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

关于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0) 语录(5k+) 说说(8) 名言(714) 诗词(1k+) 祝福(5) 心语(1k+)

  • 马戴:灞上秋居

  •   《灞上秋居》

      作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1、郊扉:犹郊居。

      2、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

      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

      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

      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

      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赏析:

      诗写客居霸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阅读全文]...

2022-05-27 10:39:51
  • 《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

  • 《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灞上秋居】

      唐代: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上秋居]】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注释

      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灞上秋居]】创作背景

      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灞上秋居]】鉴赏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7-17 02:05:16
  • 《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

  • 《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灞上秋居】

      唐代: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上秋居]】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注释

      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灞上秋居]】创作背景

      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灞上秋居]】鉴赏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呢?其实这不只是学生的问题,老师也要有激情与耐心,这是做位一名老师应该具备的。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激情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实*将*两个月,上了几节课,在新老师与原来的老师之间,学生都反映我在课堂上带读单词和句子的时间和次数都远远不如郑老师。可能实*前,我们的确太高估了学生的水*。这一届的学生很多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英语,基础很差,而这本教科书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到我们去实*前,还有一些学生连字母abc都还不懂。指导老师也指出我们带读的太少。的确如此,在后面的每节课中,我们都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带读单词和句子。原本以为这些时间已经够多了,可是课后学生也反映老师带读的还是很少。在每次上课后,都发现每节课让学生操练地都比较少,一直都没有让学生好好地操练。初中的都是操练课,操练对学生学*英语很重要。在这点上,我还是没有做好。在整个教学实*中,还有一点我也是要多加锻炼和提高的,那就是倒磁带的问题。每次有听力的时候,我总是倒不好带,显得很紧张,学生看了也会替老师着急,影响了教学过程,也浪费了时间。

      回顾这一段时间,我是用心的,但用心不一定等于成功,我毕竟是一名实*生,在知识的构建上还存在着许多断章,还缺乏教学经验,甚至因为读错了某个英语单词或某个字,还带着全班学生一起读错,老师把错误指出来而无地自容、羞愧几天的事情也有过。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任老师。班主任作为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无疑肩负神圣而又重要的职责。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值得每一位老师不断思考探索的。作为一名实*班主任,虽然在实*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但真的要去做班主任,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实*之初,我觉得自己首先要了解我所带的班级和班级同学,了解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于是第一周,先和同学们见面、做自我介绍,向指导老师询问有关班级的情况,经常去看自*课,和学生多接触、多聊聊。一周下来,我跟班里的同学混了个脸熟,我也发现了我们班是一个团结、活泼的班集体,一个学*成绩好,氛围好的班级并不见得是一个团结活泼的班集体。在给班里组织的一次“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主题班会上,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越来越发现他们是非常可爱的孩子。才实*一周,就深刻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艰难。每天起早晚归,大家有显得有些筋疲力尽。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就不再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回头想想,班主任工作的确可以锻炼我们,提升我们的能力。虽然不再是实*班主任,可是我还是会经常去教室和学生聊聊,早读自*的时候帮他们解决问题。学生都认为老师是无所不能,什么都知道。有一次上自*,一位学生问我关于生物方面的知识,关于生物,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当他问我时,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只好跟他说老师也不知道。他说老师你也有不知道的啊。我笑着回答,难道老师是机器人,什么都通啊。虽然有些问题疑惑不能帮助他们即使解决,但我觉得能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是一件挺快乐的事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总的来说,我和班里的学生相处还算不错,当他们知道我要离开的时候,很多都舍不得,其实我也有点不舍,才刚刚开始和他们彼此了解的时候,就要分开,只愿他们今后一路走好。

      总之,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孩子就会积极配合。这种过程是很开心的!实*虽然很辛苦忙碌,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磨练和尝试。最后我想衷心感谢海口四中给了我一次这样的经历,也感谢郑老师给予我全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实*,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千淘万漉虽辛苦,就算被磨练得遍体鳞伤,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炉的准备。我在实*中逐渐变得“勇敢”。虽然开始也会有顾忌,怕“主动出击”会招惹“不知天高地厚”的蔑视。但事实告诉我,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应有勇气去尝试。即便在尝试中失败,也能让自己成长,没有锻炼的机会,谈何积累和成长?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等待,只能让你在沉默中消亡,只有主动,才能为自己创造良机。实*,陪伴我经受了挫折,也经受了欢乐!

      实*的经历虽已经过去,可我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在那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那不会是我旅途的归宿,而是我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

    [阅读全文]...

2021-12-22 08:08:45
  • 《山居秋暝》古诗赏析

  • 《山居秋暝》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拓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品介绍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1-31 20:04:00
  • 关于灞上秋居的诗文赏析

  • 关于灞上秋居的诗文赏析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解

      1、郊扉:犹郊居。

      2、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

      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

      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

      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

      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赏析

      诗写客居霸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阅读全文]...

2022-03-03 17:24:06
  • 《灞上秋居》原文及译文

  • 《灞上秋居》原文及译文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灞上秋居》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灞上秋居》原文:

      马戴〔唐代〕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上秋居》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灞上秋居》赏析: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灞上秋居》创作背景:

      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作者简介: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阅读全文]...

2022-04-29 21:41:36
  • 白居易的古诗

  • 白居易的古诗(精选29首)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的古诗(精选29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5、《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7、《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8、《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阅读全文]...

2022-03-28 22:25:27
  • 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

  • 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

      《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一起来看看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欢迎读者参考!

      池上拼音版注音

      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 ,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ì , fú píng yī dào kāi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1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赏析2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赏析3:

      张光启生的于明末清初,入清,隐居不仕,享年八十馀。从这首小诗的内容来看,写此诗时,他已是策杖而行的老人,但耳聪目明,身体尚健。

      在一个败荷零落的秋日,诗人拄杖独自站在荷塘边,秋风一过,无数托着残叶的.荷柄随之鼓斜倾倒。但是,他再举目远望,只见满目凋零的球景中,却有一朵新开的荷花突兀的闯进了他的视线,他不眼前一亮,心中激动之情不以言表。诗人不说一朵花而说“一枝花”,这表明他注意到的,不只是花朵,而且还有花枝。在众芳摇落、荷柄斜倒映衬下,挺直的花枝托着鲜花,不仅美艳,而且显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独立不羁的精神。诗人直接描画出的是残荷中的一枝新花,谁又能说诗人不是在借以歌颂这样一种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呢?

      本诗前后对照鲜明,如果说,读前两句诗,我们心中可能生出对诗人老境凄凉的同情,那么,当读到后两句时,就只有对作者坚贞不屈、不折不挠的精神的钦佩之情了。张光启无意于为自己画像,但这首小诗却成了诗人晚年极为生动传神的一幅小照。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阅读全文]...

2022-07-16 08:31:56
  • 古诗白居易池上拼音版鉴赏

  • 文学
  • 古诗白居易池上拼音版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白居易池上拼音版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xi ǎo w á ch ēn ɡ xi ǎo t ǐn ɡ

      小 娃 撑 小 艇 ,

      t ōu c ǎi b ái li án hu í

      偷 采 白 莲 回 。

      b ù ji ěc án ɡz ōn ɡjì

      不 解 藏 踪 迹 ,

      f ú p ín ɡ y í dào k āi

      浮萍一道开。

      池上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阅读全文]...

2022-03-12 03:18:31
  • 春居古诗

  •   王禹偁是北宋白体诗人、家,《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便是他的名作之一。

      宋代: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释

      ⑴副使:作者当时任商州(今属陕西)团练副使。

      译文

      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

      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莺黄又吹折数枝花。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韩愈、,诗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赏析

      991年(太宗淳化二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一郡官闲唯副使(《清明日独酌》),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调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诗人便在那“坏舍床铺月,寒窗砚结澌”(《谪居感事》)的困苦条件下空怀壮志,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在这种状况中,以“拜章期悟主”(《谪居感事》)而无辜被贬的诗人,心情是十分愤懑的。这首七绝就是以触事兴感的形式,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拆隐微地反映诗人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

      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

      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与黄莺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以篇幅短小的绝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丰富、深远的意蕴,技巧已臻化境。

      《蔡宽夫诗话》记载,诗人作此诗后,其子曾提出诗的后半部分与杜甫诗“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相似,建议改写。诗人听后高兴地说:“我诗的命意竟能与杜子美暗合吗?”不但没改,还又咏一诗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苕溪渔隐丛话》引)此处杜甫诗是指《绝句漫兴九首》之二。诗人在遣辞命意上与杜甫诗有点类似,但师其辞而不师其意,包含有新的境界。

      此诗首句写景;第二句落实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分,为下文的发问作铺垫;第三句以发问来抒情;第四句补述所感之由。全诗篇幅虽小而布置得宜,曲折有致。

    [阅读全文]...

2022-03-24 20:14:00
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 - 句子
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 - 语录
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 - 说说
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 - 名言
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 - 诗词
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 - 祝福
古诗灞上秋居的图片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