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乞巧的写法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乞巧的写法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乞巧的写法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乞巧的写法特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乞巧》古诗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乞巧》古诗的意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词译文
今天正是七夕的晚上,望着那浩瀚无际碧蓝的天空,仿佛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正在鹊桥上相会。此时人间的家家户户也都在一边观赏着美丽的秋月,一边对月穿针,那穿过的几万条红线是否都沾染了织女巧手的仙气呢。
词语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专家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用《乞巧》这首诗,描写出古代民间在七夕节这天,人们在乞巧活动中盛大而壮观的景象。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诗人开头用“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两句生动的叙述,向人们讲述牛郎织女动人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那美丽的传说,自古至今牵动着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接着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把这些在乞巧活动中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而又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不是用具体描写去展示人们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通过人们的.行动,红线穿过的结果,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知识拓展
自古至今,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幼年时的林杰经常陶醉在母亲给他讲述的美丽传说中,因此,他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非常感兴趣。成年后的林杰也和母亲以及众多女性们一样,带着自己美好的愿望,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期待看到那两颗牵动人心的星能够相聚,于是他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写下了《乞巧》这首千古传诵的诗。小时候的林杰就非常聪明,六岁即能赋诗,不仅下笔成章,又精于书法和棋艺。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却仅有十七年的精彩生命历程。《全唐诗》仅仅存下了林杰的两首,《乞巧》是其中的一首,足见其珍贵。
七夕节始于汉朝,当时,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自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已经被公认为是“*情人节”。
关于乞巧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乞巧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林杰《乞巧》
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 —— 刘镇《柳梢青·七夕》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 —— 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盈盈一水经年见。 —— 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 柳恽《七夕穿针》
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 —— 张埜《夺锦标·七夕》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 柳恽《七夕穿针》
人事回廊缥缈,谁见金钗擘。 —— 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 —— 张埜《夺锦标·七夕》
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 —— 刘镇《柳梢青·七夕》
归家梦向斜阳断。 —— 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 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 —— 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 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 —— 张埜《夺锦标·七夕》
上窗风动竹,月微明。 —— 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 —— 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 —— 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 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 —— 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分钿擘钗凉叶下。 —— 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东飞乌鹊西飞燕。 —— 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开过南枝花满院。 —— 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 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 李商隐《壬申七夕》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 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玉纤暗数佳期*,已到也、忽生幽恨。 —— 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古诗乞巧
七夕节本名叫做“乞巧节”,源起于汉代。乞巧,既是乞求女子心灵手巧,也是祈望生活美满智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乞巧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①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意思】: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比喻)
七夕节,也被我们成为“乞巧节”。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不仅有着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传说,还有很多丰富色彩的民间传说。
那么,乞巧节是如何由来的呢?在民间又有着什么样的传说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乞巧节的由来
乞巧节又被称为“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乞巧节传说:
第一则: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乞巧*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古到今,演绎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然而,在“西节东渐”的今天,传统节日似乎正在变异抑或慢慢消逝。
其实,七夕节本名叫做“乞巧节”,源起于汉代。乞巧,既是乞求女子心灵手巧,也是祈望生活美满智巧。这个七夕,新民图视绘为您撷取那些大多已不为人知的乞巧*俗,一起去回溯佳节内涵,重温民俗传统。
明清·【投针验巧】
穿针风俗的变体,盛行于明清两代。七夕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于碗中,先在露天过夜,再等正午暴晒,直至水面结上一层尘灰。这时,将绣花针放在水面,浮而不沉,即可观察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唐·【染甲应巧】
“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美好民俗至今延传:取凤仙花瓣和明矾放入碗中捣碎成糊状,取少量覆于指甲盖,先用透气的树叶包裹,再以棉线包扎。翌日拆开,指甲便是红色。
汉·【穿针乞巧】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东汉。七夕夜,女子手持五彩丝线,向着月光比赛穿七孔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至南朝,齐武帝兴建一座城楼,每逢七夕宫人登楼穿针,称为“穿针楼”。
唐·【兰夜斗巧】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因而七夕又称“兰夜”。“斗巧”相传是唐朝宫廷游戏,巧手宫女将菱藕雕琢成各种奇花异鸟,七夕夜将这些小工艺品摆上桌角,宫女们摸黑寻找,“以多寡精粗为胜负,谓之斗巧”。
南北朝·【喜蛛卜巧】
稍晚于穿针乞巧,约兴起于南北朝。当晚,捕小蜘蛛置于盒中,次日打开,细看是否结网。至唐朝,依据网之稀密判断巧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到宋朝,则将蛛网形状圆满、美观作为巧的预兆。
清·【种生泡巧】
七夕前,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新生长的豆芽即称为“巧芽”,等待过程则称“种生”或“泡巧”,发芽后,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用以拜神乞巧。而有些地区,则在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当日剪芽做汤。
宋·【蜜果食巧】
七夕的应节食品,随历史更迭不断更变。两汉以前多为尝黍,唐朝则流行斫饼,至宋朝出现“巧果”,在街市有售。巧果用油、面、糖、蜜制成,款式极多,原料有麦面、米面之异,做法上有炉烤、油炸之别,形式上有圆形、棱形之分。一些糕点铺还会制作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
古诗乞巧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古诗乞巧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乞巧节的古诗句
乞巧节,即七夕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一起来看看古诗句,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1、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唐·杨璞·《七夕》)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3、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唐·罗隐·《七夕》)
4、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唐·徐凝·《七夕》)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宋·秦观《鹊桥仙》)
6、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宋·晏几道·《七夕》)
7、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8、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晋·《七夕夜女歌》)
9、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唐·宋之问·《七夕》)
10、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唐·李商隐·《马嵬其二》)
11、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12、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唐·权德舆·《七夕》)
13、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4、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唐·祖咏·《七夕》)
15、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唐·孟郊·《古意》)
16、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17、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18、天如水,团扇扑流萤。——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9、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20、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1、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22、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2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24、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25、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26、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张?《夺锦标·七夕》
27、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28、崔徽休写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29、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30、千里暮云*,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31、分钿擘钗凉叶下。——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32、玉纤暗数佳期*,已到也、忽生幽恨。——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3、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34、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35、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3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7、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8、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39、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40、影照河阳妓,色丽*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41、琅?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2、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43、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夺锦标·七夕》
44、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45、开过南枝花满院。——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46、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47、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8、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49、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乞巧古诗的意思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乞巧古诗的意思,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乞巧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意思: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来了,家家都抬头望着无边浩瀚的青天,想着牵牛与织女那感人的故事!
家家户户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穿完了数不清的红线。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乞巧拼音解读:
qī xī jīn xiāo kàn bì xiāo,qiān niú zhī nǚ dù hé qiáo。
jiā jiā qǐ qiǎo wàng qiū yuè,chuān jìn hóng sī jǐ wàn tiáo。
乞巧赏析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详见参考资料)。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乞巧古诗解释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古诗解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俗唐宋最盛。
拓展阅读:七夕节日的诗句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4、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张埜《夺锦标·七夕》
5、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6、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7、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8、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9、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10、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1、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2、两情缠绵忽如故。——王建《七夕曲》
13、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唐·卢殷《七夕》
14、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15、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6、鹤钩空带蛛丝卷。——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7、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18、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唐·崔国辅《七夕》
19、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0、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21、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22、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23、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24、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25、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26、人事回廊缥缈,谁见金钗擘。——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27、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8、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张埜《夺锦标·七夕》
29、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30、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31、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与乞巧节相关的古诗句(精选50句)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与乞巧节相关的古诗句(精选50句),祝您生活愉快
1、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2、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3、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4、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5、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6、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7、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8、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9、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罗隐《七夕》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0、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1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
12、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13、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14、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15、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6、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
17、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七夕二首·其一》
18、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七夕二首·其一》
19、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20、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3、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野《夺锦标·七夕》
24、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七夕二首·其二》
25、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6、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 李商隐《壬申七夕》
27、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28、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9、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30、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31、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32、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33、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3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古诗十九首》
35、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杨朴《七夕》
36、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权德舆《七夕》
37、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38、[爱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9、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40、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1、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4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43、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唐·罗隐·《七夕》)
44、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唐·徐凝·《七夕》)
45、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唐·杨璞·《七夕》)
46、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宋·晏几道·《七夕》)
47、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48、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晋·《七夕夜女歌》)
49、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唐·宋之问·《七夕》)
每日一首诗词,和孩子品读经典!
父母每天欣赏一首古诗词,在浊世里洗涤心灵,修身养性。在观察生活,感受自然和生活的万千变化时拥有一双“诗性的眼睛”。
孩子每天学*一首古诗词,领略中国古诗的精妙,继承中国的优良文化和传统。开阔与提高孩子的眼界。
乞巧
唐 ·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俗唐宋最盛。
《乞巧》古诗教学设计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乞巧》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兴趣。
5分
二、复*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利用字典学*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小组里学*《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学*古诗的方法,自主学*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