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古诗和成语

关于孟子的古诗和成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孟子的古诗和成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孟子的古诗和成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孟子的古诗和成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82) 语录(58) 说说(32) 名言(51) 诗词(220) 祝福(4) 心语(1)

  • 关于孟子的诗句

  • 孟子
  •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杜甫《解闷十二首》

    孟子何当周文王,鲁男善学*。——曾丰《寄题刘渊甫可斋》

    商君要术惟强国,孟子深心肯信书,大抵空言是糟粕,斲轮甘苦定何如。——宋祁《杂兴·商君要术惟强国》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杜牧《秋娘诗并序》

    韦生堪继相,孟子愿依邻。——孟郊《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

    辙迹陈家巷,诗书孟子邻。——张九龄《与袁补阙寻蔡拾遗会此公出行后蔡有五韵诗…以此篇答焉》

    未知邹孟子,何以奉梁王。——罗隐《雪中怀友人》

    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齐己《怀巴陵旧游》

    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齐己《过鹿门作》

    开元文物盛,孟子生荆岫。——皮日休《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过褒庸材靡有称是…次韵》

    孟子终焉处,游人得得过。——贯休《经孟浩然鹿门旧居二首》

    孟子讥宋人,非其揠苗躁。——陆龟蒙《南泾渔父》

    孟子有言,王无罪岁。——陆龟蒙《彼农二章》

    孟子有良策,惜哉今已而。——郑谷《蜀江有吊》

    孟子死来江树老,烟霞犹在鹿门山。——陈羽《襄阳过孟浩然旧居》

    孟子辟杨墨,有功此一时。——方回《学诗吟十首·杨氏昔为我》

    欧公不论文,孟子不言易。——方回《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晦庵感兴诗》

    孟子告子辨内外,汉王项王争雌雄。——方回《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孟子告子辨内外》

    三迁孟子慈闱教,十二甘罗相阀身。——方回《呈孟君复能静使君二首·乃祖麒麟第一人》

    滕州孟子庙,邹县有墓田。——方回《再送王圣俞戴溪》

    孟子两言无识者,六王亡更七王亡。——方回《跋郝仲雨游梁百韵》

    异端朱翟徒,孟子辟之廓。——方回《久不作诗非避俗议偶老懒且次范君泽韵》

    颜曾思生鲁,孟子生于邹。——方回《送鲍子寿宝庆教授》

    善学少陵而不为,殆如孟子不言易。——方回《过李景安论诗为作长句》

    孟子向来推亚圣,邹人谁不企先贤。——方回《文公书院新创》

    世无孟子卫吾道,河汾先生亦圣徒。——刘克庄《三和·花篮果担更噭呼》

    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韩愈排佛老,不失圣所传。——陆游《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孟子辟杨墨》

    学道了无得处,空云孟子鲁论。——赵蕃《次韵斯远别后见寄六言四首·学道了无得处》

    张公富奢华,孟子贫轗轲。——寒山《诗三百三首》

    孔明苟欲性命遂,孟子岂病王公疏。——曾巩《寄孙之翰》

    傥因徐辟见孟子,有志未就公其成。——沈继祖《和阎帅侍郎见寄》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阅读全文]...

2022-04-17 07:30:43
  • 孟子名言 古文

  • 孟子,名言,古文
  •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候孟子名言 古文希望大家喜欢。

    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8、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1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阅读全文]...

2022-04-20 13:08:31
  • 古诗词成语谜语

  • 古诗词成语谜语

      中华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今的体系格局。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古诗词成语谜语,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3、疑是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4、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5、千形万象竟还空,映山藏水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6、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7、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少小青春老来黄,百般拷打才成双。送君千里终须别,将奴抛弃路一旁。

      9、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道春来又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10、劝尔莫移禽鸟性,翠毛红嘴任天真。如今漫学人言巧,解语终须累尔身。

      1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2、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13、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14、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15、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走,归时摇橹还。

      16、我有一张琴,一根琴弦腹中藏;为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

      17、有马能行千里,有水能养鱼虾,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种庄稼。

      18、有土可以建筑,有竹可以成器,有月可以相约,有木可以游戏。

      19、莺莺小姐去上香,香头插在几案上。远看好似张秀才,*看却是一和尚。

      20、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

      21、下楼来,金簪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22、元宵夜,兀坐灯窗下。问苍天,人在谁家?恨玉郎,全无一点直心话。叫奴欲罢不能罢,吾今舍口不言他。论交情,曾不差。染成皂,难说青白话,恨不能,一刀两断分两家。可怜奴,手中无力难抛下,我今设一计,教他无言可答。

      23、半夜零点游北方,一人捉鸟回家乡。时过蜀道难登天,童儿钓鱼佳人帮。

      24、一身武艺好威风,踏入战场往前冲,本是一位英雄汉,好汉之中显雄风、

      25、上不问天,下不管地。勤度至今,不怨天地。

      26、庆幸普遍人晚归,青春皆淡十一吹,车舟二十讲不回,全靠他去实在追。

      27、轻脚轻手慢悠悠,力大无比托石头。捉它就往家中跑,走到山中落水沟。

      28、高山树林梅花开,不学淘气还真乖,一声惊雷看赛马,富在山中还不呆。

      29、细雨春灯夜色新,酒楼花市不胜春;和风欲动千门月,醉倒东西南北人。

      30、有种鸟儿真美丽,尾巴长长拖到地;收起像把花扫帚,张开像件花羽衣。

      31、天生福相余太君,七郎八虎个个凶;百岁老人抱金印,皇上封她长寿星。

      32、一个动物真神气,春天来了冬天去;有黑有白千般样,摇摇摆摆有神气。

      33、倚阑干柬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

      34、他打我知道,背后有人挑。心中明似镜,为的.路一条。

      35、口小腹大鼻耳高,烈火烧身称英豪;量小岂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

      36、一车只装一斤,好个草包将军,两个小孩相助,又请三个大人。

      37、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38、月挂半边天,嫦娥伴子眠,酉时天下雨,读书不用言。

      39、何人经商出远门,河水奔流不见影。

      40、半边有毛半边光,半边有味半边香,半边吃的山上草,半边还在水里藏。

      41、水里游鱼山上羊,东拉西扯配成双,一个不吃山上草,一个不会水中藏。

      42、五男二女分家,打得纷乱如麻,欲问何时了结,直到清明方罢。

      43、古人留下一座桥,一边多来一边少,少的要比多的多,多的反比少的少。

      44、长方院子一墙隔,上下分下两群鹅,多的不过五个整,少的一个顶五个。

      45、顺着念,会计经常用,倒着念,主意没拿定。

      46、一只宝盒巧又巧,盒中不满百粒珠,要是仔细算一算,千千万万没法数。

      47、远看一本书,*看一窝竹,盘盘一下猜不中,请你再读十年书。

      48、竹做栏杆木做墙,只关猪来不关羊,三个小子来捉猪,吓得猪儿乱打撞。

      谜底依次是:1画、2风、3月、4雪、5云、6蜂、7石灰、8草鞋、9大雁、10鹦鹉、11中秋。12、13爆竹、14、15、16墨斗、17也、18其、19秃、20风花雪月 21、22十个数字、23燕子、 24马、25牛、26马、27龟、28梅花鹿、29螃蟹、30孔雀、31仙鹤、32燕子、33门、34灯笼、35铜壶、36斩蒋示众、37、38有好酒卖、39可、40、41鲜、42-48算盘。

    [阅读全文]...

2022-03-27 21:34:01
  • 《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

  • 孟子
  • 《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 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 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 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 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 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 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 ‘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 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 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 文武兴,*好善;幽厉兴,*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 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 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 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 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 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 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 然也。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 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 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 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 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 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 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 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 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 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 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 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 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 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 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 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 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 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 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 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 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 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 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 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 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 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 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 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 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 以规矩。”

    [阅读全文]...

2022-03-25 06:48:15
  • 古诗中的成语(精选50句)

  • 古诗中的成语(精选50句)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中的成语(精选50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走马观花

      【古诗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来源】孟郊《登科后》

      2、物是人非

      【古诗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来源】李清照《武陵春》

      3、回眸一笑

      【古诗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来源】白居易《长恨歌》

      4、寸草春晖

      【古诗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来源】孟郊《游子吟》

      5、万籁俱寂

      【古诗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来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万紫千红

      【古诗词】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来源】朱熹《春日》

      7、折戟沉沙

      【古诗词】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来源】杜牧《赤壁》

      8、人面桃花

      【古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来源】崔护《题都城南庄》

      9、英姿飒爽

      【古诗词】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来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0、比翼连枝

      【古诗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来源】白居易《长恨歌》

      11、青梅竹马

      【古诗词】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来源】李白《长干行》

      12、心有灵犀

      【古诗词】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来源】李商隐《无题》

      13、柳暗花明

      【古诗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源】陆游《游山西村》

      14、海枯石烂

      【古诗词】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来源】元好问《摸鱼儿》

      15、金戈铁马

      【古诗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来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6、悲欢离合

      【古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来源】苏轼《水调歌头》

      17、不拘一格

    [阅读全文]...

2022-01-11 01:06:01
  • 孟子的语录

  • 语录,孟子
  • 孟子的语录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各类语录都很熟悉吧,语录具有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的特点。什么样的语录才具有借鉴意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语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4、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7、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8、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9、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3、人皆可以为尧舜。

      1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7、仁者无敌。

      18、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1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1、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2、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7、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2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9、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4、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35、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6、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0、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4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2、尽信书,不如无书。

      43、养心莫善于寡欲。

      44、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5、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7、其进锐者,其退速。

      4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9、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阅读全文]...

2022-02-11 23:22:42
  • 孟子名言

  • 孟子,名言
  •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其进锐者,其退速。

    1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4.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5.仁者无敌。

    16.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9.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0.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1.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2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6.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9.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0.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3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3.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4.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35.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36.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3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1.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4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43.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5.人皆可以为尧舜。

    46.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

    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4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49.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阅读全文]...

2022-06-24 21:54:12
  • 爱国的成语_爱国的古诗绝句

  • 爱国
  • 句子大全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爱国的成语,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1、以身殉国: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相关阅读

    1、徇国忘身: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

    1、以身许国: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1、忠肝义胆:忠心耿耿,仗义行事。

    2、碧血丹心:形容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烈士。

    3、见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4、赤心报国: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5、忠贞不二:贞: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忠诚坚定,永不改变。也指下属对上层十分忠心。

    6、赤胆忠心:赤:比喻真纯。形容十分忠诚。

    7、光复旧京:光复:恢复。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

    8、舍身为国: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

    9、乃心王室:本意是忠于朝廷,后比喻爱国。

    10、爱国如家: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11、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12、浩气长存:形容一种刚直正大的精神永远长存。

    13、为国捐躯: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14、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15、徇国忘身: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

    16、济世爱民:指具有治理国家,经世济民的才能。

    17、祖逖之誓:指晋代志士祖逖毅然立誓之事。

    18、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

    19、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20、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21、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22、故宫禾黍:比喻怀念祖国的情思。

    23、碧血丹心: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24、楚囊之情:指爱国之情。

    25、殉节报国:为了气节而死,用这种方式报答所忠于的国家。

    26、忠心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27、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

    28、保国安民: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29、披肝沥胆:披:披露;沥:往下滴。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30、为国尽忠:永远忠诚于国家。

    31、乃心王室:乃:你的;王室:指朝廷。本意是忠于朝廷。后比喻爱国。

    32、国尔忘家:一心为国,不顾家庭。

    33、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34、爱国一家:凡是热爱祖国的人都不分彼此,看成是一家人。

    35、香草美人: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36、锦绣河山: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37、忠贞不贰:忠诚坚定,永不改变。也指下属对上层十分忠心。

    38、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39、美人香草: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40、杀身报国: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

    41、赴汤蹈火: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42、国而忘家:指为国事而忘其家。

    43、肝胆相照:肝胆:比喻真心诚意。比喻以真心相见。

    44、以身许国: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45、忧国忘家: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46、忠君报国:忠于君主,报效国家。

    [阅读全文]...

2022-01-03 16:10:06
  •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 意义,孟子,哲学
  •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心”说有关,是围绕“四心”说展开的。可以说,“四心”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心”说形成的背景及时间这样重要的问题却很少涉及,与孟子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有鉴于此,本节将首先对此问题作一讨论。

      (一)孟子、告子辩论时间、地点的推测

      孟子的“四心”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存在密切联系,仁义礼智即来自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一书*有两章谈到“四心”:一是在《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心”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二是在《告子上》,其文说: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好善;幽厉兴,*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从这次谈话看,孟子提出“四心”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尤其是同告子的辩论密切相关。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心”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告子等人的观点进行批驳。那么,孟子与告子辩论是在什么时间?这无疑是我们讨论“四心”说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现在学者多认为这次辩论是在孟子首次到齐国时,时间大概是在齐威王二十七年(前330年)左右,如张秉楠说:“这场人性问题的争论当发生在齐国。其时间亦当在孟子来齐之初。因为告子亦为稷下早期学者,他的人性论和另外几种人性理论在当时较有影响,重视人性之辩的孟子一到齐国稷下,就不可能不对这个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 张秉楠:《稷下钩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页。]我们认为这一看法基本可取,下面再作几点补充:

      首先,是告子的身份。张秉楠认为告子是齐国稷下先生,是根据郭沫若的说法。郭沫若曾将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的修养方法与宋鈃、尹文作比较,认为告子的这两句话“分明就是《内业》篇所说的‘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对后者的发挥改造。因此,“告子也是一位宋鈃、尹文派的学者。”[ 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第167页。]而宋鈃、尹文是著名的齐国稷下先生,二人均长期活动于稷下,告子受到他们二人的影响,也应该到过齐国,孟子与他在齐国会面十分自然。另外,告子的思想特点也反映出他是稷下学者。稷下学者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融合儒、墨、道、法等不同思想。告子的思想也具有这一特点。据《墨子·公孟》篇,告子曾为墨子弟子,但他却“毁墨行”,对墨子提出批评;他曾与孟子辩论人性善恶,却不否定仁义;他又受到道家的影响,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倾向,可以说是“非儒非墨或亦儒亦墨”。[ 庞朴:《告子小探》,《文史》第1辑,1962年。]根据告子的思想倾向,认为他是一名稷下学者完全可能。

      其次,从孟子的游历来看,他与告子在齐国会面可能性最大。《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关于孟子的记录十分简略,只提到他曾来到过齐国、魏国,且多有错误。但自宋元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孟子的生*进行考订,特别是经过清代及现代学者的努力,现在大致已经弄清楚孟子生*活动。[ 有关孟子年谱,较早的有元代程复心的《孟子(轲)年谱》,较著名的则有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周广业《孟子四考》、狄子奇《孟子编年》、崔述《孟子事实考》及*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罗根泽《孟子传论》(收入《诸子考索》,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等。]孟子约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左右,四十岁以前主要在邹鲁一带活动,四十岁以后开始在诸侯国间游历,先后来到过齐国、宋国、滕国、魏国。其中,曾分别在齐威王、齐宣王时两次来到齐国,先后停留八年之久。而在宋国、魏国分别只有两年,在滕国也不过三四年。孟子既然在齐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与告子在此相遇的可能性也最大。

      另外,更重要的,齐国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中心,是学者云集的重要场所。由于齐国采取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许多著名学者,如淳于髡、田骈、宋鈃、慎到、环渊、捷子、季真、邹衍、邹奭、田巴、王斗等都曾来到稷下,上说下教,争鸣驳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虽然礼贤下士是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孟子曾经到过的滕国、魏国也都有过设官开馆、招徕人才的事例,但影响与规模均无法同齐国相比。孟子来到齐国时正是稷下学宫的繁荣时期,所以他在这里与告子相遇并展开辩论是完全可能的。

      既然孟子与告子的辩论最有可能发生在齐国,那么,这次辩论是在孟子第一次来齐国的齐威王时,还是第二次来齐国的齐宣王时呢?在没有旁证材料的情况下,我们不妨通过孟子和告子的年龄作一大致推断。孟子的年龄前人多有考证,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孟子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约活了八十三岁。[ 此说最早由元代程复心《孟子年谱》提出,孟子生卒另有几种说法,大致有十年出入,但对我们这里的讨论影响不大,故不一一列出。]而告子在《孟子》一书只有了了几笔,仅凭此尚无法确定其准确年龄。然而庆幸的是,《墨子·公孟》篇中也有一个告子,据学者考证,他与《孟子》中的告子实为同一人:[ 参见郭沫若:《青铜时代·宋鈃尹文遗著考》、《十批判书·名辩思潮批判》;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辩·孟子弟子通考》;庞朴:《告子小探》,其中以庞朴考辩最为详尽。]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曰:‘(墨子)言义而行甚恶。’请弃之!”子墨子曰:“不可。称我言以毁我行,愈于亡。有人于此,翟甚不仁,尊天事鬼爱人,甚不仁,独愈于亡也。今告子言谈甚辨,言仁义而不吾毁。告子毁,犹愈亡也。”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胜为仁。”子墨子曰:“未必然也。告子为仁,譬犹跂以为长,隐以为广,不可久也。”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根据《公孟》篇的记载,告子曾上及见墨子,[ 赵岐在《孟子注》中说告子“兼治儒墨之道”,当亦指此而言,但他认为告子为孟子弟子,则有误。显然,他并未曾对告子详加考订,只是想其当然。]从他敢于批评墨子及墨门弟子称其“胜为仁”等情况来看,他在墨门有一定的影响。墨子去世时,他至少也当在二十岁左右。前人考订墨子的年代约为前468至前387年,[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墨子后语上》,《诸子集成》第四册。]则告子当出生于前407年左右。孟子首次到齐国的时间,钱穆认为在齐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前,[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孟子在齐威王时先已游秦考》,第314~317页。]狄子奇《孟子编年》则列于齐威王二十八年(前329年),虽相差四年,但关系不大,今暂从狄氏之说。则孟子到齐国时已约四十三岁,而告子为七十八岁。孟子第二次来齐国约为齐宣王二年(前318年),[ 《孟子·尽心上》“齐宣王欲短丧”,则孟子到齐国时,齐宣王即位不久,故孟子这次到齐国的时间分歧较少。参见狄子奇《孟子年谱》,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孟子自梁返齐考》。]此时孟子约五十四岁,而告子已年*九十,可谓垂垂老矣。因此从年龄上看,孟子第一次到齐国与告子相遇的可能性较大,若说孟子第二次到齐国才与年*九十的告子辩论,似乎很难讲得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场先秦思想史上的著名辩论原来是在壮年的孟子与暮年的告子之间展开的,孟子的能言善辩、咄咄逼人与告子的反应迟钝正是这一背景的反映。虽然对这场辩论的地点、时间我们只能做出大致的推断,[ 孙以楷曾指出,《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的牛山位于齐国附*,以此推断孟子、告子的辩论是在齐国,但“牛山之木”一章是否即是孟子与告子的谈话,尚不能肯定,故仍只能是推测。见所作《稷下人物考辩》,《齐鲁学刊》1983年2期。]但从孟子、告子的年龄关系来看,它应当发生在孟子周游诸侯的早期则是可以肯定的,这对我们下面的讨论已经足够了。

      (二)孟子、告子辩论内容的分析

      孟子、告子辩论时,“四心”说是否已经形成了呢?以往人们往往根据《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曰”章,认为“四心”说是针对告子提出来的,在孟、告辩论时这一思想已经形成。情况果真如此吗?那么,首先还是让我们对孟、告辩论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从《告子上》的记载来看,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生之谓性”。(二)“仁内义外”。(三)“人性善恶”。这三个问题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其核心则是“仁内义外”的问题。

      其中,“生之谓性”的问题我们在另文中有详细讨论,此不赘述。先来看“仁内义外”。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嗜秦人之炙,无以异与嗜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嗜炙亦有外欤?”(《告子上》)“仁内义外”与“生之谓性”一样,是当时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除《孟子·告子》章外,《管子·戒篇》、《墨子·经下》都谈到“仁内义外”。而郭店竹简的发现,使我们更清楚认识到“仁内义外”曾经是孟子以前儒家学者普遍接受的观念。[ 《郭店楚墓竹简》中《六德》、《语丛一》等均提到“仁内义外”,学者对此已有涉及,但更为深入的讨论尚有待进行。]按照这种观念,有些道德意识和原则是人内心具有的,例如仁;而有些则是由外部规定的,例如义。两种道德意识和原则虽有所不同,但在人的成德过程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告子的“仁内义外”则与此有所不同,他更强调仁、义的相互对立和冲突。在他看来,因为一个人年长,我去尊敬他,这种尊敬不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我们称一个东西为白色的,是因为它的外表是白色的一样,所以说是外在的。对于告子的这一看法,孟子进行了批驳。在他看来,告子用白色是外在的来说明“义外”是不恰当的,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可能没有什么不同,但对马和人的怜悯心则是不同的,如果告子主张“义外”,那么,他所说的义是存在于老者呢?还是存在于恭敬老者的人呢?显然,孟子的意思是说,如果说义是外在的,那么,对马的怜悯之心难道不是来自于人而是取决于马吗?对于孟子的质疑,告子则指出“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表明自己所说的“仁内义外”是针对人而言,不应和禽兽轻易混同在一起。同样是针对人,爱也是不同的,我的兄弟便爱他,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所以说是“内”的;而恭敬楚国的老者,也恭敬乡里的老者,这是因为他处在老者地位的缘故,但不一定是发自我内心的,所以说是“外”的。可以看出,告子是从血缘情感来理解仁的,认为对自己亲属的爱是内在的,同时他把义理解为对外人的义务,认为这种义是外在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对于告子的问题,孟子以“嗜炙”之心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喜欢吃秦人的肉和吃自己的肉没有什么区别,这说明喜欢吃肉之心是内在的,由此类推,仁、义也是内在的,不可能是外在的。如果认为仁、义是外在的,岂不是认为喜欢吃肉之心也是由外在引起的?但孟子的这个比喻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喜欢吃肉也完全可以看作是由外在的肉引起的,从这个角度看,正好可以说明告子的观点。而且喜欢吃秦人的肉,同样喜欢吃自己的肉,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肉没有差别。否则,“嗜炙”之心便会不一样,而告子主张义外,正是针对不同的对象——“秦人之弟”与“吾弟”——而言的。所以,孟子的论证不具有说服力。《告子上》篇中还记载有“仁内义外”的一次讨论,孟子的论述同样是失败的: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这场辩论可能与上面的辩论时间相差不久。公都子受老师孟子的影响,主张“义内”说,故孟季子提出疑问,让他解释什么是“义内”。公都子认为恭敬是从我内心发出的,所以说是“内”。而孟季子则以*时从内心恭敬自己的兄弟,而在一块饮酒时却要先给同乡年长者斟酒为例,说明“义”并不都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有时也可以是由外在原因决定的,故说是“义外”。对于孟季子的质问,公都子无法回答,只好向孟子请教。孟子的回答是,先向年长的乡人敬酒,是因为乡人处在受恭敬的地位,“在位故也”,这就像内心本来是先恭敬叔父,后恭敬兄弟,但当兄弟作为受祭的尸主时,则需先恭敬兄弟一样。猛一看孟子的陈述,很难搞清他是在论证“义内”还是在论证“义外”,因为,“在位故也”不正说明义是外在的吗?孟子这样回答,可能是为了解释孟季子“所敬在此,所长在彼”的疑问,但这实际上已承认了义是外在的。对于孟季子来说,他当然不只是想要知道为什么会“所敬在此,所长在彼”,而是想要知道如何能从“义内”说明“所敬在此,所长在彼”。孟子的这个回答显然难以让人满意,且有帮对方立论的嫌疑,所以在听了公都子的转述后,孟季子马上表示“果在外,非在内也”,认为孟子实际是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对此,公都子只好重弹“饮食亦在外乎”的老调,而我们在前面已经说明,这种类比本身就是缺乏说服力的。

      以上分析可知,在与告子辩论时,孟子尚不能对其观点作出反驳。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仁内义外”说曾经是儒家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宗法血缘伦理的特殊表现形态。郭店竹简《六德》篇说:“仁,内也;义,外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斩恩。”就是认为仁是处理家族内部事物与关系的原则,义是处理家族之外事物与关系的原则,故在处理家族内部事物时,要“恩掩义”,仁重于义;处理家族之外事物时,则要“义斩恩”,为义牺牲仁。这样的原则显然是孟子自己也承认和接受的,只不过告子以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将“仁内”与“义外”之间所蕴含的矛盾凸现出来,使孟子意识到,仁、义虽然作为具体的伦理原则,可以有不同的伦理对象,但必须肯定它们有共同的来源,是“内”而不是“外”的。但这一探索过程是逐步完成的,在与告子辩论时,孟子的“四心”说尚未形成,故他在辩论中时有类推不当、偷换命题的错误。后来,随着“四心”说的形成,他才以“羞恶”、“辞让”等不同于宗法血缘情感的更为普遍的人类情感对人的道德实践活动进行了说明、论证,以“辞让之心,义也”的命题,说明作为道德准则的“义”乃是植根于人的“辞让之心”中,是“内”而不是“外”的。同时又提出“居仁由义”,论证了“仁义内在”,这时,他才在理论上真正对“义外”说作出有力批驳,同时将先秦儒学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除了以上问题外,孟子还与告子就人性善恶问题进行了讨论。

      告子曰:“性如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同上)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说,便举出两个比喻,用杞柳作成桮棬,没有固定的本质,说明人性也和杞柳一样,取决于后天的加工,而不在于先天的品质;又以水流无分东西,没有固定方向,说明人性如水,在于后天的引导,没有先天的善性。而孟子则针锋相对,指出制作桮棬只能顺从杞柳的本性,而不能戕害杞柳的本性。由此类推,仁义也是顺从人性而来,而不能看作是对人性的强制。同样,水确实无分东西,然而能不分高下吗?人之性善就像水流向下,是其本性所然;而人为不善则像水流向上,是环境和外力的结果,并非出自本性。从孟子的这段话来看,显然他此时已相信性善,并从性善的立场对告子的无善无恶论提出反驳。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此时孟子的“四心”说已经形成了呢?恐怕不能。因为性善与“四心”说虽然存在联系,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性善是人们对人性的一种看法,它的来源甚早,竹简《性自命出》“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已有了初步的性善论思想,而“四心”说则是孟子对性善作出的具体解释和说明,是孟子独特的理论创造。就孟子来说,他主张性善可以很早,也相对容易,而对性善作出理论说明则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所以,不能因为孟子主张性善就认为“四心”说已经形成,就像不能因为孟子反对“义外”就认为孟子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义外”的问题一样。从这一点看,孟子的性善论实际也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终归孟子在这里只是对性善作了一种外在的类比,并没有作出正面的论述。而这种类比论证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场辩论也只好不了了之,宣告结束。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与告子辩论时,孟子虽然在仁义论、人性论等问题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如反对“义外”,主张“性善”等等,但作为他思想核心的“四心”说可能此时尚未形成。《孟子》“公都子曰”一章在记录孟子的“四心”说时虽然提到告子,但从该章文字来看,显然是事后的概括,尚不能作为“四心”说已经形成的证据。所以,我们以前可能对《孟子》“公都子曰”一章理解有误,并非孟子用“四心”说对告子进行了批驳,相反,可能是与告子的辩论促使孟子“四心”说的形成。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而不是相反。

      (三)孟子“四心”说的形成

      如果说,仅从孟子、告子的辩论中尚不足以判定“四心”说是否形成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再对孟子的游历作一番考察,看看他那著名的“四心”说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孟子》一书中容易确定时间的往往是孟子游说诸侯的各章,这些章节虽然不是直接讨论抽象的人性问题,但在孟子那里,人性论与仁政论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孟子提出“四心”说,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他宣扬仁政寻找理论根据,所以孟子在游说诸侯时是否涉及到有关“四心”的内容,便是判定“四心”说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据。

      孟子的生*,前人多有考证,谭贞默《孟子编年略》说:“孟子四十以前,讲学设教;六十以后,归老著书。其传食诸侯当在四十以外。”是符合事实的,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四十岁以前,孟子主要在邹鲁一带活动。《孟子·梁惠王下》“邹与鲁哄”一章可能是记载孟子最早的活动了。周广业《孟子四考》说:“孟子之仕,自邹始也。时方隐居乐道,……会与鲁哄,有司多死者,公问如何而可?孟子以仁政勉之。”根据这章的记载,邹国与鲁国发生争斗,邹国的长官(有司)被打死三十多人,而邹国的百姓却在一旁视若无睹,不去救助。邹穆公便向孟子请教,该如何处置这些人。孟子对邹穆公分析说,邹国的长官*时缺乏仁爱之心,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现在的结果是他们咎由自取。于是,他劝邹穆公“行仁政”。贾谊《新书》中记载邹穆公行仁政的故事,可能就是受到孟子的影响。不过,孟子这里虽然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但对如何施行仁政却没有具体说明。前人往往根据孟子“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的言论,以为孟子的“四心”说与仁政说是同时形成的,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实际情况是,孟子的仁政说形成在前,“四心”说的形成在后,二者是一种先后关系。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虽然仁政说到孟子这里才发展到一个高峰,但“爱民”、“保民”的思想却由来已久,而“四心”说作为探讨“爱民”、“保民”的内在心理基础和依据,则是孟子在宣扬仁政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二者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十分正常。

      孟子在邹国时还曾到过鲁国的*陆,[ 狄子奇《孟子编年》云:“*陆为古厥国,即鲁之中都。在今汶上县,与邹相*。”列“之*陆”于见邹穆公后。一说*陆为齐国边境邑名,“之*陆”为孟子自齐返鲁后事。(参见孙开泰:《孟子事迹考辩》,《*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但为孟子早期的活动则是可以肯定的。]见大夫孔距心,对其宣扬自己的仁政学说。《公孙丑下》记录了这次会面:

      孟子之*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孟子在这里连续用了两个类比推理,指责孔距心不行仁政的过错。一个是用某个战士一天三次失职,类推孔距心不行仁政使百姓“转于沟壑”、“散而之四方”,同样是失职;当孔距心为自己辩解时,孟子又以替人放牧为例,说明既然受人之命,就应该尽心尽职,否则就是自己的过错了。孟子游历的早期,常常用这种类推方式说明推行仁政的必要,这与他后来把仁政看作是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的外在表现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外在的逻辑类比,意在用相关而特殊的事件说明推行仁政的必要,而后者则是一种心理分析,强调的是仁政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这种论证方式的差别可能不是偶然的,而可能是孟子思想发展、成熟的一种反映。

      孟子在邹鲁活动一段时间后,约于齐威王二十八年(前329年)首次来到齐国,与告子进行了著名的“仁内义外”的辩论,由于此时孟子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故在辩论中多有错误。另外,《孟子》一书所记载的孟子与匡章交游(《离娄下》),劝蚳鼃向齐王进谏(《公孙丑上》),齐王派储子窥视孟子(《离娄下》),均发生在这一时期。不过,《孟子》一书中并没有记载孟子与齐威王的言论,可能是因为孟子此时影响还不太大。但是,孟子在离开齐国时,齐威王曾“馈兼金一百”,但孟子以“未有处也(注:没有理由)”而拒绝接受(《公孙丑下》)。

      孟子在齐国时,听说宋偃王欲行仁政,(《滕文公下》:“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感到十分高兴,于是来到宋国,对施行仁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施行仁政的关键是靠外部力量对宋君进行感化,而宋君偃身边只有薛居州、戴不胜等少数几个仁人善士,仅靠他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建议在宋君周围大量安排善士,对宋君施加影响,这样仁政才有可能实现。可见,这时孟子对仁政的思考主要还停留在外部因素之上,至于宋君是否具有恻隐等“四心”,是否具有实行仁政的可能和要求,孟子则只字未提。孟子在文中称宋君偃为“宋王”,可知他到宋国是在宋君偃称王以后。据钱穆考证,宋君偃称王为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年),[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宋偃王称王为周显王四十一年非慎靓王三年辨》,第317页。]孟子来到宋国,当在此时稍后。不过,事情并没有朝着孟子希望的方向发展。由于宋偃王对仁政缺乏诚意,孟子的许多主张都没有被采纳,于是孟子离开宋国,途经薛,回到邹国。

      孟子回到邹国后,有叫曹交的人来拜访,问“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回答可以。并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告子下》)孟子认为尧舜之道是孝悌,并主张“服尧之服,诵尧之行”,可能是受到了曾子一派重视孝悌的.影响,是他早期思想的反映。如果把它和孟子后来的论述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其间存在的差别:“舜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尽心上》)“尧舜,性之也。”(同上)显然后者认为,尧舜的特殊之处并不在于其外在的形式,而在于能发挥其内在的异于禽兽的“几希”即“四心”,使之“沛然莫之能御”,所谓“性之也”即是这个意思。这两种不同的表述应当不是偶然的,而是孟子不同时期思想的反映。后者可能是孟子“四心”说已经形成时的论述,而孟子见曹交时,“四心”说可能尚未形成。曹交听了孟子的话,十分高兴,欲“得见邹君,可以假馆”,想留在孟子门下学*,由此可知这件事是发生在邹国。

      孟子回到邹国不久,滕文公派人来看望他。孟子在宋国的时候,曾与还是世子的滕文公见过面,有过两次深入的交谈。《滕文公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滕文公深受启发。这时滕定公去世,滕文公即位,便派然友到邹国,向孟子征求滕定公丧礼的意见。孟子于是讲了一番施行三年之丧的必要性,劝滕文公实行三年之丧。滕文公即位以后,孟子从邹国来到滕国,帮助滕文公推行仁政。这一时期,孟子与滕文公多次谈到施行仁政,特别强调要“治民之产”、重视“民事”等(《滕文公上》),但对如何施行仁政,只说要以太王居邠为榜样,“强为善而已。”孟子在滕国推行仁政,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农家学派的许行,儒家学派的陈相此时也来到滕国,但孟子的理想是要把仁政推行于整个天下,这仅靠滕国的力量是绝对办不到的,加之这时齐国在滕国附*的薛筑城,滕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孟子于是便离开滕国来到魏国。据学者考证,齐人筑薛的时间是在齐威王三十五年(前 322年)十月,[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靖郭君相齐威王宣王与湣王不同时辩》,第342~343页。]孟子离开滕国当在此时稍后,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孟子生*时间较为准确的一条。

      孟子来到魏国,与梁惠王多次会面,劝其推行仁政。他反复强调“仁者无敌”,用历史经验说明与民同欲者王天下,同时通过类比的方式使梁惠王认识到不行仁政的错误,如,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梁惠王自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上》)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以“**以梃与刃,有以异乎”,说明梁惠王不行仁政,“率兽而食人”,同以刀枪**无异(同上)。从这些论证方式来看,此时孟子的“四心”说可能还没有形成。后梁惠王去世,梁襄王即位,孟子发现他根本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梁惠王上》),于是便离开魏国,重返齐国。在路过范这个地方时,孟子看见从此经过的齐王子,感叹道:“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尽心上》)认为环境对人太重要了,同样是儿子,齐王的儿子就显得与众不同。孟子来到齐国后,与齐宣王会面,在这里我们看到那个著名的关于“恻隐之心”的故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阅读全文]...

2022-07-01 20:53:47
  • 孟子的语录及故事

  • 语录,孟子,故事
  • 1.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2.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7.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8.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9.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10.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兴,丧无日矣。《孟子》

    11.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罪不容于死。

    12.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

    16.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1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孟子》

    1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20.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21.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2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23.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2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25.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2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28.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29.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3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孟子·梁惠王下》

    31.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腺文公上》

    3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3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3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5.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6.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3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8.孟子问王曰:今有战者,兵刃已交,其负者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39.摩顶放踵利 天下 ,为之。——《孟子·尽心上》

    4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4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5.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46.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滕文公下》

    4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8.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上》

    49.家必自毁,而*毁之。——《孟子·离娄上》

    5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孟子·离娄下》

    51.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粱惠王下》

    [阅读全文]...

2022-02-13 19:25:15
孟子的古诗和成语 - 句子
孟子的古诗和成语 - 语录
孟子的古诗和成语 - 说说
孟子的古诗和成语 - 名言
孟子的古诗和成语 - 诗词
孟子的古诗和成语 - 祝福
孟子的古诗和成语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