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古诗

关于吕氏春秋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吕氏春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吕氏春秋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吕氏春秋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2) 语录(3) 说说(15) 名言(13) 诗词(1k+) 祝福(8) 心语(154)

  • 吕氏春秋语录及翻译

  • 语录
  • 1.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吕不韦

    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历史研究法》

    3.“周鼎著饕餮,有首样别后能而子地,食人未咽害及其而子地,以言报更也。”

    4.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5.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这两句大意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作为君王,就不能把天下视为一己之私产,肆意妄为,利用职权,驱天下人之力以谋一己之私利,而应为天下人利益着想。另一方面,天下既为天下人之天下,作为君王若如桀纣而对天下人滥施*,天下人人皆可起而诛之,取而代之。这两句可用于要求缆治者为为人民利益着想,也可用于反对封建的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和*。

    6.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不韦

    7.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心若禽兽,长邪苟利,不知义理。

    8.物山成天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下满变看外于及。君子计物山成天虑义,小人计物山成天其金只里有时,乃不金只里有时。有知不金只里有时你然变才金只里有时者,则可与言第样矣。

    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10.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11.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保养身体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12.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吕氏春秋》

    13.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14.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15.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吕氏春秋》

    16.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17.庄公曰:“我姬姓也,戎人安敢居国?” 使夺种夫子宅,残其州。

    18.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吕氏春秋》

    19.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20.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21.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22.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收躲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23.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

    24.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

    25.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吕不韦

    26.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27.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

    28.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29.善学者,借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30.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荡兵》。若:好像。这几句大意是:战争像水火一样,使用得妥善,能给人带来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则会带来祸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经济矛盾冲突不可调和时的产物。只要有阶级差别矛盾冲突存在,战争也不可避免。因此,高明的政治家要运用战争这一武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但是,战争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发动战争不一定能驾驭战争,玩火者将自焚。因此不能轻易发动战争,否则必然会招来祸患。可以此名句说明战争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给人带来祸患。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一机器。

    31.无道不义者存,是长天下之害,而止天下之利,虽欲幸而胜,祸且始长。

    32.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33.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

    34.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5.《莫非定律》——胡一菲:若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若无法说服对方,就把对方搞糊涂。千万不要问一个你本来就不想知道的答案。

    36.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8.性者,万物种夫子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心然其固出每事孩如用便在个出每事孩种夫子,此个出和条家种夫子事孩也。

    39.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治乱存亡: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与亡,这里是指动乱和衰亡。若像。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大物:重要的事物。过:过失。这几句大意是:一个国家的动乱和衰亡,它开始的时候总像秋毫一样细微,若能明察开始时的细微祸端,那么以后重大的过失就不会出现。这几句用于说明要防止国家动乱和衰亡,就要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把动乱的祸根消灭在萌芽状态。

    40.作者吕不韦 来源吕氏春秋 阅读 载入中…

    41.《唐氏表演法则》——唐悠悠:不要把话语权让给你的对手,戏,是抢回来的。永远别让观众猜到剧情的发展,给故事营造一个丰满的背景,最好涉及两代人的恩怨。观众永远都期待更纠葛的人物关系和更多重口味的剧情。

    42.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勿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吕不韦

    43.天有九野,谓中央与四正四隅: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方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方曰阳天。《吕氏春秋・有始》

    44.谦谦君子,自强而示弱,示弱而有终,有终而劳谦。

    45.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

    46.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国主打不可易,若美恶国主打不可移。

    47.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眼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48.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吕不韦

    49.《吕氏春秋》,我写的春秋我做主——吕子乔: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吕氏春秋有云,我的春秋我做主,爱咋咋地。我的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男人要肾好,就要喝肾宝。

    50.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去尤》。乡(xiàng向:同“向”。睹:看见。这两句大意是:向东面看的,自然看不见西面的墙;向南面看的,自然看不到北方。~说明这样的道理,人们看事物看得片面,视野受局限,实践不广泛,就容易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难于对事物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刘勰化用此名句于文学批评,说“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见《文心雕龙・知音》,比喻用个人的片面理解去衡量各种体裁的文章,很难得出正确评价。可用以说明看问题要全面,力戒片面性。

    5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阅读全文]...

2022-03-06 01:09:09
  •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白话译文)

  • 有些人认为,人生多数在天命,正所谓说:天命难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地修德行善,这样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人生是一场赌局,那么在这场赌局里面,最有可能获胜的资本就是自己的主观因素。

    对于人生来说,即便很多事情不是主观能够决定的,还有许多旁支因素起着或轻或重的影响,但是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主观因素都是决定人生一切好坏的重要前提。

    所以,一个人行善修身并不能保证人生的这场赌局一定会赢,但是能够增加更多赢的机会。

    《吕氏春秋》之中有一句话,叫做: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万个人拿着弓箭,一起去射一个靶子,靶子不会不被射中;万物繁盛貌美,一起来伤害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不会不受到伤害;如果是一起用来帮助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不会不生长。

    人生的任何局面都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就像佛家中说:我们的人生就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呈现,而在这许多因素之中,主观的因素不仅仅能影响事情本身,也会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间接影响这个问题。

    所以修养德行,多行善举,并不一定能保证自己遇到一个好的人生,但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遇到善果的机缘,而我们行善修身的目的,就在于此。

    人的主观力量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生根本,人生如果是一场赌局,输赢的关键都在自身。

    宋代有名的宰相范仲淹,小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比如在读书的时候居住在寺庙里面,每天煮一锅粥,划成四份,一顿饭也只吃其中一块,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

    后来当上宰相发达了之后,虽然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生活方式依旧简朴。

    有一次范仲淹在苏州买房子,有一位风水先生就说这间房子风水很好,后代必然能出公卿。范仲淹就想:既然房子风水这么好,倒不如把它改为学校,让百姓都能入学,让众人子弟也能显贵,和自己一家显贵比起来,这样不是更有益吗。

    于是,范仲淹就把房子拿出来改成了学校。

    后来,范仲淹还多次救济一些贫苦人家,甚至曾养活过三百多家人。

    不久之后,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长大*,都非常聪明,德才兼备,甚至官至宰相、公卿、侍郎等,他的后辈大多显贵。

    不仅如此,至今八百余年,苏州范氏一族*依然兴旺。

    这一切从某种层面上看,皆得益于范仲淹当年的好施善举,才有了后来的兴旺发达。

    就像《素书》之中有一句话说: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

    人生最优先的要务就是进德修业,而最快乐的事情也是乐善好施,俗话说,为人便是为己,多行善举看似是成全别人,但是因果皆是循环,援助别人的行为,终究也会成就自己。

    因为自己本身的德行状态,是决定人生结局最关键的核心。

    正所谓: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上天虽然希望万物充满生机,却很难拯救那一心想死的人;人如果努力做善事,给自己创造幸福,就可以得到上天的护佑,从而避免灾祸。

    祸福在天道,天道自在人心,欲得祸福者,只要在自我心中多去反省,自然能求得人生多福。

    春秋时期有一个丞相叫乐喜,他非常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所以心肠仁厚。

    有一次,楚国派士尹池出使宋国,而乐喜就在家中备好酒菜,士尹池到了乐喜家中,发现他家南边邻居的地基向外突出一大块,把乐喜家的大门挡住一半,导致西边的邻居流出来的水,经常会从他家的院子经过,然后流出。

    于是,士尹池就问乐喜,为什么不处置一下这些邻居?

    乐喜就说:“南面的邻居三代是做鞋的,本来想让他们搬家,但是如果他们搬了家,可能会无家可归,所以没有让他们搬家。而西边邻居院子所处的地势高,我们家院子的地势本来就低,这样流水自然要经过我家院子,我何必阻止呢,总不能因为我做宰相,就让水倒流回去吧。”

    当士尹池回到楚国的时候,刚好楚国要发兵攻打宋国。

    士尹池就对楚国君主说:“宋国恐怕是不能攻打的,宋国的国君是贤德君主,他的宰相也是仁德之臣,贤德的国君必然能得民心拥戴,而仁德的宰相必然善于用人,这样的话去攻打他们,恐怕不会成功,还会被天下人耻笑。”

    于是,楚国就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打算,改而去攻打郑国。

    善意终是人生福路,恶行则为人生祸苗。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蝴蝶效应,意思就是一个看似小的毫无关系的行为,也会引起在另一种情形下出现的大事件。

    而人生的“因果论”便是如此,一个人种下什么样的念头,做出什么样的行为,看似不会直接影响事件或者影响人生本身,但是你所埋下的种子,总会在人生生根发芽。

    而一个善良的、正向的行为,必然会起到正面的有力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才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即便这个道理没有摆在明面上,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也都在默默产生影响和作用。

    [阅读全文]...

2021-11-24 11:49:22
  • 吕氏春秋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吕氏春秋名言

    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吕氏春秋

    3、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

    4、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吕氏春秋

    5、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吕氏春秋

    6、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

    7、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9、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

    10、善学者,借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11、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

    [阅读全文]...

2021-12-07 11:55:46
  •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

  • 阅读
  •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是出自于《吕氏春秋》的一篇文章。《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吕氏春秋·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吕氏春秋·劝学》参考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的缘故。

      从师学*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中产生的,不努力学*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努力学*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躲藏起来了吧?”曾点说:“他虽然躲起来了,但我还健在,他怎么敢躲藏起来了呢!”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阅读全文]...

2022-02-11 07:15:53
  • 文言文《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

  • 阅读
  • 文言文《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

      漫长的学*生涯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④。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

      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劝,勉励。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②人亲:指父母。③师:指老师。④疾学:努力学*。疾:力。

      【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⑤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释】

      ①说:说教。②兑:通“悦”,喜悦,使动用法,使人喜欢。③硾(zhuì):使物下沉。④堇(jǐn):药草名,有毒,能毒死人。⑤胜:等于说有说服力。

      【译文】

      努力学*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他的思想也被传论。所以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自己做自认为对的事,想声名显赫、身体安泰,这是怀中藏有腐臭之物却想散发芳香,是跳入水中却厌恶被弄湿一样的不可能。凡是真正说教的人,说得使人欢喜,并不是只顾说个不停。当今世上说教的人多数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却用石头使他下坠,是救治病人却喂他饮毒药。由此出现的必是世道更加纷乱,使不肖的君主更加迷惑的情况。所以,老师的职责在于以道理取胜,在于推行道义。遵循道理,道义确立了,地位就会得到提高,老师就会受尊重,王公大人也不敢对老师骄横看轻,上到天子拜见老师也不会羞惭。凡君主与老师相遇并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实现;但丢下道理、放下道义来要求这不一定能实现的事,又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不也是很困难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以道理取胜,推行道义为先,然后才能受到尊重。

    [阅读全文]...

2022-01-25 11:50:38
  • 吕氏春秋语录及翻译

  • 语录,生活
  • 1.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吕不韦

    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3.“周鼎著饕餮,有首样别后能而子地,食人未咽害及其而子地,以言报更也。”

    4.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5.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这两句大意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作为君王,就不能把天下视为一己之私产,肆意妄为,利用职权,驱天下人之力以谋一己之私利,而应为天下人利益着想。另一方面,天下既为天下人之天下,作为君王若如桀纣而对天下人滥施*,天下人人皆可起而诛之,取而代之。这两句可用于要求缆治者为为人民利益着想,也可用于反对封建的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和*。

    6.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不韦

    7.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心若禽兽,长邪苟利,不知义理。

    8.物山成天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下满变看外于及。君子计物山成天虑义,小人计物山成天其金只里有时,乃不金只里有时。有知不金只里有时你然变才金只里有时者,则可与言第样矣。

    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10.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11.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保养身体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12.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吕氏春秋》

    13.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14.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15.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吕氏春秋》

    16.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17.庄公曰:“我姬姓也,戎人安敢居国?” 使夺种夫子宅,残其州。

    18.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吕氏春秋》

    19.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20.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21.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22.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收躲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23.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

    24.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

    25.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吕不韦

    26.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27.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

    28.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29.善学者,借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30.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荡兵》。若:好像。这几句大意是:战争像水火一样,使用得妥善,能给人带来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则会带来祸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经济矛盾冲突不可调和时的产物。只要有阶级差别矛盾冲突存在,战争也不可避免。因此,高明的政治家要运用战争这一武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但是,战争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发动战争不一定能驾驭战争,玩火者将自焚。因此不能轻易发动战争,否则必然会招来祸患。可以此名句说明战争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给人带来祸患。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一机器。

    [阅读全文]...

2022-03-05 09:00:18
  • 《春秋》与《春秋左传》区别

  • 《春秋》与《春秋左传》区别

      导语:我国历史上名为《春秋》的有好几部著作,分别是《春秋》、《春秋左传》和《吕氏春秋》,究竟这几部作品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春秋》是战国时鲁国的史书,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孔子曾经删减过,有“一字褒贬”之说,人说“《春秋》以道名分”。

      《春秋》成书后,有很多人都为其作传,其中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有三家,分别为: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故称《左传》。《左传》对《春秋》做了解释和补充,并有作者的评论。

      综上,《春秋左传》是左丘明解释鲁国史书〈春秋〉的著作。

      1、《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2、《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

      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

      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

      3、《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由此可见,吕氏是百科类的书,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晏子春秋是晏婴的言行,就像现在的'传记一样;春秋左传是一本史书、相传是为解释春秋所作。

      总体来说,是百科书、传记、史书的区别。

      你说的第二个问题,我没看明白呢。你应该说李鸿章看的春秋是哪一本吧

      他看的应该是孔子编订的《春秋》

      是古代*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左氏春秋名言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素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

      6、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

      7、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8、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译文]众人的愤怒不可以触犯,个人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

      10、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阅读全文]...

2022-04-30 08:34:44
  • 吕岩《牧童》古诗赏析

  • 吕岩《牧童》古诗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吕岩《牧童》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牧童》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阅读全文]...

2022-03-02 10:02:59
  • 春秋大意组诗

  • 春秋大意组诗

      【一】文字或历史

      山川被鱼仰望

      拖进水里

      山林涉水流浪

      龟甲跃出汤火

      被鸟群的嘴喙破了盔甲

      历史在悄悄流淌

      躲过石头阻挡

      历史上停满了文字残骸

      等待神灵打捞

      水在渔夫手上

      淘洗那张大网

      风声捅破网眼

      风声一紧

      史官的眼睛假装昏瞎

      那盏灯,照不到一江宽敞

      血和水在文字里缠绵

      百般精神,万般风月

      过水清凉,染血疯狂

      龙象从高空跌在水里

      文字的尸身上

      站着向虚空怒吼的狂徒

      倒下的草民

      把神奇传唱

      战马踏乱*

      血泊中,刀剑出窍追赶夕阳

      夕阳仅剩残喘

      一个帝国落下

      迎来漫长的黑暗

      黑暗呈现撕杀状态

      各个角落体无完肤

      伤口血涌翱翔

      王旗闯过废墟

      打开一座棺材板

      人头滚落一地

      仍怒视城墙

      荒草被连天大火烧透

      —世美梦又红高粱

      血雨温暖龙床

      难以镇住草木生长

      刀剑易腐

      文字的骨头不好腐烂

      【二】三千佳丽

      梳头的.时候

      发丝牵出爹娘容颜

      踽踽独行宫墙

      早将青春锁此地为牢

      一群没有性别的男人

      用欲望剥开衣衫

      嫩嫩的红芽,嫩嫩的乳房

    [阅读全文]...

2022-04-02 01:52:18
  • 春秋句子

  • 经典
  • 1、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春秋·庄公十四年》

    2、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春秋·僖公二十七年》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春秋·庄公十年》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春秋·宣公十二年》

    5、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春秋·宣公十五年·春秋》

    6、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春秋·宣公十六年》

    7、不义而强,其毙必速。——《春秋·昭公元年》

    8、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春秋·僖公二十二年》

    9、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春秋·宣公十五年》

    10、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春秋·昭公二十年》

    11、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春秋·僖公九年》

    12、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春秋·隐公六年》

    13、川泽纳污,山薮藏疾。——《春秋·宣公十五年》

    14、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春秋·襄公九年》

    15、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春秋·僖公十三年》

    16、多行无礼,必自及也。——《春秋·襄公四年》

    17、哀乐失时,殃咎必至。——《春秋·庄公二十年》

    18、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春秋·隐公六年》

    19、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春秋·成公六年》

    2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春秋·僖公十年》

    21、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春秋·僖公十四年》

    22、举不失德,赏不失劳。——《春秋·宣公十二年》

    23、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春秋·昭公三十二年》

    2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春秋·襄公二十五年》

    25、举棋不定,不胜其耦。——《春秋·襄公二十五年》

    26、好不废过,恶不去善。——《春秋·哀公五年》

    27、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春秋·昭公二十年》

    28、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民,政之大节也。——《春秋·成公二年》

    29、晏安鸩毒,不可怀也。——《春秋·闵公元年》

    30、因人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春秋·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全文]...

2022-04-10 04:36:43
吕氏春秋的古诗 - 句子
吕氏春秋的古诗 - 语录
吕氏春秋的古诗 - 说说
吕氏春秋的古诗 - 名言
吕氏春秋的古诗 - 诗词
吕氏春秋的古诗 - 祝福
吕氏春秋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