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邶风泉水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经邶风泉水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经邶风泉水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诗经邶风泉水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诗经泉水全文
《泉水》,《诗经·邶风》的一篇,是先秦时代邶地的一首华夏族民歌。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泉水全文,欢迎阅读。
诗经泉水全文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⑴毖(bì必):“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⑵淇:淇水,卫国河名。
⑶娈(luán峦):美好的样子。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君姓姬。
⑷聊:一说愿,一说姑且。
⑸泲(jǐ挤)、祢(nǐ你)、干、言:均为地名。
⑹饯:以酒送行。
⑺行:指女子出嫁。
⑻载:发语词。脂:涂车轴的油脂。辖:车轴两头的金属键。此处脂、辖皆作动词。
⑼还车:回转车。迈:远行。
⑽遄(chuán传):疾速。臻:至。
⑾瑕:通“胡”、“何”;一说远也。
⑿肥泉、须、漕:皆卫国的城邑。肥泉一说同出异归之泉。
⒀兹:通“滋”,增加。
⒁悠悠:忧愁深长。
⒂写:通“泻”,除也。与“卸”音、义同。
译文
泉水汩汩流呀流,一直流到淇水头。梦里几*卫国,没有一日不思索。同姓姑娘真美丽,愿找她们想主意。
出嫁赴卫宿在济,喝酒饯行却在祢。姑娘长大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家。回家问候我诸姑,顺便走访大姊处。
出嫁赴卫宿在干,喝酒饯行却在言。抹好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卫走。赶到卫国疾又快,大概不会有妨害。
我一想到那肥泉,不禁连声发长叹。想到须邑和漕邑,我心忧郁不称意。驾好车子去出游,姑且消除心中愁。
赏析
诗歌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陈继揆《读诗臆补》也说:“全诗皆虚景也。因想成幻,构出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出游写忧,其实未出中门半步也。东野《征妇怨》‘渔阳千里道,*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即此意。犹杜工部所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确实此诗“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
创作背景
《毛诗序》认为《邶风·泉水》是卫女思归之作:“《泉水》,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朱熹《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范家相《诗渖》等从之。而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龚橙《诗本谊》、魏源《诗古微》、高亨《诗经今注》等以为是许穆公夫人所作,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此诗作者序传均无明文,史料亦不可稽征,大概是卫国女子嫁到别的国家,思念家乡而不得归时写下的诗。
作者简介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公元前656),姬姓。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左右生于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穆公,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卒于许国,大约活了三十四岁。是*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存诗三篇,均收于《诗经》。
《诗经: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饮饯于祢。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载脂载辖,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1、毖:泉水流淌的样子。
2、淇:河的名称。
3、靡:无。
4、娈:美好的样子。诸姬;随嫁的姬姓女子。
5、泲:地名。
6、饯:饯行。祢:地名。
7、有行:出嫁。
8、伯姊;大姐。
9、干:地名。
10、言:地名。
11、载: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脂:涂在车轴上的油脂。舝xia、车轴上的金属键。
12、还:返回,回转。还车:掉转车头。迈:行。
13、遄:迅速。臻:至,到达。
14、不遐:不无,不何。
15、肥泉;卫国的水名。
16、兹:滋,更加。
17、须、漕:都是卫国地名。
18、写:用作“泻”,意思是宣泄。
译文:
泉水清清汩汩流,一直流到淇水里。
思念卫国我故土,没有一天不相思。
同嫁姬姓好姑娘,要和她们细商量。
出门曾在泲地住,还在祢地饯过行。
姑娘出嫁到远方,远离父母和兄弟。
回家问候姑姑们,还有我的大姐姐。
出门曾在干地住,还在言地钱过行。
涂上车油上好轴,坐上大车回家里。
很快就能到卫国,应当不会有意外。
思念卫国的肥泉,不禁抚心长感叹。
思念故乡须和漕,心中愁思剪不断。
驾上大车去出游,聊以宣泄心中愁。
赏析:
这是一首出嫁女子的思乡曲。
思乡是对家园的依恋。谁都会说家乡好。这是人类普遍的心态。衡量家乡好的标准,显然不是物质条件,而是那份梦绕魂牵的亲情。家乡完全可能很穷,很落后,很寒伧,没有丰富的物产和妩媚的山水,但这些对思乡人来说都不重要,都可以被忽略。
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铭刻在心灵深处的人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这些体验和亲情对个人来说一生只有一次,既不可重复,也不可替代。哪怕是一些极小的细节,比如曾经采摘邻居的花朵而遭到责骂,背着父母下河洗澡,爬上屋顶恶作剧,放学路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和东张西望,都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在脑海里突现出来,变成思乡恋情中的一部分。
家园感可以说是人类心灵中最为持久和强烈的冲动的来源。久居家园不容易体验到这种冲动的强烈程度,也难以对思乡愁绪有深切的感触。一旦脱离家园,或者丧失家园,方才体会到家园的可亲可爱。游子思家,古今中外皆然,也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永恒主题。失去家园,既是失去了肉体的寄居之所,同时也是失去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依。犹太民族为重建失去的家园,忍辱负重,历尽坎坷,奋斗了三千年,为此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牺牲。可见,无论对一个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都不可能一日无家园。即使没有实际存在的家园,必定会有心目中既神圣又可亲的家园。
有家不能回的忧愁,丝毫都不亚于无家可归的悲哀。在人遭受痛苦磨难的时候,家园家乡常常取代神灵上帝而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支柱和依靠,成为人们在痛苦磨难中坚持下去、与之抗争的力量源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是可贵的。
诗经泉水赏析
《国风·邶风·泉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大概是写卫国女子嫁到别的国家而思念家乡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泉水》吧!
泉水
先秦:佚名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经《泉水》赏析一
此诗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安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清人陈继揆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
诗经《泉水》赏析二
思乡是对家园的依恋。谁都会说家乡好。这是人类普遍的心态。衡量家乡好的标准,显然不是物质条件,而是那份梦绕魂牵 的亲情。家乡完全可能很穷,很落后,很寒伧,没有丰富的物产 和妩媚的山水,但这些对思乡人来说都不重要,都可以被忽略。
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铭刻在心灵深处的'人生体验,以 及由此产生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这些体验和亲情对个人来说一生 只有一次,既不可重复,也不可替代。哪怕是一些极小的细节,比 如曾经采摘邻居的花朵而遭到责骂,背着父母下河洗澡,爬上屋 顶恶作剧,放学路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和东张西望,都可能随着岁 月的流逝而在脑海里突现出来,变成思乡恋情中的一部分。
家园感可以说是人类心灵中最为持久和强烈的冲动的来源。 久居家园不容易体验到这种冲动的强烈程度,也难以对思乡愁绪 有深切的感触。一旦脱离家园,或者丧失家园,方才体会到家园 的可亲可爱。游子思家,古今中外皆然,也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永 恒主题。失去家园,既是失去了肉体的寄居之所,同时也是失去 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依。犹太民族为重建失去的家园,忍辱 负重,历尽坎坷,奋斗了三千年,为此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牺 牲。可见,无论对一个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都不可能 一日无家园。即使没有实际存在的家园,必定会有心目中既神圣 又可亲的家园。
有家不能回的忧愁,丝毫都不亚于无家可归的悲哀。在人遭 受痛苦磨难的时候,家园家乡常常取代神灵上帝而成为人们精神 上的支柱和依靠,成为人们在痛苦磨难中坚持下去、与之抗争的 力量源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是可贵的。
译文
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怀念卫国我故乡,没有一天不在想。同来姬姓好姐妹,且与她们来商量。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临行问候我姑母,还有众位好姊妹。
如能回乡宿在干,饯行之地就在言。车轴上油插紧键,直奔故乡跑得欢。疾驰速奔回到卫,不会招来甚后患?
我是思绪在肥泉,声声叹息用不休。再想须城与漕邑,我的忧伤无尽头驾着马车去出游,借此排解我忧愁。
泉水的诗句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甘露泉
盘谷清泉一派长,味甘却似饮天浆。何须沆瀣分仙掌,滴滴斟来透骨凉。
独孤泉
天麻山北水盈渠,山水流传姓独孤。药岭茏葱含紫翠,清流岂受俗尘污。
湛露泉
泉如湛露味甘香,闳肴焦齿颊凉。通乐古园饶爽气,厌厌夜饮醉无妨。
双女泉
二妃厘降有虞城,城下流泉冽且清。麦垄黍田资润泽,田公击壤乐升*。
罗姑泉
阿姑遗迹渺烟萝,嬴得流泉尚姓罗。陵谷变迁无限感,至今于越慕曹娥。
孝感泉
齐城孝子格天心,井涌清泉冽且深。跃鲤卧冰非好异,流传胜事到于今。
《诗经·邶风·绿衣》主旨
在*代,《绿衣》往往被视为“悼亡诗”的鼻祖,但从汉以降,直至清代,诸多经学大家都提出了与此相异的“庄姜伤己”说。所谓“诗无达诂”、“诗无通诂”,笔者尝试从古代服饰、行文风格、创作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结合诸说,择善而从,希图评判出一个更具合理性的主旨。
一、古今主旨分歧
《绿衣》的主旨分歧,主要是从*代开始,闻一多将“绿衣”理解为妇人所作之衣,在《风诗类钞》中说:“《绿衣》,感旧也。”在此,情感仅为“感旧”,而非“悼亡”。闻一多认为“无I”的主体是诗中的女子,而丈夫又“思古人”,故认为“妇人无过被出”,兼以诗末“实获我心”,也就推断出“非其夫所愿”的文意。
但是,在余冠英《诗经选译》中,他将主旨概括为“悼亡”,虽然也提及可能为“生别”。他说:“诗人睹物怀人,思念故妻”。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则采取将闻一多先生和余冠英两说并录之法:“这是诗人睹物怀人思念过去妻子的诗。这位妻子,到底是死亡或离异,则不得而知”。
然而,此前经学家多将《绿衣》主旨视为“卫庄姜伤嫡妾失位”。无论《毛诗序》、《毛诗笺》还是《毛诗正义》,都将作者归为庄姜。从汉至唐,“卫庄姜伤己”都是一流经学家的观点。其后,朱熹也理解为“庄姜闲而失位,故作此诗”。直至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绿衣》的开篇就题为“卫庄姜伤嫡妾失位也”。面对纷纭众说,究竟如何取舍,笔者将从多角度加以分析,以求《绿衣》的合理主旨。
二、从古代服饰看《绿衣》主旨
前已提及,郑玄、朱熹等人认为《绿衣》是在描述对礼制的僭越,而作者是庄姜。那么,《绿衣》中存在“妾以贱陵贵”吗?
首先,可从先秦服饰的颜色出发加以考察。对于“绿兮衣兮,绿衣黄里”,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今间色为衣,而见正色反为里,而隐以兴妾蒙宠而显,夫人反见疏而微”。关于“正色”,孔颖达疏引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间色”,指两种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例如绿、红、碧、紫。先秦在服饰上,强调“正色”与“间色”之分。《礼记》有云“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强调不同身份者在服饰颜色上的区分。同时,《绿衣》中“绿衣黄里”与《礼记》玉藻篇的“以帛里布,非礼也”相似,前者是以颜色之辨来说违礼,后者以材料来加以阐述。绿色作为闲色,反而为衬里,黄色是正色,却成为外部服饰之色,内外、正间颠倒,以此隐兴“妾以贱陵贵”,有其合理性。
第二章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则在说上下关系颠倒。《礼记》玉藻篇有云,“衣正色,裳间色”,“绿衣黄裳”是隐喻“妾以贱陵贵”,正如方玉润所说:“间色之绿今为衣,绿而在上,正色之黄反为裳而处下,以兴妾蒙宠而尊,夫人反见疏而卑”。
第三章的“绿兮丝兮,女所治兮”,也存在颜色问题。《颜氏家训?慕贤》中说“墨翟悲于染丝,是之谓矣”,方玉润注解中也提到“墨子悲丝”,指丝线本身素洁,但一经染色,成为了绿色这种杂色。“女所治兮”中“女”应训为“汝”,指卫庄公既以庄姜为妻,又何苦将素洁之丝染成“绿色”这一间色,前贵后疏。
末章,诗人以“兮兮”开头,有其深意。《礼记》玉藻篇有云:“振不入公门”,《礼记译注》解释为:“以其可以露出人体的轮廓”。因此,单有违礼制。此外,“”是暑服,却面临“凄其以风”的秋冬,如班婕妤秋扇捐箧,喻指庄姜见疏而微。
三、《绿衣》主旨的综合评判
从创作手法来看,《诗》有“六义”,其中“赋、比、兴”的运用,极为广泛。如《诗?卫风?氓》中以“桑之未落”、“桑之落矣”为兴,同时兴中含比,暗喻女子未嫁与嫁后的情况。而在《绿衣》中,也存在“兴中含比”,“比”的运用,直接与《绿衣》主旨相关,表达对“妾以贱陵贵”的批判。
从为文风格上看,《绿衣》也非男子悼念亡妻之作。首先,正如清人姚际恒所说,“数篇皆妇人语气”,处处以“衣”、“丝”为兴,此类事物直接与女子相关。同时,“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也似女子口吻。此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怨而不怒”,而以“卫庄姜伤嫡妾失位”作解,就能解释“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之句。即便自身见疏,要以诗刺庄公,在篇末还是留下一句“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结语:流传千余年的“庄姜伤己”说,无论是从《礼记》中关于古代服饰的规范来看,抑或从行文风格、作者的写作手法观之,都有其合理性。《诗?邶风?绿衣》不是“悼念亡妻”之作,庄姜“伤嫡妾失位”之旨,更为合理。
四、原文
《诗经·邶风·绿衣》
先秦·佚名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五、【译注】
绿衣裳,绿色面子黄色的里子。我心里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①衣、里、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
②曷:何。维:助词。已:止
六、【赏析】
文学,悼亡诗作为诗歌的题材应该始于潘岳,他本来就是写哀伤诗的高手,悼亡诗在他手中已经成熟。此后,悼亡诗几乎历代皆有,其中最为的属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宋代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更是泣人泪下。明代吴梅村为悼念亡妻而写的《追悼》,也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好诗。追朔其源头,《绿衣》应该是悼亡诗的始祖。
绿色的衣服,黄色的衣里,诗人反复吟唱“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他不止一遍地在翻看亡妻的衣服。所谓物是人非,那些沾染着故人体温的衣服还在,而人却永远地离开了,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大概就是物是人非带来的吧。“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对妻子的怀念不会停止,心中的忧伤就摆脱不了。
第三章写诗人想到妻子*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第四章说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自己还没有养成照顾自己的*惯。他深深觉得妻子是其他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
七、扩展阅读:邶风简介
在《国风》中,《邶风》的风格是很独特的,《孔子诗论》第二十六简云:“《邶柏舟》,闷;《谷风》,鄙。”第二十七简云:“《北风》,不继人之怨。”
邶是武庚的封地,让纣王之子仍管理殷商之民,其官僚所属,特别是乐师之属也当为其旧。这群人目睹了殷商覆亡这天坼地崩的巨变,也清醒的知道其灭亡的原因。于今又见武庚之乱政,其亡国的深悲巨痛,回天无力的种种忧愤,化而为诗,自然就别具一番低回忧戚之情,吞吐绵缠之貌。至于诗中出现之卫国之邑名如漕者,《击鼓》“土国城漕”,《泉水》“思须与漕”,或因其地为殷之旧地,信手叙及,或因其时之漕地即是邶邑,到“三监”灭后方并入卫国,或为乐师以卫之游人嫁女之口吻抒情时所及,不必胶柱鼓瑟。
《邶风》十九篇,主题非常丰富。《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悼念之诗也;《击鼓》《雄雉》《泉水》《北门》《北风》,怨战乱之诗也;而《式微》《旄丘》通过外将内官苦乐不均,朝廷不恤国事,离心离德,揭示了邶破败的原因;《谷风》则借怨妇之口另有所托;《凯风》颂母;《简兮》颂乐师;《静女》颂和谐之婚姻;——只这后三首有些亮色,如暗夜之灯光。——《新台》抒遗憾之情;《二子乘舟》抒别情。可以看出,《邶风》主要是歌唱在外侮下衰败的苦难现实,也深刻揭示了衰颓的原因。整个《邶风》中各类主题的诗歌编排得错落有致。以五首悼亡诗开头,恐不仅是对亡人,更是对邶衰亡的哀悼!所以,与其说《邶》、《鄘》、《卫》是随意编的,我宁相信这是乐师精心的编排。不将三诗合为《卫风》,正透露出乐师坚守周礼的浓浓的怀旧情结,就如同《唐风》不叫《晋风》一样,更彰显了周文化的博大与宽容。
八、扩展阅读:名家点评
朱熹认为:“庄公惑于壁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贱妾尊显.正嫡幽微,使我忧之不能自己也”
之媐、之时、之智、之归、之报、之思、之情,曷?曰:重而皆贤於其初者也。以色喻於礼。《孔子诗论》
“《绿衣》四章,章四句”至“是诗”。○正义曰:作《绿衣》诗者,言卫庄姜伤已也。由贱妾为君所嬖而上僣,夫人失位而幽微,伤已不被宠遇,是故而作是诗也。四章皆伤辞,此言“而作是诗”及“故作是诗”,皆序作诗之由,不必即其人自作也,故《清人序》云“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非高克自作也。《云汉》云“百姓见忧,故作是诗”,非百姓作之也。若《新台》云“国人恶之,而作是诗”,《硕人》云“国人忧之,而作是诗”,即是国人作之。各因文势言之,非一端,不得为例也。○笺:“绿当”至“吁骄”。○正义曰:必知“绿”误而“褖”是者,此“绿衣”与《内司服》“绿衣”字同。内司服当王后之六服,五服不言色,唯绿衣言色,明其误也。《内司服》注引《杂记》曰:“夫人复税衣褕翟。”又《丧大记》曰“士妻,以褖衣”。言褖衣者甚众,字或作“税”。此“绿衣”者,实作“褖衣”也。以此言之,《内司服》无褖衣,而《礼记》有之,则褖衣是正也。彼绿衣宜为褖衣,故此绿衣亦为褖衣也。诗者咏歌,宜因其所有之服而言,不宜举实无之绿衣以为喻,故知当作褖也。隐三年《左传》曰“卫庄公娶於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是齐女,姓姜氏也。又曰:“公子州吁,嬖人之子。”是州吁之母嬖也。又曰:“有宠而好兵。石碏谏曰:‘宠而不骄,鲜矣!’”是州吁骄也。定本“妾上僣者,谓公子州吁之母也。母嬖而州吁骄”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听起来非常耳熟,如果你听到这句话,可能会立刻热血沸腾,非常羡慕说此话的人的那种自得意满的劲头、那种王者的荣耀感,心想要是这句话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该有多好。不过后世对这句话的引用属于断章取义,脱离了原来的语境,表达的意思就会和其原意有较大的出入。这种现象其实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诗开始流传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的公卿大夫们在朝会、宴飨的时候经常引用《诗经》里的诗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有谁不会引用或者听不懂别人话里的意思,是会非常尴尬的,意味着他是一个没文化的大老粗,挺没面子,这种现象还有一个专业术语,叫“赋诗言志”,说得不好听一点,就叫“装大咖”,但“装大咖”大概是人的通病,能装的时候尽量地装一下,实在装不了就只好算了。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出自《诗经》,属于“小雅”部分,题目叫《北山》,其全诗如下: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第一段里第一句是说“登上北山,去采山上的枸杞子”,这一句和后面没有直接联系,是《诗经》常用的“起兴”的手法。关键地方是后面的四句,说的是这位身体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忙着干工作,王的差事没完没了,根本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我们要注意“士子”这个字眼,后世的“士子”常用作读书人的代称,在《诗经》的时代,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官员,分为卿、大夫、士*,士属于“金字塔”最底端的官员,相当于现在行政机构里没有职务的最底层的办事员,所以《北山》这首诗,一开始就是一通牢骚。
第二段这位公务员继续吐槽自己的工作,他说,天地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王的土地;每一个臣子,都是王的臣子。大夫分派工作总是不公*,分给我的工作总是那么繁重。大家看到这里就明白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是王说的,不是在表现“王者的荣耀”,而是一个底层公务员在陈述一个事实,大家一样都是王的臣子,凭什么总是欺负我好说话。
第三段继续发牢骚,我每天乘着马车四处奔走,总有干不完的差事。我的上司说我年经,身体壮实,要多干活,就派我东西南北马不停蹄地奔波。
后面三段要合在一起看,它们有一个特点,每两句构成一组对比。大致意思依然是说太不公*了,简直是太让人伤心难过了。凭什么有的人舒舒服服地坐着,有的人竭尽全力为国事操心;有的人仰面躺着休息,有的人在路上不停奔波;有的人对上面的指示充耳不闻,有的人要辛苦地去干活;有的人四处游乐,有的人忙得昏天黑地;有的人轻松地喝酒,有的人老担忧被上司挑错;有的人指手画脚,有的人什么事都得干。
合起来看,《诗经•小雅•北山》属于劳役诗,通篇是一个小公务员对于工作苦乐不均的牢骚。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诗经•小雅•北山》: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此诗短小,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几句抒情。可以看出,诗人为了公事,起了个大早,上路时星星还在天空闪耀,真是披星戴月!他感叹自己从到晚就没有闲暇的时候,这么早就从暖被窝里爬出来真是命穷。
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经•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中的式是语气助词,无义。“微”是天黑的意思。这位诗人悲叹说,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君主的缘故,我怎么会一直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
无奈呀,谁让我是个身份低微的小公务员呢?我的使命就是干活。
《式微》这首诗很有意思,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说:“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由于影响很大的《毛诗序》把它解释成劝人归国之作,到后来,“式微”一词竟衍变为一个代表“归隐”的意象,比如王维的田园诗代表作《渭川田家》里有:“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说羡慕农家田园生活的闲适,惆怅自己无法脱离官场,归隐田园。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这位诗人说自己非常忧伤难过,没有人知道他的艰难。日子过得贫寒困窘,差事一大堆,干也干不完,回到家里,家里人也不理解,还骂他,真是太糟心了,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哎,有什么办法呢,都是老天的安排,认命吧。
曾有人给《诗经》的内容做了个非常精要的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意思是《诗经》里的诗写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们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抒发的是他们做事时喜怒哀乐的情感,是典型的的“为情而造文”,绝对是有感而发,绝不是无病*,玩文字游戏。
读《诗经》里的这些劳役之作,真切地感受到《诗经》时代底层士子的不容易,如同现代人工作中的各种纷扰,我们也有披星戴月,我们也有苦乐不均,我们也有牢骚不满。
禁不住对着诗作感慨:“我们都太难了。”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诗经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作品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人吴?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经典矿泉水广告语
随着人们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矿泉水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那么有哪些经典的矿泉水品牌呢?下面为大家带来经典矿泉水广告语,快来看看吧。
1、怡宝——信任你我的怡宝
2、来自阿尔卑斯山底——依云矿泉水
3、健康新生活,从“乐百氏”开始——乐百氏
4、*好水,世界好水——*冰川矿泉水
5、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农夫山泉
6、我的'眼中只有你——哇哈哈
7、健康新生活,从喝岩涌泉开始——岩涌泉
8、十姑洞,喝得出的感动!!——十姑洞
9、水中贵族——景田百岁山矿泉水
10、天然的,才是健康的!——昆仑山矿泉水
11、多一点,生活更健康!——康师傅矿泉水
12。农夫山泉——农夫山泉有点甜
13、九千年牌矿泉水,给你九千年前的口感——九千年冰川泉水
14、高“硅”好水,天然珍宝——陆宝矿泉水
15、我的美丽水护养——雀巢水护养
16、优质天然矿泉水——益力
17、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
18、。云南山泉水回味甜——云南山泉
19、龙门清泉,听得见的好山好水!——响水洞
20、生命在自然中孕育!优质的好水源来自生命之泉,享受自然的味道。
21、地下深水,喝的就是滋味
22、喝一口,爽一下。
23、水之真谛,在于纯净,天然!
24、高山觅流水,知音在人间。
25、好在天然,贵在品质
26、大地的乳汁,育一代子女
27、“饮”领时尚,___,养生圣水。
28、东方魔水,___至尊。
29、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
30、上善若水,回味无穷!
31、泉有多深,情有多真
32、自然之源,健康之水
33、农夫山泉——农夫山泉有点甜
34、娃哈哈——我的眼里只有你
35、九千年冰川泉水——九千年牌矿泉水,给你九千年前的口感
36、你的健康生活,你的岩涌泉。岩涌泉,健康生活每一天。
37、上善若水,持之以恒,回味无穷!
38、“岩”选品质水源,你的关注我们必当“涌泉”
39、千锤万击出深山,喝得健康在人间。
40、深山绿景出好水,喝水就喝岩涌泉。
41、岩涌泉,从内心涌出的甜蜜;天然泉,从自然中萃取的健康。
42、泉有多深,情有多真
43、依云矿泉水——来自阿尔碑斯山底
44、益力——优质天然矿泉水
45、乐百氏——健康新生活,从“乐百氏”开始
46、五大连池泉山矿泉水——天然含气矿泉水
47、雀巢水护养——我的美丽水护养
48、*冰川矿泉水——*好水,世界好水
49、云南山泉——云南山泉水回味甜
《诗经: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注释:
1、冽:寒冷。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
2、苞:丛生。稂:一种莠一类的野草。毛传:“稂,童粱。非溉草,得水而病也。”也有人说稂是长穗而不饱实的禾。
3、忾:叹息。寤:醒。
4、周京:周朝的京都,天子所居,下文“京周”、“京师”同。
5、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即艾蒿。
6、蓍:一种用于占卦的草,蒿属。
7、芃芃:茂盛茁壮。毛传:“芃芃,美貌。”
8、膏:滋润,润泽。
9、有王:郑笺:“有王,谓朝聘于天子也。”
10、郇伯:毛传:“郇伯,郇侯也。”郑笺:“郇侯,文王之子,为州伯,有治诸侯之功。”何楷《经世本古义》则据齐诗之说以为是指晋大夫荀跞。盖郇、荀音同相通假。兹从齐诗说。劳:慰劳。
译文:
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童粱浸朽腐。
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都。
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艾蒿浸凋零。
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城。
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蓍草浸烂死。
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师。
茂盛黍苗长势旺,一场好雨滋润它。
四方诸侯朝天子,郇伯亲*劳他。
赏析:
《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唐孔颖达疏申其意曰:“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之时。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上三章皆上二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二句言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贤伯。”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亦取“思治说”,但又称:“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而宋朱熹《诗集传》另发挥说:“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其《诗序辨说》又道:“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
此外,影响较大的有“伤周衰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刘沅《诗经恒解》云:“周衰,大国侵陵,小国日削,王纲解而方伯无人,贤者伤之而作。”另又有“美晋大夫荀跞说”,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据汉焦赣《易林-蛊之归妹》繇辞“下泉苞粮,十年无王;荀伯遇时,忧念周京”,认为“《下泉》,曹人美荀跞纳周敬王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何氏阐明齐诗、说,深于诗义有裨”,从其说。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高亨《诗经今注》亦从之。据《左传》记载,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王子猛立,是为悼王,王子朝因未被立为王而起兵,周王室遂发生内乱。于是晋文公派大夫荀跞率军迎悼王,攻王子朝。不久悼王死,王子匄,即丐、被拥立即位,是为敬王。何楷说:“今考诗与《春秋》事相符合。焦氏所传确矣。”同上、诚然如此。又《春秋》记周敬王居于狄泉,又名翟泉,在今洛阳东郊,有人认为即《下泉》一诗中之“下泉”,如此说成立,又是“美晋大夫苟跞说”之一证。鉴于以上根据,并吸取《毛诗序》等说的合理成分,兹从高亨《诗经今注》的说法:“曹国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首诗。”
此诗的前三章,是《诗经》中典型的重章叠句结构,各章仅第二句末字“稂”、“萧”、“蓍”不同,第四句末二字“周京”、“京周”、“京师”不同,而这又恰好在换韵的位置,易字目的只是通过韵脚的变化使反覆的咏唱不致过于单调,而三章的意思则是完全重复的,不存在递进、对比之类文言文句式关系。第四章在最后忽然一转,这种转折不仅在语句意义上,而且在语句结构上都显得很突兀。因此古往今来,不乏对此特加注意的评论分析。有人大加赞赏,如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感时追忆,无限伤心,妙在前路绝不说出。读末章正如唐天宝乱后,说到贞观盛时,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驰,而不觉言之津津也。”牛运震《诗志》说:“末章忽说到京周盛时,正有无限忾想,笔意俯仰抑扬,甚妙。”也有人极表疑惑,如宋王柏《诗疑》说:“《下泉》四章,其末章全与上三章不类,乃与《小雅》中《黍苗》相似按,《黍苗》首章句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疑错简也。”今人向熹《诗经语言研究》也说:“《下泉》末章与前三章文言文句式内容不相类,却与《黍苗》首章相似。除了编简错乱,把《黍苗》诗的一章误入《下泉》,很难说出别的理由。”持怀疑论者有一定启发,但除非今后在出土文物中发现错简之前的原有文句,否则这种怀疑本身仍将受人怀疑。何况检《国风》一百六十篇,就会发现虽然三章复沓叠咏的有不少,如《周南-樛木》、《召南-鹊巢》、《卫风-木瓜》、《郑风-缁衣》等等,但三章复沓叠咏之后再加上句式不同的一章那样的结构并非一无所见如《邶风-燕燕》即是、。语句部分重复在《国风》、《雅颂》中也可以找出一些如“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就见于《蝃蝀》、《泉水》、《竹竿》三篇中、,更不能据此径自说某句是某诗的错简。并且,此诗第四章的前两句与前三章的前两句相比较,“昔时苗黍,今则苞稂;昔时阴雨,今则冽泉”清陈继揆《读诗臆补》、,可谓“字字对照,直以神行”清陈震《读诗识小录》、,在内容上也是互有关联的。正是因为以寒泉浸野草喻周室内乱势衰的比兴加上慨叹缅怀周京直陈其事的赋法本身已具有很强烈的悲剧感,而三章复沓叠咏使这种悲剧感加强到了极点,所以末章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就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这样的艺术效果当然是独具魅力的。从这一点上说,完全有理由将《下泉》一诗置于《国风》的优秀篇章之列。
诗经邶风泉水的古诗
子衿诗经邶风的古诗诗意
水和泉水的古诗
古诗写泉水的
温泉水的古诗
泉水清又清的古诗
泉水的诗句
泉水诗句
泡泉水的古诗句
泉水的古诗自创
播放泉水的古诗
济南的泉水的古诗
写泉水的诗句
山涧泉水的古诗
泉水淙淙的古诗
描写泉水的古诗。
描写泉水的古诗
描写泉水的诗
写山间泉水的古诗
写泉水的古诗文
与泉水有关的诗句
古诗词带泉水的
关于泉水之声的古诗
泉水的句子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的古诗
关于泉水的诗句
泉水写句子
写泉水的句子
描写泉水的诗句
赞美泉水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