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

关于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60) 说说(127) 名言(676) 诗词(8k+) 祝福(54) 心语(1)

  • 《望庐山瀑布》古诗

  • 瀑布,庐山,文学
  • 《望庐山瀑布》古诗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也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望庐山瀑布》

      作者【唐】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庐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

      在庐山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瀑布,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瀑布。《望庐山瀑布》就是写的开先瀑布。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看上去是对香炉峰的描写,与瀑布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须知,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的“望瀑布”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写,其实并非闲来之笔。它向读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庐山上,香炉峰是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此句也点出了望瀑布的具体时间。因为在白天时分,“日照香炉”是望不到“生紫烟”的景观的,只有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那山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第一行诗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从而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氛围。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之下,抬头远望。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如果是*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瀑布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望”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瀑布才会静静地“挂”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寻白练,悬挂山前,这也是诗人看到瀑布时的第一感觉。诗歌的前两句有一种精心安排的动静对比,放眼望去,香炉峰的山色本无太大的变化,可是李白却非要它动起来,所以选择了一个“生”字,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香炉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现的.迷人色调;而那奔泻不息的瀑布,诗人却非要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使得他笔下的这两句诗绝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点、任何时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属于晴朗的早晨,远望中的“庐山瀑布”。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呀。

      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的确,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心中永远跳跃着激情的“谪仙”李太白了,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任何诗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所不敢写呀。“飞流直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一个“飞”字,把高山瀑布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又见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经属于一种兴会神到的率意之笔了,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对瀑布长度的真实表述,我们反而会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对庐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与天性的物化写照,难道他自己不就是这样一种人中骄子、天上谪仙吗?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一句,《望庐山瀑布》诗可能就不会如此千古流传、尽人皆知了。银河是由横亘天际的无数颗星组成的,本来就是人们的想象浪漫之词,因为每一颗恒星之间相距不啻十万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现了这个词,又有谁想到用“银河”这一人类赋予天象的美妙词语再反过头来比喻地球上真实的自然景观呢?不但是那样大胆,而且是这样准确,当没有人用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银河与瀑布之间的共同点,但当李白落笔之际,便成为了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绝唱!他把银河来了一个水*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又从“九天”落到“庐山”,但其神韵依然,光采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像和无穷的魅力,这是在用“银河”来比“庐山瀑布”吗?当然,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但你能说这不是谪仙在借天上的“银河”和庐山的”瀑布”的无穷之水,来浇自家怀才不遇的块垒吗?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从李白这首庐山诗问世以后,众多诗人虽然仍然把庐山当做描写对象,但是却很少再有人专与庐山瀑布了,这就不难预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写同一题材的话,是需要大的勇气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诗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写不误,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庐山瀑布》诗,徐诗全文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要说比起李白的诗来确实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一联,却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贬,张祜就特别欣赏,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却对此深恶痛绝,他专门也写了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凭心而论,说徐凝的是“恶诗”,虽说是“戏言”,苏轼也有点太矫枉过正了,但他认为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古来唯有谪仙辞”确是千古论定,无人不赞同的。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紫烟,日光照射水气反射出的紫色的烟雾。

      前川,一作“长川”。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上,生起紫色烟雾,像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三千尺的高处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天而降。

      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浑、奇异、壮丽的景象,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怀。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一座山峰——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团团紫烟。一个“生”不仅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更为状写瀑布设置了雄浑的背景,也为下文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遥看瀑布”四字从结构文法上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从角度上看,又是写远处。而“挂前川”中的一个“挂”字维纱维肖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因距离远,视觉开阔,所以画面才会如此宏大而壮观:山上烟雾缭绕,山间白练高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是从*处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下,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了岩壁的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迅猛。“三千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山之高峻。即使这样写,诗人仍然觉得还没有把瀑布的雄浑与奇异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以“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度渲染,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璀璨的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一个“疑”子,道破是诗人的想象,引人遐想,令人感到意味深长,无疑使瀑布增添了几分空灵、奇幻神奇的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等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特而又精巧,语言洗炼明快而又生动形象。不愧为诗仙李白的传世佳作!

      原文: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诗词赏析:

      湖口即鄱阳湖口,唐为江州戌镇,归洪州大都督府统辖。这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

      张九龄在此之前,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旧唐书。张九龄传》)。这是一段使他对朝廷深为感戴的曲折遭遇。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颈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尾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凸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但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这正是诗人遭遇和情怀的绝妙的形象比喻。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乍一读,它好像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阅读全文]...

2022-02-18 16:15:28
  •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望庐山瀑布古诗全解)

  • 庐山,瀑布
  •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庐山时所作,主要描写了庐山香炉峰和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在第一句的“生”字用得很妙,香炉峰上云雾缭绕,在阳光的照耀下像紫色的烟雾一样,远远看上去特别的美丽;第二句用了一个“挂”字,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白练一样挂在山川之上,特别的壮观;第三句用了“下”字,突出了瀑布的长,但诗人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于是第四句又用了一个“落”字,把庐山瀑布比作从九天落下的银河,于是,一副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浮现在了每个读者的脑海里,使读者再次受到了震撼。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即生、挂、下、落,把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回味无穷,这首词再次体现了他“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5-28 07:27:21
  • 望庐山瀑布 古诗

  • 瀑布,庐山,诗歌
  • 导语:望庐山瀑布 古诗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望庐山瀑布 古诗

    原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1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赏析2

    这是一首画面壮观,气势恢宏的山水诗歌。描写的是庐山瀑布。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这首七绝,描写庐山瀑布的总体阵容。首句写阳光灿烂、紫烟缭绕的香炉峰,算是铺设背景,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是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香炉冒烟是极为*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并为下句做好铺垫;“遥看瀑布挂前川”,写瀑布从山顶直垂下来,就像悬挂在山前河道的上空一样,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这里最传神的是一个“挂”字。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起来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它和上面提到的“挂流三百丈”一样都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诗人在运用这个比喻时,不取“像”“似”之类的字,而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飞流直下”,写瀑布的水流迅猛如飞,一泻到底;“三千尺”,夸张地说香炉峰高,瀑布水长;“银河落九天”,用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比喻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读起来仿佛看见那银白耀眼的光泽,听到那惊心动魄的轰响。从“遥看”到“疑是”,由见景而生情,使人感受到诗人欣赏瀑布时的兴奋和喜悦,这首山水小诗,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着人们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作者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

    这首绝句是在天宝十五年,李白被流放夜郎时写的。当时李白因其妻思弟心切,欲上豫章看望弟弟,遂离开宣城,到距豫章很*的庐山隐居。庐山乃天下名山,景色秀丽无双,李白观察多日,爱之深切,思官场纷争无数,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落得逍遥自在,尽管内心的孤寂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但念天下大好山河充满了浪漫、洒脱与活力,使得他可以抛开朝堂,怡情山水!其中写下不少诗篇赞美庐山美景。《望庐山瀑布》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像力,有比喻,有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面对着这样壮丽的瀑布,诗人画家常常要为它吟诗作画。但在旧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纵如李白的豪放,在这大自然的杰作面前也只能发出“壮哉造化功”的感叹,乃至产生了“永愿辞人间”的念头。李白一生非常喜爱庐山的风景,从他的“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一)等诗句可以看到他晚年曾经有过退隐庐山的念头。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分类标签: 山水诗 小学

    【注释】

    ①“日照”句:《太*寰宇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贺,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品评】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阅读全文]...

2022-03-28 07:31:46
  • 千丈岩瀑布赏析诗词

  • 瀑布
  • 千丈岩瀑布赏析诗词

      王安石观瀑诗云:“拔地万重清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2]。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面瀑旧有飞雪亭,后圮。现为1986年重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千丈岩瀑布赏析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千丈岩瀑布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拔地万重清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丈。

      拓展内容:《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注释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⑸排闼(tà):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别解

      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打扫,庭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如果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如果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打扫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扫的。请问一下,经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打扫也无妨,但是,秋风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不去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没搞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扫苔来说明院子干净,也是不妥的。其实,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有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们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打扫”,在其他场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们应该看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张祜诗《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个“扫”就是描画。司空图《灯花》之二“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扫”也是描画。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扫”也是描画。

      解释“茅檐”的人多是没有住过茅屋的,才弄出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为了迎合“打扫”的无奈与被迫。

      如果,我们跳出“扫”的常用义,选用“描画”解释“茅檐长扫静无苔”,就可以解释成:无苔的房檐,像大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戗水”了,水就可能顺草进入里面。多年不换的房草,朽烂含水,也就长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无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较长,也比较软,若是让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笔。

      这样的解释,一是少了许多麻烦,“长”还是原来的“长”“茅檐”仍是原来“茅檐”。二是更有诗味了,无苔的房檐,像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这多有诗意,这多有文气,这才是读书人的`眼力。其实,“茅檐长扫静无苔”说的是,房子是新苫过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说的是,主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手栽的,就是说主人对生活充满热情。

      整个诗写的是清新、娴静的生活。将一个“扫”字重新解释,让它成为“描画”,成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比喻,较之扫院子,诗的张力就大多了。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张港先生著《经典古诗词另类“悦”读》)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阅读全文]...

2022-03-05 21:21:00
  • 庐山瀑布古诗(庐山瀑布唐徐凝古诗解释)

  • 瀑布,庐山,解释
  • 徐凝,唐朝,浙江睦州人,出生于大约813年,与张祜、杜牧同时期人,与白居易、元稹等人有交往。

    在唐朝元和年间,徐凝颇有诗名,诗风朴实,不乏精品。

    在唐朝那个诗人层出不穷,牛人辈出的朝代,徐凝好像生错时代的一个人。

    本来,在同龄人中,不管他写什么诗,算是写得很不错的。

    但他却总是不能出人头地不说,还总被前辈或同龄人碾压,为啥?

    是因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吗?

    才不是呢!徐凝有才,没有他道不得的景。正是因为他道得了眼前的景,才总是被人碾压。

    怎么回事儿?

    先提问一下,提到庐山瀑布,大家一下子就想到了谁?

    对,李白和他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瀑布落差之大,一泻而下之壮丽气势,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都包含在了这短短28个字中。

    可以说,李白是庐山瀑布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庐山瀑布就是李白的一张名片。

    多少年来,因李白诗而闻名遐迩的庐山瀑布,吸引了多少慕名而去的文人骚客,但大家都袖手观瀑,不写一诗。

    或者悄悄写了,自我欣赏,不予公开。因为“李白题诗在上头”嘛!

    但有才的徐凝,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被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打动,不畏前辈是牛人的他,来了首《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无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心而论,这首诗将庐山瀑布冲出千仞山壁,长泉奔落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表达出来了。

    尤其是后两句,水光山色相互辉映,动静结合又对比,视觉听觉齐冲击,让当时的诗人们,眼前着实亮了一下。

    明人杨基在他的《眉庵集》里说,“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休。”可见这诗,真的不错!

    但这光亮一闪,又暗淡下去了。因为,人们已经思维定势了!

    这庐山瀑布的著作权,只能是李白的!庐山瀑布只认可李白的文案!其他人的,懒得考虑,且先靠边吧。

    人类头脑一僵化,上帝就发笑。

    于是,徐凝败北李白。

    自尊心受挫的徐凝,写不过前辈牛人,那就与同时期的诗人比试一下。

    才华这东西,虽然不可斗称升量,但只要一首诗,也能高下立判。

    人称张公子的张祜,与徐凝才气相当,诗名不分上下,两人经常互掐。就与老对手张祜比试一番吧。

    徐凝先出题《汉宫曲》: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哟呵,不错啊!你以赵飞燕一人受宠,三十六宫尽失欢的二十八字,写宫女之凄凉冷落。

    我就把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不幸,融于二十字中写出来!

    张祜毫不示弱,以举重若轻,驭繁就简的笔力,写出一首《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此诗一出,转发无数,宫人尽唱何满子。

    杜牧更是点赞不已,双手都拍红了:“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最后,根据阅读量和“在看”,点“赞”人数,张祜的诗,远超徐凝的诗。

    于是,张祜胜出。

    张祜的诗,让*明白了,*真情,语贵精炼。

    用最少的字,表最多的意,就是高手!因为浓缩的,都是精华!

    看着杜牧为张祜热烈鼓呼的样子,徐凝生气地将矛头又转向了他,你不是扬州代言人吗?

    我就不信了,这代言人的高帽,还能永远是你的?偏要抢你这顶帽子戴戴!

    于是,隆重出炉一首《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别说,这诗还真挺别具一格的。大家都在赞美扬州水美景美人更美,扬州是旅游胜地。

    而徐凝偏就独具匠心,说扬州的月光美,明月美,咋滴,不服来干!

    [阅读全文]...

2022-04-11 07:01:23
  • 古诗最长的瀑布是127句

  • 瀑布,经典
  • 《望庐山瀑布》的详解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今诵: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词语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小朋友们,我们的趣味问答题来了:古诗中有一句话很有名,这句诗说的是人世间最长的瀑布,你知道这条瀑布到底有多长么?

      答案:趣味赏析之最长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阅读全文]...

2022-02-16 09:11:13
  • 描写山涧瀑布诗词佳句

  • 瀑布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李白《望庐山瀑布》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李忱《香严闲禅师》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 李梦阳《开先寺》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 冯云山《咏瀑布》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 王安石《日照绝句》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 徐凝《庐山瀑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 王勃《郊园即事》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 范仲淹《瀑布》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 江为《瀑布》

    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 —— 白玉蟾《三叠泉》

    瀑布风前千尺影,疑泻银河一派。 —— 朱栴《念奴娇·雪霁夜月中登楼望。》

    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 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飞流已出不肯下,一线中折分潆洄。 —— 蒋士铨《开先瀑布》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 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 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银花下散布水台,混沌凿破山根隈。 —— 蒋士铨《开先瀑布》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李梦阳《开先寺》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饥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水仙子·重观瀑布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宋 王安石《绝句》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 《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瀑布联句 》

    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

    ——黄培杰《犀潭飞瀑挂崖阴》

    7,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真景象。

    宽有101米。到了远处。

    有一些戴着眼镜的游客,拍打在石头上。 6,山脚下便闻水声,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就听到“哗啦,溅起千朵银花,阳光照射在那调皮的水珠上。

    两旁虬松林立,大概有38个姚明那么高吧,伴着声声虫鸣,好像下过蒙蒙细雨。顺着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一切皆散发出诗意的芬芳,眼前忽现一巨水帘,曰,*看山涧溪水涓涓,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观之,水花飞溅,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

    “汹涌”的山水不断地流着、阵阵微风吹过。雨停了.9米。

    朦胧细雨中,一层密密麻麻的水珠就拍打在我脸上,其气势之雄浑非吾语之能及。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拾级而上。

    即使是穿上了雨衣。一看,壮如玉龙飞舞,我的情绪高涨。

    2。水花飘落在身上,丝丝凉意沁透心脾。

    3;那些从山腰间流下来的瀑布、还没见到瀑布,而是由*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云台山的瀑布千姿百态,那声音里好像是叠叠的浪涌上了岸边、清澈的山水从高处落下,不肯走了,相当于一栋33层的楼房,谛听流水潺潺,喷珠飞雪、只见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长有771:飞虹瀑布,我们漫步茶叶飘香的山间,又像是纺织出的白绸飘然而下,全身的衣服还都被淋得湿漉漉的、哗啦”的水流声,一直停留在大瀑布前面,就像一群四蹄生风的白马如潮水般的涌来,沿着峭立的岩壁飞泻而下,像小鸟欢快的歌声,走*了都有一股凉意。

    我们沐浴在和煦的秋风里,那分布各处的小瀑布欢畅飞溅的水珠,就像跳动着赞美生命的音符.瀑布注入水潭的一霎那,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腾空而起,溅玉抛珠一般.忽然一阵风吹过,把瀑布的下半截高高飘起,碎成粒粒玉珠,向四方喷散,在阳光照射下,幻出道道彩虹,炫人眼目.从飞瀑中喷溅出来的小水珠细如烟尘,弥漫于空气之中,成了蒙蒙水雾,给山涧林木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在数里之外,就能听到轰轰隆隆的声响 ,似千军呐喊 ,似万马奔腾,远眺瀑布如白练倒挂,悬空坠落.只见一条粗数十围的大瀑布,像一条发怒的银龙,从半空中猛扑下来,直捣潭心,水声轰轰,激荡起阵阵狂风,喷迸出如雹的急雨.在一片带有原始神秘色彩的山崖上悬挂着一匹银白色的飞瀑,争先恐后地直奔水渠.虽然只是一股小小的瀑布,可发出的声音也够震耳欲聋的了。

    瀑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唐·王勃《郊园即事》断山:悬崖峭壁.画障:贴画的屏风.悬溜:悬流的瀑布.鸣琴:形容瀑布之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银河:天河.九天:天的极高处.极写庐山的瀑布的高、水流的猛、飞泉的白,是写瀑布的名句.充分展示诗人豪宕的胸怀.●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形容瀑布的倾泻和洁净:风吹不散,银白如空.●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唐·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潈(cóng)射:喷射.壑:土沟.奇诡:奇妙怪异.描写庐山香炉峰瀑布的奇观.●水悬三尺,泻阶隅,满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隅:角落.昏晓:黄昏、拂晓.练:白绸.环佩:身上饰玉.筑(zhù):弦乐器.描写瀑布,绘声绘色.●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流水,缺月如弓.宋·辛弃疾《沁园春》前两句描写山上的一道湍急的瀑布倾落,水花万点;后两句形容横跨在溪流上的板桥如一弯新月.●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元·乔吉《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饮涧:形容瀑布拱身之状.连用三个比喻,极写瀑布的动态.●自天飞下龙涎,走地流为一股泉,带风吹作千寻练.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惠山泉》涎(xián):口吐的涎水.练:白色丝物.想象、描写、夸张,三管齐下写瀑布的水势、流速、颜色.●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清·何绍基《山西》新晴:天刚放晴.。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阅读全文]...

2022-05-21 06:10:20
  • 《望庐山瀑布》古诗解释

  • 瀑布,庐山,解释
  • 《望庐山瀑布》古诗解释

      《望庐山瀑布》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望庐山瀑布》古诗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意解释】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词语解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一】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赏析二】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第一首五古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第二首七绝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阅读全文]...

2022-02-23 20:58:49
  • 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意思

  • 庐山,瀑布
  • 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诗,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意思,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意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李白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望庐山瀑布》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

      李白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阅读全文]...

2022-02-12 09:30:12
  • 望庐山瀑布古诗带拼音(望庐山瀑布的意思全解)

  • 庐山,瀑布
  • 李 白

    rìzhàoxiānglúshēngzǐyān 日照香炉生紫烟,

    yáokànpùbùguàqiánchuān 遥看瀑布挂前川。

    fēiliúzhíxiàsānqiānchǐ 飞流直下三千尺,

    yíshìyínhéluòjiǔtiān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古诗今译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阅读全文]...

2022-05-08 17:06:31
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 - 句子
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 - 语录
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 - 说说
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 - 名言
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 - 诗词
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 - 祝福
霞光如瀑布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