴含深刻的道理,那么有哪些古诗名言名句是可以激励自己的呢?下面小编为你分享的是激励自己的古诗名言(精选150句) 的内容,希望你会喜欢!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3、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4、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

      5、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6、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8、树欲静而风不止。(汉,韩婴)

      9、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10、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5、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6、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7、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0、不可同日而语。

      11、百闻不如一见。

      1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3、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14、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2、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魏书》)

      5、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6、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

      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9、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路史》)

      10、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资治通鉴》)

      1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1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13、*朱者赤,*墨者黑。(傅玄)

      1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15、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韩婴)

      1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1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18、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1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阅读全文]...

2022-05-25 06:52:09
  •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

  •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

      读古典诗词,品百味人生,养浩然正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版,欢迎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拼音】

      xī jiāng yuè ·yè háng huáng shā dào zhōng

      zuò zhě :xīn qì jí

      míng yuè bié zhī jīng què ,qīng fēng bàn yè míng chán 。

      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

      qī bā gè xīng tiān wài ,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

      jiù shí máo diàn shè lín biān ,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jiàn 。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西江月:词牌名。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修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此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鉴赏

      此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粹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此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此是一个*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阅读全文]...

2022-07-28 02:40:51
  • 杜甫《月夜》诗词

  • 杜甫,月夜
  • 杜甫《月夜》诗词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年代】:唐

      【作者】:杜甫——《月夜》

      【内容】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云鬟:妇女的鬓发。

      2、清辉:指月光。

      3、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4、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阒莨胫腥粗荒芤蝗硕揽础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评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阒荩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阅读全文]...

2022-05-07 19:01:26
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 - 句子
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 - 语录
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 - 说说
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 - 名言
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 - 诗词
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 - 祝福
关于月夜的古诗自己编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