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

关于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45) 说说(51) 名言(8) 诗词(3k+) 祝福(1) 心语(204)

  • 花非花古诗带拼音

  • 古诗文
  • 花非花古诗带拼音

      《花非花》全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下面是关于花非花古诗带拼音的内容,欢迎阅读!

      花非花

      白居易

      huā fēi huā ,wù fēi wù 。yè bàn lái ,tiān míng qù 。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lái rú chūn mèng bú duō shí ,qù sì cháo yún wú mì chù 。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

      来时像春梦一样能有多少时间?

      去时又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

      鉴赏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虚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表明了诗人关于此诗旨趣的一个消息。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诗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2-25 16:13:08
  • 梅花古诗的拼音

  • 梅花
  •   《梅花》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的同时也反应出了诗人幽冷倔强的性格。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líng hán dú zì kāi

      yáo zhí bù shì xuǎ

      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朝代:宋代

      作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拓展阅读

      《梅花》教案

      【设计意图】

      寒冷的冬季,是各种花草树木枝叶枯萎凋谢的季节,而“梅花”却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生长特别旺盛。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着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为了培养孩子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特设计了古诗《梅花》的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电影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美工区用吹画、点画的形式制作梅花。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延伸活动中还预设了吹画、手指点画等操作活动,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阅读全文]...

2022-02-17 00:34:56
  • 梅花古诗拼音

  • 梅花
  •   《梅花》是北宋诗人所作。表达了诗人就算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意志。

      王安石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墙 角 数 枝 梅 ,

      líng hán dú zì kāi

      凌 寒 独 自 开 。

      yáo zhí bù shì xuǎ

      遥 知 不 是 雪 ,

      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为 有 暗 香 来 。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在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阅读全文]...

2022-03-31 07:51:52
  • 古诗菊花的诗句拼音

  • 菊花
  • 古诗菊花的诗句拼音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下面是一些菊花的诗句古诗带拼音的,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jú huā

      菊 花

      táng yun zhěn

      唐 元 稹

      qiūcóng yào shè sì táo jiā

      秋 丛 绕 舍 似 陶 家,

      biān yào lí biān rì jiàn xia

      遍 绕 篱 边 日 渐 斜。

      bù shì huā zhōng piān ài jú

      不 是 花 中 偏 爱 菊,

      cǐ huā kāi jìn gèng wú 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____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____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____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____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____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____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____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____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____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____王之涣《九日送别》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____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____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____韩琦《九日水阁》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____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____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____苏轼《浣溪沙·咏橘》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____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____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____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____杜甫《宿赞公房》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____曹雪芹《残菊》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____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____黄巢《题菊花》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____陶渊明《饮酒·其四》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____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____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____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____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____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____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____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____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____徐灿《菩萨蛮·秋闺》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____赵嘏《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阅读全文]...

2022-04-06 23:15:51
  • 梅花古诗原文拼音

  • 梅花,文学
  • 梅花古诗原文拼音

      《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时候所作。借梅花的高洁来比喻自己。

      qiángjiǎoshùzhīméi

      墙角数枝梅,

      línghándúzìkāi

      凌寒独自开。

      yáozhíbùshìxuǎ

      遥知不是雪,

      wèiyǒuànxiānglái

      为有暗香来。

      拓展阅读

      《梅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了解梅花独具的顽强性格。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浏览网页,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对梅花坚韧精神的赞美。

      (2)培养学生学*顽强精神的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它的特点是用字准确,语言精练,讲究韵律,形象生动。《梅花》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独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倔强坚贞的性格。

      2.教学重点难点: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语文学*上养成了一定的学**惯,掌握了一些学*的方法,但是古诗学*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本堂课中,学生通过网页的浏览学*,既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培养学*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主要采用合作学*和自主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意义建构。并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进行能力的训练和学**惯的培养。

      五、教学媒体设计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利用网络视频播放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掌握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说说看,你们喜欢什么花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有这样一种花,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诗人都写过赞美它的文章,它就是梅花。诗人王安石就写过《梅花》这首诗。这节课前,同学们都浏览了关于这篇课文的网页,做了预*工作。谁来说说你都了解了哪些内容?

      2、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欣赏理解《梅花》这首诗。

      二、深入学*,理解课文。

      1、出示墙角的梅花图,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这两句诗中,你们有哪些词不理解?

      3、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数枝、凌、寒、独自

      4、要求学生分组学*,教师随机指导。

      5、指导学生交流。

      6、在数九寒天,其他的花朵都因为畏惧寒冷而凋谢了,可墙角的几枝梅花却冒着严寒盛开着,这说明了梅花具有怎样的精神呢?

      7、指导朗读。

      8、作者看到洁白的梅花在严寒中开放,联想到什么呢?

      9、教师随机个别指导。

      10、指导交流。

      11、指导朗读。

      12、播放音乐激**感。

    [阅读全文]...

2022-02-26 08:03:46
  • 花非花古诗带拼音

  • 花非花古诗带拼音

      《花非花》全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下面是关于花非花古诗带拼音的内容,欢迎阅读!

      花非花

      白居易

      huā fēi huā ,wù fēi wù 。yè bàn lái ,tiān míng qù 。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lái rú chūn mèng bú duō shí ,qù sì cháo yún wú mì chù 。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

      来时像春梦一样能有多少时间?

      去时又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

      鉴赏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虚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表明了诗人关于此诗旨趣的一个消息。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诗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3-01 22:13:21
  • 春兴古诗拼音版

  •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春兴》也是其中一首。

      唐代:武元衡

      yang liu yin yin xi yu qing , can hua luo jin jian liu ying 。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chun feng yi ye chui xiang meng , you zhu chun feng dao luo cheng 。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乡 一作:香)

      《春兴》注释

      ⑴春兴:春游的兴致。唐皇甫冉《奉和对山僧》:“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⑵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⑶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南朝梁沈约 《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

      ⑷乡梦:美梦;甜蜜的梦境。乡:一作“香”。

      ⑸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

      《春兴》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春兴》赏析

      此诗的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了。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6-06 09:33:24
  • 梅花古诗王安石带拼音

  • 梅花
  •   《梅花》一诗中表现的是:“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下文为《梅花》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líng hán dú zì kāi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yáo zhí bù shì xuǎ,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

      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

      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

      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

      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阅读全文]...

2021-12-17 18:49:03
  • 古诗梅花王安石带拼音

  • 梅花
  •   《梅花》是北宋诗人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的注音版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好原文。

      王安石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墙 角 数 枝 梅 ,

      líng hán dú zì kāi

      凌 寒 独 自 开 。

      yáo zhí bù shì xuǎ

      遥 知 不 是 雪 ,

      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为 有 暗 香 来 。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游褒禅山记》。

    [阅读全文]...

2022-05-22 04:12:22
  • 荷花的古诗句

  • 荷花
  •   荷花绿油油的,像一个大圆盘,又像一把遮阳伞。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碧珠,一朵朵荷花从荷叶里冒出来,有粉红的,有白色的。微风把荷叶掀起一片片碧浪,荷花翩翩起舞,真是美不胜收!

      1、花中君子来哪方,婷婷玉立展娇容。暖日和风香不尽,伸枝展叶碧无穷。纵使清凉遮炎夏,为甚委靡躲寒冬。既然不愿纤尘染,何必立身淤泥中。

      2、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3、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6、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7、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

      8、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9、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10、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11、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1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3、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14、莲花复莲花,花叶何重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15、斜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荷花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

      16、新荷 唐.李群玉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

      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17、北亭 唐.李群玉

      斜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

      荷花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

      18、采莲曲二首 唐·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9、采莲子 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20、莲 唐.温庭筠

      绿塘摇艳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21、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22、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23、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4、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

      25、《女冠子》 唐.欧阳炯

      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

      艳情多,绶带盘金缕,轻裙透碧罗.

    [阅读全文]...

2022-02-09 22:23:06
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 - 句子
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 - 语录
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 - 说说
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 - 名言
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 - 诗词
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 - 祝福
荷花古诗苏泂诗人民的拼音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