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

关于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02) 语录(35) 说说(59) 名言(6) 诗词(2k+) 祝福(3) 心语(1)

  •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惠崇春江晚景一般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是出自《惠崇春江晚景》的名句。

      【全诗如下】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能够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必须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透过诗人独特构思而构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述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能够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资料,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性命。苏轼这首诗能够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述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正因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决定,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之后,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盼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述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阅读全文]...

2022-02-18 22:23:04
  • 山歌好比春江水

  •   笔墨丹青油釉彩,

      浓妆淡抹江南春,

      高山流水彼岸花,

      莺歌燕舞垂杨柳,

      山歌好比春江水,

      碧波荡漾水中花,

      油纸撑开艳阳天,

      乌蓬摇进水云间,

      脚步追随丁香芬,

      高低错落踢踏舞,

      春暖钟情葱翠绿,

      神州锦绣华夏缎,

      欢快缠绵小溪水,

      钱塘江潮浪涛涌,

      雨巷屋檐曲径幽,

      深情相拥我和你,

      断桥残雪几轮回,

      廊桥遗梦终不悔,

      漫步人生风雨虹,

      携手并肩纵情唱。

    [阅读全文]...

2022-05-26 15:05:49
  •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译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古诗解释)

  • 解释
  •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阅读全文]...

2022-02-01 06:40:27
  • 春江晓景的古诗(苏轼春江晓景的古诗分享)

  • 苏轼,分享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苏轼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有人说《春江晚景》(二首)是苏东坡元丰八年(1085)在靖江(或说江阴)时所写。其实,苏东坡有没有来过靖江(江阴),并没有资料确切记载。出于诗歌内容和美好愿景,我们当然更希望苏东坡来过靖江品过江鲜。笔者梳理题诗那年,他可能行走的路线,有助于读者判断这一悬案。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春,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团练副使(*调)。汝州在黄州正北方,陆路是直线距离,大概可以节约一大半路程。走水路,则顺江东下,沿大运河北上,再经商丘干流,取道黄河,最后还需要走陆路,路途非常曲折遥远。但48岁的苏东坡故意选择水路,实则是面对*打压,前途险恶,不想去赴任,想告老还乡(不是回老家眉山,而是买田宜兴)。水路,不但可以拖延时间,且可以顺路去江西看看被贬的弟弟苏子由。四月顺江抵达庐山,写诗《题西林壁》。七月二十八日,抵达金陵,幼子苏遁夭折,苏轼心力交瘁,与王安石蒋山别过,路过扬州,沿大运河北上。

    元丰八年(1085)正月十五日,抵达宿州(今安徽宿州市),在宿州过上元节,作了一首《南乡子·宿州上元》词,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表达了此次东行归*东的愿望。随后,苏东坡以路费拮据,幼子刚逝为由,上书朝廷,请罢汝州,东归宜兴休养,后被批准(可见*不重视苏东坡)。公元1085年四月一日(从黄州出发,走了一年多时间),在词人南返常州的路上,宋神宗驾崩。

    由于无需奉召北上,苏东坡南归一行缓慢,从宿州到泗州(今盱眙洪泽湖一带)走水路,抵高邮湖,与秦观相游,沿大运河南下。五月初,抵达扬州,留下《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二首》。最后,抵达宜兴荆溪准备买田自耕。

    到宜兴不过几日,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启用朝中旧党,不准苏东坡休养(可见旧党此时重视苏东坡),升迁苏东坡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五月六日,苏东坡从常州渡江北上(此时可弯路一点至靖江),经过扬州石塔寺,为画家惠崇和尚(北宋九僧之一,生活在北宋太宗、真宗时代)遗作,题写了著名的《春江晚景》(二首)和《石塔寺》(此论点参考许卫*《苏轼与扬州的情缘叙略》)。不久,沿大运河北上。

    1085年十月十五日,苏东坡抵达蓬莱,留下《登州海市》。仅仅任职四天,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十二月十八日升任起居舍人六品。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苏东坡唯一可能去靖江的机会,应该就是从宜兴北上,恰逢春天,蒌蒿满地,河豚肥美之时(河豚生活在*海区域)。为去扬州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打下了基础,当然这只是猜测。

    这两首绝句,从格律角度看,都没有问题。第一首早已名扬天下,句义通俗易懂。第二首恰恰道出了词人在*迫害下,差一点掉了队。现在旧党虽然重新启用,但是北方沙漠多风雪,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春光吧。表达了词人对于江南春天的赞美和无比眷恋之情。《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以其生动的景色描写和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历来被誉为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对于这样一位可爱的大词人,笔者内心深处,多希望他曾深情注视过泰州这座“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江鲜小城。

    -作者-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主攻唐宋诗词的整理与研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公开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唐诗宋词古诗词(tcgsc8)专栏作家。

    [阅读全文]...

2022-01-18 15:14:34
  •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4、上:指逆江而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这是一首着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m.ju.51tietu.net)。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阅读全文]...

2022-06-19 12:29:40
  •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古诗

  • 苏轼,文学
  •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古诗

      惠崇春江晓景这一首古诗是我们古代著名的大诗人苏轼所著,流传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惠崇春江晓景古诗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惠崇春江晓景

      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词注释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白话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晓景》赏析:

      有争议,以前都是晚景,现在更多的还是晓景,不过总之晓景色晚景都是那首诗。

      惠崇擅长画水禽,江景,尤其描绘尤其描绘荒率虚旷更是一绝,世称“惠崇小景”。他的画名在他死后五十年左右,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了鼎盛,沈括、王安石都写诗赞美他。

      他的画现在还有些遗存在,但没有这幅《春江晚景》。这幅《春江晚景》,原来应该叫《春江晓景》的,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弄错了,也便以讹传讹了。——这倒应了王安石那句名言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

      作者简介

      苏轼画像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阅读全文]...

2022-05-19 18:15:36
  • 《春江晓景》古诗赏析

  • 《春江晓景》古诗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江晓景》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 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晓景》原诗的翻译:

      绿竹萧疏,掩映着几树桃花。一江春水,鸭子首先感到了暖意。

      《惠崇春江晓景》赏析:

      在《惠州春江晚景》这一题画诗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寥寥数笔,不但道出了惠州春江艳丽的景象,而且烘托出河豚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一题画诗也流传甚广,吟唱至今历欠弥新。 就连苏东坡落魄失意时,仍然不忘以鱼抒怀,借鱼言志。他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时幽愤寂苦,无以排遣,因而常泛舟樊口,钓鳊野炊。

      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以工于小景见你。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非但状其形,而且传其神。桃花在竹外,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苏轼另外《和秦太虚梅花》一诗中也有“竹

      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可见是他的得意之笔。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画面上鸭子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虽然清人毛奇龄讥之为:“鹅也先知,怎只说鸭?”许多人并为此争论不休(见《渔洋诗话》),但这一名句不得不为人们所称道。

      苏东坡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其诗风雄健,词的豪放,一曲“大江东去”千古传唱。但少有人知他与鱼也有诸多的“情缘”。他的鱼诗诗中有画,清新自然,直抒胸意,如清水芙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苏东坡一次吃罢鲥鱼,就着满口的余香,欣然赋诗曰:“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鲥鱼属鱼中上品,*上奇珍,其色白如银,肉质鲜美,有鱼中西施之美誉,当然东坡居士爱不释口,也难怪自诗中字里行间,余香袅袅,令人垂涎。 他不但赋鱼入诗,而且神笔入画。在描绘“长江三鲜”之一的河豚时,他不愧为丹青妙手,诗中大家。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苏洵、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竹外桃花三两枝,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肚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阅读全文]...

2022-06-26 18:15:52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桃花
  •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阅读全文]...

2022-03-19 01:00:14
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 - 句子
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 - 语录
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 - 说说
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 - 名言
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 - 诗词
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 - 祝福
出自春江水清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