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野兴的古诗

关于清江引野兴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清江引野兴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清江引野兴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清江引野兴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6) 语录(2) 说说(12) 名言(607) 诗词(1k+) 祝福(1k+) 心语(592)

  • 《清江引·咏所见》原文及赏析

  • 古诗文
  • 《清江引·咏所见》原文及赏析

      《清江引咏所见》是由元朝无名氏所作的一首元曲。后园里一双蝴蝶好端端地飞舞嬉戏,却被小姐吩咐丫鬟予以驱逐。蝴蝶永远搞不明白什么地方得罪了小姐,而读者对个中缘故却是一目了然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江引·咏所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清江引·咏所见

      朝代:元代

      作者:佚名

      原文:

      后园中姐儿十六七,见一双胡蝶戏。香肩靠粉墙,玉指弹珠泪。唤丫鬟赶开他别处飞。

      译文

      十六七岁的小姐在后花园内,见到两只蝴蝶结伴儿嬉戏,互相追随。她肩靠着粉墙,不住用手抹泪。吩咐丫鬟:把它们赶走,到别处儿去飞。

      鉴赏

      后园里一双蝴蝶好端端地飞舞嬉戏,却被小姐吩咐丫鬟予以驱逐。蝴蝶永远搞不明白什么地方得罪了小姐,而读者对个中缘故却是一目了然的。所以虽然小令只有短小的五句,仍使人感到清新有味。人们欣赏无名作者新奇大胆的构思,欣赏作品柔媚的民歌风调。

      起首两句是对事件背景的交代,“姐儿十六七”、“一双胡蝶戏”,纯用口语,质直无华,带有典型的小调风味。三、四句作小姐的特写。“香肩”、“玉指”、“粉墙”、“珠泪”,在民歌说来已是一种雅化,然而又与文人炼字琢词的求雅不同,使用的是一些*于套语的*用书面语,类似于说唱文学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等的水*,故仍体现出俚曲“文而不文”的特色。末句则沟通并表出“姐儿”与“胡蝶”两者的联系。五句三层,各层次各自独立形成一幅画面,合在一起,却成了一段情节有趣、动感十足的小剧。

      本篇题称“咏所见”,当然生活中不至于存在神经如此脆弱的女子。但小曲确实让读者有所见,且对这位十六七岁“姐儿”在爱情婚姻上不能顺遂的遭际产生同情,这正说明了作品新巧构思的成功。又全曲五句纯用白描,不作半分解释和评论,这种意在言外的含蓄,也是令人过目难忘的。

      利用“一双胡蝶”来作闺中女子怀春伤情的文章,在散曲中并非仅见。清代曲家潘曾莹有一首《清江引》:“墙角一枝花弄暝,庭院添凄迥。黄昏深闭门,红褪燕脂冷。飘来一双胡蝶影。”把一名未出场的独居女子的孤牺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相比较,也可发现民间散曲与文人散曲,在率意与刻意的祈向上的不同。

      拓展:《清江引·立春》赏析

      古诗原文

      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译文翻译

      妇女头上的金钗摇动春燕斜戴着,树梢生出了嫩叶。水塘因春天来了开始泛起了波浪,气温因春天来了也开始回升。春天开垦土地用来耕作的牛儿也开始耕作了,春天到来了。

      注释解释

      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北曲又叫《江儿水》,属双调。五句。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五、七。多用为小令。

      金钗: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春燕:旧俗,立春日妇女皆剪彩纸为燕,并金钗戴于头上,盛装出游。

      木杪(miǎo):树梢。

      火候:本指烹煮食物的火功。这里指气候温度。

      土牛儿:即春牛。古代每逢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仪式,由人扮神,鞭土牛,地方官行香主礼,以劝农耕,谓“打春”,象征春耕开始。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是贯云石一次赴宴时的应酬之作,因正值立春,为飨宾客,他以“金”“木”“水”“火”“土”为每句第一个字,写下这首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令。

      诗文赏析

      这是一支咏春的小令。描写立春节气的到来,万物欣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全曲五句,写了春燕、春树、春水、气候和民俗。这些都是有着春天典型特点的五种事物。

      第一句写人们游春时的装束。虽然他只写了妇女的头饰,但就从这一点是很难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在游春时对装束的讲究。“春燕”是古代妇女立春这一天必戴的头饰。据《岁时广记》卷八引《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王沂公《春帖子》云:‘彩燕迎春入鬓飞,轻寒未放金缕衣。’又欧阳永叔云:‘不惊树里禽初变,共喜钗头燕已来。’郑毅夫云:‘汉殿斗簪双彩燕,并知春色上钗头。’皆春日帖子句也。”妇女头上的金钗也有做成燕形的叫“燕钗”。也有用金银纸或绢帛剪成燕形戴在发上称为“幡胜”,也可互相赠送,这种风俗唐宋时就已有了。燕属玄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所以燕子是春天的像征。这句虽然是写妇女的头饰,但作者用了“影摇”和“斜”两个词形容妇女们轻盈、摇曳的步态,“斜”字让春燕真的要随着春风飞起来了。这两个词让这句顿生生机活了起来。

      第二句描写春天的草木。“木杪生春叶”写草木的欣欣向荣。古人有“春到草木知”的名句,树梢上长出了嫩叶,这一笔写出了春的活力。第三句写春水,春天来了,春风吹化了冰雪,让湖面荡起碧波。中唐时期白居易曾有《忆江南》词,其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佳句。白居易以初升的红日和碧绿如蓝的湖水形容春天。贯云石也用了同样的构思描写春天,先写了湖水马上就写日出。第四句写了和熙日光温暖宜人。“火候春初热”是形容气候渐暖了,火候指气温。最后一句写了古代迎春的仪式。

      这首小令以游春的风俗始,又以打春的风俗止,首尾呼应,写出了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心情。不仅如此,令中还包含着有趣的文字游戏,此曲用的是嵌字格,据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记载:“贯酸斋尝赴所亲宴,时正立春,座客以《清江引》请赋,且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于每句之首,句中各用春’,酸斋即题.....满座绝倒。”不仅如此,而且此令格律甚严,三四句对仗。如此严格,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写不出来的。贯云石是*尔族人,他对汉文化有如此深厚的功力,这是值得中华文学史上书写一笔的。

    [阅读全文]...

2022-07-16 19:48:18
  • 关于清江引的散文诗

  • 关于清江引的散文诗

      清江引·北国春思

      玉人邀舞窗前柳,怎奈清明后。

      不见几日春,又是群花瘦。

      寒栈不消尽残酒。

    [阅读全文]...

2022-03-16 05:45:57
  • 清江引·相思古诗词

  • 相思
  • 清江引·相思古诗词

      古诗原文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译文翻译

      相思就像欠人债的债主,每日天都去逼迫催促。经常担负着一担忧愁的债务,却抵不了三分利,这本帐只有见到他时才算得。

      注释解释

      清江引:俗称(江儿水),也偶称(岷江绿)或(临江仙),本为元代小令,至今尚不见元代之前对此词牌的有关著录。“南曲并收入仙吕宫与双调;北曲属双调。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五、七,共五句。可单用作散曲小令。

      少债的:欠债的。

      一担愁:形容愁思沉重,一担:元时市语,形容重。

      准不了:折不了,抵不得。

      诗文赏析

      相思和借债给别人有一定的相似点,即都是出本钱的一方,共同点都是需要对方偿还,如果不偿还则一定不断地追.如果不追到手这赔就太大了,有时是本利全无。但放债的人目的就是追求利润,追求三分利,而相思的则只要把对方追求到自己手里则万事大吉,则是高傲的胜利者,根本就不计较利钱,我们理解这些之后在分析这篇小令就很容易了。

      “相思有如少债的'”这句活的关键是“少债”二字,即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谁少谁的债,谁是追债的人,这确实需要思索一下方可以理清。如果从付出的角度来看,当然相思者本人是债权主体,以下的抒情都是她的内心活动二“每日相催逼。”每口都催逼对方还债,实际是每天都在催促对方表态,催促对方赶快答应自己的求爱。“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两句也极其形象生动,是相思的女子经常担负着相思的忧愁和讨不同债务的双重忧愁,这忧愁是极其沉重而难以担负的,而且更是不能指望三分利了二因为相思本来是自发的,对方是否知道都不敢完全确定,故利钱就更不敢指颦丁:最后一句点出这种债务丫断的的方式就是“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要求实在是太低了,见而时才能计算本钱,人家还不还还不好蜕,如果偿还算是要同了本饯,利息就不计较了。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何况这通篇都是比兴,能够对应如此明白就已经很精彩了。“常挑着一担愁”,把无形化为有形,抽象化为具体,生动地表现出相思之深重,显示出很高的想象力和语言表现能力。

    [阅读全文]...

2022-02-07 22:57:39
  • 清江画廊风景区游玩攻略

  • 游玩,旅行
  • 清江画廊风景区游玩攻略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久闻了宜昌清江画廊的名声,借着“十一”节的时间,故此一游。下面是清江画廊风景区游玩攻略,欢迎参考阅读!

      清江画廊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2008年荣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新兴品牌,现正在积极争取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长阳,巴人发祥地、土家族的摇篮、“长阳人”的故乡。这里,历史源远流长,19万年前的“长阳人”在这里点燃了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第一堆篝火,四千年前,向王天子在这里吹响了巴国拓土开疆的第一声号角。

      旅游景点:

      钟离山:

      武落钟离山又名佷山,是清江画廊风景区的核心景点,距清江画廊门楼处25公里。整个山体若浮湖面,主峰海拔397.5米;山下四面环水,碧波荡漾;岛上五峰错落,巉岩磷立。武落钟离山融自然风景与民族文化为一体,是人们探奇、揽胜、怀古、寻根的好去处。

      仙人寨:

      清江画廊仙人寨景点位于清江画廊风景区门楼处一公里。这里四季如春、鸟语花香、碧波荡漾、气候宜人、风光如画。走进仙人寨,一座重重叠叠的土家吊脚楼群就展现在您面前,古色古香,金壁辉煌 。寨中有奇洞名为仙人洞,洞内有奇石,名为“长阳人”石;世界奇草“仙香草”,奇香无比;成群的野生猕猴在这里与人交流,奇乐无穷;文峰寺中高大南吾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引来一群群善男信女叩首礼拜,寨中有三眼圣泉水井,相传:饮得此水:可脑清目明,由此,而得名为“聪明泉”。

      倒影峡:

      倒影峡景点是进入清江画廊风景区的第一个主要景点,位于隔河岩大坝北侧。其峡长5公里,水静谷幽,山峰陡峭,处处皆画。她以“鱼游枝头鸟宿水”的倒影胜景著称。*的'岩石群,形成独秀的天然山石景观 。山间林木葱翠,树影婆娑,清泉潺潺,波回水转,是一处融山、水、峡、洞、林木为一体的极富自然质朴气息的佳境。其景观清江大佛山,天然弥勒佛,高278米,底宽144米,比四川乐山大佛还大二倍,堪称亚洲之最。还有孔雀开屏山等,形态逼真,气势磅礴。倒影峡,可谓是清江画廊中的点睛之笔!

      愚人岛:

      地处湖北长阳清江高坝州库区,占地九千余亩,随着隔河岩电站与高坝州电站的建成使用,清江在这一地段无论是水质、流量、地质、地理都有了许多变化,水变得更清,山变得更秀。清江愚人岛生态休闲渡假区目前有山、水、岛、人四个主题景区。

      天柱山:

      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北岸,距县城37公里。是以道教文化与险山幽谷为特色的宗教朝拜旅游区,与土家族的发祥地——武落钟离山南北遥相对应。天柱山——中武当海拔1445米,南临清江水库,北望长江三峡,四周群山拱手环抱。远看主峰,石笋高标,孤峰峙立,拔地耸天,巍峨超群,有健笔凌云之势;*观山巅,三峰争峭,双桥飞虹,宫观雄踞,云梯高悬,得仙山琼阁之妙。峰顶有清泉古井,四季长流不涸,明澈可鉴;山下是方山石林,长年云蒸雾绕,景象万千。

    [阅读全文]...

2022-05-11 17:09:14
  • 郑文宝: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

  •   《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

      作者:郑文宝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赏析: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阅读全文]...

2022-03-27 07:47:30
  • 春天的野花的古诗

  • 野花,春天,古诗文
  • 春天的野花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天的野花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朝。崔护《题都城南庄》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宋。刘敞《桃花》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清。袁枚《题桃树》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唐。吴融《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唐。杜甫《绝句漫兴》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宋。谢枋《庆全庵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宋。陆游《泛舟观桃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杏花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北宋欧阳修《田家》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沙。——北宋寇准《柳》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北宋寇准《江南春》

      乱点碎红山杏发,*铺新绿水苹生。——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憔悴去。零落不堪。——唐杜牧《杏园》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唐李商隐《日日》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诗)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唐温庭筠《菩萨蛮》

      梨花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春怨》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阅读全文]...

2022-05-21 16:55:57
  • 暮江吟古诗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2、瑟瑟:碧绿的颜色。

      3、怜:可爱。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7-16 09:29:11
  • 《春兴》古诗赏析

  • 《春兴》古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兴》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

      译文:

      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

      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莺黄又吹折数枝花。

      注释:

      ⑴副使:作者当时任商州(今属陕西)团练副使。

      赏析:

      991年(太宗淳化二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一郡官闲唯副使(《清明日独酌》),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调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诗人便在那“坏舍床铺月,寒窗砚结澌”(《谪居感事》)的困苦条件下空怀壮志,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在这种状况中,以“拜章期悟主”(《谪居感事》)而无辜被贬的诗人,心情是十分愤懑的。这首七绝就是以触事兴感的形式,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拆隐微地反映诗人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

      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

      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与黄莺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以篇幅短小的绝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丰富、深远的意蕴,技巧已臻化境。

      《蔡宽夫诗话》记载,诗人作此诗后,其子曾提出诗的后半部分与杜甫诗“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相似,建议改写。诗人听后高兴地说:“我诗的.命意竟能与杜子美暗合吗?”不但没改,还又咏一诗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苕溪渔隐丛话》引)此处杜甫诗是指《绝句漫兴九首》之二。诗人在遣辞命意上与杜甫诗有点类似,但师其辞而不师其意,包含有新的境界。

      此诗首句写景;第二句落实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分,为下文的发问作铺垫;第三句以发问来抒情;第四句补述所感之由。全诗篇幅虽小而布置得宜,曲折有致。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赏析」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名句】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出处】

      唐?武元衡《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译注】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说明】

      《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全诗语言*白浅直,构思精巧奇特,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淡化育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写暮春之景。“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暮春时节典型景色。杨柳枝繁叶茂,天气乍阴乍晴,残花落尽,流莺开始尽情地活动。这两句表面上只是单纯地写景物变化,其实也意味着春天已渐行渐远,和春天一起远去的还有如水的时光。人生易老,不堪长期漂泊,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两句抒发思乡之情。出语*易自然,想象新奇,意境优美。作者思乡却不能及时回去,只有将这份念想寄托于梦境。梦是何等虚无缥缈,无形无迹,诗人却将之想象成可以被春风吹走的东西,像是轻盈的柳絮,又像浮软的游丝,它随着春风回到了洛城。这一“吹”一“逐”,都极具表现力。“吹”字,突出春风之多情,它似乎看懂了作者的心思,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逐”字,将乡梦形象化,它追逐着春风,不远万里来到作者的故乡,亦是有情之物。

      乡梦,极其普通,但凡想家之人,都有亲身体验。作者却将之写成一个有情有形之物,为全诗*添出无尽的情趣。乡愁是苦涩的,但在诗人的笔下,这苦涩之中又孕育着一种希望,给人以一种慰藉。

    [阅读全文]...

2022-06-17 03:40:47
  • 武元衡春兴古诗拼音

  •   武元衡当时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种种情思,于是乎便作下此首《春兴》诗。

      唐代: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乡 一作:香)

      yang liu yin yin xi yu qing , can hua luo jin jian liu ying 。

      chun feng yi ye chui xiang meng , you zhu chun feng dao luo cheng 。

      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注释

      ⑴春兴:春游的兴致。唐皇甫冉《奉和对山僧》:“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⑵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⑶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南朝梁沈约 《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

      ⑷乡梦:美梦;甜蜜的梦境。乡:一作“香”。

      ⑸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

      鉴赏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

      题目“春兴”,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的缑氏县)。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4-14 18:51:49
清江引野兴的古诗 - 句子
清江引野兴的古诗 - 语录
清江引野兴的古诗 - 说说
清江引野兴的古诗 - 名言
清江引野兴的古诗 - 诗词
清江引野兴的古诗 - 祝福
清江引野兴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