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

关于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99) 语录(104) 说说(381) 名言(26) 诗词(373) 祝福(28) 心语(2)

  • 少年游诗词赏析

  • 少年游诗词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少年游诗词赏析相关内容。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译文

      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注释

      ⑴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⑵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⑶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⑷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⑸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⑹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⑺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⑻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

      ⑼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⑽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赏析/鉴赏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这首小词,与柳永的一些慢词一样,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调与声音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首小词中,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念的感情,全词所弥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从这种表现来判断,这首词很可能是柳永的晚期之作。开端的“长安”可以有写实与托喻两重含义。先就写实而言,则柳永确曾到过陕西的长安,他曾写有另一首《少年游》,有“参差烟树灞陵桥”之句,足可为证。再就托喻言,“长安”原为*历史上著名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为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名利禄位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至于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又可以使人联想及在此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下面的.“高柳乱蝉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乱蝉栖”,但蝉之为体甚小,蝉之栖树决不同于鸦之栖树之明显可见,而蝉之特色则在于善于嘶鸣,故私意以为当作“乱蝉嘶”为是。而且秋蝉之嘶鸣更独具一种凄凉之致。《古诗十九首》云“秋蝉鸣树间”,曹植《赠白马王彪》去“寒蝉鸣我侧”,便都表现有一种时节变易、萧瑟惊秋的哀感。柳永则更在蝉嘶之上,还加上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蝉嘶而引起哀感的词人心情的缭乱纷纭。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凋零,所以乃弥见其树之“高”也。

      下面的“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三句,写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夕阳鸟外”一句,也有的本子作“岛外”,非是。长安道上不可能有“岛”。至于作“鸟外”,则足可以表现郊原之寥阔无垠。昔杜牧有诗云“长空澹澹孤鸟没”,飞鸟之隐没在长空之外,而夕阳之隐没更在飞鸟之外,故曰“夕阳鸟外”也。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故又曰“秋风原上”,此景此情,读之如在眼前。然则在此情景之中,此一失志落拓之词人,难有所归往之处。故继之乃曰“目断四天垂”,则天之苍苍,野之茫茫,词人乃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可供投止之所矣。以上前半阕是词人自写其当时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全自外界之景象着笔,而感慨极深。

      下阕,开始写对于过去的追思,则一切希望与欢乐也已经不可复得。首先“归云一去无踪迹”一句,便已经是对一切消逝不可复返之事物的一种象喻。盖天下之事物其变化无常一逝不返者,实以“云”之形象最为明显。故陶渊明《咏贫士》第一首便曾以“云”为象喻,而有“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之言,白居易《花非花》词,亦有“去似朝云无觅处”之语,而柳永此句“归云一去无踪迹”七字,所表现的长逝不返的形象,也有同样的效果。不过其所托喻的主旨则各有不同。关于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象喻,此处不暇详论。至于柳永词此句之喻托,则其口气实与下句之“何处是前期”直接贯注。所谓“前期”者,可以有两种提示:一则是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则可以指旧日的欢爱约期。总之”期”字乃是一种愿望和期待,对于柳永而言,他可以说正是一个在两种期待和愿望上,都已经同样落空了的不幸人物。

      于是下面三句乃直写自己当时的寂寥落寞,曰“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早年失意之时的“幸有意中人,堪寻访”的狎玩之意兴,既已经冷落荒疏,而当日与他在一起歌酒流连的“狂朋怪侣”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无成,年华一往,于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时”的悲哀与叹息。这一句的“少年时”三字,很多本子都作“去年时”。本来“去年时’三字也未尝不好,盖人当老去之时,其意兴与健康之衰损,往往会不免有一年不乃一年之感。故此句如作“去年时”,其悲慨亦复极深。不过,如果就此词前面之“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诸句来看,则其所追怀眷念的,似乎原当是多年以前的往事,如此则承以“不似少年时”,便似乎更为气脉贯注,也更富于伤今感昔的慨叹。

      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总之,柳永以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当日之士族的家庭环境及社会传统中,本来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养成的用世之意,与他自己先天所禀赋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冲突。他的早年时,虽然还可以将失意之悲,借歌酒风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麻醉,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龄老大之后,遂终于落得了志意与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场。昔叶梦得《避署录话》卷记下柳永以谱写歌词而终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论之曰:“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而终不能救。择术不可不慎。”柳永的悲剧是值得后人同情,也值得后人反省的。

      古诗原文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译文翻译

      刚刚过了重阳节,天气渐渐冷了,庭院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在这秋日的清晨,朱红阑干外的木芙蓉却开得非常美艳,像在特地竞吐新的芬芳。

      天气逐渐寒冷。白色的木美蓉在淡淡的月光下摇曳生姿,就像是镀上了一层薄薄的清霜。这一枝斜立着,红得像火一样灿烂;那一枝低垂着,白得像雪一样晶莹。所有的花似乎都不畏霜寒,都开得那么明艳,那么妩媚,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温暖的春天。不要把这玲珑剔透的花儿随便地摘下来分了,还是留着它赠送给意中人吧。

      注释解释

      少年游:词牌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五十字,上片六句二*韵,下片五句三*韵。

      重阳: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朱阑:红色的栏杆。向晓:临*天亮。

      芙蓉:此处指木芙蓉,秋冬间开白色或淡红色的花。又名拒霜花。冬凋夏茂,仲秋开花,耐寒不落。

      特地:特意。芳新:芳香鲜艳。

      斜红:倾斜的红色花瓣。

      琼萼(è):如美玉一般的花萼,为妇女首饰之一。等闲:轻易,随便。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份已不详。晏殊的词大多都写愁思远怅。而像这首词中,却流露着一露清新明朗温暖的气息,在那百花渐凋的秋天里,词人独独看中并歌咏了凌霜耐冷的芙蓉花儿,要把它留赠给自己的意中人。以花赠友始陆凯赠范晔。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对象是夏末秋初时开花的木芙蓉。晏殊通过精雕细琢,将木芙蓉抗拒秋霜、坚贞高洁而又不失娇媚的品格刻画出来,处处透出词人对木芙蓉的喜爱之情。

      上片开篇便描绘了木芙蓉所处环境的恶劣。“重阳过后”点出时间,“西风渐紧”描写气候,冷风凛冽强劲,晚秋气候环境恶劣,表现木芙蓉的倔强抗争精神;“庭树叶纷纷”描写环境,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木芙蓉强劲的生命力。重阳节之后,秋风渐渐寒冷萧瑟,庭院中树木落叶纷飞,不耐秋寒,以树烘托秋风的凄厉寒萧,又反衬出木芙蓉的不畏严寒。“朱阑向晓”,此句为木芙蓉营造出一个典雅清绝的场景,侧面烘托出木芙蓉的优雅清妙之姿。“特地”二字有拟人效果。“朱阑”三句具体描写木芙蓉的娇艳。临*拂晓,天边朝霞,红色雕栏,木芙蓉的红花娇艳,好像特地走到一起来争芳斗新似的。

      晏殊在上片描绘了清晓时荚蓉新绽的景象,顺时间而下,下片描写“霜前月下”的景色。月升霜降,“斜红淡蕊”的木芙蓉仍旧不改姿色,反而更有姿态。“斜红”二字,点出芙蓉花的逸姿与红艳娇媚,“霜前”不改其色、不改其姿,反而更见姿见色。“淡蕊”写芙蓉花蕊清淡,清香缕缕。“月下”芙蓉,更显清妙雅态。“明媚欲回春”总上两句,直接写娇艳的芙蓉仿佛要把春天唤回一样。“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水到渠成,由赞扬木芙蓉的美艳,而诉说对其之爱惜。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对芙蓉花的珍惜与热爱,他不愿意把这犹如盛开于仙境中的花朵随意赠送,而要珍藏起来,只留赠给意中之人。词人不仅期望像木芙蓉花般美好的事物长开不败,而且亦期望意中人也能像自己一样,享受美好事物给予的欢愉快乐。

      在木芙蓉这一主角出场之前,词人先以萧瑟秋风、落叶庭树作铺垫,衬托出芙蓉花艳丽高洁的风姿,有不见其花先闻其香的效果。咏物诗词一般都会寄寓作者个人的操守、理想,在此篇《少年游》中,晏殊不仅在赞颂木芙蓉,更寄托着自己的情感。这不畏严霜的木芙蓉,既象征着意中人的品质,也象征着二人坚贞高洁的爱情,因此,在收篇处,词人才会提出要特地把它留赠意中人,蕴涵着作者对意中人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赏。

    [阅读全文]...

2022-02-14 19:28:51
  • 古诗苏轼的《少年游》

  • 苏轼,写作
  • 古诗苏轼的《少年游》

      青春年华里,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苏轼的《少年游》,希望大家喜欢。

      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品翻译: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写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苏轼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作品赏析: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苏轼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阅读全文]...

2022-03-23 16:01:08
  • 少年游·并刀如水古诗词

  • 少年游·并刀如水古诗词

      古诗原文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译文翻译

      情人双双共进果橙。破橙的刀具光洁,像清水那样澄澈;盛橙子的盘子明净,果蔬新鲜。美人端庄高雅,用她的纤纤细手亲自为心上人般破新橙。女子对男子的一片温情,男子怎能不知呢?室内,华美的帐幔轻轻低垂,袅袅的炉香是室内弥漫着暖融融的气息,彼此之间的柔情蜜意也似乎融化在这温馨的气息中了。他们相对而坐,男子陶醉在女子的笙曲中。夜深了,男子起身向与女子告别,女子低声问他:你现在哪里入宿呢?现在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外面寒风凛冽、路滑霜寒,很少有人行走,不如就别走了吧。

      注释解释

      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幄:帐。

      兽烟: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谁行(háng):谁那里。

      直是:就是这首词乃感旧之作。

      创作背景

      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宋徽宗赵佶听到李师师的艳名后,也来凑热闹,常微行到李师师家中。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虐调情、颠龙倒凤,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

      诗文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两件简单的道具(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吴盐,吴地出产的盐。)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叶嘉莹:兽形的香)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

      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

      “向谁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阅读全文]...

2022-04-15 13:19:06
  • 龙与少年游语录精选

  • 少年,语录,祝福
  •   《龙与少年游》是2014年3月由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小说作家江南所著的散文集。一起来看看龙与少年游语录吧!!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龙与少年游语录精选,希望你喜欢。

      1) 每个人都是homeless,让你心安的地方就是你的家乡。——江南《龙与少年游》

      2) 你问我为什么能成功,因为我知道洛杉矶每个凌晨四点的天空。——江南《龙与少年游》

      3) 但最终还是得有东西来化解那些黑暗的情绪,我想那就是“爱”吧。——江南《龙与少年游》

      4) 那些脆薄如铅笔画的过往,是一种等它碎裂的时候你会特别惋惜的美。——江南《龙与少年游》

      5) 路明非是个穷孩子,他很怂他很欠他很不霸气,但他从未吝啬过付出。——江南《龙与少年游》

      6) 这一刻前世今生光影交汇,我站在世界的尽头,无忧无虑,*安喜乐。——江南《龙与少年游》

      7) 我喜欢人多的地方,即使安静也要安静在人多的地方,否则会觉得不安。——江南《龙与少年游》

      8) 有人带着希望来了,疲倦了,或是失望了,就走了。但总还有新的人来。——江南《龙与少年游》

      9) 这世上的每个男孩都为他们的女孩闯荡江湖,如果女孩没了,他们会很孤独。——江南《龙与少年游》

      10) 忽然间秋风萧瑟,万家灯火。别了,我的尖沙咀,我那么向往着你,却从未能到达。——江南《龙与少年游》

      1) 忽然的秋风萧瑟,万家灯火。——江南《龙与少年游》

      2) 固执其实是件蛮苦的事情,自苦。——江南《龙与少年游》

      3) 几许凄凉当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江南《龙与少年游》

      4) 何必再叩我的心呢?我的心早已是枯木。——江南《龙与少年游》

      5) 我最好的时候,没有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江南《龙与少年游》

      6) 少年烈马狂歌的心,青年纵横捭阖的梦。——江南《龙与少年游》

      7) 何必再轻扣我的心呢,我的心已是朽木。——江南《龙与少年游》

      8) 于无声处光阴流动,十丈红尘,世俗欢闹。——江南《龙与少年游》

      9) 世界很大,有些人吵闹,有些人静静地不说话。——江南《龙与少年游》

      10) 但我觉得自己不算贪婪,因为我不怕历尽艰苦。——江南《龙与少年游》

      11) 没人在乎你做什么,而是在意你是否做到极致。——江南《龙与少年游》

      12) 长不大的灵魂,安安静静地坐在一片世界的中央。——江南《龙与少年游》

      13) 我仰望阳光,却感觉到自己向着巨大的深渊坠落。——江南《龙与少年游》

      14) 不能用你三十岁的成熟来否认你二十岁的年少轻狂。——江南《龙与少年游》

      15) 沉默如樱,绚烂如小暮,都在最后的一刻如花怒放。——江南《龙与少年游》

      16) 也许无所谓谁的背影,只是这座华丽城市的背影而已。——江南《龙与少年游》

      17) 过去的歌已经唱罢多年,回声才从山谷尽头遥遥传来。——江南《龙与少年游》

      18) 他不认为自己特别正义,他就是不愿意对这个世界屈服。——江南《龙与少年游》

      19) 敲敲当初那块像玻璃一样透明的浪漫,好像随时都会裂开。——江南《龙与少年游》

      20) 江湖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你愿意在这里生,也不介意在这里死。——江南《龙与少年游》

      1) 王家卫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过去的歌已经唱罢多年,回声才从山谷尽头遥遥传来。——江南《龙与少年游》

      2) 人就是这样,小时候爱唱歌,唱破了喉咙也没人听懂,如今有人想听,你却不想唱了。——江南《龙与少年游》

      3) 有些瞬间的存在,从开始就是为了被缅怀。有些笑容的绽放,从出现就是为了被回忆。——江南《龙与少年游》

      4) 他是和源稚生一样立志要当正义朋友的男人,而且会毫不介意地把这句话大声说地出来。——江南《龙与少年游》

    [阅读全文]...

2022-06-16 16:09:49
  • 关于少年游的诗文

  • 关于少年游的诗文

      一

      客行难止,鸥邀难拒,重傍昔时云。园篱香掩,市声耳净,如隔俗间尘。

      逐浪最能疏诗卷,犹易远芳樽。却负檐前双飞燕,宵宵待,唱诗人。

      二

      柔心成铁,多情似剑,能折老诗肠。意马孤行,月舟数渡,弦断凤求凰。

      犹堪笑、抱琴追抚,声迫绕雕梁。坐待芳音,默依长夜,愿忍百回伤。

      三

      随波消息说谁知,舷外独鸥飞。*窗风语,遥天云影,都守客心私。

      江湖更结无情网,殊岸亦难栖。欲借蟾光,递传归意,圆满又何时。

      四

      梦中犹织旧春芳,佳境岂能忘。蝶穿花林,舟摇波处,每动老诗肠。

      花林却恨难依傍,波亦系无缰。落月无情,故园应记,望眼几回凉。

    [阅读全文]...

2022-03-23 03:46:37
  • 周邦彦《少年游》诗词鉴赏

  • 周邦彦《少年游》诗词鉴赏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为大家带来周邦彦《少年游》诗词鉴赏,快来看看吧。

      宋:周邦彦——《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有《片玉词》

      并刀:并州的快剪刀。盐:作“艳”解。“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这几句词是在描写男女夜晚相聚,美人切新橙共尝的亲热情景。李师师是宋朝时极为著名的歌女,周邦彦是大学士,常到李师师处游玩。有一天,道君皇帝也来到李师师家中,周邦彦急忙躲到床底下。道君带来一个产自江南的新橙,与师师共同品尝,周邦彦听得清清楚楚,事后就作了这一首词。

      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幄:帐。兽香: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谁行:谁那里。直是:就是。

      这首词乃感旧之作。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这是实写。下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者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为历来词家所称赏。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调凡四首,乃感旧之作。其下三首皆言别后,以此首最为擅胜。上阕橙香笙语,乃追写相见情事。下阕代纪留宾之言,情深而语俊,宜其别后回思,丁宁片语,为之咏叹长言也。张端义《贵耳集》:道君(徽宗)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按:此系当年传闻,不足为信。

    [阅读全文]...

2022-03-06 00:45:20
  • 少年游蒋捷阅读答案翻译诗歌赏析

  • 诗歌,阅读,古诗文
  • 少年游蒋捷阅读答案翻译诗歌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少年游蒋捷阅读答案翻译诗歌赏析,欢迎大家分享。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蒋捷所创作的一首词,是一首对自己的身世和生*自述的词作。

      原文: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字词解释:

      ①“客思”:抒述长期飘泊江湖,多在水乡。

      ②犹借竹为名:蒋捷号竹山,系取于家乡竹山之名。无家种竹云云,言其归家不得、身无安居处。

      ③棹歌:渔歌,船夫之歌。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翻译:

      枫叶深红,经霜欲坠;傍晚的烟霭青灰。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客居江湖,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静空阔的沙汀。亡国后的二十多年,我想种竹却无家,只能借自号竹山自勉自己保持竹的高节与虚心。

      融融春风尚未来临,飒飒秋风便已呼啸而来。我老去后,便看淡了人世的悲欢离合。只愿此生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阅读答案:

      试题:

      (1)“客思满鸥汀”一句妙在何处?(3分)

      (2)说明“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的含意。(4分)

      (3)作者“只把*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答案:

      (1)“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1分)“满鸥汀”,是作者化虚为实,即景见情,(1分)抒发愁思之多。(1分)

      (2)“种竹”,则表明作者高洁品性。(1分)“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1分)“借竹为名”,词人号竹山,(1分)写出了内心的苦闷与无奈。(1分)

      (3)因为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无奈;(1分)因为对世俗生活淡漠或厌恶;(1分)因为遁迹不仕,沉浸于隐居生活。(1分)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创作背景:暂无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赏析: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的自叙性文字。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蒋捷世属宜兴望族。

      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无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个人资料: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阅读全文]...

2022-02-19 03:37:26
  • 《少年游·并刀如水》原文欣赏

  • 欣赏
  • 《少年游·并刀如水》原文欣赏

      《少年游·并刀如水》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下面是《少年游·并刀如水》的赏析,欢迎参考!

      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代: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译文

      情人双双共进果橙。破橙的刀具光洁,像清水那样澄澈;盛橙子的盘子明净,果蔬新鲜。美人端庄高雅,用她的纤纤细手亲自为心上人般破新橙。女子对男子的一片温情,男子怎能不知呢?室内,华美的帐幔轻轻低垂,袅袅的炉香是室内弥漫着暖融融的气息,彼此之间的柔情蜜意也似乎融化在这温馨的气息中了。他们相对而坐,男子陶醉在女子的笙曲中。夜深了,男子起身向与女子告别,女子低声问他:你现在哪里入宿呢?现在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外面寒风凛冽、路滑霜寒,很少有人行走,不如就别走了吧。

      注释

      ①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②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③幄:帐。

      ④兽烟: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⑤谁行(háng):谁那里。

      ⑥直是:就是这首词乃感旧之作。

      创作背景

      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宋徽宗赵佶听到李师师的艳名后,也来凑热闹,常微行到李师师家中。一次,周邦彦正和李师师亲昵,突然听说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之下,急忙钻到床下。赵佶满脸笑容的走进来,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橙子,亲手剥了,道:“师师,这可是从江南进贡来的,来,尝一口!”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虐调情、颠龙倒凤,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送给师师一表心迹:“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几天后,赵佶再度光临,听到师师演唱这首词,明白作者当天一定在屋里,顿时打翻醋坛问是何人所作。师师不敢隐瞒,只得道:“周邦彦词。”赵佶拂袖而去。

      《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代: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少年游·并刀如水》译文

      并州产的剪刀非常锋利,吴地产的盐粒洁白如雪,女子的纤纤细手剥开新产的熟橙。锦制的帷帐中刚刚变暖,兽形的香炉中烟气不断,二人相对着把笙调弄。

      女子低声地探问情人:今夜您到哪里去住宿?时候已经不早了,城上已报三更。外面寒风凛冽,路上寒霜浓重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了,街上已经少有人行走!

      《少年游·并刀如水》注释

      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

      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幄:帐。

      兽烟: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谁行(háng):谁那里。

      直是:就是这首词乃感旧之作。

      《少年游·并刀如水》赏析

      此词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下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实写,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者虚写,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全词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为后世历代词家所称赏。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两件简单的道具(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吴盐,吴地出产的盐。)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叶嘉莹:兽形的香)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向谁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少年游·并刀如水》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宋徽宗赵佶听到李师师的艳名后,也来凑热闹,常微服私访到李师师家中。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虐调情、颠龙倒凤,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

      《少年游·并刀如水》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集》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6-03 11:39:54
  • 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诗词赏析

  •   原文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鉴赏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两件简单的道具(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吴盐,吴地出产的盐。)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叶嘉莹:兽形的香)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

      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

      “向谁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阅读全文]...

2022-07-28 00:08:26
  •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今年春尽,杨

  • 苏轼
  •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笎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释⑴少年游:词牌名。⑵润州:今江苏镇江。⑶余杭门: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⑷“对酒”句:写月下独饮。⑸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汉避文帝刘恒讳改嫦娥。参考译文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赏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结尾三句是说,妻子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这个思妇的所思所念,是身为征人的作者所设想的,这样作者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若揭。词中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这一高超的艺术手法,与上片飞雪与杨花互喻的手法一道,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阅读全文]...

2022-05-16 10:49:19
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 - 句子
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 - 语录
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 - 说说
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 - 名言
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 - 诗词
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 - 祝福
最后一句是少年游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