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家怀素的古诗四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书法家怀素的古诗四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书法家怀素的古诗四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书法家怀素的古诗四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著名十大书法家
*著名十大书法家都有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著名十大书法家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最终“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行书和草书成就相当高。是一位影响及其深远的大书法家。后世尊其为"书圣"。几乎可以说,王羲之决定了其后2000年的书法发展方向。
其作《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2〕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为一代名臣。德宗诏文称之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颜体”犹如:“关羽坐帐,正气逼人。”其楷书《多宝塔碑》,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书《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大义凛然,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了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史上千百年来不朽的领军地位,颜真卿是*书史上最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3〕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由于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和政治上的位高权重,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同时是一位气贯古今的书画大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赵孟頫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赵孟頫也成为文人画的一代宗师.*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赵孟頫同时还是元代的书坛领袖.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法作品华美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落甜俗,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这是赵氏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超凡脱俗的气质所致。世称“赵体”。到其晚年更是达到:人书具老,超神入圣的境界.为*书法史立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鉴于赵孟頫在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
〔4〕柳公权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位擅长楷书,以骨力清劲著称于世的大家,这就是为人所熟知的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竖起了一座巍峨丰碑。人们瞻仰这丰碑时,景行仰止,重其书,慕其人,故书与人并垂不朽。
柳公权的楷书成就之高,以至其后一千年来,在柳体一路中再无名家。所谓:“自古学柳无大家。”
〔5〕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献之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后世书家所叹为观止的。
〔6〕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有着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有精湛的造诣。他是*杰出的文豪,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清新刚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新貌.词风豪放雄浑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改革了词风,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品.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同时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居北宋书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苏轼书法早年学徐浩、柳公权,中年又学颜真卿、杨凝式,最后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精于行书及楷书。苏轼的行书与黄庭坚的清劲、蔡襄的温淳婉媚不同,而是笔墨丰肥圆润、浑厚爽朗;因其修养广博,故“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天真*淡,格调俊逸,以气韵见胜。其作《黄州寒食帖》用笔浑厚遒逸、跌宕多变,富有情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书风之影响至今不绝。
〔7〕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代画坛。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虽然康熙有些言过其实,但董其昌的.书法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董其昌是可以与赵孟頫比肩的扛鼎书家.在其之后再没有一位有如此影响的书法大家.另外,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所无法比拟的。
〔8〕张旭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诗书,草楷俱佳尤长草书。*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他的草书,名噪当代,影响后世,在*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时与李白诗,裴文剑舞称“三绝”.被后世誉为“草圣”。
〔9〕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米芾*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家云山”,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10〕怀素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
怀素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书法家协会章程
章程代表的是规则是法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法家协会章程,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书法家协会是**领导的、全国各民族书法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联系书法界的桥梁与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
*书法家协会是*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第二条 *书法家协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尊重文艺规律,发扬艺术民主,团结和组织全国各民族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书法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三条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按照本会章程开展艺术、学术和社会活动。
第二章 会 员
第四条 *书法家协会实行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书法家协会为本会团体会员。
*人民*(含*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的*书协会员集体参加*书协活动,视同团体会员。
全国性产业书协,凡赞成本会章程,并具备相应条件,可提出申请,报本会*团审批,履行手续后,即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
第五条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符合入会条件,赞成本会章程者,由本人提出申请,两名本会会员介绍,经申请人所在的团体会员推荐,报本会批准并履行手续后,可成为本会个人会员。本会个人会员只隶属一个团体会员。
第六条 本会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入会条件细则依据本章程另行制定。
第七条 会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对本会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监督的权利,有退出本会的自由。会员有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维护本会权益,按时交纳会费,完成各项工作的义务,有为书法建设做出奉献的责任。
第八条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赞成本会章程,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有关方面推荐,并履行相关手续后,报本会批准,可成为本会个人会员。
第九条 对*书法事业有特殊贡献的国内外书法家、书法工作者,符合一定条件,报本会审核批准,可授予名誉会员。名誉会员免缴会费,在本会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十条 会员因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及本会章程,视情节轻重,经一定程序后,由本会*团讨论决定,可给予通报批评、暂停会籍、取消会籍的处理。
第三章 任 务
第十一条 以最广泛地团结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繁荣书法事业为己任。对会员履行联络、协调、服务和业务指导的职能,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的作用。
第十二条 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努力提高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业务水*,不断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
第十三条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国性各种类别的书法展览及评奖活动,大力繁荣书法创作,开展书法理论研究,组织学术交流,加强编辑出版、网络建设,推动书法教育,培养书法人才,壮大书法队伍。对成绩突出的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十四条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书法文化传统,保护中华民族书法文化遗产。
第十五条 重视支持基层书法组织和群众性书法活动,并以多种方式加强与各界的联系,促进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
第十六条 根据国家政策,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基础建设,努力增强本会的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服务于会员创造条件。
第十七条 依据有关法律和本会章程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并建立相应权益保障组织机构。
第十八条 加强与台湾地区以及海外侨胞中的书法组织、书法家的联系和合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第十九条 积极开展对外书法文化交流,加强与国外书法组织、书法家的联系,为繁荣书法事业、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世界和*及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章 组 织
第二十条 本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书法家协会全国*。其职责是:
1、决定本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2、审议工作报告;
3、制定和修改《*书法家协会章程》;
4、选举产生领导机构;
5、决定其它重大事项。
第二十一条 全国*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选举产生*一人、副*若干人组成*团。*团任命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
全国*闭会期间,由理事会执行*决议。理事会闭会期间,由*团执行*和理事会的决议。
驻会副*主持协会日常工作。
第二十二条 全国*的个人代表由各团体会员和相关单位通过民主协商推举产生。根据需要,由大会筹备机构确定部分特邀代表。各团体会员主持日常工作的一名负责人作为全国*的团体会员代表,同时作为代表该团体会员的理事候选人。代表团体会员的理事,工作变动后由团体会员另行推举更替人选,报本会*团确认。
第二十三条 全国*每五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召开。理事会不定期举行,由*团召集。*团会议由*或*委托驻会副*召集,会议根据需要随时召开。
第二十四条 本会设名誉*、顾问等荣誉职务,由*团推举或聘请。担任荣誉职务者不兼任理事。
第五章 经费及资产管理
第二十五条 本会经费来源为国家拨款、会员会费、社会赞助及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六条 本会的经费、资产及国家拨给本会的不动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本会所属企业、事业的资产隶属关系不得任意改变。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修改权属全国*,解释权属*书法家协会。
第二十八条 *书法家协会简称“*书协”,英文全称是“China Calligraphers Association”,缩写为“CCA”。
本会会址设在北京。
*古代有女书法家及作品有哪些
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是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简单来说就是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古代有女书法家及作品有哪些?她们的代表作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蔡文姬(约177年~220),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的女儿,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文学家和书法家。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不稳定,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卫铄,即卫夫人(272-349)河东安邑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名曌,汉族。*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自立为武周皇帝。人称“武媚娘”。高宗时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改尊为“则天顺圣皇后”。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则天”或“武后”。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女书法家,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若公孙大娘舞“剑器”,黄四娘家花,托于杜甫而后有传也。然涛字真迹今皆佚。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女书法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对金石书画不但酷爱,精于赏鉴,并且也能动手写字作画。<才妇录>说她"能书能画。
朱淑真(约1135-1180),宋代女词人、女书法家,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华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赵孟頫妻。书法为元代宗师。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册封魏国夫人。元延佑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东衡里戏台山(今洛舍乡东衡村)。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著《墨竹谱》1卷。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
邢慈静(约1573~?),明代万历年间人,号蒲团主人,兰雪斋主,山东临邑人。她自幼聪慧,悟性超群,工书法,善绘画,尤精白描观音,博学多才,深受世人的喜爱。邢慈静幼年受九嫂杨氏(杨梦山之妹)影响学**律诗,青年时代受长兄邢侗影响学**书法绘画,晚年临摩《澄清堂帖》,深得右军神韵。 她诗书画俱称绝品,被誉为是继卫夫人、管夫人之后的又一书画名媛。她就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邢侗的八妹邢慈静夫人。
*现代十大书法家排名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现代十大书法家排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范曾
著名学者、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院院长,*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
2、沈鹏
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及诗词作家,历任*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代*、*书法家协会*、荣誉*及艺术品*荣誉艺术顾问。书法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其行草书和隶书“刚柔相济,摇曳多姿”,以气势恢宏、点划精到、格调高逸、韵味深长而富有现代感,成为当今书坛最具代表性的书风典型。
3、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委员、*书法家协会顾问、*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艺术品*资深艺术顾问、山东省方志馆名誉馆长。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其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张海
*书法家协会*,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的常委,*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书法四体皆能,以隶书、行草为最著。篆书得力于杨沂孙,行书出自“二王”,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后潜心研究汉代简书,以行草飞动圆劲的笔触,写庄重醇厚之体,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草隶,为书界所公认。
5、段俊*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兼任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国学文章及书法作品每年被数百家国内外媒体报刊杂志登载。书法以其深厚的国学底蕴,自成一家,书法作品品位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意境清雅和畅、禅定写心;神韵筋脉相连、古朴飘逸,深受国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众群体喜爱。
6、李铎
著名书法大家、*文联荣誉委员、*人民革命的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人民*书法创作院院长、*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书法家协会顾问。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独特书风,形成了李铎书体。作品于*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7、张旭光
*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硬笔书法委员会主任。能写多种书体,富有创造精神,楷书追求势态,赋予生命;隶书镕张迁、金农、小爨、伊秉绶于一炉,拙中寄巧,浑穆淋漓,独具一格。行草宗二王,汲取鲁公之宽博、苏米之意韵,典雅闲适,朴茂自然,自成面貌。
8、胡抗美
*书法家协会副*、*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书法院研究员、*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书画协会副*。潜心研究米芾、王铎的行草帖,从而确立了米(芾)王(铎)风格,其草书从汉前的草书现象入手,领会汉、晋至清各朝代的草书经典之作,米、王草书风格尤为突出。
9、苏士澍
全国*委员,全国*书画室副主任、国家*出版社长,*书法家协会副*、*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多年来从事*古代书法碑帖编辑出版工作。工作之余从事书法、篆刻的创作。兼*诸体,擅长鸡毫作篆隶,饶有特色;行草流畅,韵味极浓。篆刻宗秦法汉,寓己意于古风之中。
10、苏适
著名书法家。曾任*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委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和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九三学会社北京市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书法作品自然流美、润墨清秀、自立门户。其字于规整庄严中见潇洒天真之韵致,结构端庄舒展、气势雄健大度、笔画灵动俊逸、风韵蕴藉遒媚、柔中带刚,如行云流水般让人清新悦目,颇受书画爱好者之青睐。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官至中书令,他在书法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王献之在王羲之以后又创造了一种更妍媚流便的书体。唐张怀瑾称:“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子敬幼时学于父,其次学张芝,他五、六岁时*字,父亲潜于背后,猛抽他的笔,竟然没有抽脱,叹道:“此儿当会有大名气。”写《乐毅论》与他作范本,*后,能写极小的楷书。他的传世墨迹有《中秋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玉版十三行》等等。《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廿十九日帖》同其它墨迹有所不同,此帖在书体上楷、行、草书混杂,分外谐调,有寄情翰墨,自由抒怀之风尚。《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人物生*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名士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后迎娶北中郎将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转任秘书丞。后来,他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已经执政的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功勋。王献之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王献之长期服散致疾,为了避娶新安公主,曾灸足心,导致落下后遗症。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主要影响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
王献之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并评其真书第四、行书第二、章草第一、草书第三,与其飞白书都为神品,他的八分书则被列为能品。庾肩吾《书品》将王献之的书法定为上中品,而盛熙明在《法书考》中则将其书法列为上品。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身为拥有豪气书法的书法家们,自然少不了一些经典的名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法家的名人名言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3、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5、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6、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7、笔下龙蛇似有神。
8、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9、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1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12、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13、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1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1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书法家欧阳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日常过程学*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帮助更多人学*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法家欧阳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书法家欧阳询》选自《书林纪事》。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之一,并称初唐四大家。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并有多人评论。
作品原文
书法家欧阳询
欧阳询尝①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②。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③,下马伫立④,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⑤。 (选自《书林纪事》)
作品注释
①尝:曾经。
②书:写(字)。
③反:通“返”返回。
④伫立:站立。
⑤去:离开。
⑥驻:停止。
⑦旁:旁边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
作品翻译
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索靖书写的。(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在古碑旁住宿,三天后才离开。
启示
学无止境,想要获得某一方面专长,必须像文中欧阳询那样,虚心学*,专心致志。
人物简介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
拓展内容:《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和翻译
原文: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询当从坐,匿而免。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貌寝侻,敏悟绝人。总教以*,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仕隋,为太常博士。高祖微时,数与游,既即位,累擢给事中。
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类此。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卒,年八十五。
子通,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徒跣及门。夜直,藉藁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居庐四年,不释服。冬月,家人以氈絮潜置*下,通觉,即彻去。迁累殿中监,封渤海子。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辅政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请以武承嗣为太子,通与岑长倩等固执,忤诸武意。及长倩下狱坐大逆死来俊臣并引通同谋通虽被惨毒无异词俊臣代占诛之神龙初追复官爵。
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通晚自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皆象犀,非是未尝书。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译文: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父名纥,在陈朝任广州刺史,因谋反被杀。欧阳询应当连坐,因躲藏起来而幸免一死。江总因为他(欧阳询)是旧友之子,就私下收养了他。欧阳询其貌不扬却聪敏过人。江总教他读书识字,(他)每次读书都一目数行,于是博通经史。在隋朝做官,任太常博士。高祖未显达时,多次与他交游,高祖即帝位,(欧阳询)多次获得提升,官至给事中。
欧阳询起初仿效王羲之的书体,后来在险劲方面超过了王羲之,于是自称欧阳体。他流传下来的墨迹,人们当作楷模来效法。高丽曾经派使者来求他的墨迹,高祖感叹说:“他们看到他的墨迹,肯定会说他形貌魁梧吧!”他曾在路上见到索靖书写的.碑石,就观摩它,离开数步又返回,看累了用麻布铺地坐下来看,以至宿在碑旁,三天后才离去。他对书法的爱好大概如此。贞观初年,欧阳询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儿子名通,仪凤年间多次迁任中书舍人。为母守丧,丧期未满皇帝下诏叫他出任官职。他每次入朝,都赤脚走到皇城门外。值夜班时,就睡在草*上。不是公事不语,回家就痛哭哀号。赶上饥荒之年,不能下葬,他住在守丧的小屋中,长达四年,一直未脱丧服。冬天,家人暗中把氈絮铺垫在*上,欧阳通发觉后,马上把氈絮撤掉。几次迁任为殿中监,封渤海子爵位。天授初年转任司礼卿,负责处理纳言事务。辅政一个多月,适逢凤阁舍人张嘉福请求以武承嗣做太子,欧阳通和岑长倩等坚持自己的观点,违背了武家的意愿。等到岑长倩入狱,因犯大逆罪处以死刑,来俊臣同时检举欧阳通为同谋犯,欧阳通虽然惨遭酷刑却始终不承认,来俊臣代为口授供词,把他杀了。神龙初年,皇帝下令追复他的官爵。
欧阳通早年丧父,母徐氏教他学*父亲的书法,害怕他懒惰,曾给他钱让她去买父亲的书法遗迹,于是欧阳通就刻意摹仿以求出售,几年之后,书法稍次于欧阳询。父子齐名,号称“大小欧阳体”。褚遂良也因为擅长书法而闻名,他曾经问虞世南:“我的书法比智永怎么样?”虞世南回答说:“我听说他的一个字值五万钱,您的字哪能值这么多钱?”褚遂良说:“我和欧阳询比谁强?”虞世南说:“我听说欧阳询不论什么纸笔,都能书写如意,您哪能做到这样呢?”褚遂良说:“那么我该怎么做?”虞世南说:“您如能做到手笔协调,那肯定能受到尊崇。”褚遂良非常高兴。欧阳通晚年矜持自重,用狐狸毛做笔,覆上兔毫,笔管都是象牙犀角做的,不是这样的笔他就不书写。
书法的基本要素
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要素决定的。把握一个事物,也就是把握它的要素。训练一个新手,当然是从基本要素入手。书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法的基本要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点画(如人的五官、肤质)
点画是书法中最基本的要素。点画写不好,要想写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不可能的。比如说一辆汽车,再华美的外表如果零件都是粗制滥造也是废品。
点画要写好与用笔有很大的关系。精到,讲究、完整、富有变化、有趣味、有生机的点画是建立在相对合理的用笔方法、科学训练、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的,精美的点画同样具备高度的欣赏价值。
古人对点画的形容有:
1、点如高山坠石;
2、横如千里阵云,几横并列要富有用笔、向背、长短等变化;
3、竖要有悬针、垂露的区别;
4、草书中连续书写的曲线要如百年枯藤,苍劲有力;
5、圆转的线条要如折钗股,圆劲有弹性等等。
二、结字(如人的身高、曲线)
结字的优劣可以看出一个作者的造型能力。每一个汉字的结构都有它们大致的样式,但无定式。在不违反字法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精彩的结构。
书法中的结字也有其大致的艺术规律,如点画的疏密对比,长短组合,粗细对比,奇正相生等等。好的结字就如体操中优美的动作,舞蹈中双人密切的配合,妙趣横生,带给人们无限美妙的享受。比如《兰亭序》中就有20个“之”字的结字方式。
三、章法(如人的衣装、打扮)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特别是行草书作品,从“形质”方面讲,其实关键要素是章法,其次才是结字、笔法(点画)的分析。所以章法也是书法艺术一个重要的部分。章法就如同盖楼房之前的设计方案,方案不过关是不能施工的。所以,写一幅作品之前,首先应该熟悉作品内容,根据字数多少,落款位置进行大致规划,做到胸有成竹。
好的章法形式还是要从“黑白”为基本层面上下功夫,但现在的书法展览,许多人都把这个“经”念歪了。因为一幅作品要在几秒钟之内吸引住评委,因此在这种机制下,很多人动起了花花肠子,出现了在“章法”上大做文章的现象。包括形式、颜色、款式等方面。有小楷六条屏以功夫感动评委的;有煞费苦心做旧、以外表吸引评委的;有丈二对联、以大字取势的;有各种颜色搭配、吸引评委“好色”的等等,无奇不有。充分说明了章法在现在书法展览中的“作用”。当然最后还是为了让根本不懂书法为何物的观赏者“赏心悦目”。
当然,书法艺术,若纯粹就是为了写字而写字终不属高格。字总是以人传的,历代上流传下来的书家大多在其他方面也有所成就。如王羲之、颜真卿都是将军;苏东坡是大文学家;赵孟頫、董其昌都是大书画家;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都是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师等等。所以欣赏一件书法作品也应与作者的基本情况联系起来。
*文字,究竟起源于何时,虽未能确切定论,就从商代以甲骨文记事开始,也超过了三千年的历史了。我们人类,是有一种天赋爱美的本能的,在有利的书写工具和富于变化的物象图形的吸引下,经过渊源久远的年代,无数先民的努力创新,*书法便成为一种独特的高极艺术形式。
*的文字,古今流行的书体,大致可以分为篆、隶、草、楷、行五种,篆以前的文字,还有甲骨文、金文等,我们便统称之为古文。我们细观*文字书体的递变,一脉相传,发展自然,层层创新,而历代以来书家辈出,向着艺术的高峰竟进,作品之丰富多姿,真使我们目不暇接。
经常有朋友都会问及“书法艺术的学*,人人都说无百日功,看来很不容易,可有捷径可寻吗?”*心而论,书法艺术的.学*,说易不易,说难也不太难,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去研究,进步一定较快,然而也要经过一番努力,才可有所收获的,反过来说,如果一蹴而就,一学便成,这还算得上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吗?
事实在,书法艺术的表现,也是有形质可寻的根据,研究和体会,我以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是包括有四种基本要素的,我们要进行研究和分析这四种要素,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 四种要素是:
一、线条的安排
*文字的结构,有的笔画简单,有的复杂,不论简单或是复杂的,都是由线条组成的,综合来说,不外是点、横、竖、撇、捺、钩六种方式。这几种不同方式的笔画,交互组合和应用,便创造无数的单字来。正如《书谱》说:积其点画,乃成其字。
笔画的书写,既有规律可寻,就以楷书(真书)来说,一个字里的横画,有两画以上的,横画与横画之间要*衡而距离大致相等;直画要垂直,一个字里有两笔长直竖画的,便要左收右放,字里的布白,要大致均匀,不可出现太大的空位,这是笔画的基本法则,当然,基本的法则自然不只这几项,这只是举例罢了。
然而,笔画的安排,又不能只求工整,过分着意于横*、竖直、方正,便失去了艺术的意味了,正如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若*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我们在写字的时候,把每一笔画,在字中力求适当的安排,同时,画与画之间,又要互相呼应,有适当的联系,这种措施,在书法中便称之为“结字”或“装字”。这是书法艺术里的一个大问题,结字不得其法,便不会写出好看的字来。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更提出了《八十四条大字结构法》由此可知,笔画的安排在书法艺术中是多么的重要了。
二、字的造形
书体不同,对于字的造形也不一样,每种字体,均有其本身艺术的特性,篆书形长,向纵发展,隶书形扁,向横发展,楷书则归于方整,楷书的字形,一般虽属方整,但由于书法家的审美眼光及偏好不同,也会有所分别,钟繇的字较扁*,王羲之略为方整,欧阳询尚形长,褚遂良,虞世南归于方正;到了苏东坡却又回复扁*,而且耸肩倚侧,黄山谷则中宫谨严,四面开张,字形又有所不同。
*书法既是由图画演变而成的一种视觉艺术,则其表现当时肈于自然而本乎人性的了,不同的画家在绘写同一的景物时,由于个人的意念不同,技法各异,所绘写出来的作品,也各有其不同风格。书法艺术也是一样,同样的字句,出自不同的书家,便表现出不同的面目来了。这是一种“自我”的表现。这种自我可不简单;是包括了传统的形式,加上作者的爱好,性格和修养而形成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舞姿美妙,剑花四射,连绵不绝,于是把这形象运用到草书上去大放光彩;怀素因观夏云随风卷动,而顿悟笔意,便是最好的例子。
当一个人开始学*书法的时候,必先经过模仿的临摹阶段。在这阶段中,要设法掌握书法的原则和特点。次一阶段便进而研究其他历代名家书法,以求融会贯通,有了这个基础以后,便可以发挥自我了。因此一个书法家在字的造形方面,也是要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的。
三、力的表现
*书法,素来是着重笔力的表现的,至于怎样才能表现出这种力道来呢?《笔阵图》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但是,要怎样“下笔”,才可以承受这“一身之力”呢?蔡邕说得好:“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是说:握管书写的时候,要落笔藏锋,收笔回锋,逆起逆收,使笔锋与纸面接触时,在屈折之中留驻着一种力量,并使它在字画中表现出来。就是在书写小字时也应该悬腕悬肘,这是书法的基本功,每一个立志学好书法的同志,都必须下决心勤学苦练,努力学到手,只有手、腕、肘、臂离开桌面,虚悬在空中,而且笔杆还要向左前方倾斜,才能收到笔力劲健,书势奔放,风神洒落超迈的艺术效果。
《笔阵图》又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由此可知,笔力在字画内的具体表现便是“多骨”“丰筋”。筋骨强健,气雄力厚,那有不气宇轩昂和精神百倍呢?梁武帝评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几句正式描写活力充沛的精神表现。
凡是多骨丰筋的字,在用笔方面,多以中锋为主,历代研究古法的人,都是主张中锋用笔的。因为中锋用笔,确能使笔的骨骼强健,力透纸背。然而全用中锋,有时则略显得单调,若辅之以偏锋,便可增加飘逸之感,大有牡丹绿叶的作用。姜白石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我们细察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发现王羲之是中锋、偏锋互用的,欧阳询偏锋多于中锋,而颜真卿与柳公权则中锋多于中锋。颜真卿和柳公权在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之称,他们都是以笔力劲健著名的。
四、气的连贯
当我们在提笔作书的时候,如果不是篇章太长的话,例如一张中堂、条幅等,应该是一气呵成的,不该中断,尤其是写行书和草书,更要讲究流畅和气势,如果中断再写,气势便很难连贯了。
书法家在处理一幅作品时,笔与笔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总要互相呼应的,笔断意连,大小适宜,即使变化错综,也要顾盼有情,映带有姿,筋脉相连,血气贯串的。所以我们要欣赏一幅作品时,首先要从整体上去观察,然后再作细看。如果整体的气韵甚佳,纵然电话偶有小疵,也可以瑜掩瑕的。观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又有如欣赏一首美妙的音乐和舞蹈一样。书法线条的大小浓淡和轻重缓急,就好比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姿态,使我们不自觉的投入其间,与物神游,自得其乐。
自然,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一幅气韵生动的、节奏美妙的构图完美的作品,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容易,我们非要认真讲究上述的四种基本要素不可。画的安排和字的造形是属于形的方面,力的表现和气的连贯是属于质的方面,这两方面的学*和研究,还是属于书法技巧的范畴。“形”与“质”的提高,是要靠我们各自去修养和争取。到了“形”与“质”的提高,而至融汇结合时,才登入了书法艺术的境界,在书法艺术的境界中,所要讲究的是“气韵”亦即所谓“神采”。
南齐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气韵”或是“神采”是一种抽象的表现,从优秀的作品的字里行间看得出来,它是一种可学与不可学,可求与不可求的东西。实际上书法写到最后,就是写学问。还是苏东坡说得好:“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只有多读书,才可以加强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和提高我们的艺术境界。
关于书法的古诗句
古人的娱乐的方式比较少,而其中书法作为古人们陶冶性情的好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书法的古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今闻东楚人,结网为书圃。 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一)
蒋士铨
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二)
郑板桥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三)
郑板桥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四)
黄庭坚
世人但学兰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五)
王文治《论书绝句》
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六)
杜甫《饮中八仙歌》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七)
李欣《醉后赠张九旭》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两三声。
兴来洒素壁,挥毫如流星。
(八)
李焕《赠零陵僧》
张颠没后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文字大如斗。
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忽如斐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
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
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帖。
(九)
李白《赠怀素草书歌》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行。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唐代: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田家:农民。卉(huì):草的总称。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景:日光。晏(yàn):晚。犊(dú):小牛。劬(qú):过分劳苦。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惭(cán):羞愧。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禄食(lù shí):俸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赏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书法家怀素的古诗四帖
古诗四帖的作者是书法家
古诗四帖是哪位书法家的
古诗有名的书法家
著名的书法家古诗
书法家写过的古诗
形容书法家的古诗
古诗有著名的书法家
赞书法家诗句
大书法家的古诗
书法家常写的四字名句
书法家古诗的字多钱
古诗的作者是书法家吗
古诗四大书法家的名字
夸书法家的句子
关于书法家写的古诗
描绘书法家的古诗
祝福书法家的语言
古诗书法家的故事
赞美书法家的诗句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古诗
赞美书法家的句子
形容书法家的句子
硬笔书法家写的古诗
古诗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关于书法家的古诗现代字
书法家柳公权写的古诗
古代书法家的古诗和名字
赞美少儿书法家的古诗
书法家最常用的55句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