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于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49) 说说(198) 名言(25) 诗词(4k+) 祝福(160) 心语(5)

  • 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

  • 思想
  • 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在内容方面有描写帝王政治兴衰的,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借古人古事抒发个人情志的,表现其见解的;但不同的是杜牧的咏史诗还有为历史假设翻案的,而这部分李商隐的咏史诗则表现的不明显;下面先从这三个方面对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作一下比较分析。

      一、描写帝王政治兴衰的,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由于晚唐积弱不振,内忧外患,皇帝奢侈无度,不思振作,国家日益衰落。李商隐与杜牧的大量诗文,特别是咏史诗大都是有感而发的,以咏史的笔法对当政者加以讽喻,盼在位者能有所警惕、借鉴。例如杜牧的《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诗前两句写千秋节、承露囊都成了千秋话柄,既是紧扣“勤政楼”,又表现出强烈的谴责之意。时过境迁,如今的千秋节只剩下了一个空名、一个谈资。当时的开元盛世,也如同这楼、这节、这囊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后两句紧扣“过”字,写经过楼前所看到的衰败景象,那些一贯长在阴暗潮湿之处的紫苔,如今可是无拘无束地四处蔓延滋生,趁着下雨的时候偷偷爬满了大门上曾经金碧辉煌的金铺,其凋零、破败的凄凉景象可想而知了?

      又如李商隐的《南朝》: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诗题为“南朝”,故所讽刺的对象当然不止梁元帝一人,而应该是列举梁朝之事以概南朝。南朝的长江天险可与北方抗衡;“徐妃半面妆”,原意仅是反映皇帝和妃子之间的不和,作者将其与“分天下”相联系,对“南朝”自恃天险,不图进取的小朝廷进行尖刻的讽刺,使得南朝皇帝所夸耀的地理优势和王气都失去了意义,犹如釜底抽薪,令人顿觉南朝的空虚和无力,通过古今对比,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

      二、借前人前事抒发个人情志的,表现其见解的

      借前时人物喻自己的才能抱负和追求,此类诗虽与国家兴亡无关,却能表现出诗人独特的见解和情怀。例如杜牧的《题木兰庙》一诗: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诗人歌颂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木兰“弯弓征战作男儿”替父从军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担忧的豪情壮志。

      又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即贾谊,29岁就被汉文帝任为博士,后被贬逐长沙。借贾谊被贬逐长沙一事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早已是诗人作家笔下的熟套,而李商隐却从文帝“宣室”夜召贾生这一被封建文人艳羡的君臣遇合盛事的背后,独具慧眼的看出了杰出人才被视同巫祝,不能发挥治国安民之才的不幸,而这正是本诗构思巧妙立意深刻之处。

      诗开头写汉文帝求贤若渴,即“求”且“访”使汉文帝谦恭的神情宛然若见,“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才情和风度的称赞,暗写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赞叹,“夜半虚前*”承接前文,是夜召的高潮,而诗人李商隐却将自己的感慨系之于“可怜”二字之上,隐含着冷隽的嘲讽,表明这“夜半虚前*”的可叹、可惜和徒劳无益,它使得句意中对汉文帝的赞扬转为喟叹,由歌颂转为讽刺,也为末句这一全篇的警策之句预留了空间。

      诗的末句点明了“可怜”的原因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帝王郑重其事的虚心征询,真心地推重叹服,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而只是为了请教荒唐的鬼神之事。贾谊怀经邦济世之才,却被君王视同巫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其不幸更有甚于此前的迁谪长沙。

      三、为有关历史翻案

      咏史诗鉴古论今,要求作者情理兼容,杜牧的独特点在于他对历史事件的翻案,开创了新格局。如著名的《赤壁》和《题乌江亭》二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般人都是在坚信已经发生的历史阐释理由,诗人没有正面说赤壁之战的结局而是突发奇想,作出推断: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提供方便的话,战争胜负的双方就要变换了,历史就改写了!这样就生动地刻画了曹操胜利后的骄姿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并与上句“周郎”相辉映,情致盎然。就为历史翻案这方面,李商隐的咏史诗则不及杜牧,李商隐的诗仅体现出的是作者对历史事件所拥有的自己清醒而独特的认识,例如《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次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是一首咏史名篇,他的每一联均包含着鲜明的对照,“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了唐玄宗派方士在海外仙境为杨贵妃招魂的传说,引出了杨贵妃与唐玄宗“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身为夫妇之事渺茫未卜,极为残酷的是贵妃已死,此生的夫妇关系已经实实在在地结束了,这是将他生渺茫未卜的愿望与此生残酷的现实作比较,彻底打破了来世还结同心的幻梦。唐人咏马嵬诗多把罪责归于杨贵妃,对唐明皇多有回护,宣扬女色误国论,而本诗则鲜明地表露了诗人对唐玄宗沉迷不悟、自取其祸的讽慨,也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事件有自己清醒独特的认识。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李商隐的咏史诗在描写帝王政治兴衰和借前人抒发个人情志方面似乎比杜牧的咏史诗要略胜一筹,在李商隐的`《贾生》中同样可以看到,此诗透漏出的是李商隐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而以是否有利于社稷苍生来衡量遇合的超卓胸襟。

      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婉约,但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却能看到他的婉转情思和伤感情绪,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在内。生活富裕而快乐,童年时的记忆如同割不断的情思永远伴随人的左右,影响人的一生,童年的欢愉生活造就了杜牧的风流不羁,颇好宴游的性格,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叹,出身教养影响杜牧诗的是风流不羁、潇洒的神态,故有称杜牧为“风流才子”。因此,杜牧诗中的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还包含有明快优美的意境以及一种俊爽的风格。也许正是由于杜牧的放浪不羁,以及童年欢愉生活留在其心里的优越感,使得他在为历史翻案的诗文中则比李商隐更加大胆和不羁。总之,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在相媲美的同时又各有所长。

      如果说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感伤哀怨,反映了唐亡以前士人中较普遍的低沉情绪;那么,杜牧诗中尚存的俊爽气概,则反映了唐亡前某些有志之士企图挽回国运的幻想和努力,在晚唐诗坛上留下了一道回光返照的理想光辉。总之,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之所以杰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内涵丰富,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是他们咏史诗的高卓之处,也使他们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阅读全文]...

2022-03-29 09:09:49
  •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启发年轻人要珍惜时间,少壮年华不努力,待到年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长歌行》

      作者: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古诗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译]

    [阅读全文]...

2022-02-12 11:43:24
  • 清明古诗杜牧的思想感情(杜牧清明赏析)

  • 清明,思想,感情
  • 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人们都变得忙碌起来。这个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节日,又叫做踏青节和祭祖节。它有很多*俗,但踏青和祭祖这两个活动是最主要的。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清明节。一个是自然的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和气候的运行有关,相对应的是自然界温度的变化和一些农事活动。

    另一个方面是人文活动,就是人为安排的项目,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健身娱乐等*俗。

    诗词歌赋在古代作为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更贴*社会生活实际,更贴*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诗歌作品记录了古人清明节的风俗风貌。

    古人清明节到底有哪些具体风俗,节日前后他们都在做什么想什么,不用我们去翻阅查考复杂繁琐的文献资料,读一读诗词我们就有足够的理解。这些诗词大体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写踏青春游

    春天阳气生发,温度快速回升,阳光明媚,百草丰茂,鸟语花香。特别是清明处于仲春时节,更适宜于户外活动。到大自然里呼吸新鲜空气,登山越野,观花赏草,更是一种时尚。

    同时还有拔河、荡秋千、踢球打毽子、放风筝等健身娱乐活动。杜甫的名篇《丽人行》就是记载当时春游曲江的盛况,程颢的《郊行即事》也是写的踏青乐而忘归的情形。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郊行即事》)

    二、写扫墓祭祀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在慎终追远怀念先人方面,中元节即七月半大多是在家里化袱烧纸钱,只有清明节才登山亲临坟茔祭拜。

    扫墓就是要到实地去打扫墓地,焚香烧纸,进献祭品,并和逝去的祖宗亲人对话,默默祈祷,告之以家中的具体情况,寄托自己的崇敬和哀思。高翥的《清明日对酒》等就是记载扫墓的情形。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三、写田园农事

    清明时节正是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春耕春种时期,田野里树木花草发芽开花,像桃树樱桃等早熟的品种也挂上了小小的果实。同时植树插柳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农事活动。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古代以农耕为主,这个时候人们在犁田耙地,准备培育水稻蔬菜了。南去越冬的燕子都飞了回来,它们又在水田上空飞翔,衔着新泥筑巢。黄庭坚的诗《清明》等就是写的这方面的内容。

    清明佳节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黄庭坚《清明》)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韦应物《寒食》)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朱敦儒《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

    四、写思乡怀亲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节既然是祭祀已逝祖宗长辈的节日,就不免会引起对家中亲人的珍爱和关切。特别是远在异乡的文人士大夫和做生意的商人,清明节不能赶回家乡祭祖,不能与家人团聚,这是很遗憾的。

    很多诗词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其中杜牧的《清明》更为突出。什么是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指浪迹天涯的游子那种孤独和寂寞,那种愧对祖宗愧对家人的内疚和自责。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五、写人生感慨

    岁月匆匆太无情,人生路上本来就很艰难,再加上这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到来,人们在禁烟禁火纪念介子推纪念先祖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其中多是对古代仁人志士的崇敬和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王禹偁就把清明节写得很清冷,生活清苦困顿,节日过得像山野庙宇里的和尚一样。而他的《清明日独酌》,更是表达了自己被贬谪为团练副使这个清闲职位的不满,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问题。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王禹偁《清明》)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阊门即事》)

    上面所列的清明节诗词,只是选用了带清明字样的诗句,大家如果有兴趣要读全诗,可以按图索骥去找了来读。当然清明节的诗词还有很多,反映的内容也不止上面这五种,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阅读全文]...

2022-06-21 07:53:51
  • 古诗《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古诗《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望天门山古诗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的*,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现指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的。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整体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名家点评

      《入蜀记》:(出姑熟)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阅读全文]...

2022-02-11 00:55:51
  • 元日古诗的思想感情(元日古诗的讲解及赏析)

  • 思想,感情
  • 元日,指吉日;正月初一。是新的第一天。

    古时,人们十分重视这一天。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今天是正月初一,隐娘想分享8首元日诗词,送你最温暖的祝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春风送暖。初生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新年来了,一切都预示着希望,愿你的2020年,希望满满,如爆竹般热烈喜悦。

    《元日》

    唐·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四海升*,岁月静好。沐浴在春风里,让人心旷神怡。

    2020年,愿你的未来,温暖常在,春风无限。

    《元日》

    宋·王十朋

    元日年年见,天涯意故长。

    诗篇示宗武,春色酌瞿唐。

    白发又新岁,黄甘非故乡。

    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有些朋友,只有在春节的时候见面,*时就天各一方。

    如果和友人能日日常相见,那么人生会拥有许多欢乐。

    2020年,愿你和朋友,能常见常聚,友谊万年。

    《元日示宗武》

    唐·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这一年元日,杜甫抱着儿子宗武,满是怜爱。

    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了孩子,就会有了许多欢乐。生活再难,看看孩子可爱的笑脸,就会烦恼全消。

    2020年,愿你和孩子,笑颜常开,幸福满满。

    《元日述怀》

    唐·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这个元日,卢照邻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庆大唐的春天,乡间的风景是那么迷人,愿年年如此,共享美好生活。

    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说明一切都顺利。2020年,愿岁月长好,人长安。

    《元日早朝》

    唐·耿湋

    [阅读全文]...

2022-02-15 21:44:57
  • 己亥杂诗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己亥杂诗的思想感情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下面是己亥杂诗的思想感情,欢迎参考阅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思想情感】

      《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离开京城的忧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是仍然想要为国家出力,想要效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有着非常丰富的寓意,成为千古名句。作品高度凝炼、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发展七绝议论时事、干预现实的功能,是在绝句艺术上的开拓与创造。

      扩展资料: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

      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阅读全文]...

2022-01-22 00:27:33
  • 《山行》中杜牧表达的感情

  • 感情
  • 《山行》中杜牧表达的感情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下面是《山行》中杜牧表达的感情,欢迎阅读了解!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一条石头铺成的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的山顶

      远远望去白云缭绕的山顶隐约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马车因为喜欢深秋傍晚的美景

      被霜叶染红的枫叶竟比二月的花还红

      《山行》中杜牧表达的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全篇画意与诗情相互生发,随着诗人悠然自得的行迹展开,信笔写来,尤以最后一句意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极富感染力。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中小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林深处。“远”字写出了山路的悠长,“斜(xiá)”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写出了小路屈曲盘旋的特点。

      “白云生处有人家”,炊烟,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升起如云炊烟的地方,有几户人家的居所掩映的白云之下,山林之中。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斜长屈曲悠远的山间小路,和那几户人家应该有关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写诗人的行为变化,走着走着,诗人停下来了,因为什么?因为那些“红于二月花”“霜叶”,那枫叶经过秋霜的洗礼之后,特别的鲜艳火红,连二月的鲜花也比不上。那山路,那白云、那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而这枫林晚景却令他惊喜到停下来观赏,顾不得驱车赶路,足见其美的程度。

      “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补充说明诗人停车的原因的同时,也把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深秋的枫林原本就鲜红耀眼,此时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就更显得晶莹剔透,红艳如霞,丹阳满山,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这首小诗不仅仅即兴咏景,也是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就如这深秋里的枫树,愈是经过风霜的洗礼,就越显得红艳,因而能给人以鼓舞与启迪。

    [阅读全文]...

2022-05-02 01:59:52
  • 将进酒思想感情

  • 感情,思想,阅读
  • 将进酒思想感情

      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进酒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喜欢

      《将进酒》中作者的情感富于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忽而高亢激昂,忽而低沉浑厚,忽而欢畅淋漓,忽而愁上心头。李白,醉卧于世间,酾酒高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的水流不也是无法向后的吗?直奔大海,没有人能让她回流;明镜中的高堂的青丝朝暮间不也白发苍苍了吗?时间如梭,也没有人能让回头。如今,时间已然度过许多年,李白在此举起酒杯,大声感叹时间没有等待他,等待他大展宏图。

      不被重用又如何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李白的特有的自信,早晚有一天,他会大展胸中之志,挥舞长剑,报效国家。于是,散尽钱财的他,举杯高歌“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时的欢饮已经变为了狂放,“会须一饮三百杯”。情感升华,李白也微有醉意。

      突然,四个短促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使全诗略作停顿,李白借着醉意劝酒:“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是愁涌上心头,而且是“万古愁”,不光是在借酒浇愁,因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还是一种深沉的无奈,被与不被重用自己无法左右,只能用酒来缓解,聊以宽慰自己。身为七尺男儿无法报效国家,自己除了前面的愤懑,还多了一丝无可奈何。

      李白的诗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所想着的事情,极其夸张,一旦诗兴大发,豪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一生酷爱饮酒作乐,与酒为伴,内心中所渴望的是“但愿长醉不复醒”,是醉话,是无奈之语,亦是激愤之语,又有谁能够了解呢?

      他的`满腹才华,不得舒展,他的放浪不羁,无人欣赏,但他的乐观自信,以及他一生所感而写下的千古名句,就在我面对前方岔路,迷惑彷徨时,给我带来力量去面对选择,不再逃避,看清前方的道路。

      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表达作者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了自己的愤激情绪。

      矛盾与浪漫,铸就了李白的“诗仙”美誉。

      1、李白在对社会不满及个人不得志的矛盾中坚持浪漫,以对生活向往的浪漫去对抗矛盾,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

      2、李白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放松。于是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

      3、然而“但愿长醉不愿醒”只是一种愿望,“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只是“举杯消愁愁复愁”。但李白知道醉酒之乐是短暂的,于事无补的,可是如果不醉,就连这短暂的快乐也没有了。李白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酒醉与清醒之间徘徊,也留下了许许多多饮酒的诗句。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最大。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个人反抗的*,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具有出色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之气。

    [阅读全文]...

2022-07-21 04:35:46
  • 杜牧的诗有哪些(杜牧的古诗大全)

  •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清 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 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 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金 谷 园

    唐代: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唐代: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太*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阅读全文]...

2022-01-26 14:52:35
  • 已亥杂诗龚自珍简介(五年级己亥杂诗思想感情)

  • 五年级,思想,感情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内容主旨

    这首诗托物言志,写诗人辞官回乡的复杂心情,表明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品格和奉献精神。

    译文

    在弥漫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策马东去从此便只身漂泊天涯。(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出了无限离愁,流露出作者天高地远、天涯漂泊的苍茫迷惘之感。)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阅读全文]...

2022-03-12 15:06:57
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句子
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语录
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说说
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名言
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诗词
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祝福
中秋杜牧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