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五夜望月的拼音版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十五夜望月的拼音版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十五夜望月的拼音版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十五夜望月的拼音版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作品全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相关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即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在:一作“落”。
白话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名家点评
《唐诗直解》:难描难画。
《唐诗训解》:落句有怀。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唐诗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按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通首*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
《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唐诗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作品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秋天,风景如诗如画,而最令人向往的,莫过于满天皎洁的月光。澄澈的秋天,万物沐浴在月光里,分外清明,也分外宁静。虽然四季皆有月亮,但秋月美得那样特别。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这首浅显的小诗,却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傍晚时分,残阳未尽,倒映在水中,被余晖笼罩的江面,是明媚的鲜红色,十分醒目,而未被照耀的地方,则是绿波涌动。九月初三的夜晚,清新又可爱,路旁草茎上的露水像珍珠一样,天边的月亮如细细的弓。夕阳与上弦月同时在天空出现,这画面太美了。
秋夜美丽动人,因为月光的笼罩,更觉如梦似幻,让人沉醉不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山色,映着明朗的秋天月色,相互融合,宛若仙境,湖面没有一丝风,*滑明亮得就像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山山青水秀,满是葱茏绿意,湖面泛着银色月光。就好像一只青螺放在了白色银盘里,煞是好看。
洞庭的月色是出了名的,秋水与月光俱明净无尘,真是世间极致的美景!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唐·李白《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
南湖秋天的湖水澄净,无一丝烟波水汽,怎样才能乘着水流直上九天呢?这是不能实现的。但诗人并不遗憾,还可以向洞庭借来几分月色,将船驶到白云边,无比自在地赏月饮酒,真是神仙生涯了!
秋夜,洒下如水的月光,温柔,宁静,也让人觉得,不管生活多忙碌,世间总有动人的诗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空旷的青山,经历过一场新雨,秋凉阵阵,空气分外清新。明亮的月光从松树的缝隙里洒落,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动。竹林里发出声响,是洗衣的姑娘回来了,莲叶摇摆,是渔船靠岸了。春天的芳菲任它消歇,这秋天的山里,值得逗留。这既美好,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秋夜,会让人更加热爱生活。
秋月,分外皎洁,静静的,清清的,好像生怕打扰到这世界。而人们,其实并没有歇息。如此美丽月色,总让人流连。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一》
碧绿的湖水好像将月亮也洗得更洁净了,月光明朗,白鹭惊起飞旋。少年郎听着采菱女的歌唱,不禁被吸引了去,也便和她一道唱着歌,沐浴着皎洁月光,划船而归。不用说,今晚的月光一定是最美的,月光下的人儿也是最美的。
在秋天的月光下,感受着凉凉的秋意,季节更替后,连月光也似乎更凉了。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唐·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天的夜空悬挂着一轮明月,照着人间,露水染湿了一切。鹊鸟被惊动,刚刚栖息,却还有声响,萤火虫飞进了卷起的帘内。庭院里槐树投下稀疏的影子,邻居家舂打声正急。诗人望着夜空,久久地伫立,不能约定相聚的日子,只好望着月亮,聊以*。
旅途中的月亮,更是增添了几许诗意的忧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将船小停在烟水茫茫的小洲旁,已是傍晚,羁旅之客的愁情又增加了几分。原野空旷,天空低垂,压着树木,连树也显得更低了。清澈的江水上,倒映着明亮的月光,好像要和人亲*。诗人看着夜景,不觉更加孤独。只有那月亮,能带给人一点温暖。
若说月亮,就不能不提到中秋节,它既是人间的节日,也是月亮的节日。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老天用今晚的月光,将天宇人世都清洗了一遍。暑热尽褪,天空明净,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星辰的璀璨也比不过月光,就连金风玉露也散发着动人的光芒。人间之事常常变迁,而月亮却是永恒的!
秋天本让人易感,而月光,更让人们变得敏感起来,最容易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庭院里月光染白了地面,树上栖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染湿了桂花,幽香暗浮。今晚月光分外明朗,人们都举头仰望,不知道那秋天的情思落在了谁家?只有月亮知道吧?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赏析
王建于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唐朝时光州人家有在庭院种植桂花的*惯。中秋之夜,王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课文中的《十五夜望月》。
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从诗的原题来看,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前两句虽无“月”字出现,却处处可见月夜清幽冷寂。
“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望月人。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诗人在这样的夜晚驻足凝望明月,“冷露”与“无声”一方面渲染出秋夜景致的轻盈无迹之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凝神已久。
在微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自然而然地想到肯定不止自己一人如此。“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yùn jiè)。“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
这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
王建(约767-831后),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王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他的诗题材广泛,爱憎分明,生活气息浓郁,所作乐府善抓典型,揭示矛盾,用白描、比兴手法。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犹以《宫词》百首著名,欧阳修《六一诗话》谓其“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
静夜思古诗拼音版
《静夜思》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思古诗拼音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静夜思古诗拼音版
jìng yè sī
静 夜 思
lǐ bái
李 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dì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二指井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古诗静夜思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旳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旳辞藻;它只是用叙述旳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旳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旳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旳时候,思乡旳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旳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旳。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旳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旳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旳手段而在诗中出现旳。这诗旳“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旳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旳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旳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旳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旳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旳,透过窗户旳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旳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旳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旳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旳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旳太空是如此旳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望天门山古诗带拼音版
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下面是是小编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带拼音版,欢迎来参考!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
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
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然后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然后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然后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然后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然后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然后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然后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夜书所见古诗拼音版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夜书所见古诗拼音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yè shū suǒ jiàn
夜书所见
sòng yè shào wēng
宋 叶绍翁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
萧萧梧叶送寒声,
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
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
知有儿童挑促织,
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是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愿意睡眠。
本诗交织诗人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够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4、鸦:鸦雀。
5、冷露:秋天的露水。
6、尽:都。
7、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8、落:在,到。
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
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
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m.ju.51tietu.net)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十五夜望月的拼音版古诗
十五夜望月的古诗的拼音
十五夜望月古诗有拼音的
十五夜望月整首古诗的拼音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诗句带拼音
十五望月这首古诗的拼音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加拼音的古诗
十五夜望古诗的拼音
十五夜望月是人教版的古诗吗
十五夜望月的古诗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
有拼音的正月十五夜古诗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句解
古诗十五夜望月中露的读音
十五夜望月的古诗句
古诗的图片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古诗谁写的
正月十五夜带拼音的古诗
十五夜望月古诗中的五月
类似十五夜望月的古诗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作者
十五夜望月是思乡的古诗吗
十五夜望月的类似古诗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注释
十五夜望月的古诗原文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插图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诗情
正月十五夜灯的古诗带拼音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诗人
十五夜望月的古诗糖浆
天下泉的古诗
有关于12月的古诗词
表现月亮倒影的古诗
描写有瀑布的古诗
祺开头的古诗
花的古诗词有哪一些
描写浩瀚的古诗
赞美田园生活的美好的古诗
写五首关于梅花的古诗
哪些是描写月亮的古诗
一个诗人两棵树画的古诗
要不断发展的古诗文
名字带项的古诗
关于日出美好的古诗
古诗关于商业的
跟红有关的古诗词
形容眼里只有一个人的古诗
反映秋天的古诗词
曲字结尾的古诗词
古诗词改写的范文
现代人写的中秋古诗
所见的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
带苏和芮的古诗有那个
赞美母校情的古诗
赞美老师的古诗宋词
古诗文网张问陶的诗
最悲惨的离别古诗
古代等将军回来的古诗
千里婵娟苏轼的古诗
懊恼的古诗词
雪天忆兄弟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