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及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端午节的故事及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端午节的故事及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端午节的故事及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流传最广的当属屈原说和伍子胥说。其实,除此之外,民间还有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毒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少为人知的端午传说,只流行于全国的某一小部分地区。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的5个传说端午节的传说一:毒月恶日驱避说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传说二: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就此传为神话。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传说三:纪念女诗人秋瑾
女诗人秋瑾是中国*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是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说四:夏至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刘德谦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来自夏至说。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表示,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没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了夏至节中。而端午节风俗中的“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活动,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此外,《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是夏至。
端午节的传说五:吴越民族图腾祭之说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
屈原本出生贵族,同楚王是本家。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有丰富的知识,善于作诗写文章,口才也好,年纪轻轻便得到楚王重用,做了楚国的左徒,经常同楚怀王一起研究政事,拟定法令,接待各国的使臣,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按照常理来说,他的出身本就决定了他应该官运亨通,一世无忧才对,可惜屈原偏偏是个浩然正气的硬骨头,最终落得个凄惨自尽的结局。
屈原所在的年代正是战国中后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战国七雄中属秦国最为强大,楚、齐两国本也是大国,但无法与秦国单独抗衡。
对于楚国而言,疆域最广,军队最多,可惜政治腐败,眼看一天天走向衰落。这下屈原便着急了,他主张在国内积极改革政治,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减轻人民的负担,举贤任能,变法图强;对外联合齐、魏、赵等国共同抗秦。
这本是利国利民之策,可惜人红遭人妒,加上屈原本就情商太低,不愿意与其他官员周旋,无意中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大奸臣靳尚。
传说有一次楚怀王让屈原起草一份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靳尚来了,就要抢去看。屈原把稿件收起来,冷冷地说:“这是个草稿,还没定下来呢,谁也不能看。”
这靳尚本就是小人,他讨了个没趣,心里便忿忿不*,于是跑到楚怀王面前告屈原的状,说屈原骂楚怀王昏晕残暴,目光短浅;还说大臣各个贪婪自私,愚蠢无能,楚国若是离开了他,便只能日渐衰落了。
楚怀王听了谗言,本就很不爽,偏偏屈原又喜欢直言劝谏,这让楚怀王更加厌烦了屈原,便开始有意疏远屈原,并贬了屈原的官职。随后的几十年里,屈原再也没能得到楚怀王的重用。
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实现,眼看着楚国一天天衰败下去,内心悲愤不已。他把满腔爱国热忱倾泻到诗句中去,写出了有名的《离骚》。
秦昭王即位后,觉得楚国和齐国联盟很难对付,于是设法拉拢楚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楚怀王做儿媳妇,楚国便真的和秦国结盟了。这样一来楚国打破了六国的“合纵”盟约,惹恼了其它国家。
齐、韩、魏三国一怒之下联盟攻打楚国,楚国无奈只得将太子横派到秦国做人质,向秦国求援,秦国出兵后齐、韩、魏三国便退了兵。但是太子横在秦国却屡遭欺侮。
终于有一天,太子横忍无可忍杀死与他起冲突的几个秦国官员后,潜逃回了楚国。秦国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三国大举攻楚,次年再次单独伐楚,楚怀王无奈只得向齐王求援。
秦国识破了楚王的计谋,怕他再和齐国等形成联盟,便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一方继续进攻,一方却邀约楚王到秦国的武阳进行和谈,屈原得知此事后硬闯朝堂,劝楚怀王不可前去。
可惜楚怀王并没有听屈原劝谏,上了秦王的当,被秦王囚禁至死。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这位顷襄王的昏晕更胜于其老子,竟然在听信谗言后将屈原流放到了长江以南的楚国边疆。
屈原在流放期间因精神和生活的折磨,形容枯槁,行动迟缓,但是依然不忘爱国,一边同群众同欢乐、共患难,一边写诗作,希望有朝一日楚王能醒悟过来,救国家于危难,无奈等来的却是楚国已到朝不保夕的境地。
眼看家破国亡,屈原不愿看到楚国沦亡,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加上满腔的意难*,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抱了一块大石头,投进汨罗江(今湖南省东北部,湘江的支流)自杀了,这一年他六十二岁。
当地老百姓听到这一噩耗,都很悲痛,争先恐后地打捞屈原*,却都无功而返。有人便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还有人怕江里的蛟龙抢吃这种食物,又在苇叶外系上彩线。这种食物便是今天的粽子了。
慢慢的,这种悼念活动便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俗,演变成今天的端午节。
今天是我国民间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在我国南北方*俗多样,吃粽子,赛龙舟等等*俗都要在这一天完成。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墨客,在端午节这一天也要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后世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节日增添浓浓的诗情画意之感,同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八首纪念端午节的诗篇,一起体会我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古代,端有开头的意思,所以古人将农历五月头几天以端来称呼,所以端午节也成为端五节。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至少有四种说法,不过最为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而来,而纪念屈原这一文化起源据说从隋唐时期开始成为端午节文化核心的。在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艾叶,喝黄酒等等*俗。
我国的文人墨客在端午节这一天,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们用诗文并非以纪念屈原为主,而是将屈原暗喻自己,抒发自己身怀大才,但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另外,众多诗人还借屈原的遭遇,怀古伤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虽然在屈原之后的诗人总以屈原做比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便是他们认可屈原的爱国情怀,推崇屈原崇高的人格,并给予屈原最高的敬意。
诗人们还喜欢在端午节这一天描写人们的活动,将纯真的民俗气息用诗文记录下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抒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另外,诗人还喜欢描写赛龙舟的情景,他们通过龙舟捕捉灵感,展示自己的大才,勾勒出一幅幅竞技又充满欢乐的美景,随着这些诗文的流芳百世,让龙舟文化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经久不衰,除了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色彩外,还因为在这一天,家人能够团聚,共度好时光,将浓郁的人情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古人的诗人中,也不乏在端午节充满欢愉色彩的文字,也寄托了诗人思乡乡情,想念亲人之情。
没错,我国古老的民俗风情,都是这些史料和文献记录下来,经过千年的流传,经久不衰,到了新时代,国人依然遵循古人们的传统,让古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让文化传承下去。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围绕屈原,围绕龙舟,围绕我国古老文化,全国各地都会展开诗朗诵、竞技等活动。
端午节,欣赏古诗词绝不能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于端午节的八首古诗,一起体会我国古老文化的意境,体会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的情感吧!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已酉端午
[元]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即事
[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和*俗
导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他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的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俗的遗迹。
四、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五、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俗1: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端午节的*俗2: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的*俗3: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直至*、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端午节的*俗4: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节的*俗5: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节古诗
导语: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许多的传统文化活动。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端午节古诗,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朝代:宋代
作者: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译文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注释
①午日:端午,酬:过,派遣。
②节序:节令。
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岁月之意。
④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端午日赐衣》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注释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终于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诗应该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4)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的恩情。
今日端午节
又逢高考第一天,
恭祝各位朋友端午安康!
各位小朋友高考顺利!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七首与有关端午节的唐诗
和端午
张耒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黄庭坚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同州端午
殷尧藩
浣溪沙·端午
苏轼
端午
文秀
端午即事
文天祥
关于端午节古诗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而关于端午节古诗去不仅仅是屈原的。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端午节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3、《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5、《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6、《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祝端午节的古诗(通用45首)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祝端午节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已酉端午》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3、《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4、《五日·选一》
明·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5、《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6、《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7、《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8、《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9、《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写端午节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端午节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端午节古诗15篇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端午节的诗欣赏】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端午节的故事及古诗
端午节的古诗的故事
端午节的古诗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或古诗
端午节的古诗或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古诗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或古诗
端午节的相关故事古诗
端午节的古诗故事和来历
了解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和古诗
端午节的故事和古诗名句
端午节的古诗*俗故事传说
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故事和美文
端午古诗的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小知识和故事和古诗
端午节的故事名言古诗词句
端午节的古诗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节的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端午节的古诗唐李端午
有关端午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节的古诗端午节的古诗句
端午节的古诗七侓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端午
端午节古诗有字的
端午节的古诗10
和端午节的古诗
古诗里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端午节景点
端午节诗词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最的端午节古诗
回家路上心情说说
喜欢白敬亭的说说
晚安心情说说拽霸气
关于电影票的说说
表现自己慢热的说说
别伤害爱你的人说说
关于送手表的心情说说
阳光真好晒太阳的说说
21岁生日成熟说说大全
骂前女友是贱的说说
qq非主流说说大全
心情抓狂的说说
我好喜欢你的说说
吃榴莲的个性说说
关于兄弟情深的说说
比较有意思的说说
我是不是做错了的说说
久陪不弃久伴不离说说
空间置顶说说好段子
修身养性的经典说说
形容宝宝睡着后的说说
分开舍不得伤感说说
希望别人好的说说
认真过好每一天的说说
孩子没了心好痛说说
面膜说说
好孤独的说说
老婆孩子的说说
说给虚伪的人的说说
舍不得老公走的说说
关于玫瑰的伤感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