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动词二首的古诗

关于白动词二首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动词二首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动词二首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白动词二首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75) 语录(4) 说说(19) 名言(866) 诗词(1k+) 祝福(15k+) 心语(677)

  • 二月二的古诗词

  • 二月二的古诗词

      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相传这一天是天上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逐渐增多,预示着这一年会有好的收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

      二月二日寄友 (明·韩奕)

      频年方节两匆匆,往事闲思半梦中。

      江郭春寒连夕雨,海棠花信几番风。

      萋萋远浦迷芳草,历历青天没断鸿。

      怅望思君无限意,扁舟一醉故人同。

      霓裳中序第一 丙午二月二日,苦雨凄风,饶有春意 (清·王闓运)

      题注: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二月二日日记云:“苦雨凄风,饶有春意,宜饮酒作伎,不宜他事。乡中岑寂,以闲写代冶游耳,且作一词。”

      凄凄半月雨。

      做尽春愁无处诉。

      帘外泼寒处处。只柳眼啼烟,杏腮笼雾。

      寒鸦报曙。 听几声,萧瑟如许。

      谁知我、酒边诗里,别有咏花句。

      芳树。 艳阳潜度。

      且(早)引起、玉钩金缕。

      花朝刚是小雪,尽放春来,莫教天妒。

      眼前骢马路。 怕他日、天涯又去。

      还分付、暖香眠鸭,好在绣帏护。

      小重山 二月二日同冯笠尉江皋村行 (清·谭献)

      陌上依然草色薰。 柳棉犹未卸,雨如尘。

      相望珠箔一年春。 江城畔,无地展芳尊。

      桃蕊两三分。 竹篱茅舍外,乍含颦。

      少年何处醉红裙。 风光好,留与白头人。

      贺新凉 岳州大捷,上以二月二日宣凯,是日大雪 (清·徐釚)

      雉尾霞如绮。

      恰天边、巴陵露布,随风偕至。

      铁骑蹴云开辇道,下界欢声鼎沸。

      应不数、棘门儿戏。

      熊耳山高齐积甲,笑从今、白占升*世。

      花六出,真祥瑞。

      歌传黄竹君王喜。

      看重重、水晶宫殿,璇铺珠缀。

      更向瑶台高处望,疑布江边鱼丽。

      想空壁、三千如是。

      舞罢玉龙纷綵伏,晃银鲜、片片遥空坠。

      铙竞唱,催征骑。

      贺新凉 二月二日,宣岳州捷是日大雪和其年 (清·曹贞吉)

      铁骑连营下。

      羡奇谋、真同六出,锋销荆野。

      试问洞庭深几许,春水才堪饮马。

      露布到、甘泉宫也。

      殿上云迷三素色,正仙人、玉戏飘鸳瓦。

      帘影动,冷光射。

      方圭圆璧浑无价。

      *蓬莱、天颜喜气,玲珑欲化。

      白虎幢前霜戟拥,荼作军容岂借。

      积三尺、瑶华不夜。

      遥想琼楼歌舞处,延邹生、枚叟珠玑泻。

      恩波淼,入清灞。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阅读全文]...

2022-06-03 10:09:36
  • 木兰诗六个动词

  • 木兰诗六个动词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那么,木兰诗第六段六个动词的用意何在呢?

      <<木兰诗>>第六段连用六个动词用意:

      《木兰诗》中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的“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行动,写出了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出她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和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木兰诗》白话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阅读全文]...

2021-11-28 20:30:06
  • 二砺古诗词

  • 二砺古诗词

      古诗原文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译文翻译

      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

      象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

      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

      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

      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

      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

      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注释解释

      《梁父吟》:梁父亦作梁甫,在泰山附*;《梁父吟》,乐曲名。《蜀志》:“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作者因钦慕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壮志,所以也爱唱这个曲调。

      戛商音: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十年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终于达到目的,洗雪了国耻。

      七日句: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讨救兵请求帮助击退吴国的入侵,痛哭七天,秦国才允许出兵。

      昼行句:作者自比饿虎,白天也要出来痛咬敌人。

      神州句:陆沉,沉沦,沦陷。

    [阅读全文]...

2022-03-30 17:39:33
  • 古诗《长干行二首》李白

  • 李白
  • 古诗《长干行二首》李白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长干行》李白,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干行二首

      [唐]李白

      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作品赏析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二首》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是两首爱情叙事诗。第一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

      “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第二首诗恰似第一首诗中的少妇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此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少妇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这首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少妇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第一首诗相比起来,第二首诗显得要稍逊一筹。第二首诗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少妇时期入手,而第一首诗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第二首诗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透过第一首诗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第二首诗略显*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色彩。因此,第一首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长干行二首》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

      词句注释

      ⑴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下篇一作张潮。黄庭坚作李益诗。

      ⑵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⑶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⑷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⑸滟(yàn)滪(yù)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⑹天上哀:哀一作“鸣”。

      ⑺迟行迹:迟一作“旧”。

      ⑻生绿苔:绿一作“苍”。

      ⑼胡蝶来:一作“胡蝶黄”。胡蝶,即蝴蝶。清王琦《李太白文集注》云:“杨升庵谓蝴蝶或白或黑,或五彩皆具,唯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引太白‘八月蝴蝶黄’一句,以为深中物理,而评今本‘来’字为浅。琦谓以文义论字,终以‘来’字为长。”作‘黄’字亦有道理。

    [阅读全文]...

2022-01-23 07:28:18
  • 古诗白居易二月二解析

  • 古诗白居易二月二解析

      白居易的古诗想必大家都知道很多,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古诗白居易二月二解析,欢迎大家查看!

      古诗《二月二日》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作品赏析

      【鉴赏】: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秋,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亡故。为谋生,他不得不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幕任节度*,于同年十月撇下幼女稚子,只身远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 ),开始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此诗应作于公元854 年,即诗人在抑幕的第三年。

      蜀中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姚培谦《李义山诗笺注 》),其实还不止是“无与”,而且是一种刺激。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潜(字元亮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照着“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等诗句,不难感到“三年从事亚夫营”之中所蕴含的羁泊天涯的痛苦。

      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听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冯浩说:“悟字入微。我方借此遣恨,乃新滩莫悟,而更作风雨凄其之态,以动我愁,真令人驱愁无地矣。”可谓深得其旨。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阅读全文]...

2022-03-11 04:01:26
  • 古诗二月二日白居易

  • 二月
  • 古诗二月二日白居易

      二月二日这首诗描写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十字码头,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诗文抒写踏青见闻,刻画了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下面小编收集了古诗二月二日白居易,供大家参考。

      《二月二日》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赏析: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秋,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亡故。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幕任节度*,于同年十月撇下幼女稚子,只身远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 ),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此诗应作于公元854 年,即诗人在抑幕的第三年。

      蜀中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姚培谦《李义山诗笺注 》),其实还不止是“无与”,而且是一种刺激。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潜(字元亮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照着“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等诗句,不难感到“三年从事亚夫营”之中所蕴含的羁泊天涯的痛苦。

      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听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冯浩说:“悟字入微。我方借此遣恨,乃新滩莫悟,而更作风雨凄其之态,以动我愁,真令人驱愁无地矣。”可谓深得其旨。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古诗二月二日阅读训练及答案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2)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2分)②手法:拟人、对偶(2分)。

      (2)(4分)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阅读全文]...

2022-03-22 04:14:48
  • 绝句古诗江碧鸟逾白古诗(绝句二首其二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绝句二首 其一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 其二

    唐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格式】五言绝句

    【名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基调】闲适(其一);思乡(其二)

    【年龄】杜甫53岁,公元764年(广德二年)

    【译文+注释】

    迟日江山丽,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春风花草香。

    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沙暖睡鸳鸯。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鸳鸯:一种水鸟,雄雌鸟常双双出没。

    江碧鸟逾白,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

    鸟:指江鸥。

    山青花欲燃。

    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花欲燃:花红似火。

    今春看又过,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

    何日是归年?

    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创作背景】

    这组绝句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杜甫53岁)暮春,是杜甫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当时杜甫正在四川躲避战乱,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考点】

    考点1: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甫的这两首诗也是如此,请简要解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写景的?答案:第一首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融飞燕子”是动景,“沙暖睡鸳鸯”是静景,一动一静展示了初春时节秀丽的风景。第二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重墨描写颜色—-“江碧鸟逾白”和“山青花欲燃”描写了碧江、白鸟、青山和红花,用江的“碧”衬托鸟的“白”,用山的“青”衬托花的“红”,生动形象。

    考点2: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答案:第一首诗作者借秀丽的春景表达了安适恬淡的情怀,第二首诗作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羁旅异乡的思乡之情。考点3:我们搜杜甫的诗,可以发现杜甫曾经写过《绝句六首》、《绝句四首》和《绝句二首》等,这些绝句都很美,都没有具体的诗题只是统统的叫做“绝句”。绝句是一种诗的体裁,按理说不能直接作为诗的题目,就像诗歌不能直接做所写诗歌的题目一样,看这些诗都是无题目、无明确的主题中心,很多人认为这些诗更像对联,但为什么杜甫会给这些诗起名《绝句》?答案:这些绝句都不是完整的诗,它只是诗人*时得到的一些比较好的句子,暂时存下作为日后创作的材料。结果长时间没有应用到这些好句子,那就真的成了“绝句”了。

    【赏析】

    小知识提前知:古人将一年划分为4季、24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365天/24节气=15天/每节气),又进一步根据每5天物候的细微变化,将每个节气划分为3段(15天/3段=5天/段),这每5天的一段,就叫做候,这就是(4)季、(24)节、(15)气、(5)候的来历。春分三候分别是,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3月22日就处于玄鸟至的一候,这个玄鸟,其实就是燕子,因为玄的意思是黑色,而燕子背上的羽毛,基本呈现黑色,所以古人把燕子叫做玄鸟。燕子,是春天里吉祥美满的象征,是农家最喜欢的候鸟。

    《绝句二首》是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描写生意盎然的春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第二首则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羁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春色和乡思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这两首诗极生动地、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生活安宁而产生的闲适情怀。

    《绝句二首其一》解析:

    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说杜甫的诗是“沉郁顿挫,苦大仇深”,但杜甫的这两首诗绝对可以说是诗情画意的代表,不仅如此,说它“诗中有画”还不够,画仅仅是视觉一个维度,而这首诗传递了“迟日江山丽”的视觉、春风拂面、泥融沙暖的触觉、“花草香”的嗅觉、燕语呢喃、溪水潺潺的听觉,所以杜甫用工整对仗的短短20个字便描绘了春色、春香、春深、春密,非常的立体丰富。不仅如此,诗圣的高明还在于诗中的四个字:丽、香、飞、睡。“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是春天的普通画面,但一个“丽”一个“香”顿时就将春天的色彩和气味凸显出来,“泥融燕子、沙暖鸳鸯”也是春天普通的元素,但一个“飞”一个“睡”这一动一静的对比,顿时就将燕子的勃勃生机和鸳鸯的温柔恬静相映成趣。四个字,四句诗,前两句粗笔勾画江山风日和煦明丽的远景,后两句工笔细描飞燕鸳鸯一动一静的*景。整个浣花溪畔一片生机,清新可爱的春日图景便生动的呈现出来!

    第一首描写生意盎然的春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一、二句重在描绘明丽阔远的图景,三、四句则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首句从大处着墨,“迟日江山丽”描绘出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bīn)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第二句“春风花草香”,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泥融飞燕子”,诗人选择用动态景物(燕子)来勾画春景。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

    第四句“沙暖睡鸳鸯”则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绝句二首其二》解析: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勾勒出一幅春日图景,江山明丽、花草芳香、燕语呢喃、鸳鸯酣睡,整个节奏就仿佛一支交响曲的前奏,音调轻柔、节奏缓慢,优美醉人,让人心情悠然。这幅山水花鸟画的色调是温和的。而这第二首,这支交响曲的音调和节奏突然变得高昂和明快。

    [阅读全文]...

2021-12-06 02:08:19
  • 赠别二首·其二古诗词

  • 赠别二首·其二古诗词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惟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阅读全文]...

2022-06-06 06:24:35
  • 白莲古诗词

  • 白莲古诗词

      古诗原文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真合 一作:端合)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翻译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解释

      蘤(huā):“花”的古体字。

      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诗文赏析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妹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阅读全文]...

2021-12-31 16:38:14
白动词二首的古诗 - 句子
白动词二首的古诗 - 语录
白动词二首的古诗 - 说说
白动词二首的古诗 - 名言
白动词二首的古诗 - 诗词
白动词二首的古诗 - 祝福
白动词二首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