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寻友不遇的古诗鉴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寻友不遇的古诗鉴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寻友不遇的古诗鉴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寻友不遇的古诗鉴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词鉴赏
原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韵译】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
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
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
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
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
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呢?“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似乎使我们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译文翻译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注释解释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带:*。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著花:开花。
扣门:敲门。
西家:西邻。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去:一作“出”。
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诗文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一五。下面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唐永德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陆羽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古诗词鉴赏-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 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 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 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寻隐者不遇的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整体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20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此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拓展: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拓展内容】
《寻隐者不遇》作文
唐朝末年,人才稀少。我奉皇上之命,去深山寻找徐隐君。
我翻山越岭,气喘吁吁。于是就在一棵千年古树上休息。阵阵冷风吹来,好似不清爽凉爽。我慢慢欣赏着这里的美景:这里有一座座连绵不断起伏的群连绵不断起伏的群山,有五颜色六的鲜花,有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树,还有一口口小池塘,里面流淌在清澈见底的水,能清清楚楚的映出人的影子。
这是时,突然迎面走来一位小孩。她他满脸稚气,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满脸笑容的走来,我问道:“这里有没有叫许徐隐君的人?”那小孩遗憾地看着我,摆弄着大脑袋,嘻嘻地笑着。随后,开口道:“你找我师傅啊!他去采药了,就在这座山上。”只是雾深不知道在哪条沟?我望这万丈高山,于是便走了。回家后我作了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
几年前,我的一位好朋友隐居起来成为了一位隐士。
今天,阳光明媚,我准备去拜访位好朋友,来到他隐居的大山里,走在羊肠小道上,我不禁高兴起来。因就要见到分别好几年的好朋友了。山里绿树成荫,五彩缤纷的鲜花漫山遍野。清脆鸟鸣声不觉于耳,潺潺的小溪清澈见底,许多不知名鱼儿在水里嬉戏。景色是那麽让人欣旷神仪,让人流连忘返。
我来到朋友家,在一棵巨大的松树下见到他的徒弟,便走上前去问到"请问师父在家吗?"小徒弟回答到"师父去采药了。""去哪里采药了?"在山里可是雾太大,因此不知道精确的位置。听了这话我本来高兴的心情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失望的心情。
我闷闷不乐的回到家,把今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了<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作文
一天,阳光明媚,山顶上云雾迷漫,几丝阳光照在大地上,林中的.草地上,数不尽的野花绽放出花朵,散发出沁人心肺的芳香。几只蝴蝶在林中飞舞,茂密的树林给这座山增添了一片绿色,鸟儿在林间啼叫着,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机。
贾岛走在石头铺成的山间小路上,闻着芬芳的花香,听着鸟儿动听的叫声,他完全陶醉在这山间的景色之中了,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他要拜访的那位朋友的家。一间不大也不小的茅草屋,周边围着一圈木篱笆,旁边长着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还有一个小孩子正拿着一根木棍和他的小狗嬉戏呢。贾岛走上前去,指着手问那个小孩,说:“小朋友,请问你家师傅在哪里呢?”小孩抬起头,上下打量着贾岛,说:“哦,你来得真不巧,师傅他不在家。”贾岛又问:“那么他在哪里?”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贾岛着急地问:“去哪里采药了?”小孩说:“就在这座山里面。”贾岛又问:“在山的哪里啊?”小孩回答:“山中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听了小孩子的话,贾岛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于是贾岛对小孩说:“给我向他问个好,带我以后再来。”
说完,贾岛便独自走下山了。
《寻隐者不遇》作文
寻隐者不遇 古诗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 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延伸阅读
贾岛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我国唐朝的一个著名诗人,早年因生活所迫,当了和尚。他热爱写诗,对诗作要求很高。作一首诗要化费很多功夫,一字一句去反复琢磨,为此还引发好多故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贾岛推敲的故事。
贾岛画像
有一天,贾岛骑驴夜里去看一位朋友李凝,朋友住得很远很僻静的地方,可是半夜到的时候,朋友不在家,他只好又向回走,由感而发写了首诗,这首诗叫做《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先是描述朋友家周围幽静的环境,到了“僧推月下门”这句时,贾岛拿不准用“推”还是“敲”,一边思索,一面还不停地用推敲手势来回揣模,非常的专心,不知不觉中,撞上官道上大官的仪仗队,被抓到官员面前,才如梦初醒。这个官员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韩愈,韩愈审问贾岛时得知贾岛撞上仪仗队的原因,就和贾岛一起讨论用词,最后韩愈提仪用“敲”字比较好,暗夜中的敲门声音响亮,更可以反应黑夜的静幽和客人的礼貌,贾岛连连称好,骑着驴跟随韩愈去他家做客,并从此成为了好朋友,一起讨论文学创作。
贾岛推敲的故事是我国一个非常传统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注重对字句的精练和准确。推敲的故事入选了小学生的课本之中,推敲这个词已经成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反复斟酌、比较,来更加准确生动表达作者本意的动词。
贾岛是唐代诗人,*也称他为瘦岛,是苦吟派的.创始人,他写诗一字一句都反复琢磨,很长时间才作一首诗,读自己的诗也会非常感动。他的一生非常坎坷,早年家贫做了和尚,因为推敲的故事遇到友人韩愈后,还俗后参加科举考试,多少年都考不中,后来得罪了皇帝,只做了一个很小的官,最后在贫苦中病逝。
贾岛著名的诗有二十首,篇篇都是那样直白而简洁,没有华丽语言,一下子就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他的《寻隐者不遇》,简简单单的几句对话就描给出来无影去无踪的道人形象。还有他的《忆江上吴处士》中景色的描写,一片凄凉秋色,和朋友分别,诗意悲切,表达了作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他的诗作《寄韩潮州愈》,表态了他对韩愈的崇敬之情,高山流水,情意深长。他的《题李凝幽居》诗作引发著名的推敲故事,诗意幽静,引人入胜。
贾岛的诗和他的生活紧密相关,他科举失利后,他非常地悲伤,前途一片暗淡,他写下了 《下第》诗 。 有时候贾岛也斗志昂扬,激情澎湃,他写下了《病鹘吟》和《剑客》《代边将》,《逢旧识》,但是他一生非常不得志,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抱负,只是空悲叹。
贾岛的诗写了人生的种种际遇,大多数是诉说人生的悲凉,但其诗风纯朴,意境悠长,读了让人不胜感慨。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为大家分享了寻隐者不遇 翻译,欢迎大家来欣赏!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词句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羡慕。诗中松树代表了高洁的精神,白云代表了洁身自爱的情怀。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飘渺的云雾,没有一个字写到隐士,但是每一个字都是在写隐士,也在写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憧憬和羡慕。全诗色调清新自然,色彩鲜明,青山、青松、白云,景物的描写很好地衬托出了隐士的特征。但是诗人却没有寻访到这位隐士,让我们也为他感到惋惜。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人物轶事
早年出家
贾岛的家乡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释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推敲由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差人把他带到韩愈面前。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听了,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没有闩,也不能鲁莽撞门,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写诗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夺卷忤宣宗
《寻隐者不遇》据说,贾岛及第后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唐宣宗微服出游,行至寺中,闻人吟诗,便循声登楼,见案上诗卷,便取来浏览。贾岛在后面,一手夺走。他不认识唐宣宗,便瞪眼嚷道:“郎君鲜食美服,哪懂这个?”事后十分紧张,伏阙待罪。朝廷给他一个长江县主簿的小官,将他贬出长安。唐代有两位诗人的作品,涉及此事。安奇诗云:“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李克恭诗云:“宣宗谪去为闲事,韩愈知来已振名。
还俗有约
寻隐者不遇古诗带拼音版
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带拼音版,考考你,看看你会不会读?
寻隐者不遇古诗带拼音版
xún yǐn zhě bù yù
寻 隐 者 不 遇
jiǎ dǎo
贾 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 下 问 童 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
言 师 采 药 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 此 山 中,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处。
诗意: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
清晨,阳光明媚,贾岛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寻访隐居在山上的朋友。
贾岛一边行走在山路上,一边欣赏着山中的风景:高大挺拔的樟树、参天耸地的白杨树、气势雄伟的银杏树一一印入眼帘。影影绰绰的群山像一位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到了山上,贾岛看见一位正在松树下捡柴的童子,快步走去,温文尔雅地问道:“童子你好,我是你师傅的老朋友,今日上山来拜访他,请问你师傅在何处呢?”童子赶紧站起来,向贾岛作揖,礼貌地回答道:“对不起,先生。我师傅刚刚去采药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贾岛失望极了,心想:哎,我跋山涉水来到此地,没想到最后只能败兴而归。突然他眼前一亮:如果我的朋友是在这座山上采药的话,说不定还能找到他呢。“那他在哪座山上采药呢?”贾岛怀着一丝希望问道,“就在这座山上。”童子用手指了指前面的山。
“那太好了,你带我去找他吧!”贾岛兴奋极了。“可是,山上云雾弥漫,师傅又行踪不定,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童子挠挠脑袋,不好意思地回答道。贾岛彻底失望了,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放弃了这次与老友见面的机会。
贾岛失落地向山下走去,可他转念又想:虽然这次没能见到朋友,但是,我知道了这位朋友救死扶伤,品格高洁,也不虚此行啊。想到这儿,他情不自禁地吟诵道: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父母早逝,他从小受教于屡试不第叔叔贾默,立志向学除了学*传统的经史外,他还勤学诗歌,拜多位大德高僧为师,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按说以贾岛的才学考中“进士”,应该很容易,但唐朝考试并非靠真实学问,大多靠朝中*举荐,因此,好多人李白杜甫王维等都没考中。贾岛从小立志考中“进土”,以报国荣身。然而他却屡试难中,这中间锗踪复杂的原因着实让他有些失望。贾岛很早便与佛结缘,并在早年出家做了僧人,并法号“无本”,后来在恩师韩愈的鼓励下重燃了当年报国荣家的想法,蓄发还俗参加应试。贾岛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得到人们喜爱,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说他生活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却很少写反应当时现实的诗,这一比杜甫差的太多了。这话有道理也有偏颇。杜甫生活也由盛转衰的时代,盛衰对比造成社会现像明显,杜甫处在人生盛年,经验学识都在鼎峰,写出好作品实属自然。贾岛从出生就遭社会动乱,父母双亡,一个小孩他除用学*来改变命运,他能做什么,到了成年想报国只能靠通过科举,做了官。才能施展抱负,这也是他还俗应试的原因,后来他果然做了一个小官,并且很成功,这也说明贾岛并非只是一个会吟风弄月的诗人。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带一股灵动飘逸的仙气,这和他人生经历和性格有很关系。不是同时代一般诗人可比拟的。
形象性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在创作时总是追求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形象,表达情感;二是作者总是通过种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通过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阅读古典诗词,无论是中考高考应试还是陶冶情操,学会分析和鉴赏诗词中的形象显得十分关键。
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古人云:诗言志。意思就是说,诗歌往往是重视抒*感的,但是,许多时候,作者的情感并不是直接抒发的,因而主体形象往往时隐时现,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客体形象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读诗,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鉴赏诗词中的形象,从而理解诗词中的思想和情感。
贾岛有一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从题目看,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了作者寻找隐者而不遇的事情,主要涉及三个人物形象——
一是寻者:
从题目和“松下问童子”可以推断出,寻者一定经过长途跋涉,才寻到山上松下,遇到童子,询问得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外”,因而“不遇”。
诗中对“寻者”的描写很不具体,但我们从“寻”字 和“问”字,可以体悟出作者寻“隐者”的急切心情,不辞辛苦,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足见其对隐者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钦慕而寻,寻而不遇,更突出其怅惘与渴望。而且仅仅四句诗,就写出了寻者流动变化的心情:满怀希望,焦急寻找——遇到童子,急切询问——寻而不遇,失望遗憾。
二是隐者:
诗中的隐者是寻的对象,并没有出现,所以诗中没有直接而具体的描写,但我们通过寻者的追寻和童子的只言片语,可以想象出这位隐者的形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与白云为伴,与苍松为侣,足见高洁之品格和超凡脱俗的风骨。
三是童子:
诗中的童子不是主要人物,但却是把“寻者”和“隐者”联系起来的关键人物,更是通过童子的回答来侧面描写隐者的关键人物,也是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事情结果的关键人物。他的“言师采药去”让我们知道了隐者的身份和所作所为,他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我们了解到隐者的生活、劳作的环境和“寻隐者不遇”的结果。
这三个形象,都是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刻画出来的,也就是诗中可以读出来的形象,可以称为客体形象。
但是,诗人写这首诗、刻画这样的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就要思考站在这些形象后面的,诗人形象,即主体形象。
这首诗中,“寻者”形象与诗人最为接*,实际上诗人假借诗中翻山越岭寻找隐者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其渴望拥有像隐者那样的生活和品行的心情。
所以说,作者,或者把“寻者”看作是作者,是诗的主体形象,诗词要表达的,就是他的思想情感,客体形象是表达情感的方法,是情感的载体。
寻友不遇的古诗鉴赏
表达怀才不遇的古诗鉴赏
寻影者不遇的古诗
寻隐都不遇的古诗
寻者不遇古诗的图片
古诗的寻隐者不遇
寻幽居不遇的古诗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关于寻友的古诗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报
寻隐者不遇古诗是谁的诗
不见的古诗鉴赏
寻人者不遇古诗是哪代的
寻影者不遇古诗的拼音
循环播放寻隐者不遇不遇的古诗
寻人者不遇古诗的讲解
寻隐者不遇是写山的古诗吗
春日寻友的古诗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的图片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停顿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总结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及注释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朗读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写法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诗情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书写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注音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楷书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