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的古诗话本

关于关于月的古诗话本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月的古诗话本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月的古诗话本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月的古诗话本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3) 语录(1) 说说(1) 名言(774) 诗词(404) 祝福(1) 心语(3k+)

  • 随园诗话读书袁枚古诗

  • 读书
  • 随园诗话读书袁枚古诗

      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诗话》,是我最爱读的书籍之一。每读之,必坐南窗,饮清茗,是一种享受。先生收集的名诗名句,字字玑珠,又似玉液琼浆,滋润了自己,启迪了自已,受益匪浅。现择其精华,是为共享。下面我们来看看随园诗话读书袁枚古诗吧!

      笔下杨花人闻妙境

      春如短梦初离影,人在东风正倚栏。(查他山)

      不宜雨里宜风里,未见开时见落时。(黄石牧)

      每到月明成大隐,转因云热得佯狂。(严遂成)

      不知日暮飞犹急,似爱天晴舞欲狂。(王菊庄)

      飘来玉屑缘何软?看到梅花尚觉肥。(虞东皋)

      小院无端吴点绿苔,问他来处费疑猜。春原不是一家物,花竟偏能离树开。质洁来堪污道路,身轻容易上楼台。随风似怕儿童捉,才扑栏杆又觉回。(燕山均)

      沾裳似为衣添絮,扑帽应怜鬓有霜。”似我辞家同过客,怜君一去便无归。”(蔡元春)

      掠水燕迷干点雪,窥窗人隔一重沙。愿他化着青萍子,傍着鸳鸯过一生。(杨芳灿)

      春尽不堪垂老别,风停亦解歩虚行。(方正树)

      风便有时来砚北,月明无影度墙东。(钱履青)

      《访友》:乱乌栖定夜三更,楼上银灯一点明。记得到门还不扣,花阴悄听读书声。(王仔园)

      《访友》:轻舟一路绕烟霞,更爱山前满涧花。不为寻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方蒙章)

      《咏梅》:绿杨解语应相笑,漏泄春光恰是谁?(宋人)

      《咏红梅》:牧童睡起朦胧眼,错认桃林欲放牛。(宋人)

      《随园诗话》内容简介

      袁枚所处时代是所谓的“乾隆盛世”,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崇理学与反理学、重汉学与反汉学斗争颇为激烈,袁枚是坚定地站在反理学与反汉学的立场上的;与学术思想上的斗争相应,文艺上复古与反复古、重教化与主性灵的斗争也一直未停止,袁枚则是乾隆诗坛反复古、主性灵思潮的杰出代表。

      袁枚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主张复古与诗教的沈德潜格调说,并批评翁方纲以汉学考据作诗的不良风气。其所倡导的性灵说诗学,推动了清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在清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蒋湘南《游艺录》说:“袁简斋独倡性灵之说,江南江北靡然从之。自荐绅先生下逮野叟方外,得其一字,荣过登龙,坛坫之局生面别开。”可见袁枚之广泛影响。

      一、诗言志

      【原文】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封王。韩大怒,以为侮已,奋拳殴之。都是一般见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时诗也。

      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及其为七省经略,《在金中丞*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绝句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张桐城相公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

      最清妙者:”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译文】

      古代英雄在没有找到用武之地时,大都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邓禹只通过文学来寄托希望,马武之希望做一名小小的督邮官。晋文公因有妻室和马匹,不愿意离开齐国。光武帝在落魄时,和李通因为拖税的事情到严尤处打官司。

      严尤因感到奇怪就盯着他看了几眼,光武帝回去后对李通说:“严公盯着你看了吗?”他的言下之意是,被严尤注视是一件荣幸的事情。韩蕲王还是无名小卒时,看相的人断定他日后必定被封王。

      韩大怒,认为看相之人是在讥讽自己,于是挥拳相向。以上这些人都表现了一个特点,即没有料到自己日后会有所作为。鄂西林相公曾在《辛丑元日》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拿着镜子看自己快要老了,打开门却看到春草还未长出。”

      他还在《咏怀》中说道:“看来四十岁就已经这样了,那么老到百岁的样子也可以推知了。”这都是他做郎中时所作的诗。品味这些诗词,怎么也不会料到他日后将出将入相。他做了七省经略后,《在金中丞*上》说:“扪心自问,我们都很幸运地被提拔,屈指算一算,又有谁是真正的济世奇才呢?

      他还在《登甲秀楼》绝句中说道:“袅袅炊烟像千条轻丝飘浮在中午的天空,此时正是千家万户饭香菜熟之时。请问那年那月会招来济世救民的火焰?只见武侯旧祠被树缝中透来的夕阳照得金黄一片。”他居然以武侯自比,没有得志时的气象迥然不同了。张桐城相公则不然,他从做翰林一直到做宰相,所作诗歌都是一个风格。他最清秀的诗句有:“柳荫下的一湾春水曲曲折折地流淌,重重叠叠的山峦旁百花竞相开放。

      ”“叶子底下开的花,人虽然看不见,一双蝴蝶却早已知道了。”“在溪边种花就会知道其中的意境,水中映花,一枝便化作两枝了。”他在《扈跸》上讲:“似乎让人怜悯的龙钟老头,却能趁着满天星斗骑马踏冰。”在他的《和皇上风筝》中又讲道:“风筝在九霄上空飞行,靠日光的照射而绚烂多彩,四面虽有旷野之风的吹拂,风筝却依然仗绳子的稳定作用而逍遥自在。”此处押“绳”字韵,寄托了内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诗在骨不在格

      【原文】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

      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译文】

      杨城斋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而不懂得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调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绘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段话。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出于性情之外。

      《三百篇》中有一半是劳动者及思妇直率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韵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过这个范围吗?况且,皋.禹时代的`歌谣与《三百篇》不同;《国风》的风格与《雅》《颂》不同。难道风格是可以用一定的规矩来制约的吗?许浑说过:“吟诗好比求道成仙,骨子里没有诗根就不要乱吟。”可见,诗歌的可贵之处在于风骨,不在于格调。

      三、存是去非

      【原文】

      前明门户之*,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当其盛时,高、杨、张、徐,各自成家,毫无门户。一传而为七子,再传而为钟、谭,为*;又再传而为虞山。

      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处,各有乖谬处,总要*心静气,存其是而去其非。试思七子钟谭,若无当日之盛名,则虞山选《列朝诗》时,方将搜索于荒村寂寞之乡,得半句片言以传其人矣。敌必当王,射先中马,皆好名者之累也!

      【译文】

      明朝的门户观念,不只是在朝廷上有,在作诗方面也有这样的表现。当明诗处于鼎盛时期,高、杨、张徐各自成一家,却毫无门户观念。然而自他们之后,从明七子始,到后来的钟、谭及*派,以及后来的虞山派,他们都互相攻击诋毁,打出各自的旗帜,真是十分可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因此应*心静气,保留正确的而去掉错误的。

      试想明七子钟谭,假如没有当当时的盛名,那么虞山选录《列朝诗》时,必须从荒村野岭那无人知晓的地方搜集,只不过搜得只言片语传给后人罢了。攻敌一定要先擒王,射人一定要先射马。批评人就要切中其要害,而门户观念只不过是喜好名声的人的牵累罢了。

      四、政简刑清

      【原文】

      乾隆丙辰,余二十一岁,起居叔父于广西,抚军金震方先生一见有国士之目,特疏荐博学宏词。首叙年齿,再夸文学,并云:“臣朝夕观其为人,性情恬淡,举止安详。国家应远生才,必为大成之器。”一时司道争来探问。公每见属吏,谈公事外,必及余之某诗某句,津津道之,并及其容止动作。余在屏后闻之窃喜。

      探公见客,必随而窃听焉。呈七排一首,有句云:“万里阙前修荐表,百官座上叹文章。”盖实事也。公有诗集数卷,殁后无从编辑,仅记其《答幕友祝寿》云:“浮生虚逐黄云度,高士群歌《白雪》来。”《题八桂堂》云:“尽日天香生画戟,有时鹤舞到匡床。”想见抚粤九年,政简刑清光景。

      【译文】

    [阅读全文]...

2022-06-25 15:40:43
  • 随园诗话古诗及翻译(随园诗话诗文赏析及解释)

  • 解释
  • 中国文学,历来以诗(主要是律诗)和文(散文)为两大主要体裁,虽然明清以后小说、戏曲等体裁不断发展,但正统文学,仍以诗、文为主。

    这是因为,诗歌和散文在古代,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载道。所谓道,就是关乎天理,关乎上层建筑和形态的道。因此,诸如民间文学,文人的消闲文字,甚至包括明清以后蔚为大观的传奇、小说等,在很多人眼里都不能算正统文学。

    然而这样的认定显然是有问题的。回顾中国文学发展史,诗歌先不论,仅以散文为例,先秦散文,如诸子百家著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魏晋南北朝的骈文,虽然都载道,但也不乏鲜活的人性和人情气息。后世的情感文学、性灵文学,其灵感的来源,与这些先秦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不仅如此,*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更是开宗明义中表示: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如此看来,似乎不能以”文以载道”作为文学的唯一要素和评价标准。这个问题事实上在文学史上争论良久,唐宋推崇的古文,是以载道、明道为核心,可谓将载道文学推向了巅峰。宋代的朱熹,更是发展出了一套理学传统体系,成为后世科考的准绳。然而经历了元代的大的历史变迁之后,文学思想在明代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明代散文的主流,呈现出以独抒性灵的小品文为代表的新趋势。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徐渭、李贽、袁宏道、冯梦龙、张岱等一大批性灵派文学的大师。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确实,明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为人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推动。这一时期,无论是王阳明的心学,还是文学上出现的”独抒性灵”,还有艺术上出现诸如《牡丹亭》如此人性绚烂的爱情巨著,都与明代的社会文化状况息息相关。

    然而,长期以来,最为人们忽视的是,”独抒性灵”进入清代以后,渐渐发生了分野。一方面,如张岱这样的遗老,以文字寄托残生,其《陶庵梦忆》不过是对美好往事的梦忆;另一方面,清朝同治渐趋稳固之后,在大量文人躲进考据、小学等学问以求自保,形成诸如乾嘉学派等学术派别之时,还有一部分文学,依然高举性灵旗帜。

    如果说张岱等遗老有几分避世,那么乾嘉以后的性灵文学家,则有几分傲岸,虽然他们的手中只有纸和笔,但至少他们可以记录自己的性灵、情思和生命体验。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袁枚。袁枚一部《随园诗话》,虽在论诗,更在论性灵,论生命情感。这一点与晚明小品文是一脉相承的。

    袁枚,字子才,钱塘人,乾嘉时期最有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之一,与纪昀齐称”南袁北纪”。袁枚一生的代表性著作,就是《随园诗话》。此书自问世以来,风靡多年。

    袁枚曾论诗,主张性灵说,这与当时的复古主义和形式划清了界限。袁枚几乎以一己之力,一改清诗风貌。所谓性灵说,是追求以情为本,主张诗写性情。诗人唯有抒发真情,才能得天然、风趣、韵致、风神。诗歌创作要自由、畅快淋漓地抒发真情实感。如此独树一帜,标举性灵,大胆地肯定自我、尊重人的情感,堪称清代诗论最重要的声音之一。

    袁枚的《随园诗话》正是一部自由的、率性而发的著作。《随园诗话》时代特色鲜明,将袁枚的性灵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袁枚或追忆往事,以鲜活的情感动人肺腑;或夹杂时事议论,大量采录他生命过程中见闻的好诗,以印证他”性灵说”理论。袁枚的文学批评样式,融入了自己的别出心裁之举,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堪称第一人。而归根结底,就是”性灵”二字,而性灵的深处,是心、是情,是明代以来的性灵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袁枚的《随园诗话》浸润着他自己浓烈的生命体验,其中最让人动容的,譬如袁枚与他的亲人之间的诗歌赠答。袁枚特别照顾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姐姐、妹妹,以及晚辈。

    卷八第十一条,袁枚不无得意的表扬自己的外甥诗写得好,多佳句,甚至说他的诗”有放翁风味”。对自己的外甥如此不吝惜溢美之词,除了这位晚辈诗歌写得好,恐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袁枚对自己的妹妹深厚的亲情。

    袁枚最能作诗的三个妹妹,分别是三妹袁素文、四妹袁绮文和堂妹袁秋卿。袁枚曾编辑她们的诗稿刊行于世,题为《三妹合稿》。除了亲情的眷顾,袁枚的生活还有许多令人会心一笑的别样情调和情趣。卷八第二十一记录了这么一首诗:

    昨与邻舟姊妹逢,香风暖处话从容。

    低头怕有渔郎至,不看莲花只看侬。

    一句”不看莲花只看侬”,如此纯情,怎不令人心动。更妙者又如《渔家》:

    轻縠纹生玉溆斜,晚风吹雨湿桃花。

    红裙双腕急摇橹,前面垂杨是妾家。

    读来质朴亲切,可爱之至。当然,袁枚也不只是关注儿女情长,他也录有”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这样的雄浑诗篇。袁枚还摘录宋人诗句,感慨人生苦短、岁月蹉跎:”劝君莫恼鬓毛斑,鬓毛斑时也自难”。但是仍然要保持乐观心态,要做有情人。袁枚,确实乃有情人,而读袁枚《随园诗话》者,亦多是至情至性之人。

    《随园诗话》所录所品之诗,都是至情至性之作,而这些性灵之诗,饱蘸着袁枚的生命情感,与原来一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巨大的共鸣。人生情感,譬如情爱、亲情、友情,在袁枚《随园诗话》中,随处可以找到令人落泪的诗句。

    卷三第六十二条,有《扫花诗》云”触我朱栏三日恨,费他青帝一春功”。这首诗出自一位妇人,名叫鲁月霞,因为丈夫早逝,所以有此恨。青帝乃是古代神话五大天神之一,为司春之神。然而这青帝的好意和功劳,这位新寡的妇人是无福消受了。如此细腻的闺怨诗,确实令人不觉泪零。后来有一位才女陈淑兰读到这首诗,深受触动,发出了”恨我迟生二十年”的感慨。这就是有情女子之间的惺惺相惜。

    同样的大家闺秀,同样的命途多舛。卷四第三十八条记录松江张氏姊妹,都很能写诗。其中姐姐叫宛玉,因为和丈夫感情不合,独自逃离夫家。如此敢爱敢恨的女子,在古代也是少有。碰巧被袁枚的官兵追了回来,没曾想这位大胆的女子,竟然在公堂上献诗。其诗云:”五湖深处素馨花,误入淮西估客家。得遇江州白司马,敢讲幽怨诉琵琶?”

    这首诗写的是情真意切,才女屈嫁俗商的内心痛楚,顿时跃然纸上。才女不失身份地借白居易挥泪作《琵琶行》的典故,恳请袁枚主持公道。袁枚不信这位女子居然如此高才,有意考考她,指着公堂前的一枝枯树为题,要宛玉当面赋诗。宛玉提出”诗人无跪礼”,要求站着赋诗,这显示了她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其诗云:

    独立空庭久,朝朝向太阳。

    何人能手植,移入*芳?

    自喻枯树,身可囚,志不可辱。袁枚顿生怜悯之情。由于此案并不在袁枚管辖范围,于是发回山阴县。不过袁枚不忘为才女求情:”才女嫁俗商,不称,故望释其背逃之罪。”而有趣的是山阴县令更加的怜惜这位才女,并未判罪,并且给袁枚捎来一首宛玉之诗:

    泣请神明宰,容奴返故乡。

    他时化蜀鸟,衔结到君旁。

    可见宛玉不仅敢爱敢恨,有才华,而且知恩图报,傲岸之下,有极为可爱之处。其实,夫妻之情,讲的是相知相爱,即便穷困,但也会幸福。否则,即便是嫁入富豪之门,也如宛玉,何其不幸。宛玉的遭遇,与”廿年辛苦黔娄妇”的女主人相比,实在还不如。

    除了夫妻爱情,同样令人泪目的还有亲情。在第十卷中,记录了一位孝子诗,名叫《抱铛图》,诗节选:

    升屋皋某无归魂,束薪断火铛寡恩。

    床前呼父铛畔哭,抱铛三日铛犹温。

    在父亲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这位人子,用羊脂和小米为父亲煮粥。然而父亲的病很重,吃什么都吐,要不就是难以下咽。最后这位孝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亦然怀抱火铛,希望用体温捂热米粥,好奉养父亲。这与那些明知道亲人离去,却亦然不愿意承认现实的人间之悲,何其*似。

    小结:《随园诗话》让清代的诗话多了一分性灵和人情的温度,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今天读之,依然不免深受触动。愿天下爱诗之人,都能读一读袁枚先生的《随园诗话》,都能品味性灵之真、之美,之绚烂多姿、其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6-13 02:56:43
  • 渔洋诗话中的经典诗句(渔洋诗话名句)

  • 经典
  • 作者:洞见muye

    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01

    知乎网友@风墟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对母女在马路上吵架。

    起因是妈妈在开车的过程中,因为操作不当,导致车子抛锚,还险些酿成车祸。

    女儿从车里跳出来指责妈妈,说她开车太不用心了,能不能上点心,而且同样的问题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

    结果妈妈恼怒成怒,对着女儿吼到:“你说够了吗,屁大点事叽叽歪歪了半天,外面这么多人,知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妈妈?”

    女儿很无奈地说:“我不是存心想要和你吵架,跟你作对,只是你一点都不重视安全,万一发生了意外了怎么办,毕竟完全无小事。”

    妈妈听了以后,更加愤怒了:“我可是你妈呀,你在大庭广众之下,冲着我大喊大叫,还让我这脸往哪放?”

    母女俩据理力争,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站在女儿的角度,她只是想提醒马虎的妈妈开车的时候注意安全;

    可站在妈妈的角度,她觉得无论任何事情,女儿都不能在外面跟自己这么讲话。

    你说这理儿,是谁对呢?

    也许都对,也许都不对

    下面还有一个故事。

    02

    媒体人文翼大学刚毕业那一年,跟着一位前辈外出办事。

    事情办完以后,开车到停车场出口,一个戴着红色袖章的老人过来收停车费。

    车子只停放了半个小时,可老人张口就要三十块钱的停车费。

    文翼质疑说,你们的收费标准也太不合理了吧,为什么这么贵?

    面对文翼的质疑,老人丝毫不慌张,振振有词地说,停车费是按照小时计费的,不满一小时,也按照一小时计费。

    然后文翼又质疑说,那一小时也不至于三十块钱吧?

    结果老人这下恼火了,愤怒地说道,你要是嫌贵,可以不停呀。

    说完以后,老人回到传达室,合上闸门,关上窗,喝起了茶,索性懒得搭理他们。

    文翼正要下车找老人理论,结果被一旁的前辈制止了。

    前辈下车向老人赔礼道歉,说是刚才态度的确不好,然后主动支付了停车费。

    回去的路上,前辈给文翼说了这样一番话:

    “为了这点钱都把时间耗这里了,耽误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不划算。”

    03

    第一个故事,母女俩只是她们的立场不同,吵架的目的只是想证明对方是错的。

    第二个故事,那位前辈意识到争吵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无益损耗,所以选择了及时止损。

    这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争论毫无意义,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争论对错的念头。

    为什么要克制自己去争论对错?

    1. 和立场不同的人争论,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就像第一个故事里面的母女,立场不同,再怎么争吵都说服不了对方。

    立场不同,争论就毫无价值。

    站在你的立场正确的事,放在对方的立场未必正确。

    下面这张图片,有人觉得母狮子只是叼着小狮子,可有人就觉得是母狮子要一口吃掉小狮子。

    请记住,永远不要和与你立场不同的人争论。

    2. 三观不同,无法说服。

    前两天,家里狗生病,治疗费用需要几千块钱。

    某位朋友在得知以后,充满嘲讽地说,你可真有钱,舍得给狗花这么多钱。

    然后,我跟他展开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争论。

    在我看来,*狗有感情,它就像是个家庭成员一般的存在,我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它死去,而且治疗费用也在我的承受范围内。

    可在朋友看来,狗与人的感情,跟人与人的感情,不能相提并论,不值得花费几千块钱。

    最后,我发现和朋友之间的争论,并不在于是否要给狗治病,而是我们对于金钱的价值观不同。

    与三观不同的人争论,只是在白白浪费唇舌,到头来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3. 和杠精争辩,怎么都是输。

    《渔洋诗话》中记载了一段诗坛轶事。

    [阅读全文]...

2022-05-01 22:22:07
  • 闲闲诗话第11期--暮春三月,草长莺飞

  • 三月
  • 新的一年开始了,【闲闲诗话】去年一共做了十期,有很多朋友的支持,感谢他们写了很多漂亮的诗歌。

    在这个时代诗歌更像是理想和笑话,在生活里可有可无,甚至成了赚钱的绊脚石,写的好了无人问津,写歪了千夫所指。

    我个人不那么热爱诗歌,但是我打心眼里喜欢我那些喜欢诗歌的朋友,我觉得他们热爱诗歌后,就变得愚蠢又纯粹,变得偏执又有趣。我不太能为他们做什么,只是想提供一个小小的*台,像布置任务一样,强迫他们持续的写着,持续的保持着纯粹和有趣。

    经营了一年的公众号,渐渐的有了起色,有了微薄的收入,我想我也可以为他们做的更多一点。所以新一年的闲闲诗话,会取消去年的所有人在同一个主题下竞争的方式,我一会一个个的隆重的介绍,那些喜欢诗歌,在生活中充满着着理想与偏执的诗人们。

    诗人/ 迴雲者

    迴雲者,本名周华池,198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中文系毕业,发表作品有《此岸逢君》《峨眉山》《麝香蝶》《林芝》《步履间》《忆,悲情看客》等。

    对于诗歌理念:

    吾辈落笔成诗,中体为骨,*体为貌,道人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三月行游》

    暮春

    是否,有过一朵花

    砸入三月

    你未醒的襟怀里

    一眼望去

    彼时的草

    也显得浅阔

    莺声

    也别致清啭

    你有过吗

    在这样的天气里

    越过溪桥,越过村野,越过春山

    不抚弄一枝

    不摩挲一石

    只高声行游

    在这片刻的散荡间

    不随意显现嗔恨

    不掩饰*生痴绝

    不必

    想这一遭遭的

    区区浮沉

    ——迴雲者·春记

    本期的主题是取自《与陈伯之书》,这是一封书信,全文也没什么意思,只要记住其中四句就够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孔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很喜欢暮春,一个人行走在春天里,或者带着小朋友去春游,都让我感到愉悦,正如迴雲者说的:

    不抚弄一枝

    不摩挲一石

    只高声行游

    只要走在山路间,什么事情都不做,就一路的前行,走着走着心路就豁达了,就纯粹了。就忘记了所有的不欢快,就不去想区区浮沉。

    穷途而哭的阮籍,江海寄余生的苏轼都是没有选好季节,不然一定和迴雲者一样欢快。

    [阅读全文]...

2021-12-20 12:14:51
  • 爱古不薄今——《瓯北诗话》

  • 赵翼(1727-1814年),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

    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赵翼《鸥北诗话》一书的写作,约于嘉庆二年(1797年) 开始,嘉庆六年(1801 年)秋天,赵翼曾将写好的唐、宋、金七家诗话给洪亮吉看,后者反对他以查慎行配作八家的写作计划;

    但赵翼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反而添上了高启、吴伟业、查慎行三人,于嘉庆六年冬天完成十卷本《鸥北诗话》的写作;并于第二年夏天刊印。

    而全书十二卷的最后完成当在嘉庆九年(1804 年)。

    《鸥北诗话》前10卷选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10家诗,后2卷论及韦应物、杜牧等人及诗格、诗体、诗病诸问题。

    作者论诗主性灵,反对荣古虑今,强调争新与独创,注重以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来评骘历代诗人诗作。

    书中对历史考证尤为着力,涉及对诗人及其环境、生*遭遇,诗中史料的考订,对进一步研究历代诗人诗作有重要帮助。

    在对具体人物及其生*事件的评述中,流露了封建正统思想。

    《鸥北诗话》选择唐宋以来各代优秀诗人加以评述的写作体例,充分体现了赵翼一贯的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

    尤其是通过把当代诗人查慎行、吴伟业树为经典,赵翼强调了“爱古不薄今”的诗歌史观。

    这样的写作安排,反映了以赵翼为代表的清乾嘉时期文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学成就在整个文学史上获得承认的自信和渴望。

    [阅读全文]...

2022-02-03 10:19:07
  • 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分析)

  • 不辞数年随园行,赖向简斋讨香茗。

    至今仓山泉甘美,一壶煮来神气清。

    卷一

    登甲秀楼①

    鄂西林

    炊烟卓午②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③,斜阳满树武乡祠④。

    【注释】

    ①甲秀楼: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这一传统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创修。

    ②卓午:正午。

    ③济火:传说中彝族的首领。相传蜀汉诸葛亮南征时,济火在贵州西北积粮通道,协助诸葛亮*孟获有功。

    ④武乡祠:祭祀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译文】

    中午的炊烟千丝万缕轻轻飘散在高空,这时千家万户的饭菜已经煮熟了。问讯诸葛亮是何年招抚帮助荡*孟获的济火,丛林掩映、洒满阳光的武乡祠中,我在沉思。

    落第①

    唐青臣

    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

    【注释】

    ①第:科举时*试及格的等次。

    【译文】

    科举考试落榜从远方回到家,妻子脸色很不高兴。难堪时正好碰到有情的黄狗,卧在门口摇尾致意。

    拟古①

    佚名

    莫作江上舟,莫作江上月。舟载人别离,月照人离别。

    【注释】

    ①拟古:模仿古代的艺术形式。

    【译文】

    不要做江上行驶的船,不要做江上悬挂的月亮。船就要载着亲人远去,月亮照着即将离别的人。

    宿野庙

    金圣叹①

    众响渐已寂,虫于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壁挂僧衣。

    【注释】

    ①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名喟。苏州吴县人。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主要成绩是批注《水浒》、《西厢》。

    【译文】

    周围的声音渐渐沉寂下来,小虫在佛像前飞来飞去。夜半下雨了,起来把窗关上,环顾四壁挂的全是僧人的衣服。

    [阅读全文]...

2022-07-07 08:59:06
  • 古朗月行古诗

  •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

      1、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2、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3、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4、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2-11 04:26:51
  • 月亮的古诗

  • 月亮
  •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

      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8、《月》

      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阅读全文]...

2022-02-07 09:11:32
  • 带“月”的古诗

  • 经典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带“月”的古诗》,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带“月”的古诗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

    2、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8、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9、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10、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

    1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1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6、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7、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8、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20、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1、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2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23、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4、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25、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26、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

    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洒〉

    27、饮九月九的洒/饮一缕绵绵的乡愁/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同上)

    28、月亮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2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31、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3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3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欧阳修《天一词?玉楼春》

    3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赤壁赋》

    3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40、明月风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41、*水楼台易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俞文豹《清夜录》

    42、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43、月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

    4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47、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洲韩判官》

    4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阅读全文]...

2022-01-16 08:37:23
关于月的古诗话本 - 句子
关于月的古诗话本 - 语录
关于月的古诗话本 - 说说
关于月的古诗话本 - 名言
关于月的古诗话本 - 诗词
关于月的古诗话本 - 祝福
关于月的古诗话本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