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氓的艺术美

关于古诗氓的艺术美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氓的艺术美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氓的艺术美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氓的艺术美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34) 语录(34) 说说(62) 名言(17) 诗词(47) 祝福(1) 心语(27k+)

  • 生命与艺术美的比较

  • 生命
  • 生命与艺术美的比较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命与艺术美的比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美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而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形式美作为艺术美之首,是艺术意味的外在表现。艺术家通过对生命独特的感悟与非凡的表现力,使艺术美直达审美者的内心。今天,多元文化的发展使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多元语境中探析艺术美与生命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美 艺术 形式 内容 生命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分析人类动机时,把追求美作为其一种重要形式。美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价值尺度。

      一、美的形式

      从古至今,东西方对“美”的探寻就从未停止过。在古代*,孔孟儒学对美的论说趋向于把美的概念伦理化,精神化,最终用善统一美(取消美)。英国的温克尔曼从理性主义原则出发提出关于美的观念。沿着理性主义的思路,学者们从古典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建筑)概括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美的形式原则,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和变化、和谐统一。

      使用这些形式美原则分析任何一个古典造型艺术作品,几乎都能得到肯定答案。然而,从审美经验来说,这种普遍化、绝对化的形式美原则存在不足。黑格尔说形式美的原则是抽象的原则,它所实现的统一是抽象的,没有生命的不真实的统一。我们应当赞成黑格尔,“在生气贯注的生命里,再往高一级走,在自由的心灵里,这种单纯的整齐一律就要让位给有生命的主体的统一。”①

      二、从审美角度探寻艺术美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为审美服务,这是艺术存在的基础,是艺术的一个根本标志。

      1、艺术的本质

      从审美个性来说,“美”是由生活在现实中的具有个性特征、自我意识的人来具体创造和体验的;审美经验是非概念的直观感受活动;更进一步来说,个性价值成为一种自觉的基本审美价值。

      在人们的生命活动中,社会成员间情感的普遍交流,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与际遇,形成了审美主体的个性化感受和创作。因而,从生命角度来看,审美是自由的。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都在为美的发现和体验作准备。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审美创造和体验中,艺术家们独特的眼光和对生命的感悟比普通人更加深刻,他们所看见的不止是自然与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与人生的核心。他们眼中的一枝花、一块石、一湾泉水,都是一段诗魂,他们能将这种灵肉一致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描写出来,生意跃动,神采奕奕、仿佛如“自然”之真。正因为艺术家对自然与生命独特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才使艺术的美直达审美者的内心,引起共鸣或遐想。

      2、艺术的形式美

      艺术形式是艺术意味的外在表现。艺术家们受生活之启发而反映生活,并用贴切的艺术形式反映这绝佳的艺术内容,从而产生新的艺术创造。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宗白华将形式美作为艺术美之首,认为只有通过形式的引入,才能“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宗白华指出,形式除了有间隔艺术与现实,组织艺术境界外,还有揭示生命真理的作用。艺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把材料象征化、形式化,以表现生命的意境。②

      三、艺术美与生命的关系

      1、内容上的相互吸引

      黑格尔把艺术看作是形式和内容的呈现与展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的方式;形式和内容为了表达两者在同一时间的普遍存在,必须充分了解对方,特别是在描绘感官方面的形式和精神上面的内容时。可见,艺术的形式美与生命在内容上是相互吸引的。

      另外,艺术的目的是确证人自身。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综合体,作为一个不断生成变化的心理结构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而艺术因确证欣赏者的生活经验而具有审美价值。因而,艺术家创作作品时总是尽可能地将为更多人所共有的生活经验包容到作品中,或是专门写某一类人所熟悉的生活经验。而对欣赏者而言,他们总是热衷于去寻找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似的细节。这是出于人们的本能。

      2、内容即本质,形式即表达

      没有内容的艺术形式是虚幻的,而没有艺术形式的内容不能成为艺术。艺术中的形式与内容是互补的关系。艺术只有探寻艺术的本质内容即生命,并用妥帖的形式表达,才能成为富含内容的艺术,而形式也将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节奏、旋律、和谐等等都是艺术形式美的体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

      四、多元语境下的探析

      现代社会中,伴随着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艺术成为一种自我体验和自我表现的基本形式。当今,多元文化呈现出十分丰富的视觉特征。多元的内容和自由的形式使艺术的构成形式和审美意识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在今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对艺术有不同的需要。但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艺术对于人生最根本的价值,也是它真正的重要性,是为我们的人生开拓一个既非现实也非虚假的有价值、有意味的世界。在这充满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世界中,我们的人生境界被深入展开了,我们的生命、情感和精神都从中获得超越和提升。”③艺术将带领我们去感受美、感受自由、感受生命。

      注释: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中译本,《朱光潜全集》第十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第169页

      ②《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第189—190页。

      ③[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中译本,《朱光潜全集》第十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第169页

      参考文献:

      [1]肖鹰.中西艺术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钟虹滨.美术教育本真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12)

      [3]Lancia.THE BEAUTY OF ART[J]. Nicole. Eudaimonia : the Georgetown Philosophical Review3. 1 (Spring 2006)

      [4]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阅读全文]...

2022-03-20 05:01:00
  • 艺术美学的优美句子

  • 优美,艺术
  • 怎样理解美学上的“优美”范畴,结合一些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1、优美的 (1)从形态上说,巧 (2)从色彩上说,鲜明而不 (3)从动势上说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 运动舒缓婉转。

      (4)从质地上说,柔和而富韧性 (5)从境界上说,和谐而不冲突 (6)从气韵上说,*淡而隽永,宁静祥和 而又高雅幽深 2、优美的文化特征 以古希腊文化为例,希腊地图、希腊风光、古希腊瓶画、希腊柱式、“胜利女神残像” 及“赫尔墨斯和小狄俄尼索斯”雕像、掷铁饼者与宙斯像的雕像、古希腊绘画等。

      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由内在的灵魂的和谐呈现出的外在和谐,即艺术的和谐 。古希腊时期的艺术美学特征是崇高而悲壮还是优美而典雅

      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充满健康、自然、乐观、优雅等的特质,而有别于*东艺术那种超自然的、宗教的神秘感。比较优美,壮美和崇高的美学风格上的不同,并用具体的艺术作品来说明

      优美和壮美  一、优美和壮美:两种不同形态的美  (1)优美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依次出现:  自然景色:杭州西湖  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维纳斯  2)壮美  壮美也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

      它不同于优美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它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

      壮美的外在形式常突破或违背形式美的法则,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审美感受。

      画面:依次出现:掷铁饼者、高山大河、海洋  二、优美和壮美的区别  优美和壮美没有质的区别,但从量的方面可以作如下的区分。

      1.空间形体的大与小。

      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3.量上的强与弱。

      4.性质上的刚与柔。

      5.式上的规则与奇特。

      崇高的特点及审美特征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画面:依次出现:  自然中的崇高  艺术中的崇高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  崇高与壮美的联系和区别。

      1、从形式上看,崇高与壮美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在空间形体巨大的事物上,既可以说其壮美,又可以说其崇高。

      2、二者之间的区别。

      1)空间形体巨大的事物要划入哪个范畴,则看其在内容上与人的关系如何。

      看它与人是敌对的,还是与人是同一的。

      同一即壮美,敌对即崇高。

      2)在审美感受上,壮美感是人对与之同质的雄伟事物的欣赏,是从快感到更大的快感;崇高感却是人因战胜了一个可怖的对立体而产生的快感,是由痛感转进为快感。

      但是,从人类的实践力量发展来看,崇高客体有可能向壮美客体转化。经典艺术同时尚艺术的比较 论述题 请对美学有研究的好心人帮帮忙 衷心感谢

      我从美术的角度来回答:经典艺术:产生时间较为久远,有不可被替代的永恒性,后世基本不可能超越,具有持续被学*、借鉴的价值,但形态也较为单一(国油版雕),这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材料多用石(石雕、石版画)、木(黑白木刻、纸张、木雕)、陶土(陶瓷制品)、矿物颜料(国画、油画)、织品(油画)等原生材料(即未被加工或少量加工的自然材料),创作冲动多是对“美”的诉求。

    [阅读全文]...

2022-04-28 18:52:43
  • 木兰诗的艺术美

  • 木兰诗的艺术美

      导语:《木兰诗》彪炳千古,而木兰则光耀千秋。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木兰诗的艺术美,欢迎大家阅读。

      《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木兰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词,可见《木兰诗》影响之深远。表现于多方面,笔者以为最为突出的是:承传与创新,简劲与细腻,叙忧与状乐。

      一、承传与创新

      《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蘸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

      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彩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犷豪迈、浑厚深沉。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30个字就十分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其中“万里”二句,写出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又写出转战南北、经历的关塞山峦之多。“朔气”二句,则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争环境,从而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将军”二句,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凡的戎马生涯。这些简劲之笔,以少胜多,不仅写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终于凯旋的经历,而且写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诗的结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拟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与代父从军的勇气,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内心的自豪感、自信力。

      《木兰诗》更不乏细腻的铺叙之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不吝惜笔墨,巧妙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主动地准备行装的过程,对于惨烈的战争,字里行间毫无沉滞之情,笔调相当轻快,显示了木兰代父从军意志之坚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评论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的确,这里的铺陈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宜于咏唱,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写征战而紧扣儿女之思,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细微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细腻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更为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于家庭的感情,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心灵深处兴起的波澜。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索。

      三、叙忧与状乐

      《木兰诗》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写忧,后部分写乐,忧是乐的反衬,乐是忧的归宿,从而深刻揭示了在战争年代与和*年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寄托着北朝人民良好的愿望和对融融而乐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木兰诗》先写木兰停机忧叹,造成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问答,排除了儿女之思的狭隘情感,从而突出了木兰为失去和*宁静的男耕女织生活而忧虑,而叹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淳朴纯真的女性焦躁不安的心。时局不安,军情紧急,家庭处于危难之中,这是木兰忧心如焚的根由。困难当头,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从军驰骋万里。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是木兰忧虑而引发的情思,并终于化作了行为。在从军途中怀念爷娘的感情,其实还是隐隐忧思的阵阵侵袭的流露,忧的是自己的代父远征能否换得家庭的安宁,忧的是自己这家中具有劳动力的人一走会不会给爷娘带来繁重的劳动、持家负担,让仁慈的爷娘倍*神的折磨,相思女儿而又不得相见。写忧使诗的内容更现实化,使木兰形象更丰满、更亲切。“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归心似箭的表白,不是更让人产生共鸣吗?

      《木兰诗》状乐的部分笔调轻捷流转,生动鲜明,真切有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系列喜悦场面的铺叙,将木兰为和*生活重新获得而乐的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也将木兰家人对木兰凯旋的自豪与欣喜表现得奔放而热烈。《木兰诗》对“乐”的状写,情味浓,寓意深。熙熙而乐的情景,不正是劳动人民从痛苦的忧虑中摆脱出来,抹去战争阴影而产生的一种喜不自禁的挚情吗?这其中不也深刻表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吗?从“乐”中,人们不难领悟到幸福宁静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从峥嵘岁月中走过来的人们。

      《木兰诗》艺术美的三个方面,完成了对女中英杰的多方面的刻画,使人们看到了《木兰诗》章法井然,人物形象丰满。木兰不单是一个赳赳武失,更是一个有着细腻情怀的女子。她身上既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也具有耀眼的理想光辉。《木兰诗》彪炳千古,而木兰则光耀千秋。

    [阅读全文]...

2022-04-03 20:12:03
  • 诗经《氓》艺术手法

  • 诗经,艺术,文学
  • 诗经《氓》艺术手法

      《卫风·氓》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诗经《氓》艺术手法,希望大家喜欢!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

      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

      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拓展:整体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诗中男女双方的矛盾冲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进步势力与*势力的斗争。这一斗争所显示出来的思想,不管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有鼓舞人们反抗恶势力、追求自由的进步意义。

      这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卫风·氓》这首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朱熹《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这位女子开始时是在集市上与一*民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的,后来又乘垝垣相望,显然与礼有悖,终遭丈夫的休弃,兄弟的讥讽。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旧礼教产生直接的冲突,因而导致了婚姻悲剧的发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如上所述,这首诗所写的故事虽不够细腻完整,但已讲清了基本事实,展示了主人公的命运,有人认为它已具有戏剧因素,不为无见。戏剧的主要因素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这一点此诗业已具备。尤为可贵的是在展示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时,诗人以浓墨重彩,描写了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从而塑造出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悲剧人物形象。

      此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它首先展示了古代集市贸易的一个侧面,以后显示了古代嫁娶的简单礼俗。特别是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如“送子涉淇,至於顿丘”,写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写被弃後再涉淇水返回娘家的情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以生活中所经历的印象最深的场景兴起内心的感情。同是一条淇水,随著主人公前后处境的不同,表现了悲喜不同的心境,真是情以物迁,情与景会,极为巧妙。

    [阅读全文]...

2022-05-18 00:49:32
  • 艺术美人生感悟百句语录大全

  • 人生感悟,语录
  • 艺术美人生感悟百句语录大全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所接触的人和事而备受启迪,想法有时候一闪而过,不如写一篇感悟的文章,及时的记录下来。为了帮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写作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艺术美人生感悟百句语录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

      2、给艺术的真正力量是融会于伟大情感之中的*凡。

      3、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朴素的,很生动,几乎是可以感触到的。

      4、不妨心*气和,慢慢走着瞧也,盖有艺术价值的必然永恒,必然持久,而只有票房价值的,恐怕过了几天你便再也想不起来啦。

      5、伟大的艺术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

      6、艺术乃德行的宝库。

      7、每当一位艺术家逝去,人类的一些幻想也随之而逝。

      8、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9、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10、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

      11、自然与美德,受到社会、财产、学问和艺术的侵害。

      12、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

      13、才能不是天生的,可以任其自便的,而要钻研艺术请教良师,才会成材。

      14、在各种艺术日臻完美的同时,批评艺术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着。

      15、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16、荣誉使艺术盛兴,一切有志于钻研的人,无不受着荣誉感的激动。

      17、劳动是长命百岁的艺术的必要条件之一。

      18、再没有别的任何艺术或科学,比战争艺术或战争科学更困难的了。

      19、科学与艺术属于整个世界,在它们面前,民族的障碍都消失了。

      20、雕刻是凹与凸的艺术,并不是没有光滑润饰的形状。

      21、真实地表现自然,却仍然充满艺术的美。

      22、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

      23、你把艺术家放在生活的苦难里,他依然能够找到美。

      24、建筑学是一门设计空间结构的杰出艺术既有效地发挥空间作用的艺术。

      25、只有天生的艺术家才能忍受成为一位艺术家所必需付出的艰苦劳动。

      26、缺乏盛情的艺术家好似没有颜料的画家。

      27、我觉得学表演,学艺术的人,没有一个不想出名吧。谁都想。

      28、大艺术家就是那些将个人的想象力强加给全人类的人们。

      29、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

      30、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30、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

      31、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

      32、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

      33、艺术家气质是一种折磨业余爱好者的疾病。

      34、智者的坚定不过是把焦虑深藏于心的艺术。

      35、在艺术**的同时,思想也四处获得**。

      1、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生命无所谓对错,只是一种选择。

      3、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4、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5、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气和。

      6、我明知道结果、但还是输给你我的不甘心。

      7、越是熟悉你的人,越知道捅哪里会让你痛。

      8、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9、哭,并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坚强得太久。

      10、钱象水一样,没有一点会渴死,多了会被淹死。

      11、酸甜苦辣是生命的富有,赤橙黄绿是人生的斑斓。

      12、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13、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到了哪一代这都是名言。

    [阅读全文]...

2021-11-24 02:12:40
  •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 艺术,成就
  •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大致反映了汉末的下层士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一类是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一类是写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哀愁,其情感一以贯之,即以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的描写,表现出浓重的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这种情绪虽然是消极没落的,但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着现实的意义,亦是当时政治黑暗的一种反映。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概言之,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又如西北有高楼,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附:《古诗十九首》

    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阅读全文]...

2021-11-27 14:34:56
  • 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 艺术,古诗文
  • 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木兰诗的艺术特点有哪些?下面由小编告诉你们吧,欢迎阅读!

      1、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民愿望。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总之,文章塑造了一个聪明果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这是《木兰诗》有别于北朝时期其他乐府民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木兰诗》的前部分———木兰决计从军,匆忙备械,万里行军,十年征战,是从不同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谴责战争的罪恶:“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中流露出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年迈之人都不能幸免,写出兵役负担沉重的苦难现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达了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的愿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战争的长期性、严酷性。木兰从军这部分,作者运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木兰诗》的后部分———还朝拒赏和回乡团聚,写出木兰的愿望和理想———热烈地渴求和*安宁的生活。这部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读完《木兰诗》我们冷静理智地想一想,木兰,不是什么将门之后,未*武,未读书,而是在家织布的寻常女子,在长期酷烈频繁的战乱中能活着回来,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迹;而她不仅活着回来,还建功立业,官封尚书,阖家团聚,在那“野死不葬鸟可食”、“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的惨痛现实里,这无疑是浪漫的梦,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木兰诗》在塑造木兰形象时,没有沉溺于血与泪的现实不能自拔,而是摆脱了沉重现实的束缚,在地狱般黑暗的现实中燃烧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它不仅写出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且给人一股清新的力量。《木兰诗》写出的理想,是那样的明快、热烈、温馨。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木兰诗》敢于对现实生活的材料,根据理念的感性来改造,不仅以个别显现一般、以偶然展现必然、以现象揭示本质,还在描写中融注优美的爱憎鲜明的感情,体现崇高的道德和审美的品质,从高尚的情怀里迸发出诗的光辉,作者以自己理想的光辉照亮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描写对象,使本文脱颖而出。《木兰诗》前部分写现实,后部分写理想,它不仅写出了苦难,而且还写出了希望,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结合起来,表达了遭长期战乱蹂躏的人民的理想,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其在北朝民歌中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之一。《木兰诗》之所以被誉为“乐府双壁”之一,也是因为《木兰诗》不仅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且还写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繁简适宜、详略得当,放出奇光异彩

      《木兰诗》可称得上繁简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时用繁,用墨如泼;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笔的地方,都是作者精心描绘之处。木兰织布时心事重重,叹息声声,几经询问,说出缘由:原来木兰无心织布是因为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到了父亲头上,无法逃脱,父亲年老体衰,木兰没有兄长,思虑再三,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此处描写,极为详尽,交代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准备行装时,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鞍具。奔赴战场时,辞别父母,途经黄河,到达目的地黑山头,仅用了两天时间,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的路线,行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反复运用“不闻……,但闻……”的句式,用荒凉的夜间环境烘托出木兰离家思念亲人,离乡越远思念愈切的心情。十年后,木兰辞官回家,亲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欣喜兴奋的感情。这些内容,作者不厌其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可谓是泼墨入水。

      4、反复运用对照,暗示其含蓄意义

      对照是《木兰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它含蓄但又不同于晦涩,更不是为了晦涩,作者总是要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反衬、寄托、提示、对照等,将作品深藏的意义揭示出来。《木兰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现实: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谴责战争;后部分写理想:木兰征战凯旋归来,回到家乡,追求和*安宁的生活。前后两部分相对照,用其“谴责战争,热爱和*”这方面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木兰“出征前的叹息,与还乡时的欢欣”相对照,木兰的爱憎思想就体现出来了。木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相对照,木兰反对什么,渴求什么,在其情感中就显露出来。“木兰不用尚书郎”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相对照,劳动人民“渴求和*安宁的生活”与封建知识分子“万里觅封侯”的理想,真是泾渭分明呀。

      5、互文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部分,看似无关,实则相互交错,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整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互文,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有的胜利回来了,而不是“将军经历多次战争战死沙场,壮士征战十年回来了”。此类互文的句子在诗中还有许多,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理云鬓”和“帖花黄”的动作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再如,“东市买骏马……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另外,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朴素自然;“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等。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不失民歌特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赏析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位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的句式特点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木兰诗文章修辞手法

      1、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3、顶真(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4、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5、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阅读全文]...

2021-12-06 03:28:42
  • 诗经艺术赏析

  • 诗经,艺术
  • 诗经艺术赏析

      导语:《诗经》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描写自然形态的物类事象,取喻于它们的自然属性,抒发由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诗经艺术赏析,欢迎借鉴!

      《诗经艺术赏析》是其历二十年之久的精心力作,作者广览典籍,持论正大,析理精微,语言雅健,突出了《诗经》创作的时代性、文学性、艺术性,可谓是别开生面而又资料详实的一部《诗经》学专著。陈凯如,1938年5月2日生,江苏泗阳人,研究《诗经》学者:1966年毕业于徐州师院(徐州师大前身)中文系,1988年评为江苏省泗阳中学高级教师;在业师廖序东先生的关怀与指导下,长期进行《诗经》研究,于1998年在《徐州师大学报》(是年第二期)上发表《铁马金戈烈雄篇壮采奇一一论(诗经)二雅中宣王中兴筹边史诗》和2004年在马景仑、薛正兴主编的《朴学之路》上刊出《摘文树义振金声一一论(诗经)中的三颂》等论文,颇受学界关注。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摘选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3、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6、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以相好也。

      8、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9、月出佼兮,佼人僚兮。

      10、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阅读全文]...

2022-07-05 05:46:15
  •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

  • 古代,艺术
  •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比喻和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6、夸张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6-13 16:17:25
  • 形容艺术的的诗词

  • 艺术
  • 形容艺术的的诗词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形容艺术的的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关于琴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泠泠秋泉韵,贮在龙凤池。油油春云心,一杯可致之。

      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只应康与籍,及我三心知。

      ——白居易《对琴酒》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王昌龄《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氵睿琴》

      十指生秋水,数声弹夕阳。不知君此曲,曾断几人肠?

      心造虚无外,弦鸣指甲间。夜来宫调罢,明月满空山。

      声出五音表,弹超十指外。鸟啼花落处,曲罢对春风。

      ——白玉蟾《无题》

      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卢仝《风中琴》

      二·关于棋的

      黄梅时节家家,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登观音台望城 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更漏子 冯延巳

      夜初长,人*别,

      梦断一窗残月。

      鹦鹉睡,蟪蛄鸣,

      西风寒未成。

      红蜡烛,半棋局,

      床上画屏山绿。

      搴绣幌,倚瑶琴,

      前欢泪满襟。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

      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弈棋二首呈任渐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上谈兵校两棋。

    [阅读全文]...

2022-05-17 20:37:55
古诗氓的艺术美 - 句子
古诗氓的艺术美 - 语录
古诗氓的艺术美 - 说说
古诗氓的艺术美 - 名言
古诗氓的艺术美 - 诗词
古诗氓的艺术美 - 祝福
古诗氓的艺术美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