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关于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5) 语录(11k+) 说说(7) 名言(3k+) 诗词(350) 祝福(13k+) 心语(2k+)

  • 木兰诗的通假字与意思

  • 阅读
  • 木兰诗的通假字与意思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的通假字与意思,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创作背景】

      木兰生世

      关于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1.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2.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关于木兰的姓名,主要有:

      1. 木兰,女子名,姓氏里居不详。

      2.一般认为姓花,名木兰。

      3.此外,还有姓魏、朱之说,也有说“木兰”即是姓,无名。

      背景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查《木兰诗》,《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据《乐府诗集》的编者宋代的郭茂倩说,此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陈智匠(梁武帝时任乐官)的《古今乐录》。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阅读全文]...

2022-07-24 06:05:18
  • 木兰诗的通假字

  • 木兰诗的通假字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那么,木兰诗通假字有哪些呢?

      木兰诗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著我旧时裳:“著”通 “着”,穿

      木兰诗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阅读全文]...

2022-01-20 14:27:22
  • 木兰诗的通假字有哪些

  • 木兰诗的通假字有哪些

      《木兰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木兰诗的通假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木兰诗》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阅读全文]...

2022-02-24 14:13:21
  •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 古诗文
  •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通假字是指字音与本字相同或相*,用来代替本字的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和分享。

      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拓展延伸】

      通假字的种类

      1. 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是反映同一概念而先后产生的字。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所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某一部分意义而后造的字。它是在古字原有的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或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文段阅读】

      冬①,楚子②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③晋告急。先轸曰:报施④救患,取威定霸⑤,于是乎在矣⑥。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⑦,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⑧矣。于是乎⑨于被庐,作⑩三军,谋元帅。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注释】

      ①冬:鲁僖公二十七年冬。②楚子:楚成王。③如:去,到。④施:施舍的恩惠,活用作名词。⑤取威定霸:取得威望,成就霸业。⑥于是乎在矣:就在这里了。于是乎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不译。⑦新昏于卫:(楚成王)新*和卫国通婚。昏:婚的古字。⑧免:免于被攻打。⑨ (sTu):检阅,阅兵。⑩作:鼓舞,振作。

      【译文】

      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和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于是就在被庐检阅军队,振作三军的士气,寻求可作统帅的元帅。、

      古今字在注释时表述为:后来写作某,或某的古字。

      【文段阅读】

      六月壬申①,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②请战③,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④,不腆敝赋⑤,诘朝⑥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⑦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⑧。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⑨。齐高固入晋师,桀⑩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12 ,以徇

      13 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14 。

      《左传·成公二年》

      【注释】

      ①六月壬申:鲁成公二年,六月十六日。 ②使:派人。 ③请战:挑战。请:要求,有表示谦敬的意思。 ④辱于敝邑:光临敝国的土地。辱:有屈尊、**之意,表示谦敬。 ⑤不腆敝赋:不腆,自称的谦词;敝赋,对己方军队的谦称。 ⑥诘朝:明晨。 ⑦释憾:解恨,借事报复。⑧无令舆师淹于君地:不要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即速战速决)。淹:滞留。⑨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⑩桀:通揭,举。11禽:后作擒,抓住。12系桑本焉:把桑树根系在车上。本:根。焉:兼词,在那里。13徇:示众。14贾余馀勇:买我多余的勇气。贾:买。

      【译文】

      六月十六日军队到达靡笄山下。齐侯(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的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的土地,敝国的兵力不雄厚,请明晨相见。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互为兄弟(都是姬姓国)。他们来告诉说:齐国老是到敝国的土地上发泄不满。我们的国君(晋景公)不忍心,派我们这班臣子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能进不能退,齐君不会有命令落空的事情出现。齐侯说:您答允交战,固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的。齐国的高固(齐大夫)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掷人,擒获晋军的人并登上他们的战车,把桑树根系在车上,作为战利品的标志,以让齐营的众人都看见,说:想要勇气的人尽管来买我多余的勇气!

      2. 狭义通假字(通用字、假借字)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所谓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间往往只是语音相同或相*,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为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用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可以补出本字,属于临时借用。古人写作时,不用原有的专用字或仓卒无其字而写成另外一个同音或音*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与古今字存在交叉。如:君子生非异也(《荀子? 劝学》)中的生与性,则知明而行无过(《荀子·劝学》)中的知与智等。

      【文段阅读】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①以伐,败②我济西。王解而却③。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王出亡,之④卫。卫君辟⑤宫舍⑥之,称臣而共⑦具。王不逊,卫人侵之。王去⑧,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⑨,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⑩齐王。淖齿遂杀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①锐师:精锐部队。 ②败:打败。 ③解:溃散;却:败退。 ④之:去,到。 ⑤辟:通避,避让,这里指让出宫殿。 ⑥舍:用作动词,安排住宿。 ⑦共:同供。供给。 ⑧去:离开。 ⑨内:收容,接纳。纳的古字。 ⑩相:辅佐,帮助。11卤:通掳。掠夺。

      【译文】

      王四十年,燕、秦、楚及三晋合谋,各自派出精兵来进攻齐国,在济水以西打败齐军。齐王的军队溃散退却。燕将乐毅于是攻入齐都临淄,全部掠取了齐国收藏的珍宝礼器。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王宫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他用具。王却很傲慢,卫国人就去侵扰他。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表现出傲慢的神气,邹、鲁的国君都不收留他,于是又跑到莒。这时楚国派淖齿领兵救援齐国,因而就辅佐齐王。结果淖齿竟把王杀了,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所侵占的齐国的土地和掠夺的宝器。

      某些词原先已有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外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的字来代替它。在通假字中,有的经常通用;如:伸――信,叛――畔。有的是偶尔借用,如:乡――向,亡――物,通假字在注释时表述为:通某字。

      【文段阅读】

      释之曰:夫①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②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③哉!且秦以任④刀笔之吏⑤,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⑥,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⑦至于二世,天下土崩⑧。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⑨之,臣恐天下随风靡⑩,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12 ,举错 13 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

      ①夫:发语词,不译。②曾:却,简直。③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捷给:应对及时;啬夫:小吏名。④任:重用。⑤刀笔之吏:掌管公文案牍的书吏。⑥徒文具:只有表面的官样文书。⑦陵迟:越来越衰弱、衰败。⑧土崩:像土一样崩塌。⑨超迁:破格提拔。⑩随风靡:闻风追随、效法。11下之化上:下面的人被上面的人所影响。12 疾于景响:比影子随形、回响应声还快。景:影的古字。13举错:办什么,不办什么。错:通措, 停置,停办。

      【译文】

    [阅读全文]...

2022-04-02 03:16:11
  • 小石潭记的通假字

  • 阅读
  • 小石潭记的通假字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也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石潭记的通假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的通假字

      【下见小潭】

      “见”通“现”: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水声

      古义:听到、听闻。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不可久居

      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5、影布石上

      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今义:允许、准许。

      7、佁然不动

      古义:呆呆的样子。今义:静止的样子。

      8、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等。

      二、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珮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全(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三、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阅读全文]...

2022-01-14 19:55:29
  • 古代汉语通假字汇总

  • 古代汉语通假字汇总

      通假字,是泛指*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的字代替本字。下面由小编告诉大家古代汉语通假字,欢迎参考!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阅读全文]...

2022-06-07 07:57:12
  • 关于常见通假字有哪些

  • 关于常见通假字有哪些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通假字,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通假字吗?常用的通假字又有哪些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通假字,是泛指*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的字代替本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常见通假字有哪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A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杓:同“勺”;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明月兮佩宝璐。”“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名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C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汉亦留之以相当。”“曹军不能抵当。”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名词。“授之书而*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阅读全文]...

2021-11-27 04:56:27
  • 小石潭记通假字句

  • 阅读
  • 小石潭记通假字句

      导语: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小石潭记通假字句,欢迎借鉴!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通假字

      “见”通“现”。

      二、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常用义为“往”。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副词。

      三、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洌;(2)冷清,感到凄凉。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2)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以其境过清;(2)而。卷石底以出;(3)把。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作停顿词。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2)成为。为岩。

      四、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四、特殊句式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阅读全文]...

2022-04-20 07:28:47
  • 《湖心亭看雪》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现象

  • 阅读
  • 《湖心亭看雪》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

      词句注释

      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绝:无。

      4.是日:这一天。更定:亦叫定更。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舟子:船夫。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0.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1.似:超过,胜过。

      白话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阅读全文]...

2022-06-13 01:11:13
  • 木兰诗里的通假字意思

  • 木兰诗里的通假字意思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木兰诗的通假,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古今异义字: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副词.今常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 (走,跑.今指行走)

      木兰当户织(门,今义窗户)

      军书十二卷(“十二”是虚数,表示多的意思.今义,数量词)

      惟闻女叹息(听到,今义指用鼻子嗅)

      一词多义:市: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

      出郭相扶将(搀扶)

      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机: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

      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愿为市鞍马(市:动词,买)

      【鉴赏提示】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诗篇在木兰代父出征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中,塑造出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形象。

      【鉴赏思考题】

      ① 诗篇怎样开始故事,写出木兰决定代父出征?怎样描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这样描写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提示:诗篇开始,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点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分。“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忽然停机不织,连声叹息,自然地引起爷娘的发问,引出木兰的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决定代父出征。这段诗句,描写出机声唧唧,停机叹息,一问一答,极富生活实感;表现出木兰深明大义,再三考虑,毅然决定,代父出征。

      ② 诗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木兰行军的情景?这样描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前后四句之间,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表现出木兰行军途中的情景。“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和行军的神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内心世界。这八句诗,形象地描写出木兰行军途中的豪迈气概,细腻地透露出她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又是对整个行军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

      ③ 诗篇怎样描写战况?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战况?

      诗篇既以“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形象地概括出艰苦的战场生活,表现出木兰的豪壮气概;更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高度概括、形象具体地写出战况。这一对偶句,互相对照补充,写出了战争时间的持久和战斗情况的激烈,表现出木兰身经激烈百战,英武骁勇善战,胜利凯旋而归,树立起了她长期奋战、英勇善战、保卫家乡的英雄形象。

      ④ 诗篇怎样逐次描写木兰凯旋归来的情景?各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诗篇先描写木兰凯旋归来,朝见天子的情景。这段描写,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夸张描写天子厚赏木兰,并将满足她的愿望,有力衬托“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诗篇接着描写木兰凯旋、回到家中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描写出一家老少因木兰归来,而产生的各具年龄、身分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的胜利归来,给全家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诗篇最后描写木兰理妆和见伙伴的情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尚,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描写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动作,表现出她久征归来,恢复女装,欣喜兴奋的感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的惊诧和对木兰的赞叹,衬托出了木兰从军当中的细心和机警。木兰“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自我比喻,更闪耀着幽默和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和自豪的感情。

      ⑤、分析这首诗详略得当的叙述。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提示: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之所以这样详略得当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利,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的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有详有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写作特色

      《文心雕龙·熔裁篇》说:“句有所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学作品的语句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深,也不能一味求简。细读》木兰诗》,便可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如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有六句三十个字,便概括了木兰 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极为简练!其中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胃,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不得。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二十个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又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因为这样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气氛便完全烘托出来。……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居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话。

      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份(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

      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

      木兰以一女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凯旋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么?

      由此可见,”惜墨似金“与”泼墨如水“的水法是相辅相成的。这一艺术辩证法启示我们:写文章时该简则简,该繁则繁,一切应依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写作特点

      这首诗叙事有详有略,详而不繁,疏而不漏,恰到好处。句式活泼自由,有令人亲切的问答式,也有工整的对偶句;有词相钩连的连锁式(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也有加强语势的排比句,还有新奇幽默的比喻句,这些句式方面的特点,不仅加深了读者的感受,也使语句紧凑,音调轻快,声音悦耳,便于记忆。《木兰诗》堪称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佳作。它生动地描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沙场、奏凯回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机智、刚毅、淳朴、勇敢、爱亲人也爱国家的女英雄形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阅读全文]...

2022-04-17 17:23:16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句子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语录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说说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名言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诗词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祝福
含有通假字的古诗五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