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

关于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6) 语录(4) 说说(6) 名言(3k+) 诗词(247) 祝福(9k+) 心语(2k+)

  • 木兰诗的通假字与意思

  • 阅读
  • 木兰诗的通假字与意思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的通假字与意思,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创作背景】

      木兰生世

      关于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1.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2.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关于木兰的姓名,主要有:

      1. 木兰,女子名,姓氏里居不详。

      2.一般认为姓花,名木兰。

      3.此外,还有姓魏、朱之说,也有说“木兰”即是姓,无名。

      背景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查《木兰诗》,《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据《乐府诗集》的编者宋代的郭茂倩说,此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陈智匠(梁武帝时任乐官)的《古今乐录》。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阅读全文]...

2022-07-24 06:05:18
  • 木兰诗的通假字

  • 木兰诗的通假字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那么,木兰诗通假字有哪些呢?

      木兰诗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著我旧时裳:“著”通 “着”,穿

      木兰诗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阅读全文]...

2022-01-20 14:27:22
  • 木兰诗的通假字有哪些

  • 木兰诗的通假字有哪些

      《木兰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木兰诗的通假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木兰诗》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阅读全文]...

2022-02-24 14:13:21
  •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 古诗文
  •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通假字是指字音与本字相同或相*,用来代替本字的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和分享。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拓展延伸】

      通假字的种类

      1. 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是反映同一概念而先后产生的字。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所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某一部分意义而后造的字。它是在古字原有的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或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文段阅读】

      冬①,楚子②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③晋告急。先轸曰:报施④救患,取威定霸⑤,于是乎在矣⑥。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⑦,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⑧矣。于是乎⑨于被庐,作⑩三军,谋元帅。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注释】

      ①冬:鲁僖公二十七年冬。②楚子:楚成王。③如:去,到。④施:施舍的恩惠,活用作名词。⑤取威定霸:取得威望,成就霸业。⑥于是乎在矣:就在这里了。于是乎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不译。⑦新昏于卫:(楚成王)新*和卫国通婚。昏:婚的古字。⑧免:免于被攻打。⑨ (sTu):检阅,阅兵。⑩作:鼓舞,振作。

      【译文】

      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和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于是就在被庐检阅军队,振作三军的士气,寻求可作统帅的元帅。、

      古今字在注释时表述为:后来写作某,或某的古字。

      【文段阅读】

      六月壬申①,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②请战③,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④,不腆敝赋⑤,诘朝⑥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⑦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⑧。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⑨。齐高固入晋师,桀⑩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12 ,以徇

      13 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14 。

      《左传·成公二年》

      【注释】

      ①六月壬申:鲁成公二年,六月十六日。 ②使:派人。 ③请战:挑战。请:要求,有表示谦敬的意思。 ④辱于敝邑:光临敝国的土地。辱:有屈尊、**之意,表示谦敬。 ⑤不腆敝赋:不腆,自称的谦词;敝赋,对己方军队的谦称。 ⑥诘朝:明晨。 ⑦释憾:解恨,借事报复。⑧无令舆师淹于君地:不要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即速战速决)。淹:滞留。⑨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⑩桀:通揭,举。11禽:后作擒,抓住。12系桑本焉:把桑树根系在车上。本:根。焉:兼词,在那里。13徇:示众。14贾余馀勇:买我多余的勇气。贾:买。

      【译文】

      六月十六日军队到达靡笄山下。齐侯(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的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的土地,敝国的兵力不雄厚,请明晨相见。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互为兄弟(都是姬姓国)。他们来告诉说:齐国老是到敝国的土地上发泄不满。我们的国君(晋景公)不忍心,派我们这班臣子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能进不能退,齐君不会有命令落空的事情出现。齐侯说:您答允交战,固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的。齐国的高固(齐大夫)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掷人,擒获晋军的人并登上他们的战车,把桑树根系在车上,作为战利品的标志,以让齐营的众人都看见,说:想要勇气的人尽管来买我多余的勇气!

      2. 狭义通假字(通用字、假借字)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所谓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间往往只是语音相同或相*,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为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用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可以补出本字,属于临时借用。古人写作时,不用原有的专用字或仓卒无其字而写成另外一个同音或音*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与古今字存在交叉。如:君子生非异也(《荀子? 劝学》)中的生与性,则知明而行无过(《荀子·劝学》)中的知与智等。

      【文段阅读】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①以伐,败②我济西。王解而却③。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王出亡,之④卫。卫君辟⑤宫舍⑥之,称臣而共⑦具。王不逊,卫人侵之。王去⑧,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⑨,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⑩齐王。淖齿遂杀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①锐师:精锐部队。 ②败:打败。 ③解:溃散;却:败退。 ④之:去,到。 ⑤辟:通避,避让,这里指让出宫殿。 ⑥舍:用作动词,安排住宿。 ⑦共:同供。供给。 ⑧去:离开。 ⑨内:收容,接纳。纳的古字。 ⑩相:辅佐,帮助。11卤:通掳。掠夺。

      【译文】

      王四十年,燕、秦、楚及三晋合谋,各自派出精兵来进攻齐国,在济水以西打败齐军。齐王的军队溃散退却。燕将乐毅于是攻入齐都临淄,全部掠取了齐国收藏的珍宝礼器。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王宫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他用具。王却很傲慢,卫国人就去侵扰他。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表现出傲慢的神气,邹、鲁的国君都不收留他,于是又跑到莒。这时楚国派淖齿领兵救援齐国,因而就辅佐齐王。结果淖齿竟把王杀了,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所侵占的齐国的土地和掠夺的宝器。

      某些词原先已有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外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的字来代替它。在通假字中,有的经常通用;如:伸――信,叛――畔。有的是偶尔借用,如:乡――向,亡――物,通假字在注释时表述为:通某字。

      【文段阅读】

      释之曰:夫①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②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③哉!且秦以任④刀笔之吏⑤,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⑥,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⑦至于二世,天下土崩⑧。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⑨之,臣恐天下随风靡⑩,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12 ,举错 13 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

      ①夫:发语词,不译。②曾:却,简直。③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捷给:应对及时;啬夫:小吏名。④任:重用。⑤刀笔之吏:掌管公文案牍的书吏。⑥徒文具:只有表面的官样文书。⑦陵迟:越来越衰弱、衰败。⑧土崩:像土一样崩塌。⑨超迁:破格提拔。⑩随风靡:闻风追随、效法。11下之化上:下面的人被上面的人所影响。12 疾于景响:比影子随形、回响应声还快。景:影的古字。13举错:办什么,不办什么。错:通措, 停置,停办。

      【译文】

    [阅读全文]...

2022-04-02 03:16:11
  • 关于木兰诗通假字

  • 关于木兰诗通假字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木兰诗通假字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木兰诗里的通假字:

      1、“帖”通“贴”,贴,粘贴。

      2、“火”:通“伙”。伙伴

      3、著(zhuó):通“着”,穿。

      木兰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阅读全文]...

2022-07-05 23:54:40
  •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通假字是指字音与本字相同或相*,用来代替本字的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和分享。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拓展延伸】

      通假字的种类

      1. 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是反映同一概念而先后产生的字。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所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某一部分意义而后造的字。它是在古字原有的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或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文段阅读】

      冬①,楚子②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③晋告急。先轸曰:报施④救患,取威定霸⑤,于是乎在矣⑥。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⑦,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⑧矣。于是乎⑨于被庐,作⑩三军,谋元帅。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注释】

      ①冬:鲁僖公二十七年冬。②楚子:楚成王。③如:去,到。④施:施舍的恩惠,活用作名词。⑤取威定霸:取得威望,成就霸业。⑥于是乎在矣:就在这里了。于是乎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不译。⑦新昏于卫:(楚成王)新*和卫国通婚。昏:婚的古字。⑧免:免于被攻打。⑨ (sTu):检阅,阅兵。⑩作:鼓舞,振作。

      【译文】

      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和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于是就在被庐检阅军队,振作三军的士气,寻求可作统帅的元帅。、

      古今字在注释时表述为:后来写作某,或某的古字。

      【文段阅读】

      六月壬申①,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②请战③,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④,不腆敝赋⑤,诘朝⑥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⑦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⑧。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⑨。齐高固入晋师,桀⑩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12 ,以徇

      13 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14 。

      《左传·成公二年》

      【注释】

      ①六月壬申:鲁成公二年,六月十六日。 ②使:派人。 ③请战:挑战。请:要求,有表示谦敬的意思。 ④辱于敝邑:光临敝国的土地。辱:有屈尊、*之意,表示谦敬。 ⑤不腆敝赋:不腆,自称的谦词;敝赋,对己方军队的谦称。 ⑥诘朝:明晨。 ⑦释憾:解恨,借事报复。⑧无令舆师淹于君地:不要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即速战速决)。淹:滞留。⑨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⑩桀:通揭,举。11禽:后作擒,抓住。12系桑本焉:把桑树根系在车上。本:根。焉:兼词,在那里。13徇:示众。14贾余馀勇:买我多余的勇气。贾:买。

      【译文】

      六月十六日军队到达靡笄山下。齐侯(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的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的土地,敝国的兵力不雄厚,请明晨相见。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互为兄弟(都是姬姓国)。他们来告诉说:齐国老是到敝国的土地上发泄不满。我们的国君(晋景公)不忍心,派我们这班臣子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能进不能退,齐君不会有命令落空的事情出现。齐侯说:您答允交战,固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的。齐国的高固(齐大夫)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掷人,擒获晋军的人并登上他们的战车,把桑树根系在车上,作为战利品的标志,以让齐营的众人都看见,说:想要勇气的人尽管来买我多余的勇气!

      2. 狭义通假字(通用字、假借字)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所谓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间往往只是语音相同或相*,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为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用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可以补出本字,属于临时借用。古人写作时,不用原有的专用字或仓卒无其字而写成另外一个同音或音*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与古今字存在交叉。如:君子生非异也(《荀子? 劝学》)中的生与性,则知明而行无过(《荀子·劝学》)中的知与智等。

      【文段阅读】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①以伐,败②我济西。王解而却③。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王出亡,之④卫。卫君辟⑤宫舍⑥之,称臣而共⑦具。王不逊,卫人侵之。王去⑧,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⑨,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⑩齐王。淖齿遂杀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①锐师:精锐部队。 ②败:打败。 ③解:溃散;却:败退。 ④之:去,到。 ⑤辟:通避,避让,这里指让出宫殿。 ⑥舍:用作动词,安排住宿。 ⑦共:同供。供给。 ⑧去:离开。 ⑨内:收容,接纳。纳的古字。 ⑩相:辅佐,帮助。11卤:通掳。掠夺。

      【译文】

      王四十年,燕、秦、楚及三晋合谋,各自派出精兵来进攻齐国,在济水以西打败齐军。齐王的军队溃散退却。燕将乐毅于是攻入齐都临淄,全部掠取了齐国收藏的珍宝礼器。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王宫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他用具。王却很傲慢,卫国人就去侵扰他。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表现出傲慢的神气,邹、鲁的国君都不收留他,于是又跑到莒。这时楚国派淖齿领兵救援齐国,因而就辅佐齐王。结果淖齿竟把王杀了,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所侵占的齐国的土地和掠夺的宝器。

      某些词原先已有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外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的字来代替它。在通假字中,有的经常通用;如:伸――信,叛――畔。有的是偶尔借用,如:乡――向,亡――物,通假字在注释时表述为:通某字。

      【文段阅读】

      释之曰:夫①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②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③哉!且秦以任④刀笔之吏⑤,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⑥,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⑦至于二世,天下土崩⑧。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⑨之,臣恐天下随风靡⑩,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12 ,举错 13 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

      ①夫:发语词,不译。②曾:却,简直。③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捷给:应对及时;啬夫:小吏名。④任:重用。⑤刀笔之吏:掌管公文案牍的书吏。⑥徒文具:只有表面的官样文书。⑦陵迟:越来越衰弱、衰败。⑧土崩:像土一样崩塌。⑨超迁:破格提拔。⑩随风靡:闻风追随、效法。11下之化上:下面的人被上面的人所影响。12 疾于景响:比影子随形、回响应声还快。景:影的古字。13举错:办什么,不办什么。错:通措, 停置,停办。

      【译文】

    [阅读全文]...

2022-03-20 05:17:55
  •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 古诗文
  •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7、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8、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9、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11、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12、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13、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14、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5、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16、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7、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8、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9、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20、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21、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22、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3、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24、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5、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26、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27、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28、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9、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0、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31、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32、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33、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34、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35、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36、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37、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8、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既绌,

      39、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40、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1、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42、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43、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4、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5、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46、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47、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8、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9、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阅读全文]...

2022-03-01 15:50:39
  • 《小石潭记》里的通假字

  • 阅读
  • 《小石潭记》里的通假字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里的通假字,一起来看看吧。

      通假字

      具:通俱,“ 都”的意思 。

      属:通嘱,“嘱咐”的意思。

      见:通现,“出现”的意思。

      相似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9、以为:古义:作为(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

      1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形容词作量词,大约。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阅读全文]...

2022-04-28 18:32:42
  • 关于常见通假字有哪些

  • 关于常见通假字有哪些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通假字,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通假字吗?常用的通假字又有哪些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通假字,是泛指*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的字代替本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常见通假字有哪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A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杓:同“勺”;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明月兮佩宝璐。”“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名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C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汉亦留之以相当。”“曹军不能抵当。”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名词。“授之书而*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阅读全文]...

2021-11-27 04:56:27
  • 谷雨的古诗

  • 谷雨
  • 谷雨的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谷雨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牡丹图》

      作者:唐寅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作者:许浑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

      《老圃堂(一作薛能诗)》

      作者:曹邺

      邵*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谷雨》

      作者:朱槔 朝代:宋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谷雨后一日子大再有诗次其韵》

      作者:王炎 朝代:唐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畴翠浪麦秋*,老农之意方扬扬。

      吾侪饱饭幸无事,日繙芸简寻遗芳。

      闲中更觉春昼长,酒酣耳热如清狂。

      自怜藿食徒过计,袖手看人能蹶张。

      《木兰花慢》

      作者:王恽 朝代:元 体裁:词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想前日芳苞,*来绛艳,红烂灯枝。

      刘郎为花情重,约柳边、娃馆醉吴姬。

      罗袜凌波微步,玉盘承露低垂。

      春风百匝绣罗围。看到彩云飞。

      甚着意追欢,留连光景,回首差池。

      半春短长亭畔,漫一杯、藉草对斜晖。

      归纵酴醿雪在,不堪姚魏离枝。

      《谷雨》

      吴藕汀

      浮云富贵客心寒,故里空怀紫牡丹。

      谷雨毋须添国色,江南上巳杜鹃看。

      左河水《谷雨》

      雨频霜断气温和,柳绿茶香燕弄梭。

      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繁多。

      《采茶歌》

      作者:乾隆 朝代:清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林和靖[宋]

    [阅读全文]...

2022-06-09 23:12:43
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 - 句子
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 - 语录
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 - 说说
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 - 名言
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 - 诗词
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 - 祝福
古诗可以做谷的通假字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