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衷情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衷情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衷情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诗衷情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诉衷情》古诗原文及鉴赏(通用5篇)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诉衷情》古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晏殊词作鉴赏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词中化用金昌绪的《春怨》和王昌龄的《闺怨》诗,但有神无迹,如轻霜溶水,泯融无痕。诗词都写到莺声惊梦生恼,春柳触发怨情,但诗中闺妇听莺声而小庭追打,见柳色而直说悔意,明朗爽利,感情真切;词里的香阁女子却只是浓睡不起,宿妆不整,娴静温婉,含而不露。二者相比,感情表现上有隐显曲直之别,声情口吻上有坦露含蓄之殊,语言上有质朴明快和清丽优雅之异,意趣、韵味也自判然不同。
上片起笔“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濛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词意陡生顿挫。面对烂漫春光,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意趣索寞,“香阁浓睡”,情态异常。着一“恼”字,既是贯下,也暗暗承上。上两句描绘春景,是为了衬示香阁女子的怨思,即以乐景而反衬哀情,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把离情怨思烘托得更加强烈。由于人物内心状态的异常,观景亦有异常之感:春色娱人,莺声悦耳,是常情;而春色恼人,闻莺心烦,则是变态。
词中香阁女子所以对春色视而不见,恹恹无绪,黯黯思睡,听到莺声却生恼恨,实际是因春感怀,睹景伤情。莺声惊睡,也许还惊破了好梦。
下片“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为人物描写。
眉叶、舞腰,既是咏柳,也是写人,杨柳枝叶的纤细袅娜,女子眉腰的秀美窈窕,词人生花妙笔的晕染下,相互叠印复合。柳如美人,美人似柳,形象隽丽,比喻贴切,既写出柳的风神,也显出人的韵致。
“宿妆”,隔夜未整的残妆。词里的“宿妆成”,是指香阁浓睡的女子醒来,无心梳洗,懒于修饰。此处虽不明白言情,而从“宿妆”不整的容态中自然溢露出一种难以言传的幽怨。结拍“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三句正面点示题旨。“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
这三句意思是:柳芽茁长的春意,萦拂柳条的春风,以及柳枝上的莺啼,柳树间的烟锁,无不牵系着闺中人的情思。“牵系”二字,切柳丝。全篇明以柳起,暗以柳结,中间所及,关涉到柳,联想古诗词中常用的柳的内涵自知“人情”为何。
全词着意描写浓春烟景中,巧妙地将杨柳的丝缕和人物的纷乱心绪牵连绾合,衬写出香闺女子的春怨,情景交融,别具风情。
原文:
诉衷情
香灭帘垂春漏永,整鸳衾。
罗带重,双凤,缕黄金。
窗外月光临,沉沉。
断肠无处寻,负春心。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
香阁掩,眉敛,月将沈。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译文:
漫漫长夜你撇下我远走到哪里?没有一点音讯。香阁门儿关上,眉儿紧紧皱起,月亮就要西沉。
怎么忍心不把你追寻?怨恨这孤眠独寝。只有换我的心,变作你的心,你才会知道这相思有多么深。
注释:
①诉衷情:唐教坊曲名。因毛文锡词句有“桃花流水漾纵横”,又名《桃花水》;因顾夐本词,又名《怨孤衾》。
②永夜:长夜。
③眉敛:指皱眉愁苦之状。
④争忍:怎忍。⑤孤衾:喻独宿。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①永夜:长夜。②争忍:怎忍。③寻:寻思。④衾:被子。
【评解】这首小词,情辞真挚热烈,感人肺腑。【集评】王士禛《花草蒙拾》: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袭此。然已为柳七一派滥觞。《知本堂读杜》:杜陵《月夜诗》,明是公忆鄜州之闺中及小儿女,却代闺中忆己。明是公忆闺中,久立月下而泪不干,却云何时偕闺中倚幌,双照泪痕。身在长安,神游鄜州,恍若身亦在鄜州,神驰长安矣。曩读顾夐《诉衷情》词云:“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是此一派神理。(《五代诗话》卷四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元人小曲,往往脱胎于此。
古诗原文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译文翻译
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越,好像要冲破云天。细细听来,乐声分明在诉说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
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注释解释
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一丝风》、《诉衷情令》等。有唐词、宋词之分。唐词有单调、双调两体。宋词皆双调。
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莲),能弹琵琶,善歌舞。此处借指琵琶女。
碧云天:意思是蔚蓝的`天空。
绣阁:闺房,指女子的住处。幽恨:深恨。
莹玉:形容皮肤洁白。莹:玉色美石。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漫漫长夜,最易引发人内心深处的相思。
更可怕的是有些相思会成疾,变成难以释怀的幽怨!
今夜,青鸟将和大家分享一首五代词人顾夐的《诉衷情》!也许你会发现:那个深夜被抛弃的女子,才是最懂爱情的人!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沈。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个深夜里被爱人抛弃的女子。
上阙在描述女子在深夜被抛弃后,独自思念自己的爱人。她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他也没有留给她任何的消息。香阁的门紧紧关着,没有人来推。女子眉头紧锁,心中满是怨怼。看着即将西沉的月儿,她的心已经凉了一半了。
这个女子,太让人心疼了。
她在被抛下后,没有太多的怨言,更多的是卑微的期盼!
下阕描述的感情更为浓烈。相思之下,女子似乎在怪爱人不来寻她,也在怪自己不能找爱人。不管是谁没能找谁,她都恨极了这个孤枕难眠的夜晚。于是她得出了一个结论:也许把我的心换给你,你才能知道这相思是何滋味!
相思与怨恨是这首词的旋律,但是真正的主题却是痴情!
不管那个没回来的男子是否爱这个女子,女子都爱他入骨,不能自拔!
《诉衷情》这首词中透露出的这段爱情故事,像极了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一、女主人公是得不到的那一个
从时间线来看,女子这一夜,从天黑已经等到了月亮即将沉下去的早上。这一夜她具体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通宵达旦的相思里,她是受尽煎熬的。
所以最后,她才会发自肺腑的讲出要交换心的方法!
二、男子是被偏爱的那一个
“抛人”、“绝来音”,这些都证明了男子不是不得已的不在,而是主动的、故意的给女子冷遇!
不得不说,真是个渣男!
男子之所以这样对这个女子,大概率是女子对他太好了,让他变得有恃无恐。
好的爱情,在情感上也应该势均力敌,而不是像这首词中这样。一方可以逍遥快活,另一方只能煎熬等待。
更可怕的是,那个爱的更深的人,只会越来越卑微!
其实,词中的女子是懂爱的!
结尾的那句便是她悟出的真谛!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如果心可以交换,自己爱的人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深情与相思,感受到自己爱他的点点滴滴。
有了这份懂得,便会珍惜!
所以,女子最终所求所盼,不过是一个“懂”字!而懂得,正是爱情中最关键的一个条件!
也正是因为结尾的这一句,让这首词变得更为动人。
除此之外,这一句也是整首词中最有创意,也最灵动的一句!
也许很多人会被这个“换心”的说法感动的不要不要的!但是这里青鸟还是想泼一盆冷水下来!
事实上,换心是不可能的!这个可怜的遭遇了薄情郎的女子,注定是悲剧的!
若是男子真的懂她,真的珍视她,她根本不会是漫漫长夜里被丢下的那一个!
所以,她这样坚持自己的痴情和单相思,最终只会成为悲剧的那一个!
但是从字面意思讲,这个女子就已经这么惨。若是现代,她还可以停止这份悲剧。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会发现更可怕。
顾夐是五代词人,也是《花间集》的重要词人。
众所周知,《花间集》描写的几乎都是闺中妇女。
那么这首词的主人公,也大概率是一个闺中已婚妇女。那么,面对这样的婚姻,这样的夫婿,她的煎熬极有可能是会持续一生的!
所以,这个最懂爱情的女子,也只能是作茧自缚,万劫不复!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莫名的想哭。
爱,终究容易伤人。特别是这种单方面的深爱。
当然想劝这样的人提早收手,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爱会让人身陷牢笼,甘心成为囚徒。
所以,我不想劝人放手。只希望,深爱的人能被人懂得,不被辜负!
愿世间真的存在: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诗词鉴赏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古诗简介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词以形传神,从人物的外貌转而深入其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断,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梳妆时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歌女们痛苦与苦闷的内心世界。上阕写她思念亲人的生活细节,赋予深刻的念远寓意,新颖独到,最见灵性。下阕写忆旧愁情,以叹惜时光飞逝陪衬,倍增其伤感。结尾写两个细节:准备唱歌,却立即收敛住歌喉;想笑,却先皱起了眉头,艺术地将歌女内心的矛盾、凄苦的情怀和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处境都融入这一“敛”一“颦”的面部表情之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全词章法自然顺畅,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女主人公的动作和情态,构思新颖。
译文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注释
⑴梅妆:《太*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⑵远山:指远山眉。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比喻离恨的.深长。
⑶流芳:流逝的年华。
⑷敛:收敛表情。
⑸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赏析/鉴赏
这首小词,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段。
上片即行点题。首二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主人公于冬日凌晨临镜梳妆,精心地在额上涂出梅状五色花朵。“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后二句写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此处取意于汉伶玄《飞燕外传》:“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又取意于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以上,读者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下片极其成功进行了心理刻画,描写了歌女内心的凄苦和悲凉。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年易逝,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刚想开口唱歌又蹙起双眉)、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八个字,透露了这位靠色艺谋生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苦闷。自己卷起带霜的门帘,然后呵手试妆,可见其孤独困苦。是对卖笑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从良后的现实的概括。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此词写人眉目传神,入木三分。词人笔下的歌女工愁善感,敏慧多情,这些,都没有作正面交待,却从侧面点拨,使读者从她的梳妆、歌唇、颦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
诉衷情原文及翻译
诉衷情,词牌名,又名“桃花水”“诉衷情令”“渔父家风”等。以温庭筠《诉衷情·莺语》为正体,该词为单调三十三字,十一句五仄韵六*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诉衷情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译文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匈奴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注释
选自《放翁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的爱国诗人。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梁州: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这里比喻多年没有披挂上阵,甲胄尘封,不能立功边陲。
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秋:白。
空:白白的。
料:预料。
赏析一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此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赏析二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呼鹰古垒,截虎*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原文: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
玉轮碾*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译文
有人在桃树下试穿丝衣,蝴蝶在残余的花间飞舞。芳草被华美的车子辗*,花枝上,花落已半。
风变得薰暖,白天开始长起来,杨柳的枝条柔美细长。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杨柳絮飘飘扬扬,地上铺满了落日的余晖。
注释
诉衷情: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韵。
罗裳:织锦的裤裙。裳,下身的衣服,裙装。
蝶粉:指桃花初放,蕊粉末褪。斗:比试。遗香:指罗裳和少女身体散发出的清香。
玉轮:华贵的游车。
半面恼红妆:即“恼半面红妆”之倒装句。指因花瓣凋零而心生懊憾。半面:指凋残。红妆:指花瓣。
乍:开始。
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欧阳修《诉衷情·眉意》,一起来看看吧。
诉衷情·眉意
宋代: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译文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注释
⑴诉衷情: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唐温庭筠取《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韵。
⑵轻霜:薄霜,表明时节已是初秋。
⑶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梅妆,“梅花妆”的省称。梅花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太*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⑷缘:因为。离恨:因别离而产生的愁苦。南朝梁吴均《陌上桑》诗:“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
⑸远山:指远山眉。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比喻离恨的深长。
⑹流芳:流逝的年华。
⑺敛(liǎn):收敛表情。
⑻颦(pín):皱眉,忧愁的样子。
⑼断人肠:悲痛之极,谓之断肠。
鉴赏
这首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用字并不多,几个场景切换却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词以形传神,词人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描写,继而是女子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了女子内心的苦闷,对于逝水流年的追忆以及痛苦的生活经历。
欧阳修的词,和他的诗文风格是很不一样的,说不上放荡,但至少是放得开。所以他的词中说男女之情,或写儿女之态的不少,而且写得很好,说明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古板的人。题目叫“眉意”,就是以眉为题。古代女子化妆,画眉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画的花样也多,所以古人甚至以“蛾眉”为美丽女子的代称。《诗经·卫风·硕人》中就以“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写美人。屈原的《离骚》中,也已经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诗句。后人诗文中就举不胜举了。
上片叙事,写画眉。“清晨帘幕卷轻霜”是环境描写,冬日的早晨,寒气袭人。“呵手试梅妆”,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女主人公于冬日清晨临镜梳妆,呵气温暖着纤细的双手,精心地在额上勾勒着梅花妆。“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虽然时间尚早,却要起床梳妆,表现出日常生活的艰辛。“轻霜”,暗示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见女主人公的娇怯,也体现出她迫于生计才如此辛苦。“试梅妆”,则突出她的秀慧俏丽。
后二句写她内心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儿“故画作远山长”。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托名汉伶玄《飞燕外传》就有“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之句。此二句极有情致。女子画了一个长眉,这是很正常的。唐明皇《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云:“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可见长眉是美的标志。眉毛画作“远山长”,也是*常的事。唐代张泌《妆楼记》说唐明皇避“安史之乱”逃到成都后,让画工作《十眉图》,也就是十种眉毛的画法。明代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中重新总结了这些眉式的'图谱,计有鸳鸯眉、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横云眉、倒晕眉共十种。“远山眉”就是其中一种。托名刘歆《西京杂记》卷二说“(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晏几道《生查子·远山眉黛长》说李师师“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可见“远山眉”是很好看的,据说是一种淡淡的细长眉妆。这里,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词人高明的地方,是融情入景。把眉画作“远山”,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都缘自有离恨”,把画眉与思人联系得十分巧妙。
下片抒情,写蹙眉。上片说到思人,下片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思往事,惜流芳,自成伤”了。从举止、容色中,词人窥测女子有感伤的情绪,大概她正在思量着难追的往事,惋惜着易逝的芳年,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极其成功地对女主人公进行了心理刻画,仅用寥寥数语便便充分表现了她内心的痛楚和感伤。
结尾三句,以“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道出了她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凄苦和悲凉,把一个心有千千结而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女子写活了。由于她有感伤,触处皆愁,所以欲歌之际,却先敛容不欢;将笑之时,也还带恨含颦。她诚于中而形于外,人则见其外而知其中,故此情此态,最得知心者怜爱而为之魂销,因魂销乃至肠断。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通览全词,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用简单的语言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专制,充分体现了词人的悲悯之心。欧阳修善于发现,用心去感受贫苦人民的生活方式,用诗词反映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这正是此词令读者动情之处。
这首词由于既有环境的渲染,又有情感的转折,所以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耐人寻味。在词中,作者笔下出现一位娇柔羞涩的少女,她工愁善感,敏慧多情,这些,都没有作正面交待,却从侧面点拨,使读者从她的梳妆、歌唇、颦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
《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作者:陆游
原文: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
*章风月,弹压江山,
别是功名。
赏析:
陆游有《诉衷情》词二首,其中一首的首句是“当年万里觅封候”,另外一首即此词。公元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陆游六十六岁,闲居山阴(浙江绍兴),曾作诗《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这首词中有“*章风月,别是功名”之句,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可以此为参照。
词的上片是忆旧。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
公元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陆游由福州决曹掾被荐到临安,以右从事郎为枢密院敕令所删定官,由九品升为八品,这是他入朝为官的开始。唐宋时九品官服*,陆游以九品官入京改职,言“青衫”十分贴切。绍兴三十二年九月,任枢密院编修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这两任都是史官职事。这期间交识的同辈人士,有周必大、范成大、郑樵、李浩、王十朋、杜起莘、林栗、曾逢、王质等,都是一时俊彦。所以才说“结友尽豪英”。下两句词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鼓舞人的。“蜡封侯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写任圣政所检讨官时的活动。这时宋孝宗刚即位,欲有所作为,遂恢复。起用主战派的着名人物张浚,筹划进取方略。
陆游曾奉中书省、枢密院(当时称为“二府”)之命作《与夏国主书》,提出申固欢好,永为善邻,以便全力抗金。又作《蜡弹省札》,以喻中原人士:“有据北州郡归命者,即以其所得州郡,裂士封建。”实际上是作敌后的分化瓦解工作。“蜡封”是用蜡封固,便于保密的文书。“幽并”,指幽州和并州,主要是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地方,在这里统指北方入于金国的地区。“夜半传檄”和“驰谕幽并”表明主战派在朝廷占上风,图谋收复旧山河的种种指施得以进行,陆游不分昼夜地投入抗金工作,透露出他的无比振奋的心情。
词的下片是抒愤。换头三句既是词意的转折,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经历的转折。接连三个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现出他激动的心情。“时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说,好景不长,本来满有希望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竟被轻易地断送了!宋孝宗操之过急,张浚志大才疏,北进结果遭到符离之败,反而又结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兴和议。这些史实概括在这一短语之中,表现出了陆游的痛惜之感。“志难成,鬓丝生”就个人方面说,正因为整个政治形势起了变化,自己的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以致成终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歇拍三句写晚年家居的闲散生活和愤懑情绪。(m.ju.51tietu.net)“*章风月,弹压江山”相对上片结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那时候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书檄文;此时终日所对的则是江山风月,所作的则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领山川的闲人。天壤之别的场景,怎能不令词人痛心疾首,透出无奈之态。
苏轼曾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东坡志林·临皋闲题》)风月的品评,山川的管领,原是“闲者”的事,与“功名”二字沾不上边,而结句却说“别是功名”,这是幽默语,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愤语,是对那些加给他“嘲咏风月”的罪名的人们,予以有力的反击,套用孟子的一句话就是:“予岂好嘲咏风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写,不假雕琢,语明而情真,通过上下片的强烈对比,反映出陆游晚年的不*静心情。
句子大全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莫衷一是的意思和造句,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莫衷一是[m zhōng yī sh]
【解释】: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出自】: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义词】:无所适从
【反义词】:一针见血
莫衷一是造句:
1、管仲和《管子》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世对《管子》的研究和评价。
2、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新闻学术界、业界以及广大受众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3、由于《周易》的博大精深,后世学者对《周易》的阐释是自行其说,莫衷一是。
4、由於劳资双方对於薪资多寡始终莫衷一是,导致这次和谈不了了之。
5、摘要在梭伦改革划分公民等级的标准问题上,学者们的意见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
6、摘要杨慎的卒年卒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讨论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7、同学对毕业旅行的方式议论纷紜,莫衷一是。
8、该理论问题非常根本、关键,而分支说和独立说的争议却始终莫衷一是。
9、如何突破公司目前的困境,大家意见杂陈,莫衷一是。
10、关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无行政许可设定权,理论界和实务部门莫衷一是。
11、已经开了两个多小时的会议,双方代表还是莫衷一是,没有定论。
12、对黑哨行为应当如何定性,法学界人士各持一词,莫衷一是。
13、学界对于我国是否应当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也莫衷一是。
14、对於这起交通事故发生当时的情形,目击者人各异词,莫衷一是,使得获报前来的员警无从下手。
15、摘要关于明成祖迁都的问题,历史上议论纷繁,莫衷一是。
16、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7、尽管美国教育史学界对卡茨的公共教育观莫衷一是,但是他的史学方法论却倍受重视,并得到一致的肯定。
18、经济学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经济学家之间也总是莫衷一是。
延伸阅读
比比皆是[bǐ bǐ jiē sh]
【解释】: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与物
【*义词】:俯拾即是、比比皆然、举目皆是
【反义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比比皆是造句:
1、雨过天晴比比皆是美丽的景色。
2、它违背了人类的本性和传统,但是这在*却比比皆是。
3、在欧洲天主教国家,波兰尤为出众,这里是唯一一处神学院爆满,神甫比比皆是的地方。
4、在国外,阴谋论比比皆是,很多人认为,*可能会利用其财力谋求在其他领域(如贸易)的优惠和让步。
5、同时,替代理论可能比比皆是。维勒预计出现新的论文仅是数天或数周里的事情。
6、河流从这个三角洲流入卡拉哈里沙漠的一个盆地,形成纵横交错的咸水湖、河道及岛屿,在那里,野生动植物比比皆是,即使在极为干燥的季节,草木依然丰茂。
7、在她的博文中,卡瓦什教授深入剖析了美国人和糖果的关系,发现荒谬而有趣的观点比比皆是。
8、关于血汗工厂、工人*的报道比比皆是,今年甚至还出了官员纵容奴役儿童的事件。
9、脆弱的孩子们被唯利是图、不关心子女福利的父母扫地出门的案例比比皆是。
10、然而在这个民族主义盛行、领土纠纷紧张、军备竞赛比比皆是的地区,误算或者不当的傲慢可能导致悲剧。
11、但五角大楼要做大量说服工作,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非洲,持怀疑态度者比比皆是。
12、两性之间的差异比比皆是,这毫不稀奇,不过有些男女差异实在出人意料。
13、如今关于药物毒副作用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所以明智的人们都尽可能少地采用医药用品。
14、这种让食品厂商给出允诺最后却不见成效的例子比比皆是。
15、生产变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16、未经证实的信息比比皆是,模糊了真相和谣言的边界。
17、在日本政治权利中心永田町,有关中川喝酒的故事比比皆是。
九库说说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莫衷一是的意思和造句,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莫衷一是[m zhōng yī sh]
【解释】: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出自】: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义词】:无所适从
【反义词】:一针见血
莫衷一是造句:
1、管仲和《管子》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世对《管子》的研究和评价。
2、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新闻学术界、业界以及广大受众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3、由于《周易》的博大精深,后世学者对《周易》的阐释是自行其说,莫衷一是。
4、由於劳资双方对於薪资多寡始终莫衷一是,导致这次和谈不了了之。
5、摘要在梭伦改革划分公民等级的标准问题上,学者们的意见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
6、摘要杨慎的卒年卒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讨论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7、同学对毕业旅行的方式议论纷紜,莫衷一是。
8、该理论问题非常根本、关键,而分支说和独立说的争议却始终莫衷一是。
9、如何突破公司目前的困境,大家意见杂陈,莫衷一是。
10、关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无行政许可设定权,理论界和实务部门莫衷一是。
11、已经开了两个多小时的会议,双方代表还是莫衷一是,没有定论。
12、对黑哨行为应当如何定性,法学界人士各持一词,莫衷一是。
13、学界对于我国是否应当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也莫衷一是。
14、对於这起交通事故发生当时的情形,目击者人各异词,莫衷一是,使得获报前来的员警无从下手。
15、摘要关于明成祖迁都的问题,历史上议论纷繁,莫衷一是。
16、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7、尽管美国教育史学界对卡茨的公共教育观莫衷一是,但是他的史学方法论却倍受重视,并得到一致的肯定。
18、经济学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经济学家之间也总是莫衷一是。
延伸阅读
比比皆是[bǐ bǐ jiē sh]
【解释】: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与物
【*义词】:俯拾即是、比比皆然、举目皆是
【反义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比比皆是造句:
1、雨过天晴比比皆是美丽的景色。
2、它违背了人类的本性和传统,但是这在中国却比比皆是。
3、在欧洲天主教国家,波兰尤为出众,这里是唯一一处神学院爆满,神甫比比皆是的地方。
4、在国外,阴谋论比比皆是,很多人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其财力谋求在其他领域(如贸易)的优惠和让步。
5、同时,替代理论可能比比皆是。维勒预计出现新的论文仅是数天或数周里的事情。
6、河流从这个三角洲流入卡拉哈里沙漠的一个盆地,形成纵横交错的咸水湖、河道及岛屿,在那里,野生动植物比比皆是,即使在极为干燥的季节,草木依然丰茂。
7、在她的博文中,卡瓦什教授深入剖析了美国人和糖果的关系,发现荒谬而有趣的观点比比皆是。
8、关于血汗工厂、工人*的报道比比皆是,今年甚至还出了官员纵容奴役儿童的事件。
9、脆弱的孩子们被唯利是图、不关心子女*的父母扫地出门的案例比比皆是。
10、然而在这个民族主义盛行、领土纠纷紧张、军备竞赛比比皆是的地区,误算或者不当的傲慢可能导致悲剧。
11、但五角大楼要做大量说服工作,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非洲,持怀疑态度者比比皆是。
12、两性之间的差异比比皆是,这毫不稀奇,不过有些男女差异实在出人意料。
13、如今关于药物毒副作用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所以明智的人们都尽可能少地采用医药用品。
诉衷情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②。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章风月③,弹压江山,别是功名。【注】①九重城:指京城。②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③*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参考答案1.全词运用了对比(或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上片回忆刚到帝京时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情景(虚写)(1分),与下片描写晚年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的感慨(实写)(1分),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了词人的无奈和愤懑之情。(1分)(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2.(1)壮志难酬之情,词句“时易失,志难城”写时机失去,壮志难酬。(2)感叹年华易逝,“鬓丝生”两鬓已经生白发。(3)生活的无奈和愤懑之情,“*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写只好写文章品评风月,指点山川,建立另外一种“功名”。(答到一点给3分,两点即满分,其它情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译文当初我作为低级官吏进入京城,结识的朋友都是英雄豪杰。起草重要文书,用蜡封固并连夜传送,骑着马奔驰传告中原人们。时机容易失去,壮志难酬,两鬓已生白发。只好写文章品评风月,指点山川,建立另外一种“功名”。赏析:《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南宋词人陆游所作的一首词。全篇率意而写,不假雕琢,语明而情真,通过上下片的强烈对比,反映出陆游晚年的不*静心情。词的上片是忆旧。“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唐宋时九品官服*,公元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陆游由福州决曹掾被荐到临安,以九品官入京改职,言“青衫”十分贴切。陆游为官期间交识的同辈人士多是一时俊彦,因言“结友尽豪英”。“蜡封侯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写任圣政所检讨官时的活动,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鼓舞人的。这时宋孝宗刚即位,欲有所作为,遂恢复起用主战派的著名人物张浚,筹划进取方略。词的下片是抒愤。“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换头三句既是词意的转折,接连三个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现出他激动的心情,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经历的转折。“时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说,好景不长,本来满有希望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竟被轻易地断送了!宋孝宗操之过急,张浚志大才疏,北进结果遭到符离之败,反而又结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兴和议。这些史实概括在这一短语之中,表现出了陆游的痛惜之感。“志难成,鬓丝生”就个人方面说,正因为整个政治形势起了变化,自己的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以致成终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歇拍三句写晚年家居的闲散生活和愤懑情绪。“*章风月,弹压江山”是相对上片结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的。那时候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书檄文;此时终日所对的则是江山风月,所作的则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领山川的闲人。天壤之别的场景,怎能不令词人痛心疾首,透出无奈之态。风月的品评,山川的管领,原是“闲者”的事,与“功名”二字沾不上边,而结句却说“别是功名”,这是幽默语,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愤语,是对那些加给他“嘲咏风月”的罪名的人们,予以有力的反击,套用孟子的一句话就是:“予岂好嘲咏风月哉;予不得已也!”全篇率意而写,不假雕琢,语明而情真,通过上下片的强烈对比,反映出陆游晚年的不*静心情。
诗衷情的古诗
拆衷情的古诗
诉衷情的古诗的视频
拆衷情古诗的拼音
诉衷情的诗词
诉衷情古诗爱国的
陆游的诉衷情的古诗
诉衷情古诗的所有拼音
诉衷情这首古诗的拼音
诉衷情的古诗宋陆游
古诗陆游写的诉衷情
诉衷情名句
诉衷情全部古诗的拼音
陆游的诉衷情古诗原文
诉衷情的古诗视频朗诵
古诗陆游写的诉衷情加拼音
爱上古诗的诉衷情陆游
诉衷情陆游名句
关于半夜睡不着找人诉衷情的古诗
古诗中的衷
表示爱情衷心的古诗
有苦衷的古诗
表衷心的古诗
带诉衷肠的古诗
书香的古诗衷凤根
尾字是衷的古诗词
离别诉衷肠的古诗
由衷感谢的古诗
言不由衷的古诗
借微醉诉衷肠的古诗
最适合毛笔字的古诗
生活蕴含哲理的古诗
表现豪情壮志的古诗杜甫
写自己家的古诗词
古诗《风》的吟诵教案
部编版所有古诗带梅的古诗
有关白蒿的古诗词
调子简单的古诗词改编的歌
借物喻人的方法写花的古诗词
五篇关于夏天意象的古诗词
能体现出古诗的四字词语大全
唐代古诗诗人的真相
描写雪融化暗写温暖的古诗
十首不一样的古诗
古诗词里的枉然
形容女子唱歌好听的古诗
呕心沥血的古诗词
芭女谣的古诗
o为韵脚的古诗词
适合大班的古诗特点
小满节气最有名的古诗
生长在在崇山峻岭的古诗
关于春节的原创古诗
说人优秀的古诗
丰子恺缘缘堂出现的古诗
查看更多的古诗
马致远的爱国古诗
夜深人静听到虫鸣春天的古诗
家临开头的七言古诗
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六首古诗词
与清明一样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