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

关于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00) 语录(30) 说说(29) 名言(6) 诗词(935) 祝福(2k+) 心语(334)

  •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赏析

  • 元曲
  •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赏析

      《沉醉东风·渔夫》是元曲作家白朴的散曲作品。这支小令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情怀,也流露出对社会不*的愤慨。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双调·沉醉东风·渔父》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赏析一

      白朴的这首〔沉醉东风·渔夫〕通过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小令意象艳丽、境界阔大,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曲共七句,可分为四层: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为第一层,交代渔夫活动的环境。这开篇的两句,对仗工整,“黄芦岸”对“绿杨堤”,“白苹渡口”对“红蓼滩头”。这里,作者对景物的选择煞费苦心,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物。同时,作者对这四种意象颜色的选择也是匠心独运;黄、白、绿、红四种颜色相互映衬,不仅色彩鲜艳明丽,而且点出此时的时令是秋天,为下文的“秋江”做了伏笔。短短两句,作者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秋江盛景图:秋江浩淼,江岸上黄色的芦苇在秋风的吹拂下飒飒作响,堤坎上青青的杨树昂首挺立。不远处,渡口旁的白苹长得十分茂密,滩头的红蓼红得艳丽。好美的景色啊!这环境,正是垂钓的好处所,这时节,也正是垂钓的好时候。

      第二层“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写渔翁驾一叶扁舟垂钓江上,但并非他一人。他虽没有伍员那样的刎颈之交(渔父)与之为伴,可他有许多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它们率真自然,深契渔翁的心境。可这些“忘机友”是怎样的朋友呢?

      第三层“点秋江白鹭沙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渔翁是以白鹭沙鸥为伴的,它们才是他的“忘机友”。这里虽然只有一句话,蕴含却很丰厚。“点”字用如动词,非常巧妙,形象地交代了白鹭、沙鸥在江面上飞掠、嬉戏的情形,描绘出的意境很阔大:在一望无际的浩淼的江面上,渔翁驾一叶扁舟,垂钓于此。舟舷两边,白鹭奋飞、沙鸥翔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看到渔详、友好的态度,或许还会落在渔翁的船头上,对着渔翁发生几声悦耳鸣叫。这个友白鹭、侣沙鸥的渔翁是那样的恬适、安详。与鸥鹭为伴,过恬淡的生活是许多文人渴望达到的生活境界,李白有“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的话,黄庚在《渔隐》诗中写道:“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鸳盟。”

      最后两句是第四层:“傲**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让那些富贵之人空羡慕吧,过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是一个一字不识的烟波钓徒。和渔翁比起来,那些达官贵人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最后的两句,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荣利的蔑视和甘心恬淡安谧生活的情怀。

      实际上,像曲中所描写的渔翁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现实中的渔翁未必敢在万户侯前那么傲岸,曲中的渔翁乃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我们知道,白朴自幼经历金元易代的变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金亡后,他怀有“满目山川之叹”,和诸遗老肆情山水、逃避世事。他曾写过一组(中吕·阳春曲〕《知几》,以*实的叙述、议论手法表现他远祸全身、诗酒悠游的处世态度,本曲通过对理想中渔翁友白鹭、侣沙鸥的自由生活的描写,形象地表明作者对远离官场的隐逸生活的赞美和追求。

      由于这首小令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由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因此倍受元代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喜爱。卢挚曾模仿这首小令(卢白二家本为至戚,或为唱和之作),作过〔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乘舟。[歹带]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鹭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间,伯子公侯。”主意与此曲一致,甚至好几个句子都直接来自此曲。

      艺术上,这首小曲语言清丽,风格俊逸,精心择词又不露痕迹,描绘的景物鲜艳明丽,意境阔大,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是元散曲中的上品。

      赏析二

      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然而仅仅看出这一层,未免辜负了作者的苦心。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你看到“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相映成趣,难道不会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吗?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真令人羡慕!

      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适宜。你看吧,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生动!用“秋”字修饰“江”,点明了季节。一个“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究竟指什么呢?细玩文意,那正是指“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

      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我们知道,白朴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间万户侯”。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古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

    [阅读全文]...

2022-06-24 02:09:02
  •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赏析

  •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

      年代: 元 作者: 白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曲写渔父在大自然里愉快地生活的情趣,比之那些达官贵人还要自由自在。为是作者寄情山水,不愿做官的思想反映。

      【刎颈交】谊深挚,可以共生死的朋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司马贞索隐:“崔浩云:‘言要齐生死,断颈无悔。’”《后汉书·廉范传》:“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想着我罢职辞朝,曾与赵盾名为刎颈交。”亦省作“刎颈”。参见“刎颈”。

    整理:zhl201611

    [阅读全文]...

2022-03-26 01:00:34
  •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赏析

  • 远城市人稠物穰①,*村居水色山光。熏陶成野叟情②,铲削去时官样③,演*会牧歌樵唱。老瓦盆边醉几场④,不撞入天罗地网⑤。

      达时务呼为俊杰⑥,弃功名岂是痴呆?脚不登王粲楼⑦,手莫弹冯讙铗⑧,赋归来竹篱茅舍。古今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1]

      注释

      ①人稠物穰(rang):人口稠密,物品丰富。

      ②“熏陶”句:感染和陶冶成为老农民似的情性。野叟,野老,老农。

      ③时官样:时髦官员的模样,流行的官僚架势。

      ④老瓦盆边:粗陋的陶制酒器。这是元曲中*用的词语。

      ⑤天罗地网:喻法制森严、危机四伏,无法逃出官场中设置的陷阱。

      ⑥“达时务”句:《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固有俗语:“识世务者为俊杰。”达:通晓。

      ⑦王粲:汉未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西京丧乱,他避难荆州,投靠刘表,未被重用,于是作了一篇《登楼赋》抒发自己久客异乡,才能不得施展所产生的思想情绪,主旨仍是对功名的热衷。

      ⑧手莫弹冯讙铗:冯讙在孟尝君家里作客,没有得到重视,于是弹铗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有了鱼,又说“出无车”;有了车,又说“无以为家”。他自然也是追求功名富贵的。

      译文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住在山水风光的乡村,不知不觉有了老头子的情怀,把当官的烙印都消除了,学会了民歌野曲,端着老瓦盆和几个农夫喝碗小酒,再也不投身那天罗地网的官场。发达了被人唤作俊杰,放弃了功名就要被叫做痴呆吗?不学那王粲登楼,冯讙弹琴,他们只是追求功名,辞官归隐竹篱茅舍,古今只有陶渊明是真俊杰,不为那五斗米折了腰。

      赏析

      首先,用喧器热闹的都市与清幽恬适的村庄比照(明比)。都市的富贵繁华,没有给予作者优越的舒适感,反而觉得自己像久在笼中的鸟,失去自由,失去乐趣,失去本性,而竹篱茅舍,环山傍水的宁静村庄,天然无雕饰,极具诱惑,人在这里可以无拘束无忧虑,心情舒畅地过着淳朴的生活,虽则“带月荷锄归”,不无辛苦,甚至“饥来驱我去”,难免饥寒,但日子过得踏实,过得充实。乡野清幽淡雅的环境很适合作者生活,更是他找到精神解脱的地方,故“*村居水色山光”,是说自己要投入到新环境新生活中去。此外,处在元末乱世的作者,能做到“远城市人稠物穰”,足见他是一位敢于改变自己,对自由生活有所追求的士大夫。通过城乡生活的对照,展现的不仅仅是环境氛围的差异,更是作者的勇气。

      其次,用污浊险恶的官场与清新优美的田园比照(暗比)。作者曾以“苍蝇竞争,黑蚁争穴”形容当时官场的腐朽,表达厌恶之情;而对清新幽静的田园则描述到“居山林”,“看青山,玩绿水”……充满着喜悦之情。感情的色彩差异,折射出他对生活价值的取向,官场的生活已让他厌倦,并说出“急流中勇退是豪杰,不因循苟且”,表明退出仕途的决心,而那“采黄花,摘红叶”,“随分耕耘”,“演*会牧歌樵唱”的田园生活令他神往,于是他主动地选择“绝念荣华,甘心恬淡”的道路。他乐田躬耕,是为了最终能够摆脱官场的“天罗地网”,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歌咏隐逸,“老瓦盆边醉几场”,庆幸自己身心得到了*。在两种境界的对照中,展现的不仅仅是作者摆脱羁绊而获自由的幸福之情,更是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

      最后,用虚假多变的“时官样”与纯真率真的“野叟情”比照(暗比)。作者对归田前的“官样”和归田后陶冶成的“野叟情”怀有憎恶和喜爱的不同感情。但这前后感情和态度的变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以行动来表现作者思想本质的改变。这体现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一是从官场来到乡村,环境变了,自己的生活作风也要彻底改变。清除官场中的*气,就是不迎合,不依附,不伪装,不再察言观色地行事,与随波逐流的坏*气彻底决绝;去掉官吏的架子,就是把身上沾有的号发施令、指手画脚的官僚作风去掉,回归“野叟情”,亲*“野叟情”。所以,“铲削去时官样”暗示作者的人格和尊严没有丢失。二是种地求食,生活在自己的田园———学会“牧歌樵唱”,享受悠然之后;“竹几藤床,草舍柴门”,怡然简朴的生活……熏陶成野叟老农的性情。由此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脱胎换骨及叛逆精神。

      摆脱束缚而流露的欣喜之情,在于表明作者具有积极的追求精神和改变自己的勇气;为归田村居生活而深感自豪,在于表明作者具有纯朴的人生价值和安贫乐道的思想。这是心灵的净化,是高唱人生新旅途新生活的真情流露。

    整理:zhl201610

    [阅读全文]...

2022-06-02 07:37:12
  • 《沉醉东风》原文翻译

  • 古诗文
  • 《沉醉东风》原文翻译(通用7篇)

      沉醉东风的作者是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一作一斋),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醉东风》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沉醉东风·送别

      朝代:元朝|作者: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前程万里。

      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

      翻译/译文

      相隔咫尺的人就要天南地北远远分离,转瞬间花好月圆的欢聚就变成月缺花飞的悲凄。手拿着饯行的酒杯,眼含着惜别的泪水。刚说一声“保重身体”,心中悲痛极了教人难以割舍。“好好地去吧,祝愿你前程万里!”

      注释

      ①双调:宫调名,沉醉东风是这个调子的曲牌。

      ②霎时间:一会儿。黄庭坚《两同心》:“霎时间,雨散云归,无处追雪。”花飞:花飘,花落。晁补之《行香子·梅》:“向未开时,愁花放,恐花飞。”

      ③阁着:噙着,含着,阁,同“搁”。

      ④将息:调养、休息的意思。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⑤痛煞煞:表示痛苦的样子。亦作“痛设设”。

      ⑥好去者:安慰行者的套语,犹言“好走着”。马致远《要孩儿·借马》套:“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

      ⑦“忧则”句:担忧的是夫妻分离。则,犹现代汉语中的“只”。元曲中的“只”多作“则”。鸾凤,旧时用来比喻夫妇。卢绪《催妆》诗:“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⑧俏冤家:对所爱的亲昵称呼。

      ⑨害则害:病虽病。害,病。则,这里作“虽”讲,下句的“瘦则瘦”同。意即病虽病,也甘心被他折磨。

      ⑩孤帏绣衾:孤单的罗帐,绣花的被子。

      ⑾怕则怕黄昏到晚:李清照《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从其词意中点化出来。

      沉醉东风

      张养浩

      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注解]

      沉醉东风:原作共八首,除最后一首有题外,余皆无题,为一组,每首皆以“因此上功名意懒”为结句,分述作者对功名心灰意懒的种种原因。这是第二首。

      班定远飘零玉关:班定远指东汉名将班超。他留守西域三十一年,战功卓著,官至西域都护,被封为定远侯。晚年思乡,上疏乞归,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飘零玉关”即指此。玉关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

      楚灵均憔悴江干:楚灵均指屈原。他字灵均,被楚顷襄王放逐至江南“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见《史记.屈原贾谊列传》)江干,即江边。

      李斯有黄犬悲:李斯,上蔡(今属河南)人,曾助秦始皇吞并六国,官至丞相。秦始皇死后,又辅佐二世继位。后为宦官赵高所嫉,诬他谋反,被腰斩于咸阳。他临刑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兔,岂可得乎!”(见《史记.李斯传》)

      陆机有华亭叹:陆机,西晋著名诗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随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义,被执时“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见《晋书.陆机传》)

      张柬之老来遭难:张柬之,唐武后时因狄仁杰的推荐而受到重用,官至宰相。后又佐唐中宗复位有功,被封为汉阳郡王。不久被武三思构陷,被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司马,又流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当时已八十多风,终于忧愤而死。

      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苏子瞻指北宋诗人苏轼,字子瞻。他因与王安石等*政见不和,一生多次被贬。曾先后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今广东惠阳东)、儋州(今海南儋县西北)。

      [译文]

      班超远离家乡飘零在玉门关,楚大夫屈原被放逐容颜憔悴游荡在江边。李斯临刑哀伤他不能再行猎牵黄犬,陆机被执有再也听不到故乡华亭鹤唳的感叹。那张柬之年过八十还被贬遭难,把个大诗人苏轼远远地贬到边地四、五番。就因为这些我对功名心灰意懒。

      原文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译文

      雨过之后就分畦种瓜,天旱时就引来水浇麻。几个种田的老人在一起,讨论一些关于种植庄稼的话题,用大大的瓦盆盛酒来过日子,醉的时候就感觉乾坤如此之大。任凭他高柳清风我也一样的睡觉。

      注释

      畦:田垠。

      田舍翁:种田的人。

      卢挚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沉醉东风·渔父》原文

      黄芦①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②滩头。虽无刎颈交③,却有忘机友④,点⑤秋江白鹭沙鸥。傲杀⑥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⑦。

      注释

      选自隋树森编《全元散曲》

      ⑴黄芦:与白苹、绿柳、红蓼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白苹: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⑵红蓼(liǎo):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⑶刎颈交:刎,割;颈,脖子。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

      ⑷忘机友:机,机巧、机心。忘机友即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

      ⑸点:点点、数,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阅读全文]...

2022-07-24 14:33:19
  • 《沉醉东风·渔夫》原文及赏析

  • 学生
  • 《沉醉东风·渔夫》原文及赏析

      《沉醉东风·渔夫》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下面是这首元曲的介绍,欢迎参考!

      沉醉东风·渔夫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翻译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蘋花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数那些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赏析

      这支曲子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点染出一幅清丽无比的秋江图。然而这仅仅是表层,作者还另有深意。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看到“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相映成趣,就容易联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蘋”“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令人羡慕。

      沉醉东风.渔夫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钉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写作背景]

      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所以,此曲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作者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了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不识字的渔夫,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在任何黑暗的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

      [注解]

      忘机友:彼此之间没有欺诈之心无所顾忌的朋友。

      烟波钓叟:又称烟波钓徒,指唐代诗人张志和,他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译文]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他们就是那些点缀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瞧不起那些达官贵人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阅读全文]...

2022-06-14 20:53:37
  • 沉醉东风赠妓朱帘秀古诗词

  • 沉醉东风赠妓朱帘秀古诗词

      古诗原文

      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

      译文翻译

      这帘儿是湘江岸的翠竹加锦丝绦织就,这帘儿是南海中的明珠用红绒线穿成。无论是在淡月下掩映,还是在清风中立身,它都不沾飞花,隔断红尘。它像一片自由的彩云,无牵无挂,能屈能伸,涉历了多少朝云暮雨,却不着一点印痕。

      注释解释

      朱帘秀:元初著名的青楼女演员,朱姓,行四,以演杂剧著称。朱帘秀为其艺名,亦作“珠帘秀”。其与当时的文人名士交往密切,除胡祗遹外,王恽、卢挚、冯子振、关汉卿都作有散曲赠她。

      朝云暮雨:战国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述楚怀王梦巫山女子伴寝,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因以作为男女交合的喻称。

      诗文赏析

      切合姓名咏物志感,是诗词曲赠人之作的常法。如苏东坡《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侍儿胜之:“天然宅院,赛了千千并万万。说与贤知,表德元来是胜之。今来十四,海里猴儿奴子是。要赌休痴,六只骰儿六点儿。”“赛了千千并万万”、“海里猴儿”(双陆胜采名)、“六只骰儿六点儿”(掷骰胜采)都含“胜之”的意思。该篇即围绕“朱帘秀”三字生发,从珠帘的禀质、环境、阅历及所显示的风神步步写来,贴切于物而影合于人。

      曲中的暗示、双关,意味悠长。如“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以“江边翠竹”之秀、“海上明珠”之贵配上锦织绒穿的精致,合映出朱帘秀的色艺双全;“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既暗点朱帘秀寄身“风月场”的`处境,又表现出她的脱俗厌嚣,纤尘不染。末二句从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句境化出,又兼具“高唐云雨”典故的风情意味,显示了朱帘秀婉娩风流,而又勘破情关的秀慧形象。从一挂帘子开掘出这样多的浪漫色彩,足见作者的艺术功力。

    [阅读全文]...

2022-06-05 23:03:50
  • 在古诗中沉醉作文

  • 【精】在古诗中沉醉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古诗中沉醉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绚丽如彩虹般的,那梦幻如魔术般的,那峻峭如高峰般的,是古诗,是我们身边的古诗,怀着一颗*静的心去细细体味,就会沉醉其中,沉醉于那美妙的古诗中。

      (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国土遭元军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下岌岌可危,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虏,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军,犹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的遗憾自己没能在军事上获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如今路过了伶仃洋,触景生情,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痛苦和悲愤是难以名状的。最终,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己命运作出了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以死明志,以死报国。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劲吹,雪花飞舞,忽然间宛如春风一夜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一向迎风招展的红旗却硬硬的`垂落着,不能翻动,旗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天气如此寒冷,一切都显示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诗人和朋友分别时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真是依依不舍,“去时雪满天山路,”只见白茫茫一片,路也看不见,这一路可怎么走啊!

      (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暮春时节,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时候,可是诗人赋予落花以生命和感情,花儿虽凋零但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还要回到养育过它的泥土中去,化作春天的土壤,来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还乡就好像是花朵凋零,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下一代的成长出力。

      古诗,是绚丽的,是梦幻的,是深厚的,令人沉醉其中,无尽的沉醉……

    [阅读全文]...

2022-02-02 05:26:34
  • 鹿柴古诗加拼音

  • 鹿柴古诗加拼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鹿柴古诗加拼音,希望对你有帮助。

      鹿柴(zhài)

      唐·王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阅读全文]...

2022-07-27 18:15:11
  • 古诗竹里馆带拼音

  • 古诗竹里馆带拼音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竹里馆带拼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zhú lǐ guǎn

      竹里馆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dàn qín fù zhǎng xiào 。

      独 坐 幽 篁 里, 弹 琴 复 长 啸。

      shēn lín rén bú zhī,míng yuè lái xiàng zhào 。

      深 林 人 不 知, 明 月 来 相 照。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阅读全文]...

2022-04-19 11:15:42
  • 梅花古诗的拼音

  • 梅花
  •   《梅花》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的同时也反应出了诗人幽冷倔强的性格。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líng hán dú zì kāi

      yáo zhí bù shì xuǎ

      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朝代:宋代

      作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拓展阅读

      《梅花》教案

      【设计意图】

      寒冷的冬季,是各种花草树木枝叶枯萎凋谢的季节,而“梅花”却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生长特别旺盛。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着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为了培养孩子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特设计了古诗《梅花》的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电影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美工区用吹画、点画的形式制作梅花。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延伸活动中还预设了吹画、手指点画等操作活动,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阅读全文]...

2022-02-17 00:34:56
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 - 句子
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 - 语录
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 - 说说
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 - 名言
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 - 诗词
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 - 祝福
双调沉醉东风这首古诗的拼音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