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奕勋的古诗

关于带奕勋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奕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奕勋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奕勋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75) 诗词(127k+) 祝福(1k+) 心语(51)

  • *古代的品阶勋爵介绍

  • 古代,语文
  • *古代的品阶勋爵介绍

      勋爵是指朝廷依臣僚功勋大小而赐予的爵位,有俸禄而无实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的品阶勋爵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表示职官等级的有爵、勋、品、阶等数种。

      爵,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世袭。

      封爵在*历史上由来已久,《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五等”,说明先秦就开始封爵了。汉代封爵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同姓王称王,异性王称列侯。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在王国境内分封庶子称为王子侯。三国以后,除同姓封王外,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

      晋代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以示尊贵,不加“开国”的称为“散爵”,如唐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等。

      勋,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其始创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至唐定制,共十二转,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十二转的称号是:上柱国(十二转,视正二品,以下按自多至少顺序)、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明代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品,是指官的等级。汉代是以禄石多少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魏晋时官职分九品,即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分九等;北魏时每品又各分正、从,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如正第四品上阶、正第四品下阶,从第四品上阶、从第四品下阶等。唐宋时期,文职与北魏相同,武职自三品起分上、下。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分正、从,共十八级。如清代的知府是从四品,知县是正七品。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流外亦有品级,明清则总称未入流,不分品级。

      阶,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禄官,是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汉代以前,担任某种职务的人享受某一等级的.待遇是固定的。魏晋以后,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如光禄大夫、中散大夫和一些散号将军,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教官。唐代把前代散官的名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这种有品级的散官被称为阶官。宋、元、明、清都有阶官,不过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唐宋时阶官(散官)品级高于职事官(有实际职务的官)时,则在职事官上加“行”字,低于则加“守”字,低二品者则加“试”字。

      古代监察机构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司隶校尉来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刺史

      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古代地方官职

      节度使

      节度使,*古代军事将领,后来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其此之谓乎)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都督是*历史上的*古代军事指挥官官名。最初是军队中的监察官,与监军相同。在晋之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之职。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其此之谓乎)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其此之谓乎)。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通判

      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阅读全文]...

2022-07-19 07:14:21
  • 诗经:韩奕

  • 诗经
  •   《诗经:韩奕》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有倬其道。

      韩侯受命,王亲命之:

      缵戎祖考,无废朕命。

      夙夜匪解,虔共尔位,

      朕命不易。

      粲不庭方,以佐戎辟。

      四牡奕奕,孔修且张。

      韩侯入觐,以其介圭,

      入觐于王。

      王锡韩侯,淑旗绥章,

      簟茀错衡,玄衮赤舄,

      钩膺镂锡,郭鞃浅幭,

      鞗革金厄。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

      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其殽维何?炰鳖鲜鱼。

      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其赠维何?乘马路车。

      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

      蹶父之子。

      韩侯迎止,于蹶之里。

      百两彭彭,八鸾锵锵,

      不显其光。

      诸娣从之,祁祁如云。

      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蹶父孔武,靡国不到。

      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

      孔乐韩土,川泽訏訏,

      鲂鱮甫甫,麀鹿噳噳,

      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

      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

      王锡韩侯,其追其貊。

      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实墉实壑,实亩实藉。

      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注释:

      1、奕奕:高大貌。梁山:宣王时韩国境内山名。所在地诸说不一。郑笺据《汉书-地理志》谓“粱山在夏阳西北”;马瑞辰《毛传笺通释》引《潜夫论》谓:“昔周宣王亦有韩城,其国也*燕,故《诗》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又引王肃云:“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又引《水经注》云:“方城今为顺天府固安县,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按《大清一统志》:“韩城在固安县西南;《县志》今名韩侯营,在县东南十八里。”细审诗义,今人多从此说。据现行政区划,当在北京市通县之西,固安县之东北。

      2、维:发语助词。甸:治。传说大禹治水开辟九州。

      3、倬:长远。

      4、韩侯:姬姓,周王*宗贵族,诸侯国韩国国君。历史上周朝封建的韩国有两个,始封国君都是周武王的儿子。一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世袭到春秋时并入晋国。一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北,与燕国接*,即此诗中的燕国。受命:接受册命。周制,封建诸侯爵位有等,其国城、土地、兵力因之有差别。周宣王为加强北方防务,增强韩国作为屏障的作用,提高其爵位,以便重修韩城,增加常备军,发挥政治和军事作用。

      5、王:周宣王,西周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国王,力图振兴趋于没落的周王朝。

      6、缵:继承。戎:你。祖考:先祖。

      7、朕:周王自称。

      8、夙夜:早晚。匪解:非懈。

      9、虔共:敬诚恭谨。共,通“恭”。

      10、干:同“干”,安定。一说,同“干”,纠正。均通。不庭方:不来朝觐的方国诸侯。周制,方国诸侯应定期朝觐天于纳贡,不来朝庭朝觐,称为不庭,被作为对周王不忠顺的罪状,应予讨伐。

    [阅读全文]...

2021-12-24 06:26:52
  •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 唐诗
  •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1] 启示写成的文章。蒋勋说唐诗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蒋勋大师是一位在美术上颇有成就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想必于此,蒋大师才会将这位有山水田园诗人、画家称号的王维在他的《蒋勋说唐诗》中作为第三章节来讲,并且提到了李白之前。

      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这一成就其实是从他的中年才开始的,时至今日,恐年少的王维也难以想象那年安史之乱是他少年梦想的一个幻灭,同时也是他另一个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个开端。少年王维是一位有志青年,年少精通音律、好画作、通诗赋,并且如同所有年少之人一样,胸怀大致、傲视群雄、所向披靡。如《少年行》就是他年轻时的代表作,把他的个人壮志显现的淋漓尽致:好一个“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好一个“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这首诗同时也是唐诗贵游文学和侠的精神的充分体现。

      王维人到中年时,隐居蓝田辋川,当时的他也许只想远离朝政、远离喧嚣、隐居山林、静心修行,没想有才之人却开辟了唐诗新派,并一举成为唐朝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初看这一时期的力作,王维用他常有的五言和五律对自然山水进行了白描,但经过蒋大师的解读,让我们发现这山山水水的*淡背后,还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领悟。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前一句是对新家孟城口衰柳的描写,后一句写出了王维觉得生命里面有种无奈,对生命有种哀伤,这种体验正是他经历过开元盛世,看过繁华之后的一种内心的感悟。再如《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中的辛夷花在绽放那红色的花萼,花开花落,本该是一种自然的常态,蒋大师的解读中,王维又向我们道出了一种人生的状态:我们能不能找回自己对自己发红萼的时刻,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在无人问津的`时候,是不是一样可以花开花落?又如《栾家濑》中“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描写的依旧是简单的秋雨、急流、白鹭之景,但蒋先生却让我从中又悟出了文字背后诗人对起起落落的人生常态的认识,诗人在客观讲风景,却又深邃地带出了一种生命的状态。

      王维的《洛阳女儿行》一诗是典型的贵游文学的传统,诗作中“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写尽了唐初奢侈的贵族生活,印证了唐初的贵游文学继承了南朝王谢子弟传统,有一种奢侈、豪华的风尚。诗末一转:“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又道出了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如同杜甫有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边塞诗也是王维诗的一大板块,如我们熟悉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此不一一赘述。

      王维的诗多是看山看水,看出山水的本质,看出生命的本质。王维是一位诗佛,在山水之中布道、明理、悟禅、省身。

      这本书我和老公一起读的,但方法截然不同。我花了五六个小时逐页逐字认真研读,把喜欢的句子画上波浪线,再花了两小时做读书卡片。老公歪在沙发上,书页翻得哗哗响,两个小时从头看到尾。我和他交流读书感受:“你觉得蒋勋写得咋样啊?”他傲娇地一扬头:“我只是用这本书复*了一下以前读过的唐诗,回味了一下诗句,至于蒋勋写的啥,我不关注。”

      看他那拽拽的样子,我心里很怒,很想照他鼻梁捶上几下,打掉他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与自负,但却不得不承认,他这个读书方法更有效率。因为几天过后,如果不回头翻书和卡片,我也不太记得蒋勋说了啥,只记得那些重温的诗句了。

      《蒋勋说唐诗》其实一本演讲实录,是蒋勋演讲、别人整理的。共分十讲,着重介绍了《春江花月夜》以及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五位诗人的作品,选作充分体现了蒋勋个人的审美情趣。比如他选讲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我觉得这首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蒋勋自称是“大众美学教育”者,所以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相对浅显,有点像《百家讲坛》,力求让听众听懂,同时又要给人以美的体验,讲解的词语非常华丽、华美,力求给听众以唯美的体验和感觉。

      这本书有相当大的篇幅是逐句讲解,可以说这部分对我启发不大,但下面几个观点或心得于我而言是新的,读毕让我觉得值得一记:

      一是这段话:“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相对其他朝代的沉闷、压抑、循规蹈矩,唐朝显得是那样的张扬、活跃、跳脱,唐诗里荡漾着一种强劲的生命力,每当你消沉、抑郁,读一读唐诗,就会给自己的精神补补钙,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给我们的都是鲜活的记忆。

      二是关于王维诗歌风格的不同体现。以前我读王维的诗,心底会隐隐觉得奇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些诗句相互之间太矛盾,风格差异过大,不像同一个人,但也仅仅是觉得奇怪而已,从未去思索,从未去探究。

      而今看了蒋勋的文字,终于解开心底的疑虑,蒋勋用反复的对比,让我们看到王维的心路:曾经年少,恣意张扬;曾经出塞,眼界开阔;曾经*,看尽繁华;曾经入狱,受尽折磨;终于避世,勘破人生。了解了这些,再读王维,才能理解诗句背后的意义,才能读懂诗中映射的心语。

      三是蒋勋读诗的经验:“《春江花月夜》让我赚了挺多钱,因为爸爸说你背一句,我给你一块钱,所以就把这首诗背熟了,后来又很喜欢用毛笔写,所以对于这首诗我有背诵的经验、记忆的经验、手抄的经验。诗跟小说不同,文字非常精简,你去阅读的时候,又去抄写,与纯然阅读印刷出来的诗,感觉有一点不同。…………如果你手抄过这首诗,与这首诗的情感,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读诗,背的多,会反复背,写的少,偶尔开会时无聊,在纸上默写一下。看了蒋勋的说法,觉得非常有道理,写过之后,你对诗的感情和理解会更进一步,就像谈恋爱,本来只是互相聊天,后来忽然有一天,拉手了、拥抱了,一下子觉得亲密起来。

      四是对儿童诗歌教育的一点想法。蒋勋的原话不是针对儿童读诗的:“我希望这首诗可以是被忘掉的东西,有一天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和体验。”“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就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样的时刻等着你”。

      蒋勋的这些话可以说道出了读诗背诗的真谛所在,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炫耀记忆力有多好,全是为了某个时刻,脱口而出,哦,这句诗用来形容眼前的情景或概括此刻的感受是多么的贴切。

      我10年去四川,车行走在盘山道上,心中有特别多的感慨,那时候觉得我要是会背《蜀道难》该多好啊!可惜之前我一直觉得太拗口懒得背。后来读到“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觉得我要是早知道这两句诗,过二郎山的时候吟诵一下该多么有意境啊!

      我小时候挺喜欢背诗,但那时候我妈妈还要求我把后面的解释也背下来,解释太长了,常常有好几页,背了几篇实在背不动就把书藏起来了,就这样错过了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又偏爱唐诗,不喜宋词,最*这些年才慢慢咀嚼出词中滋味,虽然现在也坚持背诵,但常背常忘,下了很大功夫背会了《春江花月夜》,二十几天没复*,记忆就成残片了。

      我有个同学儿子三岁多,听其他同学说已经会背《唐诗三百首》了,被称为神童。我觉得我妈妈和我同学的做法都有点极端了。

      小孩子是一定要背诗的,但不要急,慢慢来。不用理解诗的意思,会背就好,音对别读错别字就好,总有一天他会明白这首诗到底写的啥。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背几百首,如果不能反复练*回忆,也是会忘掉的。每周能背一首就好,读高中前能会背五百首,这一生就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循序渐进,一首一首地背,让背诗成为一种*惯,让背的诗成为骨子里的深刻记忆,将来有一天当周围情境与某句诗契合时,能够脱口而出,得到心灵上的喜悦和慰藉,孩子会特别感谢你。

      总之,《蒋勋说唐诗》这本书,深入浅出、清新华丽、小有启发、值得一读。但我们时间宝贵,要读的书还有很多,所以——读一遍就好。

    [阅读全文]...

2022-05-09 20:48:03
  • 蒋勋名言名句

  • 名言
  •   蒋勋﹙1947年-﹚,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

      1、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蒋勋 《孤独六讲》

      2、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就像柏拉图说的,人注定要被劈开,去寻找另一半,而且总是找错。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 --蒋勋 《孤独六讲》

      3、凤凰木的落叶几乎全无感觉。那米粒般的叶瓣,在风中变黄飘散,像苏词中说的”似花还似非花“,细细点点,迷离纷飞,霎时便无影无踪。只有低头细心去看,才见到汇聚的叶瓣,点细如萍,也无需人清扫收拾,一场秋雨,便化为尘泥了。 --蒋勋 《忘言书》

      4、所以我说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碰触人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蒋勋 《孤独六讲》

      5、白居易在一千年前写了一首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他说的是一种“遗忘”吗?我不确定。 我们是不是被“知识”塞满了,没有余裕的空间留给美? --蒋勋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6、那匹走向旷野的孤独的狼,就是人类最后的高贵品质,那种不被环保不被豢养不被驯服的孤独──狼驯服了就是狗,都变成狗以后,只有宠物,自我的征服性和自我的挑战性不存在生命里面。 --蒋勋 《孤独六讲》

      7、其实母亲手上一直握有一把剪刀,专门剪孩子的头发,比中学时代教官手中那一把更厉害。这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叫**或是关心。 --蒋勋 《孤独六讲》

      8、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蒋勋 《孤独六讲》

      9、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蒋勋 《孤独六讲》

      10、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到巨大的空虚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干的原因。 --蒋勋 《孤独六讲》

      11、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摺叠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 --蒋勳

      12、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 --蒋勋 《孤独六讲》

      13、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蒋勋 《孤独六讲》

      14、我要说的是,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图的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一半,尽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但孤独绝对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 --蒋勋 《孤独六讲》

      15、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 --蒋勋 《孤独六讲》

    [阅读全文]...

2022-03-19 12:55:34
  • 曹勋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汉阳树远江烟起,黄鹤楼空燕子归。——曹勋《题俞{扌堇}画八景·上下天光一碧时》

    姑苏台殿变秋蓬,荆棘沾衣泣寒露。——曹勋《姑苏台上月》

    今岁重阳经闰早,金蕊粲繁枝。——曹勋《武陵春·今岁重阳经闰早》

    秋雨不可雷,雷即雨无节。——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秋雨不可雷》

    一夕诗来增浩叹,更和秋雨听浪浪。——曹勋《和虚中所惠佳什》

    修涂按辔三秋雨,别殿陪祠一炷香。——曹勋《黄侍郎宫祠赠行》

    飞鸟恋故林,游子思故乡。——曹勋《细君》

    西都花市锦云同。谷雨贡黄封。——曹勋《诉衷情·西都花市锦云同》

    谷雨初晴,对晓霞乍敛,暖风凝露。——曹勋《金盏倒垂莲·谷雨初晴》

    乍过夜来谷雨,盈盈明艳惹天香。——曹勋《庆清朝·绛罗萦色》

    今岁立秋早,便觉驱探汤。——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今岁立秋早》

    明日立秋秋色至,向晚雨随大风起。——曹勋《过淮值雨偶成呈王枢密》

    春淡淡,渐觉清明,相傍小桃才吐。——曹勋《二郎神·半阴未雨》

    客路逢寒食,清明未到家。——曹勋《上塘值清明八首·其二》

    清明池馆,芳菲渐晚,晴香满架笼永昼。——曹勋《倚阑人》

    寒食数日间,春事求诸野。——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春雪翳重霄》

    客路逢寒食,划船闹水干。——曹勋《上塘值清明八首·其一》

    新火又逢寒食节,故人谁寄一行书。——曹勋《清明书事》

    去年来此上已日,今年重来未寒食。——曹勋《过秀溪长句》

    辇下相知把酒稀,更逢寒食泪沾衣。——曹勋《寒食有感》

    好客招不来,枫叶伴愁飞。——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秋色不胜悲》

    自是西湖秋更好,水光山色接长天。——曹勋《题扇二十四首·小楼连苑碧山前》

    今年大作中秋事,月色何孤我辈人。——曹勋《中秋雨过月出·欲遣清风扫乱云》

    月出西南气便清,看来看到满轮明。——曹勋《观月藏书楼》

    面面荷花供眼界,顿如身不在凡尘。——曹勋《聚景园看荷花》

    初信车风入彩幡,自挑雪荠饤春盘。——曹勋《立春》

    胜址几年因事废,遗芳今日识公归。——曹勋《次韵李汉老参政重阳前游泉州东湖》

    凤山前直供晨翠,鲸海旁连涨夕晖。——曹勋《次韵李汉老参政重阳前游泉州东湖》

    少并江湖鱼钓乐,绿蓑青笠鳜鱼肥。——曹勋《次韵李汉老参政重阳前游泉州东湖》

    南山有桂树,上与浮云齐。——曹勋《碧玉歌》

    上巢双鸳鸯,下合连理枝。——曹勋《碧玉歌》

    断蛇约法授天人,项籍叱咤徒驱逐。——曹勋《飞龙引》

    君兮臣兮俱会同,渍扫乾坤开寿域。——曹勋《飞龙引》

    时年方九龄,读书未知方。——曹勋《送子威兄钤兵池阳》

    素风出韬略,貔貅禀闳纲。——曹勋《送子威兄钤兵池阳》

    小试部勒勤,著鞭扬荣光。——曹勋《送子威兄钤兵池阳》

    清江霁远目,帆樯下沧浪。——曹勋《送子威兄钤兵池阳》

    蔗於门户间,能事岁月长。——曹勋《送子威兄钤兵池阳》

    仙舟涉初夏,浮家及清凉。——曹勋《送子威兄钤兵池阳》

    兄弟各垂白,语离热中肠。——曹勋《送子威兄钤兵池阳》

    原言养浩然,时举黄金觞。——曹勋《送子威兄钤兵池阳》

    客中作喜暄风回,徐行东郭嘉惟梅。——曹勋《和李提举山宫梅》

    萧萧千竿缭秀色,粲粲万玉明芳蕤。——曹勋《和李提举山宫梅》

    须臾四山下倒景,华姿照眼无纤疵。——曹勋《和李提举山宫梅》

    主人才气世所知,意谓澹坐徒尔为。——曹勋《和李提举山宫梅》

    轻绡乍试依微巧,蜡白仍随掩苒春。——曹勋《和范倅十首·轻绡乍试依微巧》

    忽得新诗知节物,衰迟浑似梦中人。——曹勋《和范倅十首·轻绡乍试依微巧》

    草木荣兮春归,桃李芳兮菲菲。——曹勋《阳春歌二首·草木荣兮春归》

    彼日月兮如驰,人生行乐兮能几时。——曹勋《阳春歌二首·草木荣兮春归》

    上林池馆变荆棘,姑苏台榭游狐狸,人生行乐兮能几时。——曹勋《阳春歌二首·草木荣兮春归》

    能几时兮可奈何,当歌莫惜朱颜酡。——曹勋《阳春歌二首·草木荣兮春归》

    况复冬夜长,风雪迷通衢。——曹勋《长夜吟·智士名不足》

    [阅读全文]...

2022-02-08 21:22:34
  •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 唐诗
  •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蒋勋说唐诗》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唐诗的文学成就之高是毋庸置疑的。蒋勋是美学大师,诗、书、画俱全,文学作品也颇佳。《蒋勋说唐诗》,这样一本书的读后感,我很难说出专业的见解,只能是信口雌黄。

      在我所接触到的诗歌解读的书籍中,蒋勋是我最推崇的。他从多种角度解读了唐诗的魅力,把唐诗的璀璨光芒投射到读者的眼前。我只能把书中关注到的点呈现出来。

      首先是蒋勋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如果他是引用了别人的话,请恕我见识少。)“那些积累了很长时间,和我们的身体、呼吸已经有了共识与默契的语言和文字才叫文学。”文学是有生命的。他不但同于文字记载。只有真正的文学才能够代代的流传。在我10岁那年,家里造房子的时候,借住在村里一户人家。在他家发现了一副扑克牌,每一张扑克牌上都有一首不同的诗,每天晚上妈妈陪我背扑克牌上的古诗打发时间,*两个月的时间,房子盖好,我把五十四张扑克牌上的古诗也背完了。当时就是无意识的,喜欢这些有节奏感的语言,没有带任何功利的把它背了下来。后来对我的语文学*有了很大的帮助。“诗如果不能跟生命对话,就真的味同嚼蜡。”“文学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我想文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是一种状态的再现,不一定非要把事情讲清楚,讲的太清楚就是论文了。”

      第二是蒋勋慧眼选诗。他把浓墨重彩留给了《春江花月夜》,留给了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

      记得读中师的时候就背过《春江花月夜》,觉得这不像一首古人写的诗。“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每当月圆之夜,都在人们心底浮现的诗句,让人的心沉静下来。人不由自主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当我们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很多储存在我们心里的零散、模糊的诗句,在生命的某些经验中会忽然活过来,因为情感从来都是相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第三,蒋勋充分解读了唐诗的丰富。

      1唐诗的开阔。“何处春江无月明”是空间的跨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时间上的跨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心理上的跨越。

      2唐诗的浪漫与洒脱。“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儿女情长;“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不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

      3唐诗的哲理。“抽刀断水水更流”。

      4唐诗的深情。杜甫对李白的友情,“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家国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乡遇知音的惺惺相惜;“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对生命的眷恋。

      唐诗是美的。“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愿化成一片小小的月光,流转到你的身上,相隔千里万里,中间唯一可以连贯的东西是月光。当你身边有人离开的时候,可以给他写上这句诗,表达你对他的牵挂。让我们偶尔远离及时通讯工具,留一点距离,留一点空间,留一点时间给唐诗,去感受那个迷人的世界。

      蒋勋大师是一位在美术上颇有成就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想必于此,蒋大师才会将这位有山水田园诗人、画家称号的王维在他的《蒋勋说唐诗》中作为第三章节来讲,并且提到了李白之前。

      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这一成就其实是从他的中年才开始的,时至今日,恐年少的王维也难以想象那年安史之乱是他少年梦想的一个幻灭,同时也是他另一个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个开端。少年王维是一位有志青年,年少精通音律、好画作、通诗赋,并且如同所有年少之人一样,胸怀大致、傲视群雄、所向披靡。如《少年行》就是他年轻时的代表作,把他的个人壮志显现的淋漓尽致:好一个“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好一个“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这首诗同时也是唐诗贵游文学和侠的精神的充分体现。

      王维人到中年时,隐居蓝田辋川,当时的他也许只想远离朝政、远离喧嚣、隐居山林、静心修行,没想有才之人却开辟了唐诗新派,并一举成为唐朝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初看这一时期的力作,王维用他常有的五言和五律对自然山水进行了白描,但经过蒋大师的解读,让我们发现这山山水水的*淡背后,还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领悟。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前一句是对新家孟城口衰柳的描写,后一句写出了王维觉得生命里面有种无奈,对生命有种哀伤,这种体验正是他经历过开元盛世,看过繁华之后的一种内心的感悟。再如《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中的辛夷花在绽放那红色的花萼,花开花落,本该是一种自然的常态,蒋大师的解读中,王维又向我们道出了一种人生的状态:我们能不能找回自己对自己发红萼的时刻,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在无人问津的时候,是不是一样可以花开花落?又如《栾家濑》中“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描写的依旧是简单的秋雨、急流、白鹭之景,但蒋先生却让我从中又悟出了文字背后诗人对起起落落的人生常态的认识,诗人在客观讲风景,却又深邃地带出了一种生命的状态。

      王维的《洛阳女儿行》一诗是典型的贵游文学的传统,诗作中“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写尽了唐初奢侈的贵族生活,印证了唐初的贵游文学继承了南朝王谢子弟传统,有一种奢侈、豪华的风尚。诗末一转:“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又道出了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如同杜甫有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边塞诗也是王维诗的一大板块,如我们熟悉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此不一一赘述。

      王维的诗多是看山看水,看出山水的本质,看出生命的本质。王维是一位诗佛,在山水之中布道、明理、悟禅、省身。

    [阅读全文]...

2022-03-02 11:40:18
  • 春的古诗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春的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春的古诗

    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2、《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7、《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8、《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9、《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0、《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1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13、《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14、《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5、《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6、《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7、《绝句》

    [阅读全文]...

2022-02-21 23:49:48
  • 马的古诗

  • 马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

      【唐】陈凝

      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

      虽知殊款段,莫敢比骅骝。若遇追风便,当轩一举头。

      病马

      【唐】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咏马

      【唐】韩琮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

      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骢马

      【唐】霍总

      青骊八尺高,侠客倚雄豪。踏雪生珠汗,障泥护锦袍。

      路傍看骤影,鞍底卷旋毛。岂独连钱贵,酬恩更代劳。

      紫骝马

      【唐】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马

      【唐】李峤

      天马本来东,嘶惊御史骢。苍龙遥逐日,紫燕迥追风。

      明月来鞍上,浮云落盖中。得随穆天子,何假唐成公。

      病骢马

      【唐】罗隐

      枥上病骢蹄褭褭,江边废宅路迢迢。

      自经梅雨长垂耳,乍食菰浆欲折腰。

      金络衔头光未灭,玉花毛色瘦来焦。

      曾听禁漏惊街鼓,惯踏康庄怕小桥。

      夜半雄声心尚壮,日中高卧尾还摇。

      龙媒落地天池远,何事牵牛在碧霄?

      咏马

      【唐】杨师道

      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

      春草初生驰上苑,秋风欲动戏长杨。

      鸣珂屡度章台侧,细蹀经向濯龙傍。

      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

      骢马

      【唐】沈佺期

      西北五花骢,来时道向东。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

      鞍上留明月,嘶间动朔风。借君驰沛艾,一战取云中。

      紫骝马

      【唐】沈佺期

      青玉紫骝鞍,骄多影屡盘。荷君能剪拂,躞蹀喷桑干。

      踠足追奔易,长鸣遇赏难。摐金一万里,霜露不辞寒。

      咏马二首

    [阅读全文]...

2021-11-30 05:17:24
  • 关于《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全诗鉴赏

  • 古诗文
  • 关于《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全诗鉴赏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全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这两句是说,杜牧制敌取胜的军事筹划既已为国所用,虽然鬓丝雪垂,名位未达,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赞美杜牧的奇才伟抱,安慰他不必因发白而感叹,亦借之感叹自愧弗如。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出自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①这首诗是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司勋杜十三员外:指杜牧。时任司勋员外郎。杜员外:杜牧。

      ②杜秋诗:指杜牧《杜秋娘诗》。

      ③江总:由梁入陈,陈后主时文人狎客。总字总持,与杜牧字牧之相似,故戏称总为其前身。

      ④心铁:犹言胸中之甲兵。指杜牧之军事才能与筹划。从:共。干镆:干将、莫邪,均宝剑名。

      ⑤汉江:借指杜预。预曾任襄阳太守,地处汉江之滨。因杜预系杜牧远祖,故转以“汉江”指杜牧。长江中游称西江。此借指韦丹,参后。李商隐赠诗给杜牧,正是杜牧风风光光的奉诏,为已故功臣韦丹写《遗爱碑》

      ⑤韦丹:唐京兆万年人,元和五年卒江西观察使任。《通鉴·大中三年》载:“正月上与宰相论元和宰相孰为第一,周墀曰:‘臣尝守土江西,闻观察使韦丹功德披于八州。没四十年,老稚歌思,如丹尚存。’乙亥,诏史馆修撰杜牧撰丹遗爱碑以纪之。”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译文

      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

      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

      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

      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西江的韦丹,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永留丹青。

      注释

      ⑴司勋杜十三员外:即杜牧,任吏部司勋员外郎。唐人以同一曾祖父的兄弟姐妹排行,牧排行十三。

      ⑵杜秋诗:指杜牧的《杜秋娘诗》。

      ⑶江总:南朝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仕梁、陈、隋三朝。因得名于梁。故诗称“梁江总”。

      ⑷心铁:指胸中自有武略。已从:已共。干镆:干将、莫邪。传说春秋时吴人干将及妻莫邪善铸宝剑,所铸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

      ⑸汉江:本指杜预。杜预曾任襄阳太守,襄阳地处汉江之滨。又因杜预是杜牧远祖,所以“汉江”又转指杜牧。西江:即江西,借指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很有政绩,死后杜牧奉诏撰韦丹碑。诗原注:“时杜奉诏撰韦碑。”

      ⑹羊祜:晋人,任荆州都督,得江汉民心,死后百姓为他立碑,据说看到此碑的人都会流泪,杜预称之为堕泪碑。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大中三年(849)初在长安时。大中三年,李商隐三十七岁,为京兆府尹主管章奏,府尹说:“吾太尉之薨,有杜司勋之志,与子之奠文,二事为不朽。”(见《樊南乙集序》)李商隐对杜牧十分钦仰,因为杜不仅诗文好,而且议政论兵,有雄才大略。曾作《罪言》,提出削*河北藩镇,陈述用兵方略,并向李德裕上书,得到采纳。李商隐的想法与杜牧相同,他哭刘蕡,称赞杜牧,同情李德裕,倾向性非常明显。杜牧虽入居京职,然仍多叹老嗟卑、自伤不遇之慨,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为盛赞其文武才略,对其表示关切与劝勉之情而作的。

      赏析/鉴赏

      诗首联写杜牧的`官职、名、字和诗作,语言轻快跳脱,很富诗情。《杜秋娘诗》这首诗叙述杜秋娘沦落的悲惨遭际,抒写自己对世事无常、士林升沉荣悴的感慨,所谓“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诗为杜牧刻意精心之作,颇能代表杜牧诗“刻意伤春复伤别”之基调、诗也为李商隐所称赏,故以之作举。开头以此句笼罩全篇,定下了盛赞与劝勉的主题。

      颔联二句“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应字总持”,从名字比拟,称颂杜牧的文才。江总,唐代诗人多将其属于梁,连杜甫也有“远愧梁江总,还家尚头黑”之句,所以李商隐拿他来比拟杜牧文才的超群和非凡。

      颈联“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这二句为理解全诗的关键。上句称赞杜牧的军事才略,下句则对他进行慰勉,不要为衰老而兴嗟叹。这里用干将、莫邪名剑作喻,赞颂他对国事时局的筹策,一为执政所用,即*刘稹,收回纥,所向披靡,极赞其军事韬略的正确,绝非仅仅是纸上谈兵。然而杜牧*生自负以文才武略,可谓志大才高,但却一直屈居下位,抑郁不得志,叹老嗟卑,自伤不遇之慨是常常有的。他一则说“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即离独酌》),再则说“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飓落花风”(《题禅院》),所以李商隐则以积极的态度劝勉他勿再嗟叹。这里的意思不过是说,您杜牧的韬略已为世所用,且有功于国,如此,那又何必在意于您个人的遇与不遇,而为此叹老嗟卑呢!

      尾联二句叙述杜牧奉诏撰写韦丹碑文事。这两句是说,杜牧文才超凡,奉诏撰写的韦碑,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诗前从名字比拟,后从姓比拟,始则由杜诗赞其文才,继而赞其武略,最后“总见文章必传世”。至此,对杜牧的称赞达到极致,诗亦随即作结。诗人对杜牧的盛赞情真意切,实实在在,言之有“物”,绝无无聊文人虚妄浮夸之嫌,因而,劝勉也就格外有力。

      诗人的政治遭遇远比杜牧不幸得多,但却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劝慰杜牧不要为年衰位卑而消极嗟叹,勉励他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效力,表现了诗人极为可贵的对朋友的真诚关切和关心国家大事的豁达襟怀。

      这首诗用思极为精巧,第一句用两“牧”字,第二句用两“秋”字,第四句用两“总”字,第七句用两“江”字,五六两句用“铁”和“干镆”、“丝”和“雪霜”重叠,第八句又用两人名字重叠,通篇只第三句一句单行,构思精巧而不纤弱,气势非常轻快流畅,音调非常谐适流畅。全诗极富杜牧的清扬的特色,又具有自己蕴藉的风格,调子既比较明快,又不失凝炼深沉豪迈之气,个中旨趣全由诗的格调和情感而出。纪昀对义山诗多有微,对此诗却尤为称道:“自成别调,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亦可谓中肯之辞。

    [阅读全文]...

2022-02-01 22:08:51
  • 关于《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全诗鉴赏

  • 关于《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全诗鉴赏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这两句是说,杜牧制敌取胜的军事筹划既已为国所用,虽然鬓丝雪垂,名位未达,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赞美杜牧的奇才伟抱,安慰他不必因发白而感叹,亦借之感叹自愧弗如。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出自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①这首诗是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司勋杜十三员外:指杜牧。时任司勋员外郎。杜员外:杜牧。

      ②杜秋诗:指杜牧《杜秋娘诗》。

      ③江总:由梁入陈,陈后主时文人狎客。总字总持,与杜牧字牧之相似,故戏称总为其前身。

      ④心铁:犹言胸中之甲兵。指杜牧之军事才能与筹划。从:共。干镆:干将、莫邪,均宝剑名。

      ⑤汉江:借指杜预。预曾任襄阳太守,地处汉江之滨。因杜预系杜牧远祖,故转以“汉江”指杜牧。长江中游称西江。此借指韦丹,参后。李商隐赠诗给杜牧,正是杜牧风风光光的奉诏,为已故功臣韦丹写《遗爱碑》

      ⑤韦丹:唐京兆万年人,元和五年卒江西观察使任。《通鉴·大中三年》载:“正月上与宰相论元和宰相孰为第一,周墀曰:‘臣尝守土江西,闻观察使韦丹功德披于八州。没四十年,老稚歌思,如丹尚存。’乙亥,诏史馆修撰杜牧撰丹遗爱碑以纪之。”

    [阅读全文]...

2021-12-16 03:14:41
带奕勋的古诗 - 句子
带奕勋的古诗 - 语录
带奕勋的古诗 - 说说
带奕勋的古诗 - 名言
带奕勋的古诗 - 诗词
带奕勋的古诗 - 祝福
带奕勋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