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

关于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75) 诗词(50) 祝福(1k+) 心语(51)

  • 古诗《悯农》及解释

  • 解释,文学
  • 古诗《悯农》及解释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阅读全文]...

2022-07-26 19:04:22
  • 悯农古诗

  •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

      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

      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3-20 16:35:19
  • 悯农李绅_悯农古诗

  •   《悯农》

      作者:李绅

      原文: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2、粟:泛指谷类。

      3、秋成:一作“秋收”。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m.ju.51tietu.net)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阅读全文]...

2022-02-26 07:26:51
  • 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 解释,文学
  • 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绅《悯农》古诗解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悯农

      李 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简介

      李绅(772846)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共倡新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

      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阅读全文]...

2022-04-25 14:59:22
  • 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

  • 文学
  • 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悯农

      李绅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 ,

      nóng fū yóu è sǐ

      农 夫 犹 饿 死 !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悯:怜悯。

      【译文】

      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里,农民们种下一粒谷子,

      待到收获的秋天,就可以收获千万粒的谷子。

      即使普天下荒地都变成了良田,

      农民还是会饿死。

      赏析:

      这是李绅《悯农》诗中的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然而,诗人的本意并不是要赞美农民的劳动,这样层层递进的写法,是为了下文制造悬念。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 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 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 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阅读全文]...

2022-04-07 22:50:39
  • 杨万里的诗悯农

  • 诗人
  • 杨万里的诗悯农

      杨万里是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杨万里的诗悯农,欢迎阅读参考!

      【原作】

      悯农——[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释】

      悯农:同情农民。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古诗今译】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注释

      [1]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黄:成熟。

      [2]“荞麦”句:荞麦因为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结实。

      [3]已分(fèn):已经料定。 残岁:岁终,年终。

      [4]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赏析】

      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他力主抗金,刚直敢言,后因忤权相韩某,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他的诗同情民疾,构思新颖,感受别致,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风趣。他的诗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杨万里由临安(今浙江杭州)暂返故乡吉水,这首诗作于这年冬天。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因此才诗中才有“闰添长”之语。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字后边附着一“云”字,说明了稻田面积之大。“不多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都没成熟,即收成极为不好。“不雨”,说的是稻子收成不好的原因,长期不下雨造成的。“荞麦空花早着霜”这一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自然灾害的深重。在我国民间历来就有这样的农谚:“头伏萝卜二伏白菜,三伏前后抢种荞麦。”这意思就是说,荞麦生长期很短,在一年之中就连种菜都来不及的时候,仍可种荞麦,以保证一年之中能有个最低的收成。在 “稻云不雨”这眼看要面临欠收难以度日的危急之时,实指望抢种点儿荞麦以度过灾年,这一年却又偏偏秋霜来得特早,使那些正在开花还还没来得及结籽的荞麦活生生地被冻死了。“空花”说明还没来得及结果实就遭到早霜的摧一残。“早着霜”,交代了绝产的原因,即提前遭受了严霜。水稻因天旱而严重欠收,荞麦又因早霜而绝产,农民们该怎样挨过这一年中余下的.时光啊!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广大农民的同情,同时在结构方面又是对作品题目的照应,主题的揭示。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这两句是由前两句引发而来,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水稻、荞麦都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喜农民们的怨哀乐均由此而决定。然而,如今却因干旱而“不多黄”,因“早着霜”而“空花”。面对这双重灾荒,农民们早就料到一家老小不可避免地要忍饥受饿挨日子了,可谁又料到今年又闰了一个月,痛苦难捱的岁月就更长了,真是雪上加霜啊!“闰”、“添”两字用得巧,“闰”是“添”的原因,“添”是“闰”的结果。这一个“添”字极有力地渲染了庄户人苦难深重的程度,从中也不难透一视出封建社会制度的本质。

      这首诗语言朴实*白,不着修饰。通过*实朴素的语言再现了当时自然灾害年份里农民们的悲惨遭遇,折射一了宋王朝时期的社会实质,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简析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阅读全文]...

2021-11-23 00:28:03
  • 悯农的意思_悯农的诗意

  • 诗意
  •   《悯农》

      作者:李绅

      原文: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诗意: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

      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

      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赏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m.ju.51tietu.net)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阅读全文]...

2022-04-16 21:52:14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悯农的鉴赏

  • 小学生
  •   悯农(2)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见《悯农》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小学生必背古悯农的鉴赏]

    [阅读全文]...

2021-11-25 11:30:43
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 - 句子
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 - 语录
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 - 说说
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 - 名言
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 - 诗词
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 - 祝福
悯农的古诗都有哪首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