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有风泉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有风泉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有风泉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有风泉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白居易白云泉古诗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下面小编收集了白居易白云泉古诗,供大家参考。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译文:
太*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赏析:
“天*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①,“
巍然特出,群峰拱揖”②,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③,号称“吴中第一水”④,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⑤。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作者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作者无意描绘天*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作者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作者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作者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阅读题一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3)诗评家说“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极为传神,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4)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作赏析。
答案:
(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作者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2)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同意。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流泻,从容自得。表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
(4)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士人。作者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作者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5)作者采用象征、比喻手法写景寓志,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阅读题二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6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请说出这样评价的`理由。(5分)
答案:
(1)白云随风漂荡,舒卷自由;泉水淙淙流淌,自由奔泻。这两幅画面写出了白云坦荡的胸怀和泉水娴静的姿态。两个“自”字强调的云与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这样的景中,寄寓了作者自在安闲的思想。
(2)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写云与水的自由自在、安闲自得,这就是兴发于此。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追求自由与闲适的思想,这就叫意归于彼。表面上不让泉水奔于山下增添波浪,这是兴发于此。实际是写自己不肯到纷扰多事的社会去推波助澜,意思是要独善其身。这就叫意归于彼。
神泉八景为饶鉴赋其四赠之 其四 神泉漱玉神泉漱玉神泉漱玉
陈献章〔明代〕
焦明亦是凤,萤焰只疑灯。安得石上泉,为洗世中肓。
惠泉泉之良也惠泉酿酒酒家之重台也漫吟一绝以为惠泉解嘲
全祖望〔清代〕
是谁招曲氏,重为此泉羞。出山原已浊,何况过糟邱。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杜甫〔唐代〕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洞仙歌(访泉於期师,得周氏泉,为赋)
辛弃疾〔宋代〕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
离*泉马上作(一作离东都*泉)
李德裕〔唐代〕
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文帝宠深陪雉尾,
武皇恩厚宴龙津。黑山永破和亲虏,乌领全阬跋扈臣。
自是功高临尽处,祸来名灭不由人。
峡石西泉(一作寒泉)
韩愈〔唐代〕
居然鳞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
闻说旱时求得雨,只疑科斗是蛟龙。
一公新泉(一作题灵一上人院新泉)
严维〔唐代〕
山下新泉出,泠泠北去源。落池才有响,喷石未成痕。
独映孤松色,殊分众鸟喧。唯当清夜月,观此启禅门。
游潓泉示泉上学者
元结〔唐代〕
顾吾漫浪久,不欲有所拘。每到潓泉上,情性可安舒。
草堂在山曲,澄澜涵阶除。松竹阴幽径,清源涌坐隅。
筑塘列圃畦,引流灌时蔬。复在郊郭外,正堪静者居。
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此中若可安,不服铜虎符。
春暮思*泉杂咏二十首。瀑泉亭
李德裕〔唐代〕
向老多悲恨,凄然念一丘。岩泉终古在,风月几年游。
菌阁饶佳树,菱潭有钓舟。不如羊叔子,名与岘山留。
叹*泉(一作伤*泉庄)
罗邺〔唐代〕
生前几到此亭台,寻叹投荒去不回。
若遣春风会人意,花枝尽合向南开。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梦微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天*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清明日对酒》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菜根谭·概论》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白居易《李白墓》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苏轼《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湘驿女子《题玉泉溪》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
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李商隐《隋宫》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已知泉路*,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荀子·荣辱》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九节》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易传·象传上·蒙》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白居易《遗爱寺》
眉睫才交,梦里便不能张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小窗幽记·集醒篇》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新唐书·列传·卷八十五》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猛虎行》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元稹《离思五首》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三首》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盐州过饮马泉》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其二》
古诗《风》
《风》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李峤,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风》,欢迎大家分享。
《风》古诗原文: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注释:
1、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2、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3、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4、过:经过。
5、斜:倾斜。
《风》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风》赏析1: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风》赏析2: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作者简介: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解释
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
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诗文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1.文化江西的历史脉络
2.传播江西声音的方式与技巧
3.朱子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4.茶文化与“一带一路”
5.江西文化“五个十”
6.让书香飘满赣鄱大地
7.赣鄱文化耀华夏
8.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地位
9.美术事业为江西文化添光增彩
10.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
01
文化江西的历史脉络
江西是历史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从古至今,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人文资源,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在宋明时期,全盛的江西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代表。
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它从远古浩荡而来,向未来奔泻而去。历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长。只有对江西文化历史进行梳理,才能连接起江西文化这串绚丽的珍珠项链。江西历史文化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从万年到豫章:江西文化载体的形成
文化根基于地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何文化的发生与生存都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称赞江西“人杰地灵”,而“地灵”正是产生“人杰”的重要环境。
在江西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考古资料显示,江西最早的原始文化是安义和新余两地发现的距今约四五万年的*原型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从那时起,江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江西的历史也由此开端。而最能代表江西先民发展历程,反映江西先民生存文化的,当属万年的吊桶环和仙人洞遗址。这一考古发现被评为全球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农业遗产。在这里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至1.2万年-1.4万年前。而在这里发现的陶片,经过测定,距今已有2万多年。万年县的吊桶环和仙人洞遗址的地层堆积就像一本史书,记录了江西的先民在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两个“世界第一”。
相对于黄河流域而言,江西的土著居民长时间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进入文明时代的步伐相对迟缓。直到商周时期,中原文化才与江西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而其中的代表,就是樟树吴城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遗址、瑞昌铜岭遗址等。这一时期的江西文化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这也表明江西地区再也不是远离中原王朝的“蛮荒”“化外”之地。
位于樟树市吴城乡的吴城文化遗址,距今约3000年、面积61万*方米,城内有居住区、祭祀区、制陶区、铸铜区,城外有墓葬区,至今尚存的3米-15米高、2800多米长的土筑城墙,是目前南方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址。
*年发现的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珍贵文物竟达1478件,其中国宝级文物5件。文物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全国所罕见,被专家称为“江南青铜王国”。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一举改写了商周时期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江南历史,充分证明远在三千多年前赣江——鄱阳湖流域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位于瑞昌市夏畈乡铜岭的矿冶遗址,规模庞大,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开采技术、选矿技术和冶炼技术,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矿冶遗址,开采的年代从商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保存之完整,内涵之丰富,极为罕见。瑞昌矿冶遗址的发现,不仅将我国采铜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多年,还揭示了我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为中国青铜文化圈的概念和商周时期铜料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说到江西的地理位置,自然少不了“吴头楚尾”之称。祝穆《方舆胜览》说:“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从这一称呼上可知,江西处在东吴越和西荆楚两大文化的过渡地带,无论是东边日出还是西边雨,都会从中受到影响,更何况同源共本,本是同根生,晴也好雨也罢,兼收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比较开放的包容性、惊人的同一性和独具智慧的开创性,使得那时候的江西文化更显地域特色。
而江西地域文化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豫章郡的设置。西汉初年,朝廷设立豫章郡,下辖南昌、庐陵、彭泽等18县,其所管辖的范围,大抵上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以后虽有小的调整,但大的格局一直未变。由于豫章郡的设置,江西被正式纳入中央*的统一控制之下,一方面,接受中央文化的熏陶,使这一区域依附而非背离中央,保证了区域文化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俗, 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将周围尚未纳入进来的地区吸附过来,从而慢慢形成今天江西的政区格局和文化*俗。
从边缘到中心:江西文化的高峰
客观地说,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这座文化孤峰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分量的文化名人。但到了北宋中后期,江西文化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中原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里头四川和江西,向来是产生大文学家的所在。”从宋至明,江西文学如日中天,进入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六百余年内,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英才荟萃,名家辈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华,其壮观景象,至今仍令人景仰和惊叹不已。综观宋明文坛,在作家数量上,江西籍的最多;从作家队伍素质上看,江西作家中既不乏众体皆备、声名显赫的大家巨擘,也不乏独擅一体、技压群芳的名家高手;从宋明文学的历程看,由首开风气到蔚为大观,由中兴再起到傲然殿后,皆有江西作家之卓著勋绩;从宋明文学诗歌、词章、散文、戏曲四个主要领域看,江西作家都大有可书之笔。
江西在宋明时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江西文化名流巨擘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江西现代文化的丰富源泉。江西繁荣发达的古代文化,至少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文章节义之乡,二是理学的心脏地带,三是诗人与词客的沃土,四是禅宗的腹地,五为道教的重镇,六为经济与治术之地。
为什么江西文化在宋明时期能够独领风骚,创造最高成就?主要是得益于经济中心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移。自南北朝开始,江南地区有了较快的发展。隋唐以后,包括江西在内的整个南方地区经济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中原地区先后发生“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宋金战争等三次大的长时期战乱,北方居民的大规模举族南迁,给江西带来了众多的劳动力和先进的中原文化。到两宋时期,中国的首都先后迁到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等地,而明朝建都在南京,明成祖后,依然实行两都制。江西则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区,其人口之众、物产之丰,均名列前茅。
江西文化的繁荣也与交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时由南海入中原的通道,即由大余梅岭而直下赣江水道的所谓使节之路,这一交通大动脉贯通后,触发了赣江流域的地气、人气和文气。江西得以用更快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全国交流,众多的达官显要和文化名流频繁地进出江西,而江西学子们也纷纷走出江西,游学游宦,对促进江西文化发展和江西文人成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从全盛到低谷:江西文化的衰退
进入清代以后,江西文化在全国的地位急速衰退。整个清代,江西只有3位状元,不仅大大低于江苏和浙江,甚至落后于边远的广西。衰退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江西是全国少有的“三无省”:无学部委员,无重点大学,无博士学位授予点。
是什么原因促使江西文化从巅峰坠落到低谷呢?究其根源,主要是人口迁移、经济开发、交通畅达、文化传递、战争破坏、社会安定等。这几个因素又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兴也经济,衰也经济。江西经济在全国地位的低落,是文化衰退的根本原因。经济衰退又与交通转移有关。从中唐到清前期,运河——长江——赣江——珠江一直是国内主要的南北通道,对于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到清中期,由于海运的兴起,赣江水运地位下降。尤其是京汉、粤汉铁路修通后,南北通道改走河北、河南和两湖,江西成了陆运和海运的盲区。虽然后来有浙赣线,也只是在赣北穿境而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除了不通火车的*以外,省会城市都有到北京的直通火车车次,唯有南昌进京需要转车。由于交通格局的变化,不仅造成物资运输困难,从外部渗入的新思潮、新风尚也绕过江西。致使江西在观念的更新上,不仅落后于沿海,也落后于中原和南北交通线上的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江西文化的衰退,直接的原因还是战争的破坏。非常不幸,在中国*代工业兴起前夕,江西正处在太*天国战争时期。太*军与湘军两军反复交战10余年,江西成为主要战场之一。在这场战争中崛起的湘军“战功未必在疆场”,但“实实受害惟南昌”。战争刚过,恰逢*代工业在中国兴起,形同废墟的江西城乡,别说喜迎工商新时代的来临,就是恢复传统时代的农耕基础也需时日。江西商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商品如茶叶、纸张、木材等的生产则因战火而受到严重破坏,景德镇的瓷业也一度陷于停产。
当然,江西文化的衰退,也与自身的弱点有关。江西文化长期处在传统文化的中心区域,“文章节义”为江西人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主要是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熏染,它有利于农业社会的巩固,却不利于商品社会的形成。这一文化特性使得江西文化排斥*代文化,成为*代江西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
从蛰伏到潮头:江西红色文化的兴起
江西文化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基本事实,就是江西籍文化精英的主要活动地域大多并不在江西。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经江西培养考中科举后,即长期在外活动,死后都未归葬江西,而一些外省籍的杰出人才往往在江西创造奇迹。进入20世纪,在以*、*、*、*为代表的*人的领导下,江西再一次挺立潮头,开创了中国红色文化的新纪元,成为了中国革命、人民军队、共和国、工人运动等四大摇篮。
红色文化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波澜壮阔的历史赋予了安源、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地一个个红色经典称号,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史恢宏“交响乐”中的动人“音符”,也造就了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是江西*现代以来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20世纪以来,江西领红色文化之先,红色基因浸透在江西人的血液和江西的山水之中。全省从南至北,从东到西,一个个人名,一串串的足迹,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多个第一或者之最,见证着*成长的光辉历程。江西也涌现出了方志敏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江西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据史料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籍有名有姓的烈士*26万多人,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江西也是开国将军最多的省份。
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沃土的先进文化,是*人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的集中体现,不仅体现在当时当地,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遥远的未来。江西红色文化品牌的兴起,不仅可以传播历史正能量,而且可以增强江西人民的自豪感,还能让外界更好地了解江西,从而有力地提升江西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江西的文化软实力。江西红色文化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原创性、分布的广泛性和历史见证价值,正成为江西重要的文化品牌。
02
传播江西声音的方式与技巧
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提升党和*公信力,对于讲好江西故事、传播好江西声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做到新闻发布工作有为有位
伟大的时代,传递美妙的声音,传播感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谋划和推进新闻发布工作。
合唱“好声音”。传播江西好声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合唱”“协奏曲”,需要落细落小落实,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做好政策解读,唱响“引领之音”。现在之所以有的政策执行效果不好,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缺乏及时权威的政策解读,致使党和*的“好声音”传递不出去。这提醒我们,在出台重大方针政策、启动重大项目、开展重大活动时,应对相关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工作同步部署,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支持和监督党和*工作。
围绕中心工作,唱响“发展之音”。要自觉围绕省委、省*中心工作,突出特色亮点,抓住有利时机,主动设置议题,利用新媒体新*台,向国内外介绍江西的发展变化,宣传江西的发展成果,唱响江西发展升级“最强音”。
宣传先进典型,唱响“示范之音”。*年来,我省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绿色崛起”的动力之源。作为新闻发布工作者,有责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唱响先进典型的“示范之音”。
齐讲“好故事”。讲故事,是对外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以确凿的事实说服人,以良好的形象打动人,以真挚的情感感染人,以信服的道理影响人。
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要更多地用生动的事实、典型的案例、翔实的数据说话,把想表达的观点寓于鲜活的故事之中,娓娓道来、可亲可信。比如,讲到反腐倡廉,就可以从汤显祖的《邯郸记》说起,主人公卢生贪欲过重的故事对于从政做人都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要突出讲故事的重点。江西的故事千千万,要着重讲好“担当实干、兴赣富民”的改革发展故事,讲好“江西风景独好”的山水旅游故事,讲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故事,讲好“最美江西人”的故事,讲好江西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故事。重点讲什么,要针对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点来选择。比如,向西方国家推介江西,就可以从“CHINA”一词来源于江西景德镇瓷器来切入,向外省推介江西,可以从“走江湖”的故事讲起。这些都是讲好江西故事的丰富素材。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咏风》,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作品赏析
【注释】: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古诗咏菊,请您欣赏。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咏风》,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作品赏析
【注释】: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古诗咏菊,请您欣赏。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书声隔篁竹,荷气透絺衣。——张祥鸢《初夏晓起》
3、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秘演《山中》
4、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江淹《铜爵妓》
5、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6、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7、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张籍《蓟北旅思》
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9、对西风,谁与招魂。——白朴《夺锦标》
10、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李世民《咏雨》
11、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徐夤《初夏戏题》
1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13、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苏轼《行香子·述怀》
1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15、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礼记·中庸》
16、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17、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春景》
18、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刘长卿《新年作》
19、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20、露气仍荷气,秋风更晓风。——杨万里《晓登水亭》
2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2、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23、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24、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轼《守岁》
2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6、烟雨艳阳天,山花发杜鹃。——徐渭《杜鹃花》
27、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陶渊明《蜡月》
28、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李煜《相见欢》
29、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曾棨《维扬怀古》
30、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江淹《别赋》
3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送钱穆父》
32、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王维《送康太守》
33、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李白《江南春怀》
3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5、荷叶罩芙蓉,圆青映嫩红。——曹修古《池上》
36、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37、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8、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王维《画》
39、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辛弃疾《念奴娇》
40、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李贺《赠陈商》
41、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42、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43、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李白《豫章行》
4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45、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46、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47、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李白《大堤曲》
48、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留别妻》
49、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50、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
51、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雍裕之《自君之出矣》
有风泉的古诗
带有风泉的古诗
关于风泉醉的古诗
诗经邶风泉水的古诗
关于泉州风景的古诗
关于鹿泉风景的古诗大全
泉的古诗
泉字的古诗
以水为泉的古诗
贪泉的古诗
流泉的古诗
夏泉的古诗
墨泉的古诗
濂泉的古诗
朝泉的古诗
泉声的古诗
景泉的古诗
写泉的古诗
有八泉的古诗
温泉的古诗
鹿泉的古诗
带有泉的古诗
含子泉的古诗
带凤泉的古诗
带泉字的古诗
溪亭泉的古诗
玉妃泉的古诗
飞泉的古诗
石泉的古诗
写香泉的古诗
古诗赞美泰州的诗
描写蓖麻的古诗
春天的画马克笔加古诗
人极的古诗
古诗离亭燕作者的读音
关于身体最重要的古诗
王孙游古诗的作者是谁
与蝴蝶有关的现代古诗
唐代诗人的古诗鉴赏
檀道济与陶渊明的古诗文
读古诗的朗诵方法
俗话的古诗
描写感恩祖国的古诗
雨中的森林古诗仿写校园
抓住最后的机会努力的古诗
十字以内的古诗词
古诗风的手势动作
关于春天的幼儿古诗
东边荷花有关的古诗
秋月古诗的书写
来源于古诗词的女孩名字
郊游好心情的古诗词
司马光的+名言和古诗
关于童真童趣的古诗图片
出自古诗中的四字成语
苏教版新课标背诵的古诗
写陕西景的古诗
写中秋的古诗
非常牵挂与担心的古诗词
思慕之情的古诗
含有惊字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