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双关的古诗

关于巧用双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巧用双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巧用双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巧用双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5) 语录(2) 说说(3) 名言(8k+) 诗词(104) 祝福(1) 心语(2k+)

  • 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一语双关的诗句

  • 经典
  •   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一语双关的诗句

      1.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4. 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7.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8.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9.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10.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1.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12.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13.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14.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15.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16.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17.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18.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19.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20.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21.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22. 人采莲子青,妾采梧子黄。

    [阅读全文]...

2022-05-18 04:24:35
  • 古典诗词中双关词的解析

  • 古典诗词中双关词的解析

      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以下是古典诗词双关词例题解析,请考生掌握记忆。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道是无晴却有晴。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在恋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三)隐语谐音双关。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如:

      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二、深刻理解古汉语中双关语的现实意义

      掌握并深刻理解好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和规律,对于学好古汉语,理解古汉语的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深刻理解古汉语精妙的.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在古汉语、古诗词特别是古民歌之中,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运用谐音双关来隐晦而又贴切地表达反抗压迫、反抗旧礼教、追求爱情的朴素思想,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简单的一个丝(思)字就比较隐晦地表达了织妇对情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其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又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怜子,即爱你,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谐怜心,即爱怜之心,隐喻怜爱之深透,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

      (二)可以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艺术的需要,古汉语通过谐音双关能起到一种隐语的作用。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中背即暗示韩信将起兵造反。如果不知道这个背字是双关语,就不能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又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人在表达爱情时,往往不明说,而是通过双关语的手法隐晦地表达。如李李商隐的诗歌《无题》就属于这种情况,通过春蚕吐丝(丝与思谐音双关)、蜡炬燃烧,来表达失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渴望,将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思念、爱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三)可以深刻理解古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利用谐音双关能达到丰富艺术表现效果的作用。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字,通过自然界的天气之晴,寓意人间男欢女爱之情,联想丰富,意境超然,言简意远,妙不可言。

      (四)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正确理解古汉语中双关语的含义,既能使学生在阅读古汉语时挖掘句子的深层内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亦能在*时的说话和写作中起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功效,大大提高中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比如,我们在表达一个人才疏学浅时,就可以这样描述:他读书不多,墨水太少。墨水这个词就是双关语,暗指学历或知识水*低,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3-24 08:59:52
  • 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一语双关的诗句

  • 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一语双关的诗句
    1.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4. 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7.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8.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9.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10.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1.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12.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13.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14.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15.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16.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17.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18.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19.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20.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21.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22. 人采莲子青,妾采梧子黄。

    [阅读全文]...

2022-06-05 16:59:19
  • 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一语双关的诗句

  • 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一语双关的诗句

    1.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4. 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7.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8.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9.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10.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1.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12.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13.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14.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15.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16.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17.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18.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19.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20.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21.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22. 人采莲子青,妾采梧子黄。

    [阅读全文]...

2021-12-07 10:36:02
  • 巧用语境中的并列关系

  • 巧用语境中的并列关系

      *几年的完形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要求考生通过语境来做出选择。“语境能力型”试题具有相当难度,因为四个选项在语法方面都能成立,错误选项多半可以和空前、空后文字形成某种联系,极具干扰和迷惑作用。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细心观察,我们还是能够巧用一些并列逻辑关系,立足语境,轻松解决一些较难的题目。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利用并列关系巧解完形填空的方法。

      一、利用*义词线索来找词语并列关系

      在完形填空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并列词语来修饰同一事物,而这些词有着相同语体色彩和相*或相同的意义,常见词有and,or等。如:

      1.Have you ever had a day when everything seemed to go wrong,and nothing seemed to go right?

      Not long ago I was having one of those days. I was ____ , weary and sad.

      A. frightened B. discouraged

      C. interrupted D. separated

      根据空格后的两个词weary,sad可判断所需填空的词语语体色彩必须是冷性词,所以排除C,D答案,因为它们是中性词。在A和B中我们结合语境everything seemed to go wrong, and nothing seemed to go right知道,作者是讲每件事都不顺心,很别扭,让人沮丧。所以A中frightened语义太过强烈,B才是正确答案。

      又如:

      2.It is astonishing that so little is known about mosquitoes, given the level of pain and____. A. diseases B. guilty

      C. sorrow D. panic

      同样结合语境和并列关系词pain,我们知道蚊子带给我们的一定是身体上的危害,而B,C,D则都是心理上的,故可排除,答案为A。

      二、利用反义词线索来找词语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不一定都是相*或相同意义的词,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相反或相对意义的词。常见标志词有and, or, instead of, but等。例如:

      3.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gathered to discuss the poem society’s_____ and future.

      A. work B. past C. time D. art

      根据后面并列的词语future可以知道要填的词语应该和它是同一语义范围的,即和poem society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词语,这样答案就唯一了,只有C符合题意“诗歌协会的过去和将来”,“过去”“将来”形成一个相对意义的并列。

      4.Someone had taken the diamond and put a faulty one in its place.

      A. real B. pure C. right D. exact

      同理,例4要填的词应该和and后面的词faulty形成意义相反的并列关系,所以答案应该为A。

      三、利用不同的.连接词找句子并列关系

      很多时候连接词可以让我们轻松找到句子之间的并列关系,这些并列关系也可分为意义相同和意义相反或相对两种。表示意义相同或相*的常见连接词有and, also, too, as well, what’s more, more over, further more,though, at the same time, instead等。

      5.Besides young people, for whom debit cards are usually their first card, he said the debit card is also____ by some old people.

      A. agreed B. proved

      C. honored D. preferred

      通过also可知前后两个句子应该存在并列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语义应该是相*或相同,要填的词语应该和are usually their first card“首选(喜欢)”意义相同或相*,答案只能选D,意思是“偏爱,喜欢”。

      表示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常见连接词有but, however, while, on the contrary, oppositely等。例如:

      6. I live in Albuquerque and I used to give much money to the homeless around, feeling sorry for their misfortune. But later I became a single mom with no home, a huge debt and hardly any income. As a result , I stopped giving and became very . A. angry B. hopeless

      C. sensitive D. bitter

    [阅读全文]...

2022-06-10 14:41:46
  • 《乞巧》古诗的意思

  • 写作
  • 《乞巧》古诗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乞巧》古诗的意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词译文

      今天正是七夕的晚上,望着那浩瀚无际碧蓝的天空,仿佛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正在鹊桥上相会。此时人间的家家户户也都在一边观赏着美丽的秋月,一边对月穿针,那穿过的几万条红线是否都沾染了织女巧手的仙气呢。

      词语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专家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用《乞巧》这首诗,描写出古代民间在七夕节这天,人们在乞巧活动中盛大而壮观的景象。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诗人开头用“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两句生动的叙述,向人们讲述牛郎织女动人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那美丽的传说,自古至今牵动着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接着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把这些在乞巧活动中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而又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不是用具体描写去展示人们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通过人们的.行动,红线穿过的结果,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知识拓展

      自古至今,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幼年时的林杰经常陶醉在母亲给他讲述的美丽传说中,因此,他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非常感兴趣。成年后的林杰也和母亲以及众多女性们一样,带着自己美好的愿望,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期待看到那两颗牵动人心的星能够相聚,于是他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写下了《乞巧》这首千古传诵的诗。小时候的林杰就非常聪明,六岁即能赋诗,不仅下笔成章,又精于书法和棋艺。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却仅有十七年的精彩生命历程。《全唐诗》仅仅存下了林杰的两首,《乞巧》是其中的一首,足见其珍贵。

      七夕节始于汉朝,当时,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自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已经被公认为是“*情人节”。

    [阅读全文]...

2022-01-03 21:51:56
  • 同音巧用的经典歇后语大全

  • 经典,语文
  • 同音巧用的经典歇后语大全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同音巧用的经典歇后语大全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小葱拌豆腐 ------------一青(清)二白

      和尚的`住处------------ 庙(妙)

      河边洗黄连------------ 河(何)苦

      荷塘里着火------------ 藕(偶)燃(然)

      花盆里栽松树------------ 成不了材(才)

      怀里揣篦子------------ 梳(舒)心

      黄河水 ------------ 难清(请)

      瞎子进烟馆----------摩登。(摸灯)。

      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灯草打鼓------------不想。(不响)。

      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庙。(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阅读全文]...

2022-06-02 08:52:26
  • 巧用评价语,朗读更精彩

  • 评价,精彩
  • 巧用评价语,朗读更精彩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评价语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巧用评价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所谓的朗读评价语,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朗读表现给予的即时评价。那么怎样的朗读评价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朗读得更精彩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评价语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的几点探索。

      1、巧用评价,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的提高,切实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正视学生们水*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因此我在朗读评价上经常运用这样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

      1.1“读”是我们学*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就达到了这个要求。

      1.2这段话并不好读,可××同学竟能读出激昂、自豪的语气,不愧是我们班的朗读能手!

      1.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

      1.4刚才我发现一个表演天才××,他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读得很真实。

      1.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能给我们再读一遍吗?

      1.6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那充满感情的朗读吧!

      1.7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

      1.8果然不出所料,比老师读得还好呢!

      1.9你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1.10你读得很流利,声音也很响亮,如果能带着××的语气来读,肯定很精彩。试着再读一遍,好吗?

      2、巧用评价,指导入微

      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会使学生如浴春风,朗读会精彩不断。很多评价语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指导力。如:“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慢一点就好了。”“听你读得这么轻快,小鹿变得更活泼了。”……这样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会大受启发,会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

      如在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指导学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一句,一个学生读的时候,语速轻快,没读出父亲挖掘的艰辛。我对他说:“你的字音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流利,你知道到这位父亲挖了多长时间?”学生说:“36小时。”我启发说:“36小时不吃不喝,不停地挖。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请你一边想像一边再读读。”该学生再读句子时,语速放慢,语气加重,基本上读出感情了。

      可没有读出“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父亲越来越疲惫的感受。我这样评价学生:“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位父亲挖掘确实很累了。可那仅仅是父亲挖了“8小时”的累,“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呢?那可是不一样的累啊!”在我的启发下,这位学生恍然大悟,再读时情感到位了,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语调逐渐放慢,语气逐渐加重。我说:“看,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父亲(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接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迹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再让学生齐读整段时,他们就读得入情入境了。

      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学生自然就能把语言读到位,读出情感。

      3、巧用幽默,激发热情

      德国的海因?罗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更能为人接受。”是呀,幽默是一种风格,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可以给人以启迪。风趣、幽默的评价是催化剂,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使让学生朗读更加精彩。

      例如《翠鸟》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不容易呀!”课堂上,一位学生故意放低了声音来读,但仍不乏童声稚气。我笑了笑说:“你这么读,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而是个不到10岁的感冒了的小渔娃。”同学们都笑了,该学生立刻会心地学起了老人的声音朗读起来,声音变粗了,速度也放慢了。逗得课堂中的学生们哄堂大笑,于是第二个,第三个,一个比一个“老”,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意思。我见好就收,连忙笑着说:“别读了,别读了,再读你们就都变成八、九十岁的老爷爷了,早就该退休了。”学生们又一次大笑起来。在读声中,笑声中,学生们感到朗读是多么有意思!这样的幽默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趣,而且又调节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4、巧用情境,评而无痕

      叶老说:“在教导学生读文时,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我经常从课文的情境出发,以情境进行朗读评价,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学生的朗读更精彩。

      如我在执教《古诗两首》过程中,就学*了王自文老师的情境评价,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随着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我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他们葬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不会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中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我把声音提高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带着深深的忧虑再读课文。紧接着,我又声音提高,激动地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倾诉着无尽的愤慨。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朗读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朗读表现,善用、巧用评价语言,艺术地、创造性地去评价学生的朗读活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朗读更精彩!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既是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又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尚未形成,他们非常看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可以说,教师的评价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及思想情感的发展。好的评价是一团火,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温暖学生的情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反之,评价如不到位,则可能恰似一盆冷水、一块冰,会“扑灭”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会“冻结”学生美好的心愿。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语要丰富

      评价语的丰富性,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多样的语言。应该让“过程长一点儿,让兴趣多一点儿,让形式活一点儿”。就拿读课文来讲,教师的评价语言如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召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朗读。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有人说,语言可以通往心灵的海洋,如果你只是注入屈指可数的文字或者单一机械的几句话,是远远不能使学生心灵波涛澎湃的。所以,教师本身就应该拥有语言之河,并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才能提供鲜活的灵动的语言之水,不断涌入学生心海,汇聚成浩瀚之洋。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雪儿》一课时的随机点评:

      师:读两遍课文,然后告诉老师雪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生:在“我”寂寞的时候,雪儿来到了“我”的身边。

      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寂寞,这就叫会读书。你们也能像他一样读出作者的心情吗?

      生1读,师评:音色美,读得更美。

      生2读,师评:感情真挚,读得很动情。

      生3读,师评:你的心已经随着“我”和雪儿一起飞向蓝天。

      流水淌过无痕,教师评价语应该就是美妙的“地下长河”,你看不到,却能明明白白地感觉到。细细品味,经他们的语言之河流过后,学生的心中荡漾着感情的涟漪,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留给我们的,是师生交流时感情的融洽,自信的洋溢,智慧的点燃,趣味的激发。有效的课堂评价使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延伸着长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语要准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凸显在教师是否具有以约守博、以简驭丰的课堂评价语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既要准确得体,又要启迪心智。例如:“你读得很认真,读时也融入了感情,如果……会有更好的效果。”“今天你的表现可真棒,已经举手发言了好几次,而且一次比一次进步,不过回答前要听清楚问题,行吗?”“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有位老师执教《我叫神州号》时,课堂上老师的评价语可谓热情洋溢。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第一段时,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真好!”他真的读得好吗?好在哪里?难道“结巴读书”就可以说好了吗?那这样的要求也太低了,叫一年级的孩子如何不误解!缺乏准确的教学评价语就像地摊上的盗版书――卖得廉价。而且在课堂上,教师也只是把它事先制成,然后随意地抛给孩子。试问:这样的评价语如何的增加课堂评价的厚度,又如何挖掘语文课堂的深度!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语要灵活

      在评价时,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对于人和人的.交流来看,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名师们深谙此道。他们的评价语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时而旁敲侧击,时而直接追问,时而流露同感,时而幽默诙谐。他们的评价语机智多变,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感,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并恰到好处地与体态语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地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地赞语,如此声情并茂,传递的是一种情绪,交流的是一种感情。充满灵动与智慧的评价语,如何能让学生不爱它。而这点,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也并不是难以企及的。我上《桂林山水》时,一位学生正在朗读《桂林山水》中最后一段描写桂林的山水之美的那段话。

      生:(读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情)贴在黑板上的教学挂图突然掉了下来。

      师:你把桂林山水中的文字都读活了,读得真美,连这幅画都自愧不如,我把自己画的这幅画送给你吧。

      四、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语要真诚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们的课文是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因此,语文课呼唤教师评价发自内心,投入真情。真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有力的大拇指,即使“无声”,也会带来“胜有声“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发自肺腑,才能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教学《海底世界》时,我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我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你再读一次,把它们都引回来吧。”

      “――你在读这段的时候,“风”字和“呵”字不高兴了,因为你把它们的名字读错了,赶快纠正过来吧。”

      “――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

      在教学实际中,只要运用这种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学生们都能乐意地改正,认真思考,重新组织,把正确答案说出来。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只要老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就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每个学生都会比原来做得更好。

    [阅读全文]...

2022-06-13 08:12:34
  • 古诗乞巧的诗意

  • 诗意
  • 古诗乞巧的诗意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乞巧》的诗意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乞巧》原诗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翻译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赏析

      这首诗的含义并不复杂,很像是诗人去民间采风,虽然谈及牛郎织女,但是丝毫不涉及作者自身的感情问题,全诗描写为主,抒情为辅,如果说有什么感情,那便是思家之情。古诗中表达思家之情时,往往是比较具象的,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这类诗句虽然*实,但是一般都非常有画面感,就好像我们思家之时,想到的恐怕不是什么高深的名句,终究是想念家中的点滴罢。

      林杰简介

      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唐代诗人。福建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六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其中《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阅读全文]...

2022-04-02 17:22:47
巧用双关的古诗 - 句子
巧用双关的古诗 - 语录
巧用双关的古诗 - 说说
巧用双关的古诗 - 名言
巧用双关的古诗 - 诗词
巧用双关的古诗 - 祝福
巧用双关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