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门寺的古诗

关于关于法门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法门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法门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法门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 语录(1) 说说(7k+) 名言(1k+) 诗词(160) 祝福(2k+) 心语(806)

  • 用不二法门造句40字

  • 1.持续不断改善不合理制程是我们始终如一之目标,因为惟有客户您的肯定才是本公司永续经营的不二法门。

    2.**私营企业和石油收益的公*分配才是遏制全面冲突不断升级的不二法门。

    3.执着,一个成功的不二法门的关键词,你还在犹豫什么呢。

    4.许太表示:要成功促成交易,物业代理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高办事效率及成熟的销售技巧,诚信亦是确保能获取客户信任的不二法门。

    5.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是保障国家和*与人民安定的不二法门不二法门造句造句。

    6.好好学*吧,这是你成功的不二法门,你别无选择。

    7.宋院长表示,师资不足与经费短缺是英语教育最常面对的难题,另外学生个人兴趣与学*意志也相当重要,经常接触英文探索时事与国际接轨是英文精进的不二法门。

    8.善用资讯科技,重整工作程序是提高效率和成本效益的不二法门。

    9.通过实施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提供高品质的客户服务,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以赢得更多的客户并且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已为西方企业界实战验证为世纪企业构筑核心竞争能力拓展利润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10.爱岗敬业是竞争先进工作者的不二法门。

    11.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一直坚强的人敞开的,意志坚强是成功者的不二法门。

    12.我想你应该知道像这种不二法门的事情你是没得选择的。

    13.苦练杀敌本领,增长爱国信念,是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14.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15.苦练杀敌本领,增长爱国信念,是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16.视顾客为上帝,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服务工作者的不二法门。

    17.从音响安排走位设计,节目宣传财政处理排练演出等工作,到运作上的种种繁琐事情,都得由一众组员共同分担,百分百投入是组合的不二法门。

    18.教育是百年大计,也是培养国力的不二法门。

    19.学*好英标是你英语发音准确的不二法门。

    20.货币规则是重建美联储独立性的不二法门。

    21.海尔梅斯:师父的教理是开悟的不二法门,像海尔梅斯一样。

    22.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23.资讯系统部的抱负,是令警队继续成为全球资讯系统最先进的执法机关之一,而推行第二个资讯系统策略方案正是实践这个抱负的不二法门,当中包括数据仓知识管理电子警务及电脑辅助训练等。

    24.开拓创新是企业立足的不二法门。

    25.努力刻苦训练是夺得奥运冠军的不二法门,任何吃偷奸耍滑都是徒劳。

    26.摘要随著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留住忠诚度高的顾客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课题,为达到企业永续经营的目的,提高顾客满意将会是企业成功的不二法门。

    27.固定时间的睡眠有助于规律生活的养成,让孩子养成一定的自我生理时钟是营造优质睡眠的不二法门。

    28.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学好理科的不二法门。

    29.成功没有祕诀,敢尝试肯吃苦能坚持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30.多读多写多练,是学*写作的不二法门

    31.如果你连这不二法门都不能做到我真不知道你能够做什么。

    32.产品比较是直接了解品质与需求的最佳方法,在决定好购买品牌与型号之前,比较同级品牌的规格功能产品技术安规及价格是不二法门。

    33.只要你记住一句话,努力学*是取得好成绩的不二法门。

    34.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35.利用好营销策略是提升销售额的不二法门。

    [阅读全文]...

2022-03-01 03:30:08
  • 关于法门的诗句

  • 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杨炯《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法门谁得髓,石塔冷孤灯。——释文珦《桐州先师塔》

    慈悲法门何遮碍,*等世界何偏颇。——陈著《代天宁寺僧可举赠梓人善斲歌》

    缘师法门本是空,我也将空当真实。——陈著《寿雪窦寺炳同长老》

    殷勤稽首维摩诘,敢问如何是法门。——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无言亭》

    不二法门无别路,诸方临水不敢渡。——黄庭坚《维摩诘画赞》

    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苏辙《杨惠之塑维摩像》

    根境一如能所断,圆通游践法门深。——释正觉《航海之宾陀防真歇师兄·至人亲见古观音》

    别有法门弥阙陷,杜陵兄妹亦因缘。——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含情慷慨谢婵娟》

    若要拈花微笑底事,不二法门也低一著。——楼钥《跋正法眼藏》

    八万法门从此去,咄哉王子去求仙。——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三身四智体中圆》

    法门非出入,学者莫颟顸。——释印肃《颂古九十八首·万里草不生》

    八万法门从此入,如今唤作老婆禅。——释印肃《颂十玄谈·演教·后谈空有众皆捐》

    不二法门谁敢道,金毛师子露身全。——释印肃《活人歌》

    无门为法门,无入是真入。——释印肃《题三门·无门为法门》

    本分法门行得熟,长生样子学来真。——洪咨夔《老人生朝为寿》

    况人胸中各法门,陈君韩子吾柳子。——曾丰《谢新淦令徐信甫至赣相过》

    银海有精力,金函无法门。——曾丰《关阴阳家彭元清》

    千古清凉树荫人,法门梁栋真堪赏。——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万本青松》

    西来识得此云根,终此云根护法门。——董嗣杲《理公岩》

    法门千万偈,奥妙演无伦。——赵光义《缘识·性相化严海》

    因缘殊胜是因缘,方便法门天最大。——赵光义《缘识·我一囊盛宽世界》

    谁将幻怪惊愚俗,总向虚空认法门。——毛滂《王治中招余饮丹阳刘公雪苑英公在座主人俾余》

    殷勤须若兴门户,力去骄淫是法门。——廖行之《寿五一弟四首·等观性空两居士》

    弹指顿明诸法门,释迦弥勒齐超越。——释宗杲《偈颂十四首·无诸比丘名*悦》

    正脉将沉,法门凋瘵,如何嗣续松源派。——释智愚《以文长老请赞》

    不二法门从此入,更於何处觅文殊。——释慧远《偈颂一百零二首·醉翁亭畔寒梅折》

    曾对大元圣主,默说不二法门。——释祖钦《昭如长老请》

    人皆就法门栋梁上踔他光景,我道隶轩高士志趣飘然。——白玉蟾《隶轩真赞》

    法门简介

    法门,宗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古称南门为法门。

    [阅读全文]...

2021-12-12 20:52:40
  • 古寺雪的诗句古诗128句

  • 经典
  • 描写寺庙雪的诗句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描写寺庙雪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所学的知识。

      (第一首)

      闭门私造罪,准拟免灾殃。

      被他恶部童,抄得报阎王。

      纵不入汤镬,亦须卧铁床。

      不许雇人替,自作身自当。

      (第二首)

      以我栖迟处,幽深谁可论。

      无风萝自动,不雾竹长昏。

      涧水缘谁咽,山云忽自屯。

      午时庵内坐,始觉日头暾。

      (第三首)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第四首)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第五首)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

      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

      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第六首)

      我法妙难思,天龙尽回向。

      我今稽首礼,无上法中王。

      慈悲大喜舍,名称满十方。

      众生作依怙,智慧身金刚。

      (第七首)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看将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直饶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

      (第八首)

      绝句南宋僧人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九首)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第十首)

      花非花,

      雾非雾,

      天明去来如春露,

      不多时,

      去似朝霞无觅处。

      (第十一首)

    [阅读全文]...

2022-05-04 21:16:56
  • 苏轼《入寺》古诗原文

  • 苏轼,诗人
  • 苏轼《入寺》古诗原文

      入寺注释

      【玉堂仙】翰林学士的雅号。宋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诗:“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明何景明《赤壁图》诗:“黄州逐客玉堂仙,停舟到此悲秋天。”清查慎行《舟过三水邑宰徐君来晤口占赠之》:“谁知花县宰,旧是玉堂仙。”参见“玉堂”。漢【摩尼珠】宝珠。晋法显《佛国记》:“﹝师子国﹞多出珍寳珠璣,有出摩尼珠地,方可十里。”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东南山水相招呼,万象入我摩尼珠。”元顾瑛《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诗:“又若摩尼珠,跃出驪龙湫。”漢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文学成就

      词作

      参见:苏词、诗词一体、以诗为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王论》批评周*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交融。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艺术成就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阅读全文]...

2022-02-16 09:11:19
  • 题扬州禅智寺古诗翻译(题扬州禅智寺古诗赏析)

  • 历来写景的各种方式方法,如正侧写法,点面写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这些都是文学基本常识,我们这里就不作普及了。

    我们找一首写景色的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完成写景这个工作的,同时也对比着找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很难写出唐诗味道的原因。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唐诗,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十一尤”部,第三句和第七句都使用了“鲤鱼翻波”的变格。这些我们前面都讲过,我们这里主要聊景色描写,就不做*仄详析,有需求的可以去看本人其他关于*仄的文章。

    至于修辞手法从古到今都差不多,这里默认大家都知道对比、重复、比喻、夸张之类的写作技巧,我们只看唐诗如何展开写景。

    标题《提扬州禅智寺》点名了地理位置,这就在扬州城外禅智寺写的诗。

    首联“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两句从环境写起,顺便交代时令。“雨过一蝉噪,”是什么意思?刚刚雨停,就有一只蝉聒噪起来了。注意为什么是“一”蝉?蝉鸣的时候不都是很多一起吗?这说明天已经凉了,进入了秋天。而一个“噪”字则反衬出寺庙里原本的幽深、清净。这正是“鸟鸣山更幽”的味道。“飘萧松桂秋。”飘萧是松、桂树叶旋转萧条下落,“秋”字则点明季节。

    这一联通过杜牧对几个意象的选择,我们立刻接触到了他当时的心情——正如秋天般萧瑟冷清,略带一丝丝的烦恼。

    我们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所有的诗词创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和意气。“诗言志”,即便是写景诗,背后一定有感情支撑,哪怕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景色,想记录下来,那也是因为景色引发了我们创作的冲动,要表现我们当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在意象选择上,自然就会选择那些让我们开心的东西。

    而杜牧这首诗一开篇就定下了清冷、幽寂的主色调。就好像咱们的照片,通过意象选择已经装上了一个偏蓝色的滤镜。

    颔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依然是写景,但是就开始细化了。因为前面已经交代过大的情境和色彩定调,那么颔联的笔墨就可以用在细致描写。我们看到诗人在对仗的要求下选取的意象“青苔”、“白鸟”依旧是滤镜之下的颜色,寡淡如水墨青烟。“青苔满阶砌”,阶梯上布满青苔,这说明什么呢?这地方少有人来。“白鸟故迟留”,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和出句是动静相对的。青苔砌,少足迹,白鸟留,无人惊。

    首联、颔联就完成了一个景色从远到*,从粗到细的视觉变换,有声音、有温度、有颜色,算是非常丰富的场景描写,而且选取意象是统一的,为整体的色调添砖加瓦。

    颈联“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依然是写景,但是和前面的画面描写有差异了。“暮霭生深树”,因为山高树深,阳光不充沛,所以到了傍晚,就雾气腾腾,暮霭升起来了。“斜阳下小楼”,但是斜阳偶尔也会照进寺中的小楼,上下移动。这里“生”、“下”两个字用得极好,动态的变化让整个寺院在夕阳下灵动起来,我们不再是观察照片,而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时光的流逝下的美景。

    同时出句和对句的的景色也是对比的,就好像蝉鸣更静,暮霭的流动幽冷和偶尔出现的温暖阳光也是通过对比来加深整个禅智寺的冷寂。写寂静,需要蝉鸣来打破,而写幽暗,杜牧则给了一束阳光来衬托。这种巧妙的写法不但没有破坏大环境的幽暗,反而更加深了主旨。

    我们写景要学的太多了,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动态写景、对比写景的高妙,不但将景色真实地再现,还提炼出了意象之间的映衬联系,实在是神来之笔。

    即使写到这里,景色美则美矣,却仍然不能称为一首好诗。

    因为杜牧的主题没有表达。为什么这么一幅好山水亭台在他的眼中幽冷空寂?这才是诗人写诗的目的。但是诗之所以为诗,并不是纯粹的大白话。

    写诗,就是不好好说话。但是不等于不说,一般情况下律诗会在颈联转换,大致表明主题。但杜牧选择了在尾联带过一笔,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他并不明言。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又知道如此的寂寞的竹西路,再过去没多远就是扬州呢?还隐隐传来弦歌之声。

    那些俗世的快乐,为何会干扰到身在禅智寺的杜牧呢?因为他心不静。而以杜牧的成长和当时状况来看,他根本不是一个静下心来的人。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

    那么他为什么会在禅智寺呢?

    当时他在东都洛阳任监察御史,并侥幸逃过了“甘露寺之变”。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杜顗患眼疾,都快瞎了,临时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连忙请了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不过唐朝公务员请假有个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结果耽搁了些日子,杜牧连官都丢了。弟弟眼睛不好,自己官也没了,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想起在扬州的那些欢歌艳宴,心中自然万般不甘,又无可奈何,只好将满腔思绪放到禅智寺的幽静景色之中。

    所谓“寓情于景”是也。现在我们能读懂杜牧这首诗了吗?

    这也是所有风景诗最重要的一点。就好像风景照片、风景视频,如果里面没有人的存在,就缺乏灵魂。人只有将自己的感情附着在诗内的景色之上,才会让景色活起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这才是一首真正的好风景诗。

    什么是“有感而发”?就是要找到主题,抒发感情。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什么诗,这都是最重要的一点,然后再讨论其他写景技巧。

    [阅读全文]...

2022-04-23 22:30:17
  • 夜宿山寺古诗(夜宿山寺这首诗的全解)

  • 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注释

    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游寺庙的有趣经历。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是写山寺之高。第一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阅读全文]...

2022-03-05 01:00:21
  • 诗名含有寺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寺字的诗词

  • 登宝意寺上方旧游(寺在武功,曾居此寺)

    韦应物〔唐代〕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谢寺双桧(扬州法云寺谢镇西宅,古桧存焉)

    刘禹锡〔唐代〕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晚依禅客当金殿,

    初对将军映画旗。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寺在京城南门之东)

    韩愈〔唐代〕

    秋灰初吹季月管,日出卯南晖景短。友生招我佛寺行,

    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然云烧树火实骈,金乌下啄赪虬卵。魂翻眼倒忘处所,

    赤气冲融无间断。有如流传上古时,九轮照烛乾坤旱。

    二三道士*其间,灵液屡进玻黎碗。忽惊颜色变韶稚,

    却信灵仙非怪诞。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前年岭隅乡思发,踯躅成山开不算。去岁羁帆湘水明,

    霜枫千里随归伴。猿呼鼯啸鹧鸪啼,恻耳酸肠难濯浣。

    思君携手安能得,今者相从敢辞懒。由来钝騃寡参寻,

    况是儒官饱闲散。惟君与我同怀抱,锄去陵谷置*坦。

    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谏疏尤宜罕。何人有酒身无事,

    谁家多竹门可款。须知节候即风寒,幸及亭午犹妍暖。

    南山逼冬转清瘦,刻画圭角出崖窾.当忧复被冰雪埋,

    汲汲来窥戒迟缓。

    题精舍寺(一作酬王季友秋夜宿露台寺见寄)

    郎士元〔唐代〕

    石林精舍武溪东,夜扣禅关谒远公。月在上方诸品静,

    僧持半偈万缘空。秋山竟日闻猿啸,落木寒泉听不穷。

    惟有双峰最高顶,此心期与故人同。

    登禅定寺阁(一作登总持寺阁)

    宋之问〔唐代〕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游长安诸寺联句。永安坊永寿寺。闲中好

    段成式〔唐代〕

    闲中好,尽日松为侣。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 ——郑符

    闲中好,尘务不萦心。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 ——段成式

    闲中好,幽磬度声迟。卷上论题肇,画中僧姓支。 ——张希复

    题宣州开元寺(寺置于东晋时)

    杜牧〔唐代〕

    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武丘寺路(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

    白居易〔唐代〕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

    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登南神光寺塔院(一本题作登南台僧寺)

    韩偓〔唐代〕

    [阅读全文]...

2022-07-28 16:43:42
  • 过香积寺王维古诗(王维诗过香积寺原文)

  • 《菜根谭》有云:“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静,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

    素心如水,寂静相安,心若*静,岁月生香。

    心静的人,自有一片天地。

    如果你觉得烦躁,就读读王维这首《过香积寺》,能让你的心静下来。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和谢灵运是这一流派的开山鼻祖,到了唐朝,王维和孟浩然将其推向了顶峰。

    王孟之后,虽然也涌现不少诗人,例如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南宋的杨万里、范成大,清朝的袁枚,但是无论是成就还是影响力都难以与王孟相提并论。

    尤其是王维,他在山水诗中注入了禅的质素,创造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境。

    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又精通音律,所以他的山水诗通常兼具画意美、音律美、禅意美。

    读他的诗,仿佛在欣赏一幅画,又好似进入了一个澄澈宁静的琉璃世界。

    这首《过香积寺》便是如此,营造了一种极其幽深静寂的氛围,烦躁时读一读,能让你的心静下来。

    诗题中的“香积寺”位于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

    王维应是第一次游览香积寺,所以首联才会说“不知”。

    诗人“不知”而又要去访,用现在的话讲,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中可见独属于盛唐诗人的那种洒脱不羁。

    而第二句“数里入云峰”,是对香积寺地理位置的正面描写。

    古人很喜欢用“云”这个意象来做参照物,一来是为了凸显地势的高峻,二来云雾缥缈,多了几分神秘感,三来“云”象征纯洁,自由,空灵,这样的境界正是很多隐者的追求。

    王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对“云”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所以这里的“云”既突出了香积寺的幽远,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接着的颔联和颈联四句,是对香积寺周围的环境描写,也是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颔联两句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将山林那种幽深、荒僻、宁静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杳无人迹的丛林里,随处可见参天古木;诗人在幽深的树林里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钟声。

    这里的“何处”二字用得最好,与上文的“不知”、“无人”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画面。

    再来看颈联,诗人并没有寻着钟声,一下子便找到了寺庙,而是先听到山泉在嶙峋的岩石中穿行,发出幽咽之声;又看到日暮下的松林,虽然涂抹上了夕阳的余晖,却泛着点点寒意。

    这里的“咽”、“冷”是炼字的典范,一直为后世所称道。

    深山中的泉水声,历来是“寂静”的象征,着一“咽”,不仅深山的幽静可想,山石耸立的画面亦复可知。

    而“冷”字,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将日暮山中幽冷的意境活活画出,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清冷寂静的内心世界。

    最后的尾联,诗人终于到达了香积寺,他看到了什么呢?

    只见寺庙前是一湾空寂的潭水,诗人回想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内心一片宁静,最后坐在水潭边安静地打坐。

    这里的“空”并不是单纯指空旷无人,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空寂宁静”的境界,这在王维的诗中是很常见的,例如“空山新雨后”、“空翠湿人衣”、“夜静春山空”……

    而“安禅制毒龙”,原本是佛教的故事,传说西方的水潭中,曾藏着一条屡屡危害人间的毒龙,后来被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

    诗人这里运用这个典故,一来与“香积寺”相契合,更重要的是借此阐明了“心静即是禅”的大道理。

    所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心不动,则身不动,不动则不伤”,大概便是如此。

    山水明净,白云悠悠,绿竹青松,他是遁世的隐者,亦是红尘的雅客,将暮鼓晨钟里的禅,将空山幽潭的静,化作浪漫的诗意。

    心静如水清见底,意闲似风淡无痕,

    七月盛夏,将纷扰的时光,在风轻云淡中释放,让寂静的人生,在云水禅心里生香。

    静不下来时,读读王维这首诗,时光荏苒有清欢,人生难得是心静。

    [阅读全文]...

2022-07-21 05:51:27
  • 大林寺桃花古诗(大林寺桃花的意思翻译)

  • 桃花
  • 元和十二年(817年)的时候,白居易已被贬为江州司马。仕宦生涯的打击,使他的内心本就颇怀伤感,四月,是春归的时候,春逝的寥落更是击打着心墙。

    但是,白居易却在这个四月写下了一首描写桃花招摇盛开的七绝,诗中写意了灿烂的春光,惊艳了已来到人间的夏天,也成就了唐人绝句中的一首珍品。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白居易的《游大林寺序》中,详细描写了他与其他十七友人同游大林寺时所见的美景。清流苍石,桃花灼灼,恍若世外。这首《大林寺桃花》便是在这一次游玩中所写。

    “人间四月芳菲尽”,诗的开篇点出人间的四月之期,百花已是凋零。这是白居易在四月出游的所见所感,伤春的情绪在对芳菲落尽的感叹中抒怀。

    紧接着第二句就有了全诗的主题,“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山中寺院的桃花方才盛开。诗人在出游中,本是有着些许伤春的哀感,但是峰回路转,山中古寺竟有刚刚绽放争妍的桃花。耀眼夺目的桃花在这个季节突然出现在眼前,仿若不是人间所有,这也与前一句的“人间芳菲尽”对应,使诗人伤春的哀愁一扫而空,也使读诗的人们豁然开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的人对这两句见之喜之。其实细读之下会发现,这两句并无高深的艺术手法和感发技巧,诗人就是**常常地写出事实:四月春去繁花落尽,山中古寺桃花乍现。可是,就是这样*实的写法,给人了一种繁花灿烂,生趣夺目的仙境之感,景妙诗也妙。

    接下来诗人写出了自己在春逝后的心绪,“长恨春归无觅处”,春归无处寻的时候,我经常会多有忧恨遗憾。只有喜爱春天的人方会有恨春归的心情,诗人也莫不如是,春天会在每一年逝去,年年这个时候,他也自然有了一份难解的怅恨。

    可是今天却不一样,正在为春惋惜的时候,繁盛的桃花出现在了眼前,于是诗人说了:“不知转入此中来。”我竟不知春天转入到了这里来,诗中因桃花所现的春光,在白居易笔下变成了富有感情的人一般,它故意顽皮躲藏起来,在他伤春怅然的时候突然出现。这样的惊喜,竟比正当春季时漫天的春意来的惊艳,来的更富有意趣。

    春逝后的春景乍现格外令人欣喜,白居易在那样真实的心情起伏下写下这首诗。真情实感和艺术笔力在大林寺的桃花前达到了高度的融合,成就一首绝唱,成了最自然的事。

    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中对大林寺及其山景有相当精彩的描写,人迹罕至的山中古寺,清幽怡人,古刹幽静,山景秀丽。

    序中有这样一句:“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句中解释了夏季山中为何春景正盛的原因,而那”山桃始华“ 的春景,诗人另用一首唯美的《大林寺桃花》来写意。然后,浪漫了当年整个夏天,也惊艳了世人千年。

    [阅读全文]...

2022-01-07 00:16:32
  • 春天的古诗《大林寺桃花》赏析

  • 春天,桃花
  •   《大林寺桃花》

      【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想不到春天是反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阅读全文]...

2022-02-21 16:06:00
关于法门寺的古诗 - 句子
关于法门寺的古诗 - 语录
关于法门寺的古诗 - 说说
关于法门寺的古诗 - 名言
关于法门寺的古诗 - 诗词
关于法门寺的古诗 - 祝福
关于法门寺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