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令的古诗

关于逐客令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逐客令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逐客令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逐客令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 语录(2k+) 说说(2) 名言(483) 诗词(69) 祝福(2k+) 心语(146)

  • 逐客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逐客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逐客令,源自战国时期秦王嬴政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逐客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原文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译文

      正逢有个韩国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以开凿河渠灌溉田地为名义,不久被发现了。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诸侯各国来侍奉秦国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大王)把诸侯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l李斯也在被商议驱逐的'名单中。李斯就上书:……秦王于是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国终于吞并了天下,推尊秦王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

      额外介绍

      【成语】: 逐客令

      【拼音】: zhú kè lìng

      【解释】: 秦始皇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二位如再喧哗,不独耽误娇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

      【举例造句】: 你再不走,我就下逐客令。

      【拼音代码】: zkl

      【*义词】: 逐客之令

      【反义词】:

      【歇后语】:

      【灯谜】: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常与“下”连用

      【英文】: marching orders

      【故事】:秦国的大臣中,有一些不是秦国人,而职位很高,名声很大,人们叫他们客卿。秦始皇时,国相卫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吕不韦因罪免职,韩国人水利专家郑国也出了问题。秦始皇对于客卿怀疑起来,便下令逐客。郑国为秦国主持开凿了一条灌溉渠,就是郑国渠,它把泾河水从云阳经三原、富丰、蒲城,同洛河连通起来(都在今陕西省境)。兴修水利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后来发现;郑国为了要削弱秦国的军事力量,才积极帮助秦国修渠的,目的在于消耗秦国的人力和财力。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认为上当了,就纷纷劝秦始皇逐客。逐客令就这样发布了。当时,楚国人李斯也在秦国为客卿,担任长史的官职。他上书秦始皇,反对逐客,列举了秦国历史上一些客卿的功绩,说明逐客是不明智的政策。秦始皇认为李斯说得有理,便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后来李斯还升任为丞相。从此,凡主人对客人不表示欢迎,催他离去,就叫下逐客令。

    [阅读全文]...

2022-06-26 18:04:48
  • 谏逐客书翻译及原文(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 一、背景介绍: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公元前 246 年)(《史记·李斯列传》)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王嬴政下令驱逐

    客。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二、文本分析: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游:外出求学或求官。

    间:离间。

    请一切逐客:请逐一切客。

    议:商议,讨论。

    过:犯错误。

    ➢ 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

    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

    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

    之西面事秦,功施( )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

    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

    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也。

    并:合并,吞并。

    殷:盛,众多。【引】富足,富裕。。

    用:任用。

    服:穿(衣服)。【又】佩戴。

    获:猎得禽兽。【又】俘获,缴获。

    举:攻下,占领。

    治:治理得好,太*,与“乱”相对。

    拔:攻取。

    制:禁止,遏制。

    施:蔓延,延续。

    负:愧疚,对不起。

    却:推辞,不接受。

    内:通“纳”,收容,接纳。

    ➢ 秦穆公任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五人——霸西戎。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秦惠王任用张仪——连横。

    秦昭王任用范雎——杜私门。

    ➢ 秦国逐渐兴盛壮大的四个关键节点,都是因为秦王重用了客。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 )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 )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 )騠( )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 )之珥( )、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 ),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致:招引,引来。【引】取得。

    随、和:随侯珠与和氏璧。

    纤离:马的名字。

    鼍:扬子鳄,也叫“猪婆龙”。

    傅:通“附”,附着,靠*。

    玑:不圆的珠子。

    珥:用珠玉做的耳饰。

    搏:拍,打。

    髀:大腿。

    ➢ 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

    [阅读全文]...

2022-06-12 10:24:21
  • 逐客令文言文启示(以谏逐客书为话题写议论文)

  • 启示
  • 何谓逐客,先来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客卿文化,天下动荡大争,各个诸侯国相互倾轧,相互攻伐,在各个领域展开竞争,如军事,经济,民治,吏治等。而人才的竞争成为竞争的核心,各国君王为延揽人才,从各国求贤,待士如己出,孟夫子有言:“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可想而知士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而一旦被君王看重,封官,赐银,赐地,赐美女绝不吝惜,这极大的刺激了人才的流动性和士子们入仕为官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出一种客卿文化,即一国士子,可以到任何一国去任职谋仕,来去自由,这就是所谓的客卿。逐客就是驱逐客卿,驱逐非本国的官商士民等。而秦王发“逐客令”驱逐客卿,

    大概原因有二:

    (一)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发展成超强帝国,一家独大,也同时成为各国士子寻求发展的首选之地,赢政尚未亲政之时,由吕不韦任丞相,全面摄政,为彰显秦国威势,仿战国四公子养客三千,吸引天下士子来秦国效力。然而后期吕不韦卷入嫪毐(lao ai)叛乱,其人得太后宠幸,秽乱后宫,后又起兵叛乱,这都与吕不韦有直接关系。而赵太后和吕不韦都是秦王赢政最信任的人,一个是相父,一个是母亲,闹出这么大的丑闻,对秦王刺激很大。吕不韦、嫪毐都是外来户,并且在秦国掀起了如此巨大的*,这为后面逐客埋下了伏笔。

    (二)天下各国眼看秦国一日强于一日,灭国之战行将开始,各国惶惶不可终日,其中韩国因其术治的传统,异想天开使出让秦国疲弱的“疲秦计”,即派遣本国水工郑国(郑国实乃水家大师),建议秦王修郑国渠(当时还不叫郑国渠)三百里,以此耗费秦国国力,从经济上拖垮秦国,延缓秦国对各国的攻势。然此计后被秦王识破,引起朝野震动,贵族宗*同建议驱逐外邦臣民,即“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而秦王竟然毫不犹豫就同意这一荒唐建议,颁下了“逐客令”,这跟吕不韦和太后的刺激也有一定关系。

    在这驱逐大军里,就有李斯,然李斯少有大志,师学荀子,学帝王之学,其才能已在秦国崭露头角,正当秦王亲政之初,准备一展身手之,逐客令出,这对他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早在李斯落魄之时,就写过关于“仓廪之鼠与茅厕之鼠”各自生存环境的对比,因此他深深明白*台的重要性。所以他意识到,必须谏阻秦王,撤销这一荒谬绝伦的政令,所以就有了这篇不朽的《谏逐客书》。

    文章开宗明义,就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然后以秦朝四代雄主用人之道,指出逐客令的愚蠢性。秦国得以今日,全在用客,正所谓“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相信始皇帝看到这里就已经明白这一政令何其荒唐。

    第二部分接着写秦国宫室到处置他国之宝,后宫充他国之美女,难道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当秦王看到“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估计已经羞红了脸,丢人丢大发了,如此武断,如此轻率,岂能担当一统六国之重任。

    到最后更是进一步指出,逐客的危害性,“资敌损民,虚内怨外,国危矣”,这是要断送国家的前途啊。此时的秦王可以说醍醐灌顶,完全冷静了下来。随后就撤销了逐客令。也就有了后来一统天下。

    李斯以雄辩的文笔,远大的目光,写下这一篇千古为之传诵的佳作,不仅是保住了自己的前程,更是挽救了秦国,一篇文章能够定国安邦,真是叹为观之。作诗以记之:

    逐客令文/莫书

    韩国用间以疲秦,始皇一怒逐客卿。

    六国才士多为客,一时秦国乱纷纷。

    上蔡士子雄文谏,四代雄主求客诚。

    资敌损民内外怨,荒唐逐客终以申。

    原文:

    第一、开宗明义,以四君用客之道明逐客之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第二、重他国之物,轻他国之客,非制诸候之术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三、逐客之害,资敌损民,虚内怨外,国危矣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阅读全文]...

2022-01-04 06:32:53
  • 《约客》古诗鉴赏

  • 文学
  • 《约客》古诗鉴赏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约客》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成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④处处蛙:到处是青蛙。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南宋群贤小集》本)。

      译文

      黄梅时节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这时已经是半夜了,朋友却没有如约到来,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

      赏析

      首句“黄梅时节家家雨”,交待了当时的环境。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其时细雨绵绵,正所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泄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仿佛“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心情异常恬静安祥。

      “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人的注意力从霏霏淫雨,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远远**,此起彼伏的片片蛙声,正是这处处蛙声,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试想,如非心如止水,神游物外,而是焦灼烦躁,何以知微渺“虫声”今夜“新透绿窗纱”?

      再看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我猜想,书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结论,多半便依了这句。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来,倘是你我,当然不免焦灼。但这是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之一,人称“鬼才”的赵师秀。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曾任上元县主薄,筠州推官。他虽寄身仕宦,但失意消沉,常与僧道同游山水之间,向往恬静淡泊的生活,甚至还想与陶渊明一样“归寻故园”(《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他死后,江湖派巨子戴复古作《哭赵紫芝》,说他是“东晋时人物”。当不致于“有约不来过夜半”便焦灼不安吧?

      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理解“闲”字的。我是这样想,“闲敲”之“闲”,应当仿佛我们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赵师秀也便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阅读全文]...

2022-07-12 13:23:34
  • 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讲解:《谏逐客书》

  • 语文
  • 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讲解:《谏逐客书》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讲解:《谏逐客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逐客书》

      《作家作品》

      李斯,战国时楚国人;对于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其散文长于说理,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载于《史记-李斯列传》。

      “书”这里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重点)

      《主旨》

      要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注释1,理解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重点)

      本文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纳客而成就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列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该重物轻人,并从理论上面说明逐客与纳客的利害关系,从而指出逐客是不利于秦国事业发展的,逐客是错误的。

      《疑难词句》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私下;过:错误)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以:因此;殷盛:富足;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3、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获:俘获;举:攻取;治强:富强)

      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散:使——散;从:合纵;西面:面向西;施;延续)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当初假使;却:拒绝;内:纳)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跨:统一;制:制服)

      7、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让:排斥;择:选择;就:动词,成就;却:推却;明:光大)

      8、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动词,使——建功立业)

      9、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使——来)

      10、强公室,杜私们。(杜:杜绝)

      《全文翻译》

      我听说官吏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从前秦缪(穆)公征招贤能之士,从西方西戎那里招来了由余,从东方楚国宛地选用百里奚为相,从宋国接来了上大夫蹇叔,任用来自晋国的丕豹为大将,公孙支为大夫。这五位贤人,并不是秦国土生土长的,但秦缪公任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在西方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办法,移风易俗,百姓得以财富增多,国家得以富庶强大,百姓乐于为国家服务,诸侯亲*并服从(秦国),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扩大了千里国土,国家至今安定富强。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把黄河、伊水、洛水一带的土地收归己有,向西吞并了巴和蜀,向北占有了上郡,向南攻取了汉中,!收服了少数民族,控制了鄂地和郢都j伺东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据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使它们面向西方臣服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魏冉的帅印,放逐了同母弟华阳君,巩固了王室,杜绝了豪门权贵的专权,逐渐吞灭诸侯,使秦国完成称帝的大业。这四位国君,都凭借的是客卿之功。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如从前四位君主拒绝这些宾客而不接纳,疏远不使用他们j这样就使秦国得不到富强的结果,秦国也就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罗致昆仑山的美玉,拥有了随侯之珠、和氏之璧,悬挂着夜明珠,佩带着太阿剑,骑上千里马,竖立翠凤彩旗,设置灵鼍大鼓。这几件宝物,没有一件是秦国出产的,可是陛下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允许存在的话,那么,夜光璧就不会用来装饰朝廷;象牙做的器具就不会成为您赏玩喜好之物;郑、卫两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您的后宫;千里骏马就不会充盈在您的马棚;江南的金、锡就不会作为您的器皿;巴蜀地区的颜料就不会用来彩绘您的朝廷;用来装饰后宫,充满堂下,心情愉快的让您赏心悦目的美女,如果一定是秦国土生土长的才可以容纳的话,那么镶着宛珠的簪(的美女,嵌着珠玑的耳环(的美女),穿着东阿丝绸(的美女),织锦绣花装饰(的美女),就不会来到您的面前;并且随着世俗的变化,打扮得更加时髦风雅、美丽苗条的赵国女子就更不会陪伴在您的身边了。那些敲击瓦罐,弹竹筝,拍大腿高唱呼呜呜来使耳朵痛快的声音,是秦国真正的音乐,而《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这样的乐曲,都是别国的音乐。如今丢开那敲打瓦制的乐器而去欣赏《郑》、《卫》的音乐,放弃弹筝而采用《韶虞》二《武象》等古典乐曲,这样做是为什么呢?只是为了眼前的舒服痛快,适于观赏罢了。现在选择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使用,不论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人就得离开,凡是外来的人都要被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轻视的是人才。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做法。

      我听说国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强大人力就多,武器精良士卒就勇敢。所以,泰山不嫌弃泥土,才能够成为那样高大;河海不舍弃细流,才能够变得那样渊深;做国君的不排斥普通百姓;才能够发扬他的德行。土地没有东,西,南,北的区别,人民没有本国外国韵界限,一年四季的生活都充足美满,连神鬼都会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如今却抛弃百姓去辅助敌国;驱赶客卿去帮助其他诸侯国建功立业,。使天下有才能的人退缩不前,不敢奔向西方,停止脚步不敢迈人秦国,这种做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借武器给仇敌,送粮食给强盗一类的行为呀。

      许多物品不产于秦国,但可视作宝物的东西却很多;有才能之士不出生在秦国;但忠于秦国的能人却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增加了仇敌的力量:对内造成自己的虚弱,向外和诸侯结下了怨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国家不危险,是不可能的。

      《学*要点》

      本文第二段分析:采用归纳法,从历史上说理。以秦国历史上四个国君纳客而成就帝业注意:要记住四个秦国的国君的名字及事情。

      本文第三段分析:从现实说理。先用大量事实铺陈秦王爱的“物”全不是秦国出产的,与秦王用人上排斥客卿进行对比,然后指出重物轻人与秦王统一天下的目标相悖。

      正反对比的论证说理方法。

      第二段: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君以“客之功”是正面论述,与“向使”的反面推理,构成对比;

      第三段:对物的“非秦者爱”与对人的“为客者逐”构成对比;

      第四段:“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与秦的“弃黔首以资敌国”构成对比;

      全文都是以纳客之利来对比逐客之害。

      铺陈的写法(用铺陈写法,更大量运用排比句完成)

      第二段:“西取”“东得”“迎”“来”:“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

      第三段:更是铺陈秦王喜欢珍宝,美色,音乐。

      《重点段落分析》

      1、文章第二自然段。

      划分层次。

      分为两层。第一层“昔穆公求士——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证明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建功立业的事实。第二层,驱逐客卿是不对的。

      论证方法。

      第一层是归纳法,第二层是对比法。

      所列举的四位秦国国君任用客卿的侧重各是什么。

      穆公争霸,孝公变法,惠王扩张,昭王安内。任用客卿各有侧重,有利突出客卿的多种作用。

      2、文章第四自然段。

      这段的中心论点。

      论述了逐客之害。

      划分层次。

    [阅读全文]...

2022-05-23 03:04:41
  • 谏逐客书的排比句

  • 写作
  • 谏逐客书的排比句

      排比句是我们在语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巧妙的运用排比句能够为文章带来许多好处。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谏逐客书的排比句,欢迎阅读!

      谏逐客书的排比句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2、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3、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4、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相关阅读:优美排比句大全

      1、爱心是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爱心是彩虹,永远最漂亮,爱心是快乐,能助人为乐,爱心是太阳,照亮了全世界。

      2、没有时光的约定,只有心香一瓣,素骨清肌。风的曲调,记忆在时光的路径上纷纷扬扬,一枚红叶怀想佛祖慈悲的恩典。

      3、梅花真洁白啊!像冬天里的雪花;梅花真美丽啊!像翩翩起舞的天鹅;梅花真坚强啊!像个英勇的战士。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4、瀑布飞快地冲下,像一匹银缎,又如一条轻纱,风一吹,如烟似雾,水珠似一朵朵白梅,微雨似地落着。

      5、秋天像妈妈的手,抚摸我们的脸;秋天像一个故事,讲述着收获的情景;秋天像刚刚睡醒的娃娃,精神十足!

      6、秋,是一首诗,清高孤傲;是一缕泉,冷酷不羁,是永远飞翔的白鹤。

      7、阳光如同天的炉火,燃烧起五月的天地,空气中弥漫着红枣、豆沙、蛋黄和竹叶的清香。哦!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临了。

      8、生活里,亲情把我紧紧包围,不管发生什么,都有亲情在保护我,我真得就要在这浓浓的亲情里,融化,融化。

      9、池塘真小啊,小得让你感觉它像一只鱼缸;池塘和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草和小鱼儿;池塘的景色真美啊,美得仿佛那是一幅美丽的画。

      10、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

      11、阳光,就是乌云缝隙中的一缕暖阳;阳光,就是寒冷中捧在手中的一杯热奶茶;阳光,就是夜里温暖的被窝;阳光,就是有你牵着手一起走!

      12、梦想是水,浇出生命的苗;梦想是苗,长出生命的树;梦想是树,开出生命的花;梦想是花,结出生命的果!

      13、阳光是世界上最光明,最美好的东西。阳光代表着一种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在一行行发人深省的字里行间,阐述着阳光的心灵。

      14、拥有友情,就拥有了一份理解和支持;拥有友情,就拥有了一份快乐和温馨。

      15、难是检验尺,检验人的品质;磨难是加速器,推动人成长,磨难是智慧源,增进人的精神财富。

      16、亲情像春日微风,轻柔不张扬;亲情像夏日小雨,丝丝添凉爽;亲情像秋日枫叶,红火满心房;亲情像冬日暖阳,温暖散光芒。

      17、母爱如春风,沐浴着世上的每一个人;母爱如细雨,洒落到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母爱如彩虹,抚*那泪光的每一个创伤。

      18、幸福是沙漠里一眼清澈甘甜的泉水,幸福是黑暗中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幸福是夏日里一*沁人心脾的微风。

      19、爱心是一滴水珠,能滋润人的心灵;爱心是一个太阳,能照亮人的道路;爱心是一股清泉,能洗涤人的道德。这个可以吗?

      20、时间是什么?时间是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时间是一架天*,它能称量奋斗者成果的重量;时间是一架穿梭机,它能带我们遨游历史长河。

      21、菊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菊花没有梅花的迎霜傲骨;菊花没有梨花的纯洁无暇。因为自古以来它是花之隐士。

      22、梦想是春天的绿,娇嫩脆弱充满新意;梦想是生命的水,给人希望润物无声;梦想是天边的风,来去匆匆追之不及;梦想是凋零的叶,滋养大树迎来新生。

      23、母爱是一束阳光,感觉到的想到的都是热热的!母爱是一首田园诗,悠遥清净;母爱是一幅山水画,自然清新;母爱是一首歌,婉转深情。

      24、当小草吐绿时,当鲜花盛开时,当小鸟歌唱时,我知道,春天来了。

      25、感恩磨难,他锻造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感恩磨难,他淘汰了一个个骄奢淫逸的“心肝宝贝”;感恩磨难,它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26、幸福是发自内心的一抹微笑,幸福是情不自禁的一声呼叫,幸福是忘乎所以的舞蹈,幸福是自我原创的歌谣。

      27、桃李芬芳是师者的幸福,儿孙满堂是长者的幸福生活温饱是穷人的幸福,海枯石烂是爱人的幸福。

      28、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29、落叶翻,风吹乱,多少心事在雨天,停滞在路边,窗外雨依旧成帘。

      30、我们在错误的时间相遇,在正确的时间却又分开。走的最急的是最美的景色,伤的最深的'是最真的感情。

      31、阳光像似害羞的少女,不轻易暴露她的笑颜,一旦出现,就充满火辣辣的味道,把尘封几个季节的气息,蒸发在空气里酝酿,染绿了这个季节的希望。

      32、梦想,犹如一阵风,吹向未来;梦想,犹如一艘船,飘向远方;梦想,犹如一盏灯,点亮明天。

      33、温暖的春风吹化了残雪,吹绿了树枝,吹蓝了天空,吹得河水也泛起了笑容!

      34、母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母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母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秋天的果。

      35、时间是一阵清风,它能帮助我们吹散心头的愁云;时间是一场细雨,它能协助我们洗去心头的杂质;时间是太阳,它能带给我们无比的温暖和光芒。

      36、成功是路標,召喚我邁步向前;成功是號角,鼓舞我永不停步;成功是彩虹,風雨後才會出現。

      37、清爽的秋季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凉爽的秋风亲吻着林海,饱满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五味子的红艳,松塔的浅绿,山葡萄的润黑,榛蘑的微黄,五颜六色的炫丽如一首鹿鸣鸟啼的山歌,赞美讴歌着林区的秀美。

      38、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生活是一首诗,充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

      39、阳光是我灿烂的笑脸,洒落着对你爱情的热烈;春风是我温柔的话语,诉说着对你不变的誓言;花儿是我美丽的心愿,绽放着对你奔腾的情怀。爱你永远!

      40、七月,已尽,徒留一地繁华;八月,未央,惟剩满眼淡然。拾一缕岁月,拼凑断章残句,那一怀微笑里,辉映的是郁郁葱葱的恬淡。

      41、菊花在秋天傲霜怒放,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看!那花儿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大的像团团彩球,小的像盏盏精巧花灯。

      42、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43、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理想的火炬;青春,是人生之花的蓓蕾。

    [阅读全文]...

2022-03-03 11:34:12
  • 与时令节日的的古诗句

  • 节日
  • 与时令节日的的古诗句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3.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 困人天气*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7.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9.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甫《寒食二首》

      10. 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1.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1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4.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5.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6.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7.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1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9. 满城风雨*重阳——宋.潘大临《断句》

      20. 腊后花期知渐*,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阅读全文]...

2022-06-15 18:25:53
  • 胡令能小儿垂钓古诗

  • 胡令能小儿垂钓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胡令能小儿垂钓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胡令能

      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作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作者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作者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阅读全文]...

2022-07-29 04:55:28
  • 客至唐杜甫古诗全文(客至古诗翻译及赏析题目)

  • 杜甫
  •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不久之后,友人崔明府来访,杜甫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下了《客至》一诗,原文如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草堂南北,春水环绕,只见群鸥日日飞来。诗人在浣花溪畔定居下来,心也随之安稳了下来。于是,诗人有足够闲适的心情来欣赏春天的景致。一个“皆”字写出春水涨溢的场面;“春水”引发人们对河*风光的无限遐想;每日而来的鸥鸟暗示着环境的幽静。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一方面感到闲适,一方面又略感孤独,毕竟没有人来,于是就期望有人能上门做客。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被落花铺满的小路未曾因为客人的到来而打扫,今天我家的大门因为您的到来而打开。从结构上来讲,这一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花径”一句承接上联,由房舍前后的风景写到门前小路的场景,因无人来访,所以不扫花径;“蓬门”一句启下,大开蓬门,因今日有客,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因为距市场很远,不方便采购,只有很简单的菜肴;因为家中贫穷,只能拿以前没有过滤的酒来招待客人。友人来访,诗人凑不够三道菜,拿不出一瓶新酒,从表面看,原因分别是“市远”“家贫”,实际更深层的原因是诗人与崔明府是君子之交,他们的交往不在乎物质,无关乎利益,不关心社会地位……他们更在意的是不是志趣相投?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我们很乐意与邻居的那位老翁相对而饮,隔着篱笆叫他来饮未喝完的酒。两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的气氛相当热烈。这时,诗人提议把邻居老翁叫来一起喝酒,把这份喜悦与邻居分享,一方面可见邻里关系的融洽;另一方面也可见出诗人和朋友的不拘小节。至此,诗人的兴致达到顶峰。

    诗人的朋友崔明府是县令,而诗人杜甫当时的身份是布衣。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在意身份地位、没有利益交换……他们结交,原因只是发自内心地想和他交朋友而已,是真正意义上的君子之交。从杜甫和崔明府两人的友谊中,我们看到了友谊最美好的模样。

    [阅读全文]...

2022-05-04 22:05:15
  •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

  •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阅读全文]...

2022-07-23 23:47:39
逐客令的古诗 - 句子
逐客令的古诗 - 语录
逐客令的古诗 - 说说
逐客令的古诗 - 名言
逐客令的古诗 - 诗词
逐客令的古诗 - 祝福
逐客令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