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赠范蒙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赠范蒙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赠范蒙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赠范蒙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赠汪伦李白古诗意思
汪伦和桃花潭这个地方,能够代代相传,能够万世留名,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赠汪伦李白古诗意思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意思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延伸阅读:赠汪伦是一首“相和诗”
关于汪伦是比较富有且有文化的豪士,这种说法源于袁枚《随园诗话》。袁枚书中记载:汪伦者,豪士也。何谓“豪”?意为慷慨义气。如果汪伦比较穷,连自己吃饭都发愁,恐怕汪伦无法“豪”。没有经济实力,汪伦大概不会主动去请李白,即便请了,李白可能也不会来。李白一生是蹭过很多人的饭,但都是有钱人,都是非常仰慕他敬佩他的大户人家。李白是个“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慷慨人,是个仗剑行天下的豪侠人,是个才华卓越的超凡人,一个这样的人,要是有请便吃,要是连穷人的便宜都沾,简直让人大跌眼睛。
至于汪伦有文化,从《赠汪伦》“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可以分析出来。什么叫“踏歌”? “踏歌”就是和着走路的节拍,走一步唱一句。“踏歌”不是什么人都能“踏”的.,如果汪伦没有相当的文化底蕴,是没办法“踏歌”的,即使“踏”了,恐怕也很难打动有着极高审美水*,堪称华夏第一诗人的李白。
另外,我在一本民国版的唐诗选中,看到关于《赠汪伦》的另一种注解,那本书认为《赠汪伦》是首“相和诗”,是李白听到汪伦在岸上踏歌的原韵,而唱和赠给汪伦的,也就是说,那天汪伦在岸上的“踏歌”,应该与《赠汪伦》的节奏和韵律相同,这也可以证明,汪伦绝对不是只有“打油诗”的文化水*。
拓展:【关于李白的《赠汪伦》有关简介】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
(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
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赠汪伦》重点字词解析】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②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赏析鉴赏】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甸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卿:对古人的尊称。锦城:今四川省成都市。几回闻:听到几次。
锦城的管弦乐器吹奏出悠扬悦耳的音乐,那乐声随着风飘荡在锦江上,冉冉地融入蓝天白云间。这样美妙的音乐只能在天上的仙宫里弹奏,在人间能听到几回呢?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
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ào)霜(shuāng)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chéng)黄橘(jú)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荷尽⑵已无擎⑶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⑷橙黄橘绿时⑸。
注释
⑴刘景文:北宋诗人,刘季孙,字景文,苏轼称其为“慷慨奇士”。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⑶擎:举,向上托。
⑷最是:一作“正是”。
⑸橙黄橘绿时: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简析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90),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前两句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两句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最豪放名句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乐山市眉州)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dān)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春夜喜雨古诗意思
《春夜喜雨》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把春雨“润物”的事迹写得惟妙惟肖。下面是关于春夜喜雨古诗意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古诗《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古诗的意思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春夜喜雨》文本解读
开头两句可以说是起得**,没有什么惊人的语句。这似乎是一个缺点。但是联系全诗,却似乎又不这样简单。因为这首诗,不像杜甫的许多诗那样抒发强烈的激情,而是表现一种默默的、无声的、自我体验的温情的。
题目叫“春夜喜雨”。春雨,是表现的对象;夜,提供了感觉的特殊条件。喜才是全部感情的主线。但是,全诗中没有“喜”字,着力表现的是无声的喜。因为是无声的,因而更加是内心深处的。
喜,是因春雨而起,但是,这雨又恰恰是又在夜里。夜里的雨和白天的雨是不一样的,它是看不见的。所以第二联就写这个看不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随着风,一般应该是有声势的,但是这里却是“潜入”的小雨,偷偷的,无声无息的。接着是“润物细无声”,不但看不见,而且听不到。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可是诗人还是感觉到了,凭着敏感的想象罢。关键词是“细”和“润”。这就让读者感受到了,这春雨的特点是:是细,是小,是微,细微到视觉和听觉都不能感知,但是诗人还是感觉到了。这表现的是什么感觉?过细的感觉,“润”的感觉,不用看,也不用听,外在感官不可感,却流露出了内心感受的喜悦的特点。所“润”之物,当然是植物——农作物。说的是物被滋润,表现的却是心的滋润。无声的微妙胜过有声。只有心灵过细的人,才能感觉到这本来是不可感觉的感觉;只有具有精致的内在感受力的诗人,才能有这种独享的喜悦,为生命看潜在的生长而默默暗喜;只有关切国计民生的'人,才能为一场无声的细雨感到由衷的欣慰。
读这样的诗,第一,要抓住诗人表现的雨的特点,是夜里的雨,看不见的。第二,要抓住感觉雨的感觉的特点,把不能感觉的感觉,感觉到内心深处去。虽然是无声无息,但却感到了“润物”,在那个以农为本的时代,自然有一种欣慰之感。
诗凭什么感人?一般说是以情感人,从陆机《文赋》就说了“诗缘情”。这大致不错,但是这还不完全,还要加以补充,情感直接说出来是不感人的,诗要通过特殊的感觉来传达情感。如果在这里,杜甫直接说他为春夜的雨而感到喜悦,这不是诗。杜甫在整首诗里,一个喜字也没有,但是,却提供了一系列很微妙的喜悦的感觉,让读者体验这种别人感觉不到的精致的感觉。这就叫感染了。
这两句诗看来没有多少惊人的词语,但是在千年传诵的过程中,衍生出象征的意义来(形容某种思想和人格对他人的熏陶),诗句的内涵的召唤性,其潜在量之大,正是诗句成功的标志之一。
下面两联,又转换到外部感官上来。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为有利于国计民生,所以它是美的。这种美用光和色的反衬来体现:云一片漆黑,这是提示地域特色——*原和江河,只有在*原上,视野开阔,云才会在田野的小路上;大幅度的黑色背景,用船上唯一的灯火来反衬,很明显是为了突出雨夜之黑,和那一点温暖的光互相反衬。
这种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的,列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面用“绝”和“灭”来强调千山万径一片空白,后面用“孤”舟和“独”钓来突出唯一的人物,打破了空白。又如:
万绿从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还有: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有这样一种大笔浓墨的图画,在杜甫看来,可能还不足以充分显示春雨的可爱。于是他用最后一联再来一个对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第二天早晨的明亮,反衬昨夜春雨效果:第一,这下子不是看不见了,而是看得很清楚,很鲜明,红红的,这还不够,还要把感觉的分量加重:“湿”,这就点出了和一般日子里的红花的不同,红得水灵灵的。第二,更为精彩的是:杜甫强调,雨后红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重的感觉。花的茂盛,花的潮湿,变成了花的重量感。用重的分量,来表现花的茂盛,杜甫是拿手好戏,他在另一首诗中写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不过这一次用的字眼是“压”而不是“重”。
前面说过这首诗的题目有个“喜”字,但通篇不见喜字,可是读者任然感觉到了喜悦之情洋溢,这是因为,所有的喜悦,都渗透在关键性的感觉之中,在用得特别精彩的语言中,读者从无声的“潜入”,悄然的“润物”,从“云俱黑”、“火独明”,从红湿而下垂的花朵中,感到了杜甫的欣喜。他的喜悦有两种:一是默默的、内在的、不形诸于色的喜悦;一是外在的、视觉的、突然发现雨后的花的鲜艳和分量,情不自禁的、形诸于色的惊喜。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细微的感觉,这些恰到好处的语言,杜甫的喜悦就是直说出来,读者也是没有感觉的。
拓展内容:杜甫《春夜喜雨》的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课内诗歌并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字词。
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润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第一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后面三句集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体现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诗题为《春夜喜雨》,在诗篇中“春”“夜”“雨”都有了,但“喜”字却没有出现过。请仔细读原诗,揣摩体味,说一说诗人是怎样对春雨抒发了“喜”的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起句“荷尽已无擎雨盖”,*仄为“*仄仄**仄仄”,是首字、三字不论的“仄仄***仄仄”仄起仄收律句。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关键位置*仄为“*、仄、*”,符合相对规则,第三句“年、景、须”为“*、仄、*”,符合相粘规则,第四句“是、黄、绿”*仄为“仄、*、仄”,符合与第三句相对的规则。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四支”部的七绝,*仄正确,格律严谨。
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写景诗,但是从标题和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来断,这更是一首勉励好友而且自勉的作品。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目之所及,残荷败菊,虽然一片荒凉,老枝却挺立寒霜,另有一些风度。
残荷叶败菊花残,只剩下了寒霜中挺立的老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前两句是具体描写秋末的气象,后两句则话锋一转。和大多数人看到秋冬就感觉萧瑟不一样,苏轼反而觉得,这样的季节才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因为这正是收获的季节,橙子黄了,橘子还未成熟,带有勃勃生机的绿色。
朋友,你要记住,这橙黄橘绿的日子,才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啊。
这是描写秋末冬初的景色,荷尽菊残,看似萧萧瑟瑟,却橙黄橘绿,另有一番风情。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为了鼓励有国士之才的刘景文。此人有才,却仕途不达,六十多岁了依旧潦倒。苏轼极为推崇他,两人成为知己。苏轼一边向上面举荐他,一边安慰、鼓励他,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
其时苏轼在杭州任上,也已经过了半百,正是年富力强,人生阅历积累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所以这里的“一年好景君须记”,其实暗中比喻自己和刘景文都走到了人生的金秋季节,阅历丰富,却又年富力强,正是“橙黄橘绿”最好的人生阶段。
苏轼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被流放海南,他一向旷达乐观,不因逆境而悲愁困苦,亦不以年老而颓唐消沉。他一生坎坷挫折,可谓多矣,却并没有被逆境吓倒,而是积极面对人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苏轼的“橙黄橘绿”,不仅在生前,更在身后。
赠范蒙的古诗意思
赠颜的古诗意思
蒙古古诗的诗意
赠花唧的古诗意思是
赠楚公的古诗意思
赠汪僧的古诗意思
细雨蒙蒙的古诗意思
烟雨蒙蒙的古诗意思
赠渔夫的古诗意思是
词语蒙古诗诗的诗意
赠王山人的古诗意思
自代内赠的古诗意思
古诗赠范晔的诗意
赠汪伦的古诗意思全解
赠别其一的古诗意思
赠送花卿的古诗意思
赠送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画鸡的赠汪伦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的古诗意思简单的
山行和赠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完整的古诗意思
陆龟蒙写的丁香古诗意思
白居易赠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苏轼写的赠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代赠二首其一的古诗意思
春郊醉中赠章八元的古诗意思
沂蒙山水谣的古诗意思
寄赠小樊的古诗意思的视频
赠刘景文的古诗意思小视频
赠刘景文古诗的赠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