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

关于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56) 语录(9) 说说(37) 名言(1k+) 诗词(1k+) 祝福(8) 心语(281)

  • 有关古诗与词的区别

  • 文学
  • 有关古诗与词的区别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体诗和*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与词的区别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级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前两首为古诗,后一首为词,对于古诗来说,学生们都很熟悉,词是他们第一次接触, “古诗”和“词”的区别是: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拓展知识:诗与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形式不同。诗句式整齐,而词不整齐。格律诗只用*声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2、语言风格不同。诗显得庄重,词显得妩媚。“诗言志”,诗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因为“词言情”,词则多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3、题目方面不同。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而词必须有词牌名。我们看到的“忆江南”其实是词的词牌名,常见的词牌名还有“渔歌子”、“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牌名就相当于今天歌曲的曲谱,不同词牌有不同的曲调,诗人拿到谱曲然后填词就是作词的过程。不同的词牌也有不同的感情基调。比如“忆江南”就是婉约的感情。

      4、和音乐的关系方面不同。*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的最基本特征,是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阅读全文]...

2022-06-08 02:12:45
  • 古诗中的风景

  • 风景,写景
  • 1、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8、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朱庆馀《早梅》

    9、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贺知章《采莲曲》

    10、去年曾看杜鹃花,醉出春林日已斜。——刘崧《雨中见杜鹃花》

    11、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李清照《临江仙·梅》

    12、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范《题望苑驿》

    1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14、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15、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阎选《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16、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曾巩《西湖纳凉》

    17、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石涛《荷花》

    18、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吴融《送杜鹃花》

    1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20、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钱惟演《木兰花》

    21、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22、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23、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2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5、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26、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杨万里《红白莲》

    2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33、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34、冬夏有盈缩,古今无断续。——陈文蔚《臣龙瀑布》

    35、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6、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37、莲子不可得,荷花生水中。犹胜道傍柳,无事荡春风。渌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风吹荷叶在,渌萍西复东。莲花未开时,苦心终日卷。春水徒荡漾,荷花未开展。——孟郊《乐府三首》

    3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39、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杜甫《清明二首》

    40、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4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4、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4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7、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48、面面湖光面面风,可人最是白芙蓉。分明飞下双双鹭,才到花边不见踪。——姚勉《四望亭观荷花》

    49、秦吴万里皆芳草,染到山花恨最深。——周文璞《杜鹃花》

    50、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51、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

    [阅读全文]...

2021-12-25 10:39:16
  • 古诗中描写冬景的诗句

  • 古诗中描写冬景的诗句

      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4、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0、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11、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乐》

    [阅读全文]...

2022-03-07 17:51:35
  • 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

  • 现代诗,文学
  • 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的诗歌创作氛围繁荣而尴尬,现代诗流行*百年,路似乎越走越窄。追随者虽多,佳作名作却少,能够引起全社会受众普遍关注的诗更少。诗歌沦落为圈子内互相吹捧的花瓶,艳丽而粗俗。

      应该感谢本次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评选,使“羊羔体”诗歌《徐帆》等作品广为人知,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在社会领域的传播。也使广大网民饶有兴致地模仿、参与现代诗写作,繁荣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氛围。如果*新诗因此而真正走向大众化,《徐帆》等作品的领军作用功不可没。

      现代诗从古诗词的驿道上走来,然后拐进了一条雨巷,朦朦胧胧走了一段路,迷失了方向。如今忽然走到亮光处,走在了众目睽睽之下,或许会有短期的兴奋和眩晕吧。而久不读诗的人,也忽然发现,诗歌原来这么容易,人人均有成为诗人的可能,这是何等的妙事呀。

      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的根本区别,掌握新诗创作的诀窍,本人试作如下归纳:

      从意象上看,古诗词是“画”,现代诗是“话”。古诗词文字简洁、饱满,重在以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涵,通篇写景,情在景内。优美的古诗词是一幅画,文字犹如画笔,为我们徐徐呈现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风情画。而现代诗却是“话”,由于少了结构和音韵上的限制,自由诗体现了真正的自由,无论怎么写都行,你的`废话情话官话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的话皆可入诗。你还可以把好好的一句话拆成几行来写,断断续续,或前后倒置,状如结巴,但在诗歌里或许看上去很优美。

      从技巧上看,古诗词讲究“推敲”,现代诗只需要“敲”。“推敲”一词的来源,我们很熟悉。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骑驴时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推”好还是“敲”好,他一路做着手势,正难以定夺。恰好遇到的官员是韩愈,他建议用“敲”更为形象。“推敲”一词就此而来。可见古人创作诗歌时在一字一句上斟酌得认真,惟有不断推敲,才有一流的诗作。而现代诗创作的技巧就是“敲”。*惯了电脑写作的现代人,只要善于分行,猛敲回车键,一篇篇长短句就新鲜出炉了。这就是现代诗作者如此之多,产量如此之丰厚,而质量却长期低下的原因。虽有一些夺人眼球、激发口水的当下名作,却难保长远流传。

      从音韵上看,古诗词可入曲,现代诗可入剧。古诗词言简意赅,讲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就如一段流畅的音乐,可以翩翩起舞。如果给其谱上古乐,用琴、筝等古乐器演奏,点上一盘檀香,泡上一杯清茶,手中置一闲书,悠悠地读,悠悠地听,真可谓意境高远、古朴风雅。且古诗词虽有艰涩之字,但通篇却能一看就懂,多读几次,似有所悟。现代诗语言浅白,是我们所熟悉的白话文,也不怎么讲究韵律和结构。正因为限制少了,一些诗人惟恐别人说其浅薄,就在文字、结构上大辟蹊径,故意折腾得弯曲冗长,朦胧婉转,晦涩难懂。少有现代诗可以入曲的,但可以将一大堆文字编成剧本。现代诗的朗诵也很有意思,朗诵者需要不断地摇头晃脑,在个别字句上加重、拖长或飘忽,来体现诗歌的意境。这种依赖朗诵者的技巧来营造的诗味,犹如一部有趣的话剧,早已将诗歌娱乐化。

      古诗的含义: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简单的说,就是古诗含蓄,现代诗率真、

      写法上,古诗善用比拟,夸张,借代的表现手法,有*仄,韵脚,句数的限制、讲求高度精练,意境优美、现代诗没有格式上的限制,讲求更加自然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归纳起来有四点:

      1、现代诗用白话,古诗用文言。

      2、现代诗形式上没限制,古诗有限制。

      3、现代诗不一定押韵,古诗要押韵。

      4、现代诗没有音节声调上的要求,古诗讲究*仄。

    [阅读全文]...

2021-11-28 02:36:18
  • 关于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 文学
  • 关于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简单来说,就是这首古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篇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阅读全文]...

2022-01-25 08:20:09
  • 古诗中含有别离情的诗句

  • 古诗中含有别离情的诗句

      高山重洋将我们分离,没奈何我只能在回忆中与你重逢,在梦境中与你相遇。离别的诗,伤感的人。

      1、衰兰送客咸阳道。——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4、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5、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6、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7、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别来春半》

      9、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10、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1、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12、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3、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14、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杜荀鹤《送人游吴》

      15、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16、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7、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18、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0、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1、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2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3、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

      24、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

      25、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别离》

      26、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8、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王令《送春》

      29、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30、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31、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32、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3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4、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35、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36、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37、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38、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9、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40、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1、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4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43、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送别》

      44、醉别西楼醒不记。——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4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46、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47、一枕初寒梦不成。——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48、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9、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阅读全文]...

2022-07-16 12:47:26
  • 孔子与老子的境界区别在哪

  • 孔子,老子
  • 孔子与老子的境界区别在哪

      导语:孔子与老子都是*古老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而他们又是同时代的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至今仍被广为流传。然而大家更关心这样一个问题——老子与孔子的境界区别在哪里?

      一、山高水长——孔子与老子的共同之处

      作为*古代最著名的先哲,老子和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意义深远的广泛影响,所谓山高水长,其名不朽。就传世的经典来看,二人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简列于下:

      其一,都是有大胸怀大智慧的人,都努力于道而不拘一端。故老子说:“吾道大似不肖,若肖,其细也夫”,而孔子则说“君子不器”。

      其二,都是心怀天下的人,都以天下为已任,都对人和社会的动变规律作过深刻的阐述和分析,不论其出发点和解决方式有什么不同,但殊途同归,那就是主张“和”——和谐相处之道。故老子云“和其光,同其尘”,孔子则云“和而不同”。

      其三,都对时间有很深的觉悟,对时间规律作过探讨。老子云:“天长地久”、“动善时”、“道乃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不道早已”、“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而孔子也有诸说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民以时”、“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时,不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日月逝矣吾何之”、“日月逝矣,岁不与我”。

      其四,都讲求诚信,主张实事求是而为,反对虚伪不实。老子云:“用兵有言,吾不敢为客而为主”、“为无为则无不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也有言:“诚哉是言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克己复礼”、“义以为上,义以为质”。

      其五,都以为,当人违背了道、德规律时,就一定会遭到失败并承受惩罚。老子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身殃”、“不道早已”;而孔子云:“获罪于天,不可祷也”。

      其六,都有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老子云:“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孔子则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其七,都很注重节俭,反对奢侈祸乱。老子云:“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孔子也以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固孙也,宁固”。

      其八,都反对盲动妄为。老子云:“勇于敢则杀”;孔子则云:“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铰”。

      其九,都以为人应顺天应时,不可恃己妄为。老子云:“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孔子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其十,都认为人的觉悟有迟有速,人的认识有深有浅,人的思想境界是存在差别的。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闻道”;而孔子亦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又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也”。

      二、似是而非——孔子与老子的疑似共同之处

      从一些传世经典的记载来看,孔子与老子思想言行似乎还有很多共同之处,但若是细加分析,却发现他们的理论观点和知行始点有根本的不同,今一一列举如下:

      其一,孔子与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貌似相同,但其理论本质决然不同。关于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见《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在《论语·先进》中记载有曾点对他理想社会情境的描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当时孔子脱口赞道:“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认同曾点的理想社会模式呢?因为那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治世情境!其时天下太*,人民各安其业,君子无事无所事,社会物质极度丰富,社会道德高度普及,那些心忧天下的君子们至此可以完全放心了,于是都尽情游乐,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孔子对于“无为而治的”大同治世是极其向往的,他以为那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在《论语·卫灵公》中他羡慕大舜说道:“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以为,他的理想社会模式与老子的无为治世是一样的,其实不然。首先是前提不同。老子以为,人类达到理想社会的前提是人人自由自在而不再被人为地分别、区划,人人*等,互不干涉,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王者是为人服务的,其道像水,总是处在人民之下;而孔子以为,人类达到理想社会的前提是“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是“去恶殆尽”的纯粹社会。

      在那个社会里人虽然有阶级划分,但在上的仁义,在下的自甘于下而不反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分、各认其命。在上以治人为美,在下以忠于人为美,王者高高至上,位于人民的头顶,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民在下不可犯王,并甘心做奴,努力为忠,希图侥幸以获得王者的恩赐。其次,达到理想社会模式的方法步骤也不同。孔子“去恶”的办法不像老子的“常善救人,不善弃人”,也不是“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更不是能“处众人之所恶”、“受国之垢”,而是主张“攻其恶”(《论语·颜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进且又云“举直错诸枉*服”(《论语·为政》)——因为孔子对于恶深恶痛绝,“见人之不善如探汤”、“恶紫之夺朱也”(《论语·卫灵公》)。

      对此,孔子是绝不能容忍的,故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众恶之必察焉”,必除之而后快。孔子除恶有两种办法,一是行使教化化恶为善,一是像杀少正卯一样杀而绝之。如此行文用武,把天下的“不仁不善”、“恶”都去净了,世界也就太*了,只剩下了一类被标榜为‘仁善’君子的纯粹的人,这些人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等级社会模式和谐相处,劳心者“好礼”、“富而无骄”(《论语·学而》),治人以“仁”,所谓“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学而》)。劳力者自甘认命,‘君子固穷’(《论语·卫妖精公》),自甘“贫而乐”受制于人而且不反抗,自甘“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奴颜卑骨地忠奉统治阶级,“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孝经·事君》),做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孝经·卿大夫》),绝不“犯上”、“作乱”,这样社会就稳固了,世界就太*了。

      其实,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孔子这套理论,他的大同理想社会模式是建立在天下人各安天命、各安其分的一成不变的绝对环境基础上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一种理想假设状态,是王者永远为王者、下民永远为下民……王者永远绝对控制下民、下民永远甘心为下民的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更多的学者以为这不过是孔子为了说服王者以获得施*力的一种说辞。

      其二,在世人眼中孔子和老子都是以有道德的仁者形象而被称为圣人的,但其对“道、德、仁”的定义却绝不相同。老子的道德是无限广大而无不周被的、普及于一切而没有限定标准的,它大象无形、境界包容,故而云“道大”、“可道,非常道”、“道大似不肖”、“道隐无名”、“明道若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老子慈济利生,“常善救人,不善弃人”,在他的境界里没有因为人为的分别区划而被抛弃的人,甚至于对反逆他、怨恨他的人,老子也不放弃,提出了“报怨以德”。

      而孔子呢,他的道德仁义正是老子所谓“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那是有取舍、有限制、有标准的道德仁义,其概念和内涵非常具体形象,可方可圆,可规可矩,可道可说,可访可学,可依可恃。故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然后孔子以他的“仁”为尺度和标准去衡量人的长短、分别人的善恶,继而裁定其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有道还是无道,是可取还是该舍。甚至于连“儒”他也分为“君子儒”和“小人儒”(《论语·雍也》),即便已经成了君子,也有“得仁”与“不得仁”之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因而所谓“唯仁,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然后再根据这些裁判来决定对其人的态度,“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认为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对于不善应以教化为主,“有不善,则以忠化之”。对于“德不修……不着不能改”,孔子又是深深担忧的,他说:“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孔子是绝对不容忍不仁之人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然作色道:“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论语·八佾》),主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对于符合“仁”标准的人少之又少的局面,他发出了“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老子赞美王道有怀柔天下之德,不论垢净善恶皆谦怀纳之,并提出“受国之垢”和“大国者下流”之王天下法;孔子却提出了相反意见——“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孔子崇拜高山,其深心是追求高高在上为人仰止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和感觉,不是万不得已,不会放弃他志士仁仁的“素王”理念。对于被划作“不善”、“不仁”和“恶”的人,孔子去之是绝不手软的,坚持“报怨以直”。所以一旦孔子获得了君王借给他的权力,对待被他认作小人和政敌的人,他会能说服则说服,不能说服就坚决像杀少正卯一样杀而绝之。而且他不只是杀活着的人,甚至于对死了的历史人物,他也要按照自己的标准“笔则笔之,削则削之”再杀一遍,对他们——进行“善、恶”分明的生杀裁判,进行处心积虑的“口诛笔伐”……孔子的这些极端深心作为和老子的利济慈怀是完全格格不入的。

      其三,孔子与老子者很喜欢水,都以为水的性质具备道的特点,但二人对水的品德评价和价值取向却存在理解上的截然不同,老子看重的是水的柔弱谦让——道,孔子看重的却是水的不屈不让——术。老子赞美水,主要赞美水的柔弱不争之道,故而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经78),又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经8)。正因为水的这些柔弱不争的特点,所以才得以能怀纳百川,吞没坚强莫不能胜,“江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经66)他还用“川谷之于江海”(经32)来比喻大道,又用水的广泛无涯无边无际“汜兮”(经34)——来形容大道。

      老子以为水的成功在于它的柔弱、无为、不争而完全顺应自然,其价值就在于其善于谦让、为下,其成功是其顺应自然的必然结果。孔子赞美水,主要是赞美水的不屈不挠,以为水代表攻取胜战的智术,故而云:“智者乐水”。正因如此,孔子见水就喜,大赞不已,常常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他认为水是有个性的,既有不怕危难敢于赴险的勇气,也有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更有见恶不让并有与之智斗的战术。《苟子·宥坐》引孔子论水云:“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我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不可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人,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也!”在孔子看来,水最终是成功的,水的成功是其奋斗不息的结果,至于它的似德、似仁、似义、似智、似勇、似察、似包容、似善化、似公正、似有度、似有意志,皆不过是水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可资之术。

      其四,孔子和老子都谦虚好学,但二人的学*目的却有根本的不同。老子在乎道,孔子在乎术;老子的学*目的是实现“无不为”,是王道。孔子是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有奴性。老子信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他刻苦学*,只是为了入仁于人,以便能有资格为王侯所用,从而获得权力,借王侯之权来行使自己的治道,所谓闻其政而求之、得之”(《论语·学而》)、“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然而孔子一生游历诸侯,却没有哪个王侯真正放心把权力借给他,所以孔子很悲哀,不得已才退而著书,教授弟子。但孔子更悲哀的地方还在于他从不把自己不被重用的根本原因归过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保守思想,而是自始至终对王侯们抱有幻想,甚至可笑地把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归罪于自己才能不行,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又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当孔子见到王侯们用才能不如他的人时,深感痛恨:“恶紫之夺朱也”。

      最后,孔子周游列国,竟无所遇,对仕途彻底失望了之后,才发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的无奈叹息,并开始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怀疑和评判博得他们的欢心、侥幸获得他们君授的权力还是作了彻底的研究,提出了“忠、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等很多忠君思想的奴化标准,也就是后人所讥的“外主内奴”之道,而这又几乎是后世统治者之所以推广儒家的.主要原因。千古以来,这也几乎成了进入上流社会必需的面具,因为没有这张虚伪的面具,就无法从王侯手里获得权力,而没有权力,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个人欲望和追求。于是人人学伪,上下阳奉阴违,王侯以权力诱人,下人以奴性骗得权力,其流毒贻害也久远矣。

      三、泾渭分明——孔子与老子截然不同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处世之道和思想境界的差异之处,历来见于史册的记载可谓多矣,今简列于下:

      其一,从哲学角度去看,老子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宇宙认知体系,并已经形成了先进辩证法思想和完整的辩证理论系统,而孔子在宇宙论和本体论方面是空白的,在辩证法和辩证思维方面是贫乏和阙如的。在这些根本的哲学领域,老子哲学思维的丰富性与孔子哲学的欠缺性,的确相形悬殊,二者是无从比较的。

      其二,老子主张按照人的客观自然属性来建立人类社会,孔子主张按照人的主观法定模式来建立人类社会。老子是用客观的*等的眼光看待人、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在老子的世界里人类理想社会应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和人人*等的基础上的,所有的人物都应是自由*等的,都是不被分割、压迫和干涉的,王者的位置在天下人之下,是“以百姓心为心”而为天下人服务的,可比于天下人的公仆,王者“以身为天下”,大公无私,处底不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怀柔持弱,不分别取舍人,天下人也淳淳闷闷,不逞已智,各顺其自然性,自主自在,大家和谐共处,安居乐业,各享天年。而在孔子的世界里,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王者至极的金字塔形阶级制度基础上的,有法可依,有道德标准可用。人被上下善恶分别取舍成若干种,人人不*等;王者和“贤能”治理天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王者爱人并制定法律、分别善恶、剖判罪否,众“贤能”忠心不二,仁义礼智信,维护王统,对于合乎其自定标准者,生之纳之,对于不合乎其自定标准者,能教化则教化之、不能教化则除之,杀之,以绝其类;而天下人则人人是顺民,人人认命,自甘固穷,不犯上不作乱,温良恭俭让,都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和谐相处。王者高高在上,看民如泰山之小天下;天下人层层在下,视王如众星乙拱北辰。孔子以为天不变道亦不变,大家最好各守其分一成不变,设若哪里出了问题,就进行改良,但原则是不能革命,其底线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主子永远是主子,奴才永远是奴才。

      其三,春秋以前的时代*无私学,国家的学术传承掌握在王侯贵族们的手中,*常人无由一窥其门径。老子作为为周室守藏之史,代表着当时天下主流学术的最高水*,更是掌握着当时天下古今图版典籍的几乎全部资源。他久隐其中,刻苦钻研,精思广学,故而其知识渊博,学贯古今,是当时古今学术之集大成者。又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只能深居王城天府藏宫,除了成周天子和王室人员,并不是人人可以见到他的,没有王的恩准,一般人甚至于王公贵族、各国诸侯子男、天下士族名流,也绝无可能跟他探讨学术、随他入藏读书。

      孔子幼年丧父,随母生活,饱经贫贱困苦,并从事过种种贱役,生活极其贫苦且备受歧视。故后来孔子回忆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直到其母死后才知父亲是谁,才把父母合葬在防山。当他知道父亲是谁,曾经穿着素服到鲁国的贵族季氏家赴宴,却被人家无情地拒绝了。因为那时孔子的身份连“士”都不是,故而当时阳货对他说:“季氏享士,非敢享子!”……由孔子的这些经历来看,他连士族都不是,是无法接受到正统教育的。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学*环境之恶劣,也就理解了为何他直到十五岁才有志于学。

      但孔子是勤奋的,他最终还是靠他的努力成了鲁国的学者,并且在南宫敬叔的帮助下获得鲁昭公的支持,得以到王城拜访他久已仰慕不已的大学者老子。后来孔子发出了“有教无类”慷慨大志,与他这些经历是分不开的。于是在他晚年,那些天下贫苦贱隶阶层及无资格受到国家教育的人纷纷拜入其门下,于是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大教育家,开了春秋时代*私家教育的先河,而他也就成了当时天下非主流文化学者的代表。然他在当时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资源,无论从其深度广度,却都是无法和老子相提并论的。

    [阅读全文]...

2021-12-01 07:14:50
  •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名诗名句

  •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名诗名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名诗名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简析】: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阅读全文]...

2022-02-03 12:56:48
  • 中板与开*板的区别

  • 知识
  • 中板与开*板的区别

      中板是一种宽厚比和表面积都很大的扁*钢材。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中板与开*板的区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日一客户问我说道“你们家6mm的中板可有?”我说到有是有但我个人觉得还是用开*板核算。他问道为何这么说,我说到打个比方开*板都是点75或者点5的,而中板我们知道基本都是付公差-2-3左右,就是说6mm的就是达到5.7左右。以我们的肉眼甚至卡尺都很难看的出来。再有我们都知道6mm的中板是非常少的,价格也高的离谱。打个比方我们5.75的.价格是3550左右,6mm的中板最起码要到3900左右,几百块的差价当然拿开*板啦。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开*板和中厚板的区别

      普板是普通热轧碳素钢板的简称,一般指材质为Q235系列的薄板。中板一般指20mm以上到50mm以下的热轧板。卷板,顾名思义就是指钢卷,必须开*后才能使用,常见厚度有2mm-20mm之间,常见材质有Q235,Q345等等,卷板也分热轧卷,冷轧卷,不锈钢卷,花纹卷等等。一般通指热轧薄卷。开*板就是指卷板开*后的钢板,卷板不开*是不能使用的。简单点说就是把卷板散开切成一定长度后的钢板。

      其实说通俗一点就是中厚板是直接扎出来的,而开*板是通过卷板剪切而来的。

      按厚度为薄钢板(厚度<=4毫米)和厚钢板(厚度>4毫米)中板

      而在在实际工作中,常将厚度<=20毫米的钢板称为中板,厚度在20-60毫米之间的钢板称为厚板,厚度>60毫米的钢板称为特厚板,统称为中厚钢板。钢板从钢厂出来的时候是成卷的,这些钢板被开*机器开*后的*板就叫做"开*板".

      下面说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开*板和中厚板的区别运用

      开*板内应力水*较高,因此尺寸稳定性较差。随开*操作时的工艺参数不同,其内应力分布情况也不同,会出现垂直长度的不同方向上,承载能力的不同。而且这个承载能力很难用一般的强度指标衡量。因此开*板在焊接的时候会有很大的焊接变形,很难调整.所以对外观质量要求较高的部件不能使用开*板。

      中厚板的优点就是上述反之。

      但是同样的也因为开*板的承载能力不同,开*板的折弯和一个整体性会非常的好。所以开*板在制造工艺的运用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厚度的中板和开*板来比较,由于中板是热轧板,开*板虽然也是热轧,但经过开*加工后,机械性能要高于中板,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于中板。

      总而言之在开*板和中厚板的区别中,各自有各自的有点和缺点,看一般生产工艺的运用时着重哪一方面。

    [阅读全文]...

2022-02-08 14:44:39
当前热门
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 - 句子
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 - 语录
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 - 说说
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 - 名言
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 - 诗词
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 - 祝福
古诗中景与境的区别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