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感遇的古诗

关于形容感遇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感遇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感遇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感遇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8) 语录(31k+) 说说(1) 名言(1k+) 诗词(117) 祝福(15k+) 心语(260)

  • 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

  • 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鉴赏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本篇为《感遇》之一,诗中,诗人以春兰秋桂自比,表达了其坚持理想政治,决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 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3年~740年) 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阅读全文]...

2022-01-16 07:48:08
  • 感遇其二陈子昂赏析(感遇古诗默写和诗意解说)

  • 诗意
  •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1、蕤:(ruì)

    [评析]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少任侠。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

    [阅读全文]...

2022-01-15 23:43:38
  • 《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

  • 《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句】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意思】红红的橘子,本是给贵宾的佳品,无奈何山岭重叠,江河幽深!唉,人的命运也只好象它顺其自然,随偶而安吧!世上万物循环的道理恐无法探寻。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全诗赏析1】

      第五六句写丹橘之遭遇。像这样经严寒而仍绿,所结果实只求奉献于人的丹橘,理应荐之于嘉宾的。可是为重山深水重重阻隔,为之奈何!这里,“嘉宾”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围绕玄宗皇帝之奸人。丹橘之寒不变节、只知奉献的高贵品质是诗人的自喻。诗意是说:像我这种一心为国之人,却被奸人重重阻挡,不能为世所用。这两句既写出了丹橘之遭遇,也表达了诗人之感慨!

      第七八句写诗人对丹橘命运的思考。丹橘为何有此遭遇呢?诗人答道:“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命运的好坏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不可捉摸,不可探究。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答案,情感很复杂。既有无可奈何的自责,又有不甘沉默之情,难言之隐,深沉委婉。

      【全诗赏析2】

      张九龄是开元后期的著名“贤相”,矜尚直节,敢言朝政得失,注意提拔智能之士;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也早有觉察,建议唐玄宗及早剪除,免贻后患,然而未被采纳。终因受到李林甫等权奸的诽谤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牛仙客等专权,正直朝臣遭受打击,国事日非,所谓“开元盛世”,也就一去不返。

      组诗《感遇》十二首,就是作者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重要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例如高棅《唐诗品汇》(卷一)云:“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云:“《感遇诗》,正字(陈子昂)古奥,曲江(张九龄)蕴藉,本原同出嗣宗(阮籍),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这些评论都很中肯。

      这里所选的是组诗的第七首,有如屈原的《橘颂》,是“丹橘”的赞歌。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地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地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由于独得地利,与本性无关,也就不值得赞颂。诗人抓住这一要害问题,以反诘语气排除了前者。“岂伊地气暖”中的“伊”在此处作“那里”讲,指江南。全句意谓难道是由于江南“地气暖”的缘故吗?这种反诘语如果要语意的话,只能作否定的语意,然而它照例是无需回答的,比“不是由于气暖”之类的否定句来得活。以反诘语一纵,用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本来是讲松柏的。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那么,张九龄为什么不是通过松柏而是通过丹橘来歌颂耐寒的'节操呢?这除了他谪居的江南正好有“丹橘”,自然联想到屈原《橘颂》而外,还由于“丹橘”不仅经冬犹绿,“独立不迁”,而且硕果累累,有益于人。作者特意在“橘”前着一“丹”字,就为的是使你通过想象,在一片“绿林”中看见万颗丹实,并为下文“可以荐嘉客”预留伏笔。

      汉代《古诗》中有一篇《橘柚垂华实》,全诗是这样的:“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倘欲知我,因君为羽翼。”作者以橘柚自喻,表达了不为世用的愤懑和对终为世用的渴望。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历年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嘉客”是应该“荐”以佳果的,“丹橘”自揣并非劣果因而自认可以“荐嘉客”,然而为重山深水所阻隔,到不了“嘉客”面前,又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感叹之声。“运命”两句,不能被看成宣扬“天命观”。“运命惟所遇”,是说命运的好坏,只是由于遭遇的好坏,就眼前说,不就是由于有“阻重深”的遭遇,因而交不上“荐嘉客”的好运吗?“奈何阻重深”中的“奈何”一词,已流露出一寻究竟的心情,想想“运命惟所遇”的严酷现实,就更急于探寻原因。然而呢,“循环不可寻”,寻来寻去,却总是绕着一个圈子转,仍然弄不清原因、解不开疑团,于是以反诘语气来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经冬犹绿林”,是肯定它有“阴”,又说“可以荐嘉客”,是肯定它有实。不仅有美荫,而且有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去齐走赵,简主问曰:‘吾闻子善树人。’虎曰:‘臣居鲁,树三人,皆为令尹;及虎抵罪于鲁,皆搜索于虎也。臣居齐,荐三人,一人得*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树人。’主俯而笑曰:‘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只树桃李,而偏偏排斥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这首诗句句写“丹橘”,构成了完整的意象,与“我心如松柏”之类的简单比喻不同。其意象本身,既体现了“丹橘”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读这首诗,当我们看到“丹橘”“经冬犹绿”,既有甘实供人食用,又有美荫供人歇凉的许多优点的时候,难道不会联想到具有同样优点的一切“嘉树”吗?当我们看到“丹橘”被排除而“桃李”却受到精心栽培的时候,难道不会联想到与此相类的社会现象吗?就作者的创作动机说,显然是以“丹橘”之不为世用比自己之远离朝廷,以“桃李”之得时比李林甫、牛仙客等小人之受宠得志,但由于创造了具有典型性的意象,所以其客观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简单譬喻的范围。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精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聘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诗人评诗,探骊得珠,是耐人寻味的。

      【作者小传】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登进士第后又登道侔伊吕科第,授左拾遗。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史称贤相。二十四年被李林甫排挤罢相,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享年63。两《唐书》有传。其诗清淡和雅。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二十卷。

    [阅读全文]...

2022-01-12 22:58:16
  • 陈子昂感遇诗的特点(感遇其一陈子昂赏析)

  • 生命的流逝是人类普遍的悲哀。即使是圣人孔夫子,也不免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豁达如李白也会惊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面对注定的生命流逝,李商隐更是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的哀叹。那么刚刚步入中年,生命止于41岁的陈子昂呢?他在面对生命流逝,理想破灭时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

    《感遇》三十八首是陈子昂以感怀身世,讽谏朝政为主旨的组诗,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很有政治才干,但因“言多切直,触怒*”,屡受排挤打压,报国无门,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6年),四十一岁的陈子昂辞官回乡。武三思密令射洪县令段简诬陷他,几经周折最后死于狱中。这正像幽独静美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枝繁叶茂,秀丽芬芳。诗的第一句“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描写的正是花色秀丽的兰若和青翠茂盛的枝叶之间,花叶掩映,枝茎交错,绚丽多姿的情景。兰花和杜若均生于春夏之交,它们花叶繁茂郁郁葱葱。诗人用了“芊蔚”来形容花叶的茂盛,而“青青”则表现了兰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间用“何”字表达了诗人的赞赏之情。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单纯对繁盛枝叶的描写,是用来衬托兰若的秀美的话,那下一句“朱蕤冒紫茎”则是对兰若花色之美正面的刻画了。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兰若红色的花朵,紫色的花茎,加之翠绿茂盛的枝叶,独自在幽僻的林间绽放,红色的花朵正从紫色的花茎上冒出,即使在群花之中,也显得格外突出。诗人赞美兰若这种秀丽芬芳,色压群芳的姿态,以群芳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超群的风姿。诗人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方法,极大的增强了艺术效果。其中“幽独”二字,既是对兰若孤芳自赏的同情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陈子昂面对当时腐败黑暗的官场,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的志向。

    兰若不像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像牡丹那样色彩浓重,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子青翠,显得清新秀丽,别具风采。“朱蕤冒紫茎”这一句,正是从正面对兰若由茎及花的深入刻画。朱红色的花瓣垂下,覆盖着紫色的花茎,青翠的枝叶簇拥着花朵,不但描绘出了兰若秀美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这首五言诗一共八句,整篇都在吟咏兰香、杜若。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秀丽的风姿,后四句转而感叹芳华的零落,诗人是怎么转折的呢?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季节由夏天渐渐到了秋季,白昼短暂起来,秋风也开始强劲。 诗句中“迟迟”二字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然而,诗人真的只是在说季节的变换吗?当然不是,陈子昂从一腔热血,忧国忧民,到空怀抱负,却无处施展,这种命运的交替不正如同季节的变换吗?生命就在这一次次的交替中悄然流逝,而诗人只能发出无奈的感叹。诗人是借着季节的交换,白天的短暂,悲叹自己命运交替,生命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哀婉,寄意深远。

    “嫋嫋秋风生”,用“嫋嫋”来形容秋风初起,寒凉而不凛冽,形象十分的传神。然而“嫋嫋秋风”并不*和,自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名句一出,秋风便被赋予了万物萧瑟,草木摇落的意象,在这种秋风萧瑟的环境中,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迟迟”写的是季节的变换,时间的逐渐流逝。“嫋嫋”则写的是季节变换后秋风的寒意。“迟迟”与“嫋嫋”在这里不但对仗,而且加强了命运交替,生命流逝的意象。诗人既然把意象已经写的很明白了,那么应该怎么收尾呢?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一年的芬芳就要消逝,弥漫的芳香却始终无人欣赏。“岁华”、“芳意”都是双关语,诗人借花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托物感怀,寓意深刻。同时呼应上一句的“白日晚”与“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志士迟暮的感慨。这样结尾就与上一句从形式上达成了意象统一的表达。

    这首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慷慨忧郁,托物感怀,寓意深刻。虽然有“词繁意复”,甚至不免“拙率”,但和初唐诗坛上那些“彩丽竞繁”、“吟风弄月”的作品相比,它显得格外清新朴实,正像秀丽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阅读全文]...

2022-04-03 20:56:44
  • 《感遇·其一》全诗及韵译

  • 《感遇·其一》全诗及韵译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 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 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阅读全文]...

2021-11-29 07:38:41
  • 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

      《感遇》是张九龄著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出自于《全唐诗》。《感遇十二首》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感遇·兰叶春葳蕤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 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 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江南有丹橘

      唐代: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注释

      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荐:进奉意。

      树:种植意。

      鉴赏

      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

      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五、六两句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七、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也是在为贤者鸣不*。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句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这首诗从结构上看,只有短短五十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抒情写意,回环起伏。诗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特别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设问,震人心弦,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张九龄诗歌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毫无矫揉造作、雕琢晦涩之病。在刘熙载的《艺概》中,称张九龄的诗歌“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评价是非常恰当的。而刘禹锡说九龄“自内职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户,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就是指这类《感遇诗》。

    [阅读全文]...

2022-02-07 05:10:24
  • 感遇二首张九龄译文

  • 感遇二首张九龄译文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遇二首张九龄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鉴赏

      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感遇二首张九龄推荐

      感遇 二首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②。

      欣欣此生意③,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⑦,何求美人折⑧。

      【注释】

      ① 兰,指兰草,即泽兰,属菊科,花白色,与属兰科之兰不同。葳蕤(ruí),枝叶纷披貌。

      ② 华,开花。

      ③ 欣欣句,指草木饱含生机。

      ④ 自尔,犹自此,自然地。意谓春秋二季,因兰桂之花叶纷盛,便生意蓬勃,自成佳节。喻贤人和良时关系的密切。

      ⑤ 林栖者,林中人。

      ⑥ 闻风,闻到香气。坐,因。悦,指由爱赏而采摘。意谓闻风相悦,实出意料,也嫌多事。

      ⑦ 本心,天性。

      ⑧ 草木两句,意谓自己本怀不求虚荣的志趣,希望不要来摧折他的“本心”。美人即上林栖者。

      【说明】

      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贬荆州长史,《感遇》即作于此时。原诗共十二首,此处选了两首,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他们的时代相*,行径也相类,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据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张九龄知道李林甫要中伤他,便写了一首《归燕》诗,末两句云:“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李览后“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见。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①,自有岁寒心②。

    [阅读全文]...

2022-02-10 08:32:01
  • 张九龄:感遇·其一

  •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阅读全文]...

2022-03-09 08:55:37
  • 陈子昂《感遇(其二十九)》唐诗赏析

  • 唐诗
  •   陈子昂,唐代诗人,初*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陈子昂《感遇(其二十九)》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廿九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32)。

      昏曀无昼夜(33),羽檄复相惊。

      拳局竞万仞,崩危走九冥(34)。

      籍籍峰壑里(35),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注释】

      (32)泄:一作“油”。

      (33)曀:一作“黩”。

      (34)走:一作“远”。

      (35)籍籍:一作“寂寂”。

      【赏析】

      垂拱三年(687),武则天想征伐吐蕃,先由雅州(今四川雅安)进攻羌人。当时身为麟台正字的陈子昂上书谏阻,道:“臣闻乱生必由怨起,雅之边羌,自国初以来,未尝一日为盗,今一旦无罪受戮,其怨必甚。”认为应当“计大不计小,务德不务刑;图其安则思其危,谋其利则虑其害”(《谏雅州讨生羌书》)。

      希望决策者深思,表明他反对不义战争的立场,又兴寄为诗,即这首“丁亥岁云暮”。

      诗的开篇类乎史笔,明确地指出了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丁亥(垂拱三年的干支)年冬天,武周王朝将用兵于蜀地。“西山”本为成都以西的雪岭,这里泛指蜀西羌人聚居之地。如此郑重的笔法,是政治诗和史诗的格局,后来为常用。“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二句为“西山事甲兵”的具体化描写:

      战士们背负干粮,绕行邛崃山间,准备攻打羌人。一个“争”字,暗示主动进攻和先发制人的意味。

      而接着诗人凭借自己作为蜀人,对此次行军地理状况的熟悉,发挥想象,渲染征行环境艰苦阴郁,暗示战争前景的并不光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这不仅是冬日山中气象的描绘,同时也表明自己的态度。阴风怒号,彤云密布,自会有“昏曀无昼夜”的感觉,而“羽檄复相惊”,则倍增愁惨。“羽檄”乃军事文书,所惊为谁?显然不仅仅是羌人?出征战士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兵。“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他们拳曲着身子,冒着山石崩塌的危险,在高山与深谷之间穿行,被驱遣着去进行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比山路更危险的,是这场政治冒险本身。这中间八句在诗中举足轻重,它形象地表明了这将是一场士气低落、失道寡助的战争。

      最后四句直发议论:圣人治理天下靠的是得道,得道则天下太*。(古人认为三台星—— “泰阶”*,则天下太*。) 暗示袭击羌人,是统治者(“肉食”者)的失策,百姓(“藜藿”,指食野菜者)的祸殃。与篇首相映,结尾复归于庄重,使全诗政治色彩特浓。象陈子昂这样用诗笔经常自觉地干预政治的诗人,在李杜以前的唐代诗人中为罕有。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唐代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6-02 11:52:52
形容感遇的古诗 - 句子
形容感遇的古诗 - 语录
形容感遇的古诗 - 说说
形容感遇的古诗 - 名言
形容感遇的古诗 - 诗词
形容感遇的古诗 - 祝福
形容感遇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