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吃饭的古诗词

关于小儿吃饭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小儿吃饭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小儿吃饭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小儿吃饭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74) 说说(322) 名言(4) 诗词(9k+) 祝福(94) 心语(1)

  • 小儿垂钓的古诗

  • 文学
  • 小儿垂钓的古诗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儿垂钓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小儿垂钓

      作者: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阅读全文]...

2021-12-23 03:40:02
  • 含有饭字的古诗词 带饭字的诗词名句

  •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全文》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佚名《行行重行行》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林逋《咏秋江》

    过头饭好吃,过头话难听!——《增广贤文·下集》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随园诗话·卷十三》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思得贤佐,日中忘饭,可谓明君矣。——《说苑·君道》

    好饭不怕晚,趣话不嫌慢。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李白《戏赠杜甫》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尉缭子·战威》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佚名《十五从军征》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水浒传·第十回》

    路上有饥人,家中有剩饭。——《增广贤文·上集》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赵鼎《寒食》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佚名《十五从军征》

    夜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笑林广记·讥刺部》

    旅饭二年无此味,故园千里几时还。——张耒《春日》

    铺床拂*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韩愈《山石》

    冷饭好吃,冷语难受。

    讨饭三年懒做官。

    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蒋捷《贺新郎·兵后寓吴》

    锅头饭好吃,过头话难说。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杜甫《清明二首》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柳宗元《柳州峒氓》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杜甫《醉时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王维《饭覆釜山僧》

    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杜甫《可叹》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郑遨《伤农》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宋自逊《蓦山溪·自述》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

    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乔吉《折桂令·寄远》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王维《饭覆釜山僧》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五》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吴伟业《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一》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杜甫《赠李白》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佚名《孤儿行》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秦嘉《赠妇诗三首》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元好问《倪庄中秋》

    [阅读全文]...

2022-02-28 17:01:13
  • 古诗小儿垂钓

  •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5、苔:苔藓植物。

      6、借问:向人打听。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8、应:回应,答应。

      9、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阅读全文]...

2022-02-28 21:08:37
  • 小学的古诗词

  • 小学,写作
  • 小学的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的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送别诗: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唐·王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唐·王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二、思乡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白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逢入京使》唐·岑参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唐·张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元·马致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闻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唐·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西江夜行》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唐·杜甫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随园诗话》清·袁枚

      三、节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宋·王安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唐·林杰

    [阅读全文]...

2022-04-16 15:35:25
  • 小年的古诗词

  • 小年,文学
  • 小年的古诗词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年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除夜》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除夜》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除夜》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江外除夜》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不是多岐渐*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除夜》成彦雄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

      《除夜有怀》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方干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

      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

      《元会》曹植

      初步元祚,古日惟良。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白居易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

      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丁卯元日》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客中小年四首其一

      林光〔明代〕

      岁月不肯住,看看又小年。诗穷残腊后,杯引大江前。

      乐事思南土,閒情寄短篇。夜来风势恶,惊徙五更船。

      小年

      文天祥〔宋代〕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小年夜

      吴与弼〔明代〕

      虚堂明烛小年时,子弄瑶琴父咏诗。

      会得心中无事旨,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年二首其一

      林光〔明代〕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

    [阅读全文]...

2021-11-30 14:51:34
  • 诗名含有饭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饭字的诗词

  • 昨日饭金城观今日饭石田驿

    王十朋〔宋代〕

    城纵是金非愿得,田虽有石尚堪耕。欲随秋雁荡中去,却向杜鹃啼处行。

    饭覆釜山僧

    王维〔唐代〕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饭牛歌

    宁戚〔先秦〕

    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沧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毂布单衣裁至骭,清朝饭牛至夜半。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

    出东门兮厉石班,上有松柏兮青且兰。粗布衣兮缊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当与尔适楚国。

    饭罢戏作

    陆游〔宋代〕

    南市沽浊醪,浮螘甘不坏。

    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

    轮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

    欲赓老饕赋,畏破头陀戒。

    况予齿日疏,大脔敢屡嘬?

    杜老死牛炙,千古惩祸败。

    闭门饵朝霞,无病亦无债。

    蓦山溪·饭蔬饮水

    辛弃疾〔宋代〕

    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甚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病来止酒,辜负鸬鹚杓。岁晚念*生,待都与、邻翁细说。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

    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

    王维〔唐代〕

    三贤异七贤,青眼慕青莲。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

    上人飞锡杖,檀越施金钱。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

    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

    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

    舍北行饭

    陆游〔宋代〕

    饭饱逍遥信所之,芡塘蔬圃遍游嬉。

    梧楸凋落风高後,瓜瓠轮囷雨足时。

    犬喜人归迎野路,鹊营巢稳占低枝。

    晚来嬾复呼童子,自掩柴门上扊扅。

    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

    陆游〔宋代〕

    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荞畲粟杂沙碜,黑黍黄穈如土色,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即今归卧稽山下,眼昏臂弱衰境逼,新粳炊饭香出甑,风餐涧饮何曾识?我岂农家志饱暖,闭户惟思事耕织;征辽诏下倘可期,盾鼻犹堪试残墨。

    家父约端约饭端约以疾辞乃作古风并送腊梅

    蔡戡〔宋代〕

    诗仙逸气舒长虹,一洗万古凡马空。五车蠹字勤且攻,不肯区区辨鱼虫。雪中鹤氅如王恭,谁能低唱深帘栊。年来何事怯霜风,闭门索句鸣笙镛。新诗为我开愁容,退避岂敢争词锋。君不可屈真卧龙,小窗独坐时一中。故折金蓓赠我翁,绝胜桃杏漫山红。君诗当得碧纱笼,此花宜侑琉璃钟。走笔寄谢仍匆匆,昏暮叩户惊隣东。

    题漂母饭信图

    黄庚〔元代〕

    国士无双未肯臣,汉皇眼力欠精神。筑坛直待追亡后,不及溪边一妇人。

    [阅读全文]...

2022-02-15 02:32:38
  • 胡令能小儿垂钓古诗

  • 胡令能小儿垂钓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胡令能小儿垂钓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胡令能

      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作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作者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作者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阅读全文]...

2022-07-29 04:55:28
  • 小儿垂钓古诗的诗意

  • 诗意
  • 小儿垂钓古诗的诗意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儿垂钓古诗的诗意,欢迎阅读!

      【原文】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侧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怕得鱼惊⑦不应⑧人。

      【注释】

      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②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③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④莓:一种小草。

      ⑤苔:苔藓植物。

      ⑥借问:向人打听。

      ⑦鱼惊: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⑧应:回应。

      【译文、诗意】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回应路人。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5-25 01:49:31
  •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 古诗小儿垂钓课件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小儿垂钓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简析:

      《小儿垂钓》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结合本单元反映儿童生活的主题,及学*人物描写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本诗浅显,借助书上的画面和注释,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因此,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惯。

      教学过程:

      一、复*学过的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揭题。

      二、简介作者,描述一个与诗有关的故事引生读诗文:

      一、初读诗文,读后表扬学生中好的学*方法,渗透给学生。

      二、结合注释,再读诗文,要求边读边想象。

      1、说说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情景?并说出根据诗中的哪些词句想象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相关的词句完成诗抄。

      其间解决下列问题:

      ⑴儿童的样子。

      ⑵“垂纶”的意思,在诗中找出*义词。

      ⑶儿童专心钓鱼的神态动作。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三、表演再现,品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让自己想象的画面活起来。

      一、准备阶段:

      1、让学生根据诗文安排环境,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

      2、根据诗文安排角色,为他们改变一下形象,选择道具,并根据诗文说出理由,帮助理解古诗。

      3、用语言对装扮后的环境、人物进行生动描述,进行语言训练 。

      二、表演阶段: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

      2、在表演中,教师适时穿插询问:

      问路人:刚才你一脸焦急,怎么现在面露惊喜?

      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诗?(生吟第一句。)

      问稚子:你远远地摆手是想告诉他什么吗?(板书:暗示、示意)

      你为什么不出声和他说呢?

      看他走过来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这句诗怎样读最能体现你的心情?(生品读第二句诗)

      3、学生品读全诗。

      三、背诵积累。

      [说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领会到感情,培养观察说话的能力,训练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学*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让变得即好玩又有目的性。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脚和情感,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四、拓展

      师:诗读完了,可是故事结束了吗?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目标】

      1、 学*生字“侧、稚”,理解“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在诗境里的意思。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读诗,感受童真与童趣,体会作者向往孩童般淳朴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课前先学:

    [阅读全文]...

2021-12-06 20:04:48
  • 古诗小儿垂钓的翻译

  • 古诗小儿垂钓的翻译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古诗小儿垂钓的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小孩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翻译

      一个蓬头稚面的孩童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小孩,孩童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孩童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童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孩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孩童,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阅读全文]...

2022-03-03 09:16:30
小儿吃饭的古诗词 - 句子
小儿吃饭的古诗词 - 语录
小儿吃饭的古诗词 - 说说
小儿吃饭的古诗词 - 名言
小儿吃饭的古诗词 - 诗词
小儿吃饭的古诗词 - 祝福
小儿吃饭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