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范晔的古诗诗句

关于赠范晔的古诗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赠范晔的古诗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赠范晔的古诗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赠范晔的古诗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66) 语录(43) 说说(150) 名言(7) 诗词(8k+) 祝福(46) 心语(2)

  • 赠范晔古诗赏析

  • 赠范晔古诗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赠范晔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陆凯 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二、【译文及注释】

      折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于是将花寄给你这个身在陇头的好友。江南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

      1、驿使:古代驿站传递公文、书信的使者。

      2、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3、聊:姑且。

      4、一枝春:此处借代一枝花。

      5、春:梅

      三、【赏析】

      古时赠友诗无数,陆凯这一首以其短小、*直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亲切随和,颇有情趣。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淡,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赠范哗》寥寥2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哗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阅读全文]...

2021-12-16 18:27:31
  • 赠范晔诗译文及注释(古诗赠范晔翻译及赏析)

  • ——南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译文】折梅花时遇见北去的驿使,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作者简介】陆凯,生年不详,卒于504年,字智君,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岁,成为中书学生,任侍御中散,改任通直散骑侍郎,升任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陆凯在中枢部门十多年,以忠厚为人称道,说话不多却屡屡言中,高祖嘉许他。后来生病,多次上书请求退休,诏令不允许,命令太医供给汤药。任正*太守,在郡七年,被称为贤能的官吏。起初,高祖打算商议改变旧的风俗,大臣都面有难色。又常常招致刘芳、郭祚等人秘密地在一起谋划方案,共同讨论当时的政治措施,而皇亲国戚以为完全是疏远自己,怏快不乐有不*之色。于是派陆凯私下晓谕他们说:“皇上只是想广知以前的事,应当向他们询问古代的法度,终究不会亲*他们而疏远你们啊。”皇亲国戚和旧臣们心情才逐渐*静。咸阳王元禧谋反,陆凯的哥哥陆琇被诬陷有罪,冤死在狱中,陆凯也被拘捕,遇上大赦才解脱。陆凯为哥哥的死悲痛,没有节制地哭,眼睛几乎失明,不断地申诉冤情,人情事理周备详尽。到正始初年,世宗恢复陆琇的官职爵位,陆凯十分高兴,设置酒*会集众亲属说:“我之所以几年之中抱病而不肯气绝,是顾念家族的大事啊。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如今心愿已了。”就在这一年去世。追赠为龙骧将军、南青州刺史,谥号为惠。

    【赏析】陆凯和范晔,是一对志趣相投的好友,又或者说,用灵魂契合的知己来形容他们的关系更为恰当。但是,这对知音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那就是,陆凯是鲜卑人,效力于北魏,范晔是*,效力于刘宋,这是由二人的出身决定的,而当时的南北两朝处于敌对状态,这让他们难以像正常朋友那样秉烛夜谈、面对面唱和诗文。但是纵然有困难重重,陆凯和范晔也并没有轻易放弃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是暗地里往来通信不断,互相交流、互相倾诉。这首诗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陆凯和范晔两人皆是才子,故后世戏称“两位才子一枝梅”

    [阅读全文]...

2022-03-19 03:25:10
  • 赠范晔古诗带拼音原文104句

  • 经典
  •   《赠范晔诗》原文:

      陆凯〔南北朝〕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赠范晔诗》译文: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花带给身在陇头的你。

      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赠范晔诗》赏析:

      陆凯这首诗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诗趣和感情。当陆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不言而喻,陆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写到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赠范晔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梅花开放,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

      作者简介:

      陆凯,字智君,陆俟之孙,北魏代(今张家口涿鹿县山涧口村)人,鲜卑族。是南北朝人。《魏书》有传。

    [阅读全文]...

2022-06-20 13:28:19
  • 赠范晔的诗意

  • 诗意
  • 赠范晔的诗意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范晔的诗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赠范晔诗

      作者:陆凯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1、《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2、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3、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4、“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诗意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

      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

      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赏析

      前两句写到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创作背景

      据《太*御览》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此诗。按范晔籍贯顺阳(今河南淅川县),自其祖父时迁居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出仕后一直在刘宋为官,元嘉八年曾随檀道济北伐,但未至长安。陆凯仕北魏为官,长安时属北魏,陆凯当有机会在长安。此诗疑是范哗赠陆凯。如明代唐汝谔《古诗解》注云:晔为江南人。凯字智君,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凯在长安,安得梅花寄晔?今人曹道衡认为北魏之陆凯与范晔年辈不同,相隔甚远,或许南朝时另有一陆凯,作赠范姓某人。余冠英将此诗定为宋诗,今从之。

    [阅读全文]...

2021-12-09 02:57:36
  • 鲍照:赠范晔诗

  •   《赠范晔诗》

      作者:鲍照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1、驿使:传递书信、文件的使者。

      2、陇头: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翻译:

      折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

      于是将花寄给你这个身在陇头的好友(指范哗)。

      江南也没什么(可以相赠),

      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

      赏析:

      古今吟咏岭梅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晋代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晔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陆凯这首诗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诗趣和感情。当陆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不言而喻,陆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大概人陆凯赠诗开始,“一枝春”就成为梅花及赠别的代称了。可见影响的深远。唐宋以下历代诗人都有类似的吟咏,刘克庄写道:“轻烟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袭取了陆凯的意境;高启写道:“无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陆凯诗以寄托感情。后来连唱曲的词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武林旧事》就曾记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嬉戏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独杨守齐《一枝春》最为*世所称。”可见一首小诗也有传世的艺术魅力。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阅读全文]...

2022-07-25 05:57:10
  • 赠范晔的诗意

  • 诗意
  •   《赠范晔诗》

      作者:陆凯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1、《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2、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

      3、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4、“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诗意: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

      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

      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赏析:

      前两句写到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m.ju.51tietu.net)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阅读全文]...

2022-01-25 14:50:20
  • 有关临别赠言的古诗句

  • 古诗文
  • 有关临别赠言的古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临别赠言的古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唐。李白《送友人》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唐。温庭筠《送人东游》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春秋》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汉书》

    [阅读全文]...

2022-06-19 06:17:18
  • 古诗《赠汪伦》的诗意

  • 诗意,阅读
  • 古诗《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赠汪伦》的诗意,欢迎阅览。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阅读全文]...

2021-12-17 14:56:30
  • 赠刘景文古诗

  •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3-21 11:07:45
当前热门
赠范晔的古诗诗句 - 句子
赠范晔的古诗诗句 - 语录
赠范晔的古诗诗句 - 说说
赠范晔的古诗诗句 - 名言
赠范晔的古诗诗句 - 诗词
赠范晔的古诗诗句 - 祝福
赠范晔的古诗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