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

关于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 语录(3k+) 说说(9k+) 名言(495) 诗词(10) 祝福(1k+) 心语(200)

  • 诗名含有旁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旁字的诗词

  • 王戎不取道旁李

    佚名〔南北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道旁稚子

    郑獬〔宋代〕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寿阳曲 道旁孤梅著花,睹此生感

    许德蘋〔清代〕

    一树疏花发,众芳都不如。向天涯、赠将何处。甚殷勤、暗香留几许。

    轻试问、是谁为主。

    道旁桐花

    杨万里〔宋代〕

    春色来时物喜初,春光归日兴阑余。更无人饯春行色,犹有桐花管领渠。

    城旁少年

    李益〔唐代〕

    生长边城旁,出身事弓马。少年有胆气,独猎阴山下。偶与匈奴逢,曾擒射雕者。名悬壮士籍,请君少相假。

    李中主读书台(旁有龙池。龙至,水腾涌,谓

    黄克晦〔明代〕

    自筑书台读五车,锦屏千叠护残霞。何年云雨池中物,终古河山客里家。松下岩泉犹带墨,风前木笔漫生花。夕阳无限迟回意,空对高僧问《法华》。

    沁园春·曲径旁蹊

    李道纯〔元代〕

    曲径旁蹊,三百六十,门门不同。若泥在一身,终须着物,离于形体,又属顽空。无有兼行,如何下手,两下俱捐理不通。修真士,若不知玄窍,徒尔劳工。些儿妙处难穷。亲见了、方能达本宗。况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观之似有,觅又无踪。个个见成,人人不识,我把天机泄与公。玄关窍,与虚无造化,总在当中。

    闻道旁有死於贼者

    曹彦约〔宋代〕

    义气穷群策,妖氛惨一隅。分忧吾弗职,殊死尔何辜。智者连千虑,天乎愧匹夫。诸军犹请战,此道不榛芜。

    城旁

    王昌龄〔唐代〕

    降奚能骑射,战马百余匹。甲仗明寒川,霜囗囗囗囗。囗囗煞单于,薄暮红旗出。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脱却囗囗囗,囗囗沦狄天。匈奴不敢出,漠北开尘烟。

    道旁大松人取以为明

    王安石〔宋代〕

    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应嗟无地逃斤斧,岂愿争明爝火间。

    [阅读全文]...

2022-05-24 08:01:38
  • 含有旁字的古诗词 带旁字的诗词名句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为人所弃。——《幼学琼林·卷四·花木》

    旁观拍手笑疏狂。——刘克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增广贤文·下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红楼梦·第五回》

    村舍外,古城旁。——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韩愈《听颖师弹琴》

    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钱惟演《对竹思鹤》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杜甫《曲江对雨》

    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随园诗话·卷九》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辛弃疾《清*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作恶事须防鬼神知,干好事莫怕旁人笑。——《格言联璧·惠吉类》

    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黄庭坚《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

    大鹏飞在梧桐上,自有旁人说短长。——《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宋子侯《董娇饶》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崔颢《行经华阴》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吴嘉纪《煎盐绝句》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杜甫《田舍》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陆游《自嘲》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杜甫《堂成》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韦元甫《木兰歌》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黄庚《临*泊舟》

    南内墙东御路旁,预知春色柳丝黄。——温庭筠《杨柳八首·其二》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佚名《王戎不取道旁李》

    假缎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增广贤文·上集》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王安石《河北民》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必无私,斯上下四旁咸得其*。——《格言联璧·从政类》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杜甫《寄韩谏议注》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杜甫《兵车行》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李白《公无渡河》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王维《老将行》

    飏青旗、流水桥旁。——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黄庭坚《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

    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玫瑰碧琳,珊瑚丛生,琘玉旁唐,玢豳文鳞,赤瑕驳荦,杂臿其间,晁采琬琰,和氏出焉。——司马相如《上林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隋唐演义·第十四回》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杨万里《初秋行圃》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张说《邺都引》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佚名《清人》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杜甫《莫相疑行》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佚名《祝英台*·惜多才》

    父异焉,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王安石《伤仲永》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司马相如《长门赋·并序》

    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卢挚《沉醉东风·对酒》

    道路不*旁人铲。——《雍正剑侠图·第六十一回》

    九卿天上落,五马道旁来。——李白《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

    [阅读全文]...

2022-07-19 00:30:46
  • 最火的谷雨古诗

  • 谷雨
  • 最火的谷雨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火的谷雨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 唐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二、《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齐己 唐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 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硾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三、《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孟浩然 唐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四、《芍药》

      王贞白 唐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

      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五、《老圃堂》

      曹邺 唐

      邵*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六、《阳羡杂咏十九首.茗坡》

      陆希声 唐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七、《白牡丹》

      王贞白(唐)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八、《三月五日陪大夫泛长沙东湖》

      张又新(唐)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

      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栖树回葱蒨,笙歌转杳冥。

      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九、再有诗次其韵

      唐·王炎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阅读全文]...

2022-04-27 17:09:01
  • 关于夏夜萤火虫的古诗

  • 夏夜
  •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

    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比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意: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与其他季节大不相同。

    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仿佛一直连到天边;红润的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别有风韵。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仲夏》唐·樊旬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孟夏》唐·贾龠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景》明·朱瞻基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闻蝉》 唐·耒鹄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夏日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

    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

    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创作背景: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

    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

    1、《小池》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白话翻译: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话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山亭夏日》 【作者】高骈 【朝代】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白话翻译: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阅读全文]...

2022-07-01 14:05:32
  • 关于小火炉的古诗句

  • 形容火炉的诗词:

    1、《问刘十九》

    唐代 白居易

    原文: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译文: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能否共饮一杯?朋友!

    2、《更漏子·玉炉香》

    唐代 温庭筠

    原文: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译文: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3、《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清代 纳兰性德

    原文: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译文:

    灯残风灭,香炉之烟也已经变冷,相伴的只有自己孤单的身影。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问世间醒眼的是什么人。

    相聚难离别易,唯又离别之时的酒宴,喝完之后独自搔头。闲愁总是交付喝醉来入眠,只害怕醒来时候自己依然在酒器面前。

    4、《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

    唐代 牛峤

    原文:

    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轻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译文:

    华贵的香炉旁,清凉的竹*上,鸳鸯锦被下盖着一对情侣,像并枝的连理同眠共枕,脂粉和着香汗在枕上流淌。窗外响起辘轳的声音,惊醒了温柔乡里的春梦一场,微整的眉间有几分惊怨,含笑的相视里羞见晨光。

    浓浓的柳荫里,淡淡的晨雾迷迷茫茫,残乱的缕缕鬓发,好似青云飞掠过脸庞。蝉钗已簪不住飞乱的流云,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枕上。她定是拼了一生的激情,才搏得郎君一宵欢畅。

    5、《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

    宋代 苏轼

    原文: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译文:

    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的所剩不多了。爱惜香,哪怕剩的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再嗅那里,余留的香还存在。

    趁着别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的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的更久一些。这么做因为两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没有烧完就会熄灭。

    十一月五夜风雪寒甚燃薪取暖戏作五字

    年代:【宋】 作者:【陆游】

    束薪从涧底,及此不时求。

    力比鹅黄酒,功如狐白裘。

    分才具糜粥,余事暖衾稠。

    复恐成骄惰,三更起饭牛。

    夜寒与客烧乾柴取暖戏作

    年代:【宋】 作者:【陆游】

    槁竹乾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

    [阅读全文]...

2022-03-14 01:34:52
  • 抖音上很火的古诗句子

  • 抖音,经典
  •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

    3、一生惆怅情多少,月不常圆,春色易为老。

    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6、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长空与飞雪,曾有过一夜之情!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0、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11、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3、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14、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1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8、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19、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

    20、忆从前,一点东风,风隔着垂帘,眉儿愁苦。

    2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2、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

    2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5、少年不知愁滋味,为填新赋强说愁。

    2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7、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28、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29、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30、一念风云天下荡,凡体成王谁能挡。虽今仍在红尘中,我花后开百花杀。

    31、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32、老去渐知时态薄,愁来惟愿酒杯深。

    33、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34、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35、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36、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37、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38、人生恰如三月花,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醉里不知年华限。

    39、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40、脚下行程千里远,腹中贮书万卷多。

    4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以为在心头。

    4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3、啼鸟惊魂,飞花溅泪,山河愁锁春深。

    44、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45、弹剑高歌过荆州,空抛红豆意悠悠。高山流水人何在,侠骨柔情总惹愁。

    46、半生花开,半世花落。这山长水远的道路,终究是要自己走下去。

    47、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4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0、淡了红尘繁华,舍了年少韶华,瘦了尺寸年华,薄了指尖芳华。

    51、腹心受害诚堪惧,唇齿生忧尚可医。

    [阅读全文]...

2021-12-26 12:57:19
  • 虞世南《咏萤火》古诗翻译赏析

  • 文学
  • 虞世南《咏萤火》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世南《咏萤火》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萤火

      唐代 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

      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

      独自暗中明。

      注释:

      的历:明亮、鲜明。

      弱翅:翅膀小而软弱。

      恐畏:恐怕。

      翻译:

      明亮的流光很小很小,软弱的翅膀轻轻的飘摇。恐怕无人知道自己存在,独自在暗里闪闪发光。

      赏析:

      虞世南的《咏萤火》先也描摹了萤火虫的形象:纤纤玉体,翩翩弱翅。轻风中张翼斜飞,飘摇流畅,暮色里荧光点点,点缀夜空。诗人也是从其飞翔之形、发光之态的角度写其外形,其手法,有点类似唐朝李嘉?的《咏萤》:“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李诗通过萤火水上轻舞、空中展翅、风吹不灭、露洗还明、输光伴夜读、流连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飞翔之姿、发光之征。但虞世南的诗并不以绘形为目的。诗的三、四两句则由表及里,一下子窥视到萤的内心世界:“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多么顽强的个性,多么可贵的追求,尽管自己的生命弱小,但它不甘默默无闻,不愿自暴自弃,偏要在暗夜中闪光,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执著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那出现在读者眼前的萤火,就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一个个性独特、胸怀不凡的刚毅之士,其伟岸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又促人深思猛省。

      虞世南托物言志,借写萤火,袒露自己的心迹。诗人先以“光小、翅轻”等诗句,突出萤火的微不足道,来衬托下句,“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这是萤火的心理,更是诗人的心地:一个人不管地位如何,处境怎样,只要有其秉赋,就要勇敢地、顽强地表现自己。这种抱负、这种追求,自然给读者领悟到诗外的别一种境界!

      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自幼跟智永和尚*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信王羹之的笔法。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太宗曾“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虞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太宗誓言远学王羲之,*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虞体”后世评述不一,他那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成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羹之行草诸帖的嫡传。

      出身望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出身望族。从三国到唐代。馀姚虞氏家族出了许多名士,有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164—233),东晋天文学家虞喜(281—356〕。还有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如南朝宋泰和年间书法家虞(龠禾),他著有《论书表》传世,论古今妙迹,正行草书,纸色标轴,真伪卷数,无不毕备。又曾奉明帝诏与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编次二王法书,再一个是虞世基(?—618),兼善草隶,曾经在陈朝、隋朝做过官,他就是虞世南的胞兄。

      虞氏家族中声名最著的要数虞世南。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祖父虞检,为南朝梁始兴王的咨议。父亲虞荔,为南朝陈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陈朝中书侍郎。虞世南从小就过继给叔父为子,因而取字伯施,世南生性沉静。笃志勤学。少年时与胞兄世基同受业于吴郡顾野王(519—581〕,有十余年,顾野王字希冯,南朝陈书法家。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他对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可惜他的书迹今未之见,虞世南勤奋好学,精思不懈,他敬慕南朝梁文学家、尚书左仆射徐陵(507—585),作文学*徐陵,婉约绮丽。且为徐陵本人所认同。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中,生父虞荔去世,文帝表彰虞荔的德行,知道他两个儿子都非常博学,便派遣使者到虞家慰勉审视,等到世南服丧期满,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但因养父虞寄身陷叛军之中。仍布衣蔬食。直到太建末年陈宣帝*定叛乱,虞寄回来,“方令世南释布食肉”。陈朝灭亡(589)后,世南与世基兄弟二人同入长安,文名重当时,人们比作晋代二陆(陆机、陆云)。隋炀帝为晋王时就听到虞世南的名声,打算聘为*,世南以母老固辞。炀帝即位后,大业(605—618)中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隋炀帝虽然爱虞世南的才气,却并不欣赏他的刚正性格,实际上并不重用他。当时虞世基执掌朝政,先后任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家庭生活豪奢。虞世南虽与其兄住在一起,仍然生活俭朴,不改旧*。隋朝灭亡前夕。宇文化及将杀炀帝并及虞世基,世南抱持号位,请求以身代兄而不得,时人称颂其义。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又在起义军窦建德部下任黄门侍郎。直到秦王李世民消灭窦建德,引虞世南为知己,才被起用。

      晚遇明主

      虞世南入唐时已是花甲之年,先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为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文翰。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传》书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就默写出来,竟然一字不差。李世民立为太子,虞世南为太子中舍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古稀,他请求告老还乡,太宗不许,迁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固辞不受,仍被任命为秘书少监。贞观六年(633)升秘书监,掌管图书著作等事,世称“虞监”。贞观八年进封永兴县公。因而史称“虞永兴”。

      唐太宗非常赏识虞世南的博学卓识、坦诚忠直,常在政务之暇,同他谈论学问,共观经史。世南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每当谈论到古代帝王为政的得失时,常存规劝讽喻之义。太宗常常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以视高祖刘邦墓——长陵为模式,极其隆厚。劳民伤财。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主张“薄葬”。公卿百官又奏请遵照高祖遗诏办事,务从节俭。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劝谏下,陵墓的规模大有减省。唐太宗爱好打猎,虞世南也上疏屡次劝阻,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叫群臣应和。虞世南怕这种“体非雅正”的诗流传开去。天下风靡,影响不好,拒绝作应制诗。凡此种种,都可看出虞世南刚直忠贞的品性。太宗常称虞世南有“五绝”,就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有一于此,足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对他评价极高。

      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致仕(退休),官衔为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这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唐文宗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懿”。并下手诏给魏王泰说:“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又把自己写的一首诗命起居郎褚遂良在虞世南灵前诵读焚化,君臣情谊之深厚无过于此了。

      虞世南编有《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二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

      王书传人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书圣”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又命萧翼从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令人摹制多本,赐给群臣,甚至死后还把《兰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书学为唐代国学之一,取士也讲究书法。唐代书学之盛可渭亘古未有。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书法,甚得王书神髓。为了学*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他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通过刻苦学*、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

      唐张怀瓘《书断》评虞世南说:“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势。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逆劲著称书史。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得于王氏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自立门户。独创新格。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与褚遂良、薛稷一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虞体”流韵

      纵观书法史,从汉末钟(繇)、张(芝)开楷则草法之先,到晋末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立,经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家出,使楷法臻于完备极致。所以多以“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唐人用法谨严”称之。*书法艺术就技法层面而言,其核心是笔法。据传,早在汉代,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学到了“八角垂芒”的秘法,成了笔法传授的始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有《传授笔法人名》一文,附在《古来能书人名》文后,记述了笔法传授的谱系,共有二十三人。他们是:由蔡邕传给崔瑗和女儿蔡文姬(琰),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子王献之,献之传给羊欣,羊欣传给王僧虔。王僧虔传给萧子云,萧子云传给智永,智永传授给虞世南。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颜真卿〕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虽然如此,初唐四家也各有自己的面貌。虞世南的字继承多于创造,从东魏《高归彦造像记》一类作品中可以找到他的楷法之源。他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器宇轩昂,无一点雕琢和火气。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虞永兴书,尝自谓于道学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如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也说:“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周星莲《临池管见》说;“王羲之、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虞世南和智永的字,基本上都比较圆融而含蓄。虞字形稍长一些,较多婉媚之趣,他用中锋圆笔,内含刚柔。尖处不削,圆处不匀。行笔不徐不疾。欧阳询的字拐弯处作折笔,虞世南拐弯处作转笔。他的‘戈’法特别有特色。书史载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学*书法,但因为“戈”脚写不好,写“戬”字,把“戈”旁留着没写,叫虞世南给补上。而后,他把这张字拿去给魏徵看,魏徵说:“现在看皇上书作,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虞世南。”唐太宗赞叹魏徵鉴赏力之高,也深感学虞字“戈”法之不易。他的“戈”法,波捺都特别长,长撇有轻重提按的变化。

      虞世南和欧阳询都主持书学(唐代六门国学之一),在笔法传授上有着特殊的贡献。虞世南传授笔法给他外甥陆柬之。陆柬之有《文赋》、《兰亭诗》墨迹传世,有婉雅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陆柬之子彦远,传其家法,时称小陆。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所传楷书《郎官石柱记》颇有虞体风采。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请教:“某书何如(智)永师?”虞世南答道:“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能若此者?”褚又问:“何如欧阳询?”虞答:“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君岂能若此?”褚叹息说:“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答:“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固可贵尚。”冯班《钝吟书要》说:“若死学柳(公权〕书,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诸、薛打做一团方好也。”可知柳公权也曾学*过虞书。宋代蔡襄行书也学虞世南。宋高宗赵构书学智永,兼*虞世南。上海博物馆藏《赵构真草千字文》墨迹,就是临虞世南的`。赵构自跋认为虞书(千字文)是在唐太宗时,所以“民”字、”渊”字都缺笔以避讳。但据*人陈垣《史讳举例》,认为唐代书法缺笔以避讳的。最早见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上海博物馆藏《元揭傒斯临智永千字文》墨迹,揭傒斯没有自识临自何本。从风格上看,很有可能是临虞世南所书的《千字文》。

      拓展:咏萤火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翻译

      挨上人身,疑惑它怎么不热,接触草堆,惊讶它不能使之冒烟。

      来到灯下显得暗淡无光,飞到雨中它反而又燃烧起来。

      注释

      然:同“燃”。

      赏析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火”字,多角度再现萤火虫的形象特征,四句诗,就是萤火形象的四次“造型”:“着人疑不热”,从人的感觉写。萤火虫明明有火光一闪一闪,可附在人体,人会惊奇──有火怎么不放热,突出了其放光而不发热的特点。“集草讶无烟”,从其栖息处所写。萤火从腐草中产卵繁殖,故古人误以为萤乃腐草所化。《礼记?月令》云:“腐草为萤”。古代不少咏萤诗也沿用了这种说法。如沈旋说萤火是“火中变腐草”,刘禹锡也说“陈根腐叶秋萤光”。这种说法自然没有多少科学根据,但其喜欢草堆中栖息却是事实。草堆上明明有点点火光,草都不燃起来,无烟无焰。第二句诗,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萤火虫发出萤光、不热不燃的特点,又使读者知道了萤的一些生活*性。“到来灯下暗”,写出了火光的微弱,作者从对比的角度写,以灯光的相对明亮,突出萤火虫的微弱特点,用了比较衬托的手法。“翻往雨中然”,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画面:一般的火,风一吹、雨一浇,便熄其光焰。而萤火呢,它的萤光并不受天气环境的左右,在雨中,仍能翩然起舞、星光闪烁……诗人就是这样,怀着对萤火虫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其进行细致入微、多侧面的观察,从而将其形态的多姿多彩、形象的各种造型推到了读者面前,使读者也顿生怜爱之情。

      用铺陈的手法,再现了萤火的形态之美,表现了一个皇帝闲暇时的专心致志、细致入微,由于多侧面描绘,形象完整,也给读者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而且其对写作对象细细观察的写作态度,用墨如泼、多方勾勒的写作技术,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萧绎居位显赫,养尊处优,自然无需“忧谗畏讥”,对自然的观察描绘虽能穷形尽相,但要他涌出多少感慨、掘出多深寓意,这很难做到,所以他笔下的萤火虽很有美感,但充其量是供人欣赏玩味。

    [阅读全文]...

2022-03-04 07:53:58
  • 思乡的古诗大全最火的(最令人惊艳的思乡古诗词)

  • 思乡,惊艳
  •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在道路上骑着骏马与朋友相遇,可是身上并没有带着纸笔,无法给家人写一封信,只好托你为家中捎个口信,报一下*安。

    崔岱齐

    荒郊晴雪映行装,送客江亭恨渺茫。

    鸟*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

    经年文酒情相似,异地云山梦不忘。

    最爱苕溪好风月,明年我欲棹轻航。

    鸟到了黄昏都纷纷绕树寻巢而飞;人到了岁末一定会格外思念家乡。

    薛能

    柳营茅土倦粗材,因向山家乞翠栽。

    清露便教终夜滴,好风疑是故园来。

    栏边匠去朱犹湿,溉后虫浮穴暗开。

    他日会应威凤至,莫辞公府受尘埃。

    故园,故乡。此言听到风吹竹动而露滴,就想到故乡。表达的是深切的思乡之情。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

    此写西行于沙漠之中的孤寂与思乡苦情。“欲到天”,是夸张修辞手法,强调的是西行距离之遥远;“见月两回圆”,指代辞家时间之久。离家远行已久,本就易于让人顿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之情。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身处他乡,每逢节日,都会倍增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诗词,为表现思乡情结的千古名句。

    沈绍姬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每天做的梦像柳絮一样飘忽不定,思乡的愁绪像芭蕉叶一样经常卷着从未舒展开来。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也叫作《夜思》,属于乐府诗,这首思乡之作,被称赞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明·郭登

    天涯行客离乡久,见月思乡搔白首。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傍柳。

    [阅读全文]...

2022-01-03 03:05:49
  • 金木水火土这个古诗135句

  • 经典
  • 金木水火土诗歌

      【金】

      冰冷或者炽热。和沙子一样

      翻滚岁月的温度

      发光的眼睛。四处寻觅

      剑走偏锋。历史的夜空

      飞洒的鲜血,斑驳了夜的双眼

      夺目的色彩是天使,亦是恶魔

      笑里藏刀,或者明抢暗夺

      褪去华丽或褴褛

      圆睁的双眼。狰狞了人性

      夜夜夜。日日日

      琵琶唱尽黄河水

      万里黄沙觅半两贪婪

      是既定。还是人性异变?

      【木】

      年轮在心间已腐朽

      岁月的拂尘抹去了那些纷扰

      孕育的希望在凝结

      破土而出

      一丝绿意在萌发。向东的方向

      沉寂的足迹再次疯狂

      阳光过滤了所有的冰冷

      生命的蠕动举着画笔

      颤颤地圈就新的年轮

      冬天就缄默。春天就焕发

      抱紧大地。忘记指尖的'温存

      高扬着头遮掩住黑暗

      让阳光穿行于灵魂与身躯之间

      一木不成林,二木不成森

      一木一浮生。木木生生息

      不论华丽与淡雅。还是曲曲直直

      于天地间。缄默于岁月

      拂秀风,看重生与覆灭

      【水】

      天空被撕开。月光泻漏

      寒风和冰屑相竞灵魂出窍

      流动与柔软诠释虚无缥缈

      黑色的冰川不断堆高

      渴望和欲望

      更进一步触摸宇宙的脊梁

      夜色是白色的

      血管开始变色

      血液和冰川融为一体

      黑白分明的世界

      眸光变成五彩光芒

      无数人仰天祈祷

      向北的方向,或许更北

      地*线被抬开,一场革命

      在轰轰烈烈中爆发

      在轰轰烈烈中淹没于厚土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3-13 13:50:51
当前热门
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 - 句子
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 - 语录
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 - 说说
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 - 名言
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 - 诗词
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 - 祝福
古诗里带火字旁的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