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雨的古诗古原草送别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雨的古诗古原草送别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雨的古诗古原草送别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雨的古诗古原草送别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意思1】 野火烧不尽草原上的野草, 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起来。以原上草喻别情,将无形的思念变为具体的形象。想象别致,感情强烈。同时还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具有普遍意义。
【意思2】芳:指草,草的美称。晴翠:阳光照耀下的嫩绿色。
此联的意思是:远处的芳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沐浴在 阳光下一片青绿,连接着荒野的古城。后用来描绘荒草满古道的景 色;也用来表示送别时的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
【赏析1】“向远方伸展的野草,长满了古老的道路; 在晴朗天气里,一片青翠一直连接到荒凉的城堡。“远芳侵古道” 常用来形容古老的道路上长满了野花野草。诗中洋溢着无限野趣,别有一番幽美情韵。
【赏析2】伸向远方的葱郁的芳草,爬到了古老的 道路之上;青翠碧绿的野草,连接着遥远的荒芜的城池。“侵”字,写 尽古原野草之繁茂,而“接”字,则写出古原的无垠。一片郁郁葱葱、 广阔无边的草原景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古道”与“荒城”又给诗 句增添了古朴的风味。诗句造语精巧别致,意境旷远。
注: 芳,芳香,这里指野草。侵,侵入、侵占。晴翠,在晴时 阳光照射,野草现出碧绿之色。
【应用】芳草长满了伸展向远方的古老的 道路; 沐浴着阳光的一片青翠, 直连到荒凉的城堡。语出唐·白居 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远芳侵 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用以形容花草长满 道路的景色。◇ “远芳侵古道,晴 翠接荒城。” 在阳光下,还是一片 鲜明的绿色接连着古城,和山脉、 河流一起,构成了西安的自然环 境。(周沙尘《原上探宫访陵》)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离离: 野草茂密的样子。②王孙: 贵族后代,此指出门远游的人。③萋萋: 草茂盛的样子。
【鉴赏导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为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市)。他的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相传老妪能解。他一生作诗三千余首,讽喻诗最有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篇用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相传作者写此诗时,年仅十六。诗名中“赋得”是“赋”诗得“题”的意思。
【鉴赏】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 “草”,荒原上生长着茂密的青草,岁岁枯萎又年年新生。熊熊野火也烧不尽它,只要春风一吹,它的生命便会复苏,并以迅猛的长势重新覆盖大地。诗人抓住了原上草 “枯”“荣”“烧不尽”“吹又生”的特点,向人们展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诗的五、六句虽继续写古原草,但重点落在了“古原”上,以引出送别题意。古原上草的清香弥漫可嗅,沐浴着阳光的绿草连接着远处的荒城。这里“古道”“荒城”紧扣文题中的“古原”。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题意,又要送一位好朋友离去了,再看一眼茂盛的野草,它似乎也充满了无限的离情别意。诗人说别情,深沉而不悲伤,表现出了他开朗积极的情怀。
【鉴赏要点】
[1]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情景交融。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意思】 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却烧不死它的生命,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就顽强地新生。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题】
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古原:古代著名的*原。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鉴赏】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 “赋得”二字。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 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 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首句 “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其功用,却未可轻看。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由原草之荣而想及其枯,原是很自然的对比联想, 但说 “枯荣”而不说 “荣枯”, 又有作者的用意。以 “荣”字作结, 不仅为了叶韵,似亦意在表明, 本诗所要重点歌唱的对象, 正是由 “荣”字所表征的原草的无限生命力。循着 “枯——荣”的脉络, 第三、四两句诗对原草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野火烧”,其焰烈烈可见; “春风吹”,其声呼呼可闻。“烧”而 “不尽”,野火之虚弱本质已现;“吹”而 “又生”,春风之温润强劲与原草之坚韧性格、强大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 固可逞威于一时,然一旦春回大地,原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会顽强破土,勃然吐绿。如果说诗的首句重在摹写原草之貌的话,那么这两句则重在传达原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画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与性格。曾有人认为,刘长卿命意相似的诗句 “春入烧痕青”在艺术上较 “野火”二句为佳。其实即以艺术性而论, 白诗无论在境界的阔大, 风力的遒劲,气韵的生动等等方面,都显然优于刘句, 尽管后者也自有其风致。可以说, “野火”二句气势不凡,形神兼备,确属千古佳句。还应指出,原草的精神,其实不仅为原草所独具,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精神。由于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精神,原草形象遂潜在地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它后来在*现代革命斗争中常被赋予的那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正根源于此。
第三联,在进一步具体表现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笔调暗转, 引入送别情意,并为送别备下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里,有仿佛从天边飘来的清香 ( “远芳”), 有一直铺向远方的秀色 ( “翠”), 有明媚的光亮( “晴”), 更有鲜明的动感与丰饶的情趣 ( “侵”)。“接”与 “侵”再度点染出原草的蓬勃生气, “古道”与“荒城”则在暗传着送别的意绪。诗人就是要在这样一派辽阔壮美、生机盎然、诗意浓郁的古原春色之中去送别他的友人。第四联再一次扣住题面, 并正面描写送别。“王孙”, 贵族, 借指诗人的朋友。“萋萋”, 草盛貌, 此以春草之盛喻别情之 “满”。一般认为,“萋萋”语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诗中系衬托送别的愁情。更有人认为,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乃是“令人断肠的佳句”。其实,由于此诗与《招隐士》在整个情感色调上迥异,似不必将两个 “萋萋”作硬性的牵合比附。联系全篇来看,诗人的别情似乎并不见怎样的 “愁”, 更不 “令人断肠”, 反倒显得开朗而积极。这一点,观下自明。
在此诗的流传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四句妇孺尽知,且能背诵, 并常常误以为即是全诗,后四句则不那么为人所知。据传说,唐代名士顾况就曾因激赏此诗前二联而为白 “延誉”,使白 “声名大振”。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此诗是由关联甚少或者结构松散的两个部分拼凑而成?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首先, 前二联咏草, 形神兼备, 神完气足, 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其脱离全诗而广为流传, 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诸全篇,前二联实际上与后二联意脉紧属,情调一致,浑然一体。首句 “离离原上草”, 虽是即目所见,却潜藏着多向发展的可能。其后或咏草或送别,都入其笼罩之中。可谓一句统领, 二水分流。然二水又非全然分流。诗的后半部分, 写 “古道”却不显悲凉, 写 “荒城”却不觉凄清, 写 “别情”却不带愁绪,就与其前半部分密切相关。诗人那饱满开朗的别情,正与伸向天边的芬芳晴翠的古原春草互相谐调映衬; 而 “远芳”的弥漫与 “晴翠”的无边, 又是直接根源于原草那万劫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与性格,亦可说正是这一精神与性格的形象写照。于是, 情满古原, 绿遍古原, 春漫古原, 盎然生机, 无尽诗意, 全诗就在这样一种情思色调上达到了完全的浑融统一。
此诗首状原草之貌,继摄原草之魂,复绘古原春景,结以古原送别,真是一波三折,联联翻出新意。而其景其思其情, 又无不息息相关,互相映衬, 完整一体。诗而至此, 实不愧为 “赋得”体中上品, 亦不愧为*千年诗史中的一流佳作。金人王若虚在 《滹南集诗话》中写道: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 入人肝脾, 随物赋形, 所在充满, 殆与元气相侔”。可以说,《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正集中体现出了白诗的这一艺术特色。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3、枯:枯萎
4、荣:繁荣茂盛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江陵愁望有寄》
唐·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春山伴路图》
明·唐寅
欲往何处觅雅训?巍巍昆仑皆惊愤。
风里鲲鹏欺大鸟,雨中雏燕竞轻俊。
今朝我欲乘风去,大展雄才高万仞。
横扫天下邪与恶,一泻君子千古恨。
4、《雪岳读书图》
明·萧云从
圣书万卷任纵横,常觉心源极有灵。
狂笑惊散四方客,大怒偏向虎山行。
不畏腥风吹血雨,豪歌一曲万里晴,
独自遨游何稽首?揭天掀地慰生*。
5、《寒江独钓图》
宋·马远
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知交何须同生根?
垂泪一别人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
6、《长恨歌》
唐·白居易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7、《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别州民》
唐·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8、《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周啸天)
《送别》古诗王维
《送别》这首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下面来欣赏欣赏。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此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此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作者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中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作者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中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的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作者介绍】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但是,因为如此拆分,意思变成了浑身上下脏的很均匀。尽管如此,但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关于送别古诗(精选100句)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送别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3、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4、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6、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8、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9、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10、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4、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8、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10、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1、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2、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3、春来未有不阴时。
4、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5、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6、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7、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8、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
9、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
10、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1、触目凄凉多少闷。
2、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3、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
4、别离滋味浓于酒。
5、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6、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沈浮。
7、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8、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9、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10、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1、为*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5、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7、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9、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背景:
白居易生于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年),正是杜甫逝世后一年。考中进士前,写了大量讽喻诗,然而在做官后,就积极做官,不再写这类诗了。
白居易也与隐居有关。古代隐士之“隐”分三种,大隐、中隐、小隐。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而中隐是什么呢?所谓中隐,其实就是领着朝廷的俸禄,但是不做事,处于闲散状态。朝廷实在需要做事,那就露一露脸,剩下的时间就是属于自己的。因为解决了“财务问题”,就有大把时间写诗、读书、作画,过一过“隐居”生活了。说实在的,古代的隐居大多数都是如此,像陶渊明那样的真隐居,反而是少见的。而白居易就是中隐的代表。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首是白居易早期作品,却是名作。他自己编在“未应举时作”的一些诗中,宋朝人曾记录过关于这首诗的故事:
白居易在长安,曾以他的诗卷去向当时的前辈诗人顾况请教。顾况一看他的名字,就说:“长安百物昂贵,居住在这里可不容易啊!”这句话表面上好像是因白居易的名字而开个玩笑,但也无意中流露出一点轻视这个后生小子之意。及至看到白居易这首诗,他很赞赏“野火烧不尽”一联,他就说:“能做这样的诗句,在长安居住下去也不难。刚才的话,我是说着玩的。”这个故事,不一定可信,因为有人考证出,白居易和顾况没有会面的机会。
赏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确是佳句,好在它是一副对仗极其工稳的流水对。既刻画了原头春草顽强的生机,又可以用作各种比喻。这是有高度比兴意义的诗句,但是接下去两句颈联却大不高明。“远芳侵古道”就是“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只有一个概念,犯了合掌之病。宋人诗话里已有人批评过了。诗虽然主要是咏古原草,但它是为送别而作,所以结句要运用春草王孙的典故,点明送别之情。
写在后面:
这首诗因为实在有名,且内容浅显,所以值得赏析的地方并不多,反而是作者的几个相关的故事更有意思。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关于送别的古诗》,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关于送别的古诗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5、《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6、《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7、《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8、《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9、《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10、《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11、《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12、《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13、《山中相送》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14、《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15、《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16、《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17、《赋得暮雨送李曹》
古诗雨的古诗古原草送别
古诗送的草原草送别
贼的古原草送别古诗
古诗付的古原草送别
赋的草原草送别古诗
震的草原草送别古诗
复原古的草送别古诗
复的古原草送别的古诗
复古的原草送别古诗
今天学的古诗是古原草送别吗
古诗赋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词解
贱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中心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诗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来历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全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图画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作者
赋的湖草原送别古诗意思
首古诗草原送别带拼音的
赋的草送别古诗
赐的草送别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歌场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中心句
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的古诗
草原送别古诗中的反义词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中的名句是
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忆江南的古诗
古诗赋的古元草送别
神仙句子
快乐采摘的心情句子
关于萤火虫的唯美句子
释然的句子经典语录
感恩朋友的最经典句子
形容兄弟情深的句子
感慨时间过得快的句子
蓝天白云的唯美句子
时过境迁感慨的句子
描写帅哥外貌的句子
昙花固然美丽补充句子
一步一个脚印励志句子
后悔的句子
骂人的英语句子
安全感的句子说说
形容小宝宝可爱的句子
友谊不散的古风句子
令人心痛到心碎的句子
人品与做人的底线句子
关于手的好句子
唯美简短的句子
怀念已逝母亲的句子
亲情做人太假的句子
希望对方过的好的句子
关于跑步的励志句子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
形容不忘恩情的句子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形容很累很疲惫的句子
简单的快乐唯美句子
描写老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