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关于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5) 语录(11k+) 说说(7) 名言(3k+) 诗词(350) 祝福(13k+) 心语(2k+)

  • 木兰诗的通假字与意思

  • 阅读
  • 木兰诗的通假字与意思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的通假字与意思,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创作背景】

      木兰生世

      关于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1.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2.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关于木兰的姓名,主要有:

      1. 木兰,女子名,姓氏里居不详。

      2.一般认为姓花,名木兰。

      3.此外,还有姓魏、朱之说,也有说“木兰”即是姓,无名。

      背景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查《木兰诗》,《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据《乐府诗集》的编者宋代的郭茂倩说,此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陈智匠(梁武帝时任乐官)的《古今乐录》。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阅读全文]...

2022-07-24 06:05:18
  • 木兰诗的通假字

  • 木兰诗的通假字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那么,木兰诗通假字有哪些呢?

      木兰诗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著我旧时裳:“著”通 “着”,穿

      木兰诗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阅读全文]...

2022-01-20 14:27:22
  • 木兰诗的通假字有哪些

  • 木兰诗的通假字有哪些

      《木兰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木兰诗的通假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木兰诗》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阅读全文]...

2022-02-24 14:13:21
  • 通假字真的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

  • 古人
  • 通假字真的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

      导语:最*有一种说法,古人写错字叫通假字,我们写错了字就叫错别字,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通假字真的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希望有所帮助!

      通假字真的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

      通假字是从现代人的用字*惯的角度说的,古人可不认为是什么错别字。当然有的字的确是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其实怎么看好像都是一种情况):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民间普遍用通假字,以讹传讹,用惯了。现代官方审定标准用字时就从俗采纳通假字作为标准写法,而不采纳本字。比如“指挥”本字应该是“指麾”。“麾”是用来指麾军队调动的旗帜,转作动词,发号令。《三国演义》有“玄德麾军回身复杀”,就是用了本字。而民间长期写的“指挥”“挥军南下”的“挥”其实本来只有摆动舞动的意思,没有发号令的意思。

      这种就是同音假借,就像“其”假借了簸箕形和箕的音,就像第二人称代词假借了“女”和“汝”,没有谁说这是错别字吧?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这个对于古人来说,只是异体字而已,哪算错别字?

      避讳。古人最忌讳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或直写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所有的人都不能写当朝皇帝的名。——明明是为了避人名讳而写的字,有意为之,怎么能跟无意的错别字混为一谈?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这不还是异体字么!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这一条不就是上一条说的“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

      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一般说通假,其实只是和别字有关。只有在字形规范统一之后,大家常常写作某个字,你非要写成另外一个字,那才能说通假,在此之前,既然没有正,又何来的别?所以通假字实际上是以今律古的做法,为了方便现代人去阅读文献、理解文献所提出来的概念,如果认为古人也这么想,那真就是想当然的了。

      比如说早和蚤,早字晚出,在早字出现之前,古人只能假借跳蚤的蚤去记录早上的早,不是说古人放着好好的早字不用,非要去找个跳蚤去记录美好的早晨。现在说“蚤”通“早”,是从现在的用字*惯去说的,不是古人的*惯。

      辨析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为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四者有着严肃的.区别,初学者常常将之混为一谈。但现实中前三者确有相似之处,而“假借字”往往和其他三种难以区分,所以对于不够明确的情况,也往往用“通假字”统称。

      古今字

      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这个意思。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因“莫”被用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假借字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音字表达那种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由于古代印刷相对落后,再加之战火焚毁,相当部分书籍原版遗失,再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著之竹帛”。即背诵者口诵,记录者依据声音来记录,疏于校对,以致字形常常出现讹误,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故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同”与“通”的区别

      “通”

      表示通假字,是指“被广为接受的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例:在现在课本中出现的“a本来写作b”,则a为通假字。

      “同”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如果不想引起混淆,可以说“A(古字)后作B(今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读音

      原则上通假字读本字的音(古今字、异体字同理),如“被坚执锐”的“被”读成“披”的音,“不亦说乎”的“说”读成“悦”的音。但也存在部分通假字,人们*惯上不读本字的音,如“匪夷所思”的“匪”通“非”,但人们仍然读第三声。

    [阅读全文]...

2022-05-17 23:02:39
  • 木兰诗里的通假字

  • 阅读
  • 木兰诗里的通假字

      《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下面为大家带来木兰诗里的通假字,快来看看吧。

      通假字

      1,对窗"帖"花黄(通"贴",贴上)

      2,出门看"火"伴(通"伙",伙伴)

      一词多义

      将

      1,将军百战死(名词,统帅军队的人)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市

      1,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

      2,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帖

      1,昨夜见军帖(文告,名词)

      2,对镜贴花黄(通"贴",动词)

      特殊句式

      1,军书十二卷(表示数量多,非确指)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示时间长,非确指;对偶)

      3,问女何所思(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在现代语中宾语应放于句末,本句应为:问女所思何;所字结构)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排比)

      5,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互文:几个句子的语意互相补充)

      6,归来见天子(被动语式,"见"表示被动)

      古今异义

      户 古:门 今:量词

      爷 古:父亲 今:爷爷

      走 古:跑 今:行走

      十二 古:数量多 今:量词

      闻 古:听见 今:用鼻子嗅

      但 古:只是 今:但是

      度 古:跨过 今:计量长度

      或计量单位等

      安 古:怎么 今:安定,*安

      木兰诗【赏析】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通:贴;惊忙一作:惶;惶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阅读全文]...

2022-04-06 10:41:04
  • 关于木兰诗通假字

  • 关于木兰诗通假字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木兰诗通假字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木兰诗里的通假字:

      1、“帖”通“贴”,贴,粘贴。

      2、“火”:通“伙”。伙伴

      3、著(zhuó):通“着”,穿。

      木兰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阅读全文]...

2022-07-05 23:54:40
  • 关于常见通假字有哪些

  • 关于常见通假字有哪些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通假字,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通假字吗?常用的通假字又有哪些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通假字,是泛指*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的字代替本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常见通假字有哪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A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杓:同“勺”;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明月兮佩宝璐。”“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名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C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汉亦留之以相当。”“曹军不能抵当。”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名词。“授之书而*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阅读全文]...

2021-11-27 04:56:27
  • 有关季氏将伐颛臾通假字

  • 语文
  • 有关季氏将伐颛臾通假字

      《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季氏将伐颛臾通假字,希望能帮到大家!

      季氏将伐颛臾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文言文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

      文言文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相关成语积累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

      1、 宾语前置

      “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

      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今夫颛臾,固而*于费(“于费”做动词“*”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3、 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喻?

      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职。

      季氏将伐颛臾读后感

      孔子曾告诫他的学生要做君子之儒,而要警惕自己不小心沦落为小人之儒。孔子此言当非泛泛而论,而是有着切己之痛的有感而发之言。他的学生,才华横溢,能言善辩,有着接触治理能力的冉有竟然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之儒,这让孔子大为生气也大为伤心。深受刺激之下,孔子才一再要求门人注重道德的修养,毋为小人之儒。

      何为君子之儒?何为小人之儒?君子之儒,他的学问即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他学问最好的写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学*乃是自己人格的提升与完善的过程,学*注重的是内在生命的成长,促进心灵世界的丰富,从而成为滚滚红尘中高高竖立的价值标杆,维系着人的尊严与价值于不坠。当然君子之儒也并非不犯错误,但他们具有“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优良品质,拥有“闻过则喜”的宽阔胸怀。正如子路和孔子谈论卫国国君假如任用孔子的话,孔子最先做的将会是什么事,当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马上批驳老师这样做太迂腐了。但当孔子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子路当即改过,子路真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风范”!其后子路终身服膺孔子的教诲,并用生命来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子路实在称得上孔门“君子之儒”的代表,也难怪深得孔子的信任。孔子在自己心灰意冷的时候感叹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再看小人之儒,他们可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无人格操守。他们的学问和人生是割裂的,人格是分裂的。他们把学问当做猎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完全无视学问的价值属性。他们就是孔子所批评的“今之学者为人”之徒。虽然他们能言善辩,但孔子一针见血指出他们“巧言令色鲜矣仁”。

      当我们翻开《季氏将伐颛臾》时,我们自然会感到疑惑一连串的疑惑,文章开头说“季氏将伐颛臾”,这里用的是“伐”字,而接下来和孔子说的时候却用了“有事”这样一个中性词,“伐”代表的是堂堂正义之师,是吊民伐罪,何以弃此不用,反用模糊语言“有事呢”?冉有和子路一起去见孔子,何以从头到尾未见子路说话?这与子路*时性格不太符合,子路是一个好冲动却“当仁不让与师”的人。孔子在批评时为何只针对“冉有”,并在冉有声称“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仍旧只批评冉有,这是否有失公*?

      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必须回到事情的起初。冉有和季路来见孔子告知孔子即将进行的重大军事行动,是出于礼节性的拜访以示对老师的尊重,还是两位同学在此事件中意见相左,谁也无法说服谁,所以需要老师来定夺,一锤以定音?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我们认为是第二种,即两位学生意见不一致。孔子着《春秋》,常“以一字寓褒贬,让乱臣贼子惧”,作为孔门的资深弟子焉能不知“伐”与“有事”的区别?冉有深知子路的暴脾气,如果用“伐”字,恐怕孔子还没有说话,子路早就跳起来大叫我不同意了,所以冉有很有技巧的使用了“有事”这个中性词,让子路无话可说,也可让孔子误认为他们两人是同盟军。但孔子是何等智慧的人,冉有的小伎俩岂可逃过孔子的如炬慧眼。孔子直截了当的批评冉有而非他们两人。孔子的三条无可辩驳意见,加上“何以伐为”的反诘,如泰山压顶,以雷霆万钧之势把冉有原有满满的信心打得无影无踪。

      面对孔子巨大的道德优势,颇富心计的冉有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正面进攻不行,那就实行迂回包抄的战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门中不但老师对学生非常了解,从而因材施教,学生对老师也非常了解。冉有深知孔子是最讲礼的人,因此不会直接批评统治者,所以冉有把季氏这面大旗扯起来,这样孔子就不好针对季氏说什么了,而冉有就可以借老师默许这个理由来压服子路,因为子路对老师最忠心,同时又可以推卸自己的责任,真可谓一举两得。不得不说冉有心思的缜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说一般人,恐怕都会被冉有这样忽悠过去了,可孔子何等样人物,圣人岂可欺哉!孔子以一句“是谁之过与?”把冉有的`如意算盘彻底打破了。

      面对孔子如此严厉的指责,聪明的冉有不可能看不出孔子已经生气了,可冉有不仅没有悔改,反而赤膊上阵了,冉有为何如此犯险而上呢?只有一个理由可以合乎逻辑的解释他这样做的缘由。那就是冉有不仅不是“有事于颛臾”的反对者,很可能是一个出谋划策者,至少是这一计划的热心支持着和执行者。也许他已在季氏面前夸下海口,定可说服孔子支持或默许,在舆论上赢得道义支持,从而实行季氏的既定方针。

      冉有一句“今夫颛臾,固而*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彻底激怒了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孔子终于金刚怒目了,“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为何会如此愤怒呢?因为冉有作为季氏的家臣本应该辅佐他为政以德,可现在冉有完全违背老师的教导,追求的是赤裸裸的利益,这不是典型的“小人喻于利”吗?如此聪明的学生堕落为一个眼里只有利益的的小人,孔子总不心痛和焦急呢?孔子多么希望自己这一声狮子吼能唤醒冉有迷失的灵魂。

      然而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效用是有限度的。冉有终究辜负了孔子殷殷的教导,无可挽回的堕落为“小人之儒”了。“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是可忍孰不可忍,原则问题绝不宽容,“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不仅不念师生之情,更不许他的学生念及同学之情,这可见冉有之事对孔子的伤害至深,也可显见孔子坚守原则的坚定性。

      冉有成了后世御用文人的祖师爷,这类人的可恶可恨之处在于他们为统治阶级种种非法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使统治阶层的犯罪合理化。这些御用文人混淆了是非观念,颠倒了黑白,使道德虚无化,这将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混乱不堪,对民族生命力造成严重的斫伤。文人一旦无行,后果很严重,因为这是社会精英阶层的堕落。古人沉痛的总结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如果一个社会读书人选择做冉有的人多了,也预示着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整体性堕落了,也预示着这个社会已经走在覆灭的路途当中了。知识分子丧失道义的担当,也许是*社会不断陷入治乱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劫后重生,就在于任何一个黑暗的年代,于万马齐喑的无边黑夜里,仍然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志士仁人,是他们薪尽火传,点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就是孔子所称许的“君子之儒”。

      在今天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在这个利益格局面临大调整的年代,每一个知识分子同样面临着选择:子路或者冉有。这将拷问着我们的良知,也关乎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阅读全文]...

2022-06-17 14:38:09
  •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 高一
  •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和古今异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烛之武退秦师》重要词语:

      晋军函陵

      一般“军”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驻军

      越国以鄙远

      一般“远”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远地、远方

      且贰于楚也

      一般“贰”是数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若不阙秦

      一般“阙”是动词,在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

      夜缒而出

      一般“缒”是名词,作动词谓语“缒”的状语:“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一般“济”“夕”是名词,在此分别作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

      烛之武退秦师

      一般“退”是动词。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既东封郑

      一般“封”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阙秦以利晋

      一般“利”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得利

      唯君图之

      一般“图”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计划,考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一般“东”“西”是名词,在此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在西边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一般“赐”是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恩惠,好处

      共其乏困

      一般“乏困”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阅读全文]...

2022-03-10 22:51:28
  • 《湖心亭看雪》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现象

  • 阅读
  • 《湖心亭看雪》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

      词句注释

      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绝:无。

      4.是日:这一天。更定:亦叫定更。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舟子:船夫。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0.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1.似:超过,胜过。

      白话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阅读全文]...

2022-06-13 01:11:13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句子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语录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说说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名言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诗词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祝福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