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赋的草送别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赋的草送别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赋的草送别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赋的草送别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注释】
①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②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③远芳:草香远播。
④ 侵,侵占,长满。
⑤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⑥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⑦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大意】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意思1】 野火烧不尽草原上的野草, 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起来。以原上草喻别情,将无形的思念变为具体的形象。想象别致,感情强烈。同时还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具有普遍意义。
【意思2】芳:指草,草的美称。晴翠:阳光照耀下的嫩绿色。
此联的意思是:远处的芳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沐浴在 阳光下一片青绿,连接着荒野的古城。后用来描绘荒草满古道的景 色;也用来表示送别时的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
【赏析1】“向远方伸展的野草,长满了古老的道路; 在晴朗天气里,一片青翠一直连接到荒凉的城堡。“远芳侵古道” 常用来形容古老的道路上长满了野花野草。诗中洋溢着无限野趣,别有一番幽美情韵。
【赏析2】伸向远方的葱郁的芳草,爬到了古老的 道路之上;青翠碧绿的野草,连接着遥远的荒芜的城池。“侵”字,写 尽古原野草之繁茂,而“接”字,则写出古原的无垠。一片郁郁葱葱、 广阔无边的草原景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古道”与“荒城”又给诗 句增添了古朴的风味。诗句造语精巧别致,意境旷远。
注: 芳,芳香,这里指野草。侵,侵入、侵占。晴翠,在晴时 阳光照射,野草现出碧绿之色。
【应用】芳草长满了伸展向远方的古老的 道路; 沐浴着阳光的一片青翠, 直连到荒凉的城堡。语出唐·白居 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远芳侵 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用以形容花草长满 道路的景色。◇ “远芳侵古道,晴 翠接荒城。” 在阳光下,还是一片 鲜明的绿色接连着古城,和山脉、 河流一起,构成了西安的自然环 境。(周沙尘《原上探宫访陵》)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离离: 野草茂密的样子。②王孙: 贵族后代,此指出门远游的人。③萋萋: 草茂盛的样子。
【鉴赏导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为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市)。他的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相传老妪能解。他一生作诗三千余首,讽喻诗最有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篇用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相传作者写此诗时,年仅十六。诗名中“赋得”是“赋”诗得“题”的意思。
【鉴赏】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 “草”,荒原上生长着茂密的青草,岁岁枯萎又年年新生。熊熊野火也烧不尽它,只要春风一吹,它的生命便会复苏,并以迅猛的长势重新覆盖大地。诗人抓住了原上草 “枯”“荣”“烧不尽”“吹又生”的特点,向人们展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诗的五、六句虽继续写古原草,但重点落在了“古原”上,以引出送别题意。古原上草的清香弥漫可嗅,沐浴着阳光的绿草连接着远处的荒城。这里“古道”“荒城”紧扣文题中的“古原”。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题意,又要送一位好朋友离去了,再看一眼茂盛的野草,它似乎也充满了无限的离情别意。诗人说别情,深沉而不悲伤,表现出了他开朗积极的情怀。
【鉴赏要点】
[1]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情景交融。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3、枯:枯萎
4、荣:繁荣茂盛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喵一下,本诗题目中“赋得”,就是“写得”的意思。古代科举考试时,如果限定题目,考生们就不用再另起题目了,统一在规定的题目前加上“赋得”二字,表示是应试之作。这首诗便是白居易以“古原草送别”为假想题目写的练*作品。
大概是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前往京城长安准备科举考试,为了拿高分,将自己的练*作品,交给当时的名士顾况请求点评指导。
估计是看多了模拟练*的诗作,顾况老师开始时并没太在意,当他读到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叹,跟小白同学说,“居易啊,以你的才气,就不用怕京城物价高、房价贵了,正像你的名字指出的那样,以后在此安居,将会很容易。”
凭着这首应考练*诗,虽然还没有参加考试,白居易的诗名已经在大唐长安城传播开来。果然,三年后,白居易就中了进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此句中的“离离”为茂盛之意。那原野上茂盛而繁多的青草,一年又一年地枯萎和繁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来,岁岁荣枯的野草是“真金不怕火炼”,野火烧掉了它的身子,却不能烧毁它的根,春风一来,又很快长满了原野。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芳,是远处带有芳香的青草。晴翠,指在晴日照耀下更加青翠的野草。古道和荒城,切合了题目中的“古原”二字。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从汉代淮南王刘安门客,淮南小山作品《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一句化出。“萋萋”一词跟“离离”一样,也用来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王孙,不是特指诸侯王的孙子,跟“公子”一词一样,都是用来表示对人的敬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古人没有手机和网络,或许不经意的一别就是永别,难免送别时更加悲伤,而那“离离萋萋”的原野青草,恰好可以形象表达出,这种绵绵不绝的离别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白居易〔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注释:
赋得:指定的诗题列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首诗是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主,所以加了“赋得”二字。
离离:形容春草长得极繁茂。
远芳:遥远的芳草。
侵:渐侵、渐*。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被送的人。
萋萋:草长茂盛的样子。
赏析: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上,我为你送别,看到萋萋芳草,年年岁岁,枯了还复青,野火再列,春风细寸里,生命也会轮回。亲爱的朋友,此去几时回?遥远的古道弥漫着温馨的草香,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翠绿连接荒域,在这样的时刻目送你远去,心中充满离别之情。以草写离情,巧妙妥贴,令人想起“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的咏叹,也使人产生“离恨如春草,更深更远还生”的共鸣。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导航】
白居易从小学*异常刻苦,加上天资聪颖,16岁时他就决定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而一般的人20几岁才有这个胆量。
按照当时通行的做法,考生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会将自己*日比较满意的诗*成卷轴,在考试前拿给有地位的人看,以求推荐。这种做法,时人称之为“行卷”。
白居易找的人叫顾况,是一位颇有名望的诗人。顾况拿过这个后生的诗集,看到上面“白居易”三个字,不禁调侃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长安这里,米价正是贵的时候,你在这里居住恐怕不容易哟——何况白居易!
随后,顾况开始翻阅起来。当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赞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亦。”意思是,有这个水*,在长安居住也是容易的。于是为之宣传,白居易因此诗名大振。
“赋得”二字,指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古原草送别”,把野草与送别联系在一起,可以追溯到《楚辞》里的句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那么,这首让白居易一举成名的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野草茂密葱茏,覆盖在古老的大地上。春去冬来,小草滋生蔓延,又枯萎凋零,生命看似那么的短暂而脆弱。
不过,纵然是那燎原奔腾的野火,肆虐大地,烧尽一切,它的茎、它的叶均化为灰烬,但是,只要春风吹来,那赤赭的土地上,一样会生机盎然,翠绿一片。
纵横蔓延的野草啊,覆盖了古老的驿道;阳光下的青翠,一直伸向遥远而荒颓的城墙。
朋友即将离去,依依惜别之心,犹如那漫山遍野的野草,铺天盖地,无休无止。
一方面是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另一方面,离别之情又是那么的难以抑制。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斩不尽、锄不绝、烧不死,就如南唐李煜所言: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至此,漫天的野草与浓郁的离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把真挚的情感赋予生动的形象之中,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无怪乎清人范大士会在《历代诗发》中说:极*淡,亦极新异,宜顾况之倾倒也!
【韵译】
古原幽幽
青草连绵茂密
秋风肆虐
大地渐渐枯萎凋零
来年春天
又见蓊郁生意
世世代代
生生不息
纵然是地下的野火
摧毁了它的身躯
春风一到
又可绿达天际
你看,
那翠绿的身影
蔓延上古老的驿道
绿色的波涛
掩映荒废的城池
再次别离
思念的心
犹如那无边无际的野草
随君远去
无休无息
《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
⑴赋得:指定、限定的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据宋人尤袤《全唐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 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此是应考*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赋的草送别古诗
赋的草原草送别古诗
古诗赋的古元草送别
古诗赋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的古园草送别古诗配画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词解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诗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图画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来历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作者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全文
赋的湖草原送别古诗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歌场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中心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古诗
谷建芬的古诗赋得草送别舞蹈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中的名句是
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忆江南的古诗
赋得古诗草送别诗中的反义词
赐的草送别古诗
古诗送的草原草送别
震的草原草送别古诗
古诗三百首赋的古源送别
贼的古原草送别古诗
古诗付的古原草送别
复原古的草送别古诗
复古的原草送别古诗
复的古原草送别的古诗
古诗草是送别友人的吗
唐诗丶的古诗草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