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居易思乡的诗句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居易思乡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居易思乡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白居易思乡的诗句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白居易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白居易诗人写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乡与别离,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不变的情结,而如何表达这人人心中都有、却因时因地有所不同的思乡和离别之情,却是大有讲究的。在这方面,长年宦游它乡的白居易就写过不少构思新巧、感情真挚的佳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篇。
白居易有一首和朋友元稹的思乡之情的七绝诗《望驿台》,全诗是这样写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诗歌的语言表达虽然十分浅显晓畅,但是在构思上却颇下了一番细致的功夫,由于这是一首和诗,当然要结合原诗的意境和情绪来写。
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初七,白居易的老朋友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出使东川,往来奔波途中,赋诗三十二首,白居易的弟弟、秘书省校书郎白行简把这些诗亲笔抄录成卷,题为《东川集》,其中最后一首就是《望驿台》,诗中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诗中所说的“三月三旬足”,走到了嘉陵江边的“望驿台”,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县西南,想起了在家的妻子,怅然感慨,写下这首思乡之作。诗歌的构思也非常巧妙,明明是自己思乡之情无可排遣,却偏偏从妻子身上下笔。孟光,是东*,因为敬佩名士梁鸿,所以不避贫寒,嫁给了他,后来梁鸿因为写了一首《五噫歌》,喊出了社会底层的不满,而招致朝廷的搜捕,不得已,只好隐姓埋名,远走它乡,为人佣耕度日,但是妻子孟光却并没有因为家境的窘迫而有丝毫的怨言,每日里丈夫下工回家,她总把饭菜事先做好,盛在食案中,恭恭敬敬地端上来,他们夫妇二人“举案齐眉”也就成为千古夫妻相敬如宾的佳话。元稹用“孟光”这个典故,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他与妻子韦丛之间那种看似*常、其实深挚的感情。他设想在阳春三月过尽,而丈夫仍然没有回家的时候,妻子一定一个人在家里不停地自言自语:真不曾想到,丈夫这一去竟然走了这么长的时间,春天都过完了,竟然还不见人影!由妻子在家天天盼着丈夫早日归来,与他重聚,没想到苦苦等了一个春天,元稹想到自己归期遥遥,不知何日才能与家人团聚。嘉陵江边望驿台上这份怅惘的思家之情,读来如在目前。白居易看到了元稹的这首诗,不禁深有感触,忍不住提笔和了一首。诗是从两处地方分开写起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元稹的家住在长安城朱雀门街东第二街靖安坊内,“靖安宅”就是指的元家宅院,而望驿台当然就是元稹现在身处的异乡了。两地之间,远隔千山万水,作者写过元稹家院中的.“当窗柳”,又写他现在身边的“扑地花”。不过白居易的本意却不是描写景色,而是要借景抒情,光是“当窗柳”一句还看不出是什么季节,只点明了是种在宅中窗前的,而“扑地花”却使人一目了然,“扑地”就是遍地,显然元稹写诗时,已然是百花凋谢、落英缤纷的暮春时节了,由此可以推断,“当窗柳”写的也一定是杨花吐尽、柳荫当窗了。元稹的原诗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所以白诗和曰“两处春光同日尽”,自是天生好句,因为到了三月三十日,阳春三月已经过完了,这个同日尽,颇有春光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人却仍然天各一方的感慨在里面。“居人思客客思家”,在这个让人感伤的日子里,在外的朋友思念的是家中的妻子,而居家的妻子当然更牵挂远行的丈夫。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在两处不同的地方,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白居易写得既明白晓畅,又细致深入,这显然不仅仅缘于构思的巧妙,而是因为他自己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了。
下面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亦是一首与《望驿台》有着异曲同功之妙的思乡之作。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的岁末,比《望驿台》诗早了五年。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在唐代时,到了这一天,连朝廷都要放假的,至于民间,那就更热闹了,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邻里之间还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热闹起来和元旦差不多,这里所说的元旦就是后来的春节。所以,冬至简直就是一个和家人团圆欢聚的节日了。不过,这一年的冬至白居易却一个人宦游在外,“邯郸驿里逢冬至”,如今一个人在孤寂的驿站里,这个节可叫人如何度过呢?“抱膝灯前影伴身”,第二句说是白居易过节的真实情况,抱膝而坐,相伴孤灯,环顾身边,只有地下自己那黑黢黢的影子。“抱膝”一词,活画出白居易此时枯坐灯前、神不守舍的情态,“灯前”则告诉人们,此时已经夜深人静,既点明时间,又使下文“影伴身”有了着落。让我们设想一下,驿馆里,灯前是孤零零地抱膝枯坐的白居易,而地下还有他同样是抱膝枯坐的影子在无言相伴,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思亲想家,而倍感孤独呢?虽然他的身子可能一动也没有动,但他的思绪却早已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回了家乡。三、四两句,就是正面写他的思家之情。不过,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他所描绘的,是一幅非常动人的家中的情景,即“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原来,这个冬至,白居易自己由于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而深夜未眠,所以他想象此时家人一定也同他一样,坐在灯前未曾入睡,不过,家中是众人团聚,围坐在灯前,一开始大概还在热热闹闹地说笑,可是不知是谁,一下子就提起了远行在外的白居易,一时间,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不知白居易现在怎么样了,出门在外,一切可好?身体是否健康?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团聚,能不能赶上过年?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想象之辞,当初白居易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但是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只是提到家中“还应说着远行人”,至于家人到底说了什么,却没有做任何交待,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后世的读者,而正是这种意在笔先的写法,打动了千百年来,逢年过节,未能与家人团聚的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每每读来,都会不由得对白居易当时的孤寂产生一种深切的同情,与此同时,也免不了会勾起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引起一种对家乡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联和前面提到的元稹《望驿台》的第三、四两句“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的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所以在五年以后,白居易在读到老朋友这几句诗时,多半想起了他当初在邯郸驿馆中度过的那个孤单冷落的冬至之夜,于是便毫不费力地和出了“两地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这一妙语天成的佳句。
的的确确,人同此心,一旦想起家来,不管身处何地,或赶上什么季节的,也不论是远去西南、面对阳春三月好风光的元稹也罢,还是孤灯为伴、冬至之夜抱膝枯坐的白居易也罢,那魂牵梦萦之处,总是亲人的关注与乡情的呼唤,只不过他们两个人,没有在诗中用语言直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而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设想在家的亲人对自己的惦记,从而曲折委婉地传达了这一份人间最深沉、最真挚的亲情。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唐〕白居易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陆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元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杜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还家万里梦,为客无更愁
—— 张渭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草》白居易古诗的意思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草》白居易古诗的意思,欢迎阅读。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意思〗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译文〗
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
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
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注释】
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关于《草》的故事】
白居易从小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看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
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白居易诗人写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乡与别离,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不变的情结,而如何表达这人人心中都有、却因时因地有所不同的思乡和离别之情,却是大有讲究的。在这方面,长年宦游它乡的白居易就写过不少构思新巧、感情真挚的佳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篇。
白居易有一首和朋友元稹的思乡之情的七绝诗《望驿台》,全诗是这样写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诗歌的语言表达虽然十分浅显晓畅,但是在构思上却颇下了一番细致的功夫,由于这是一首和诗,当然要结合原诗的意境和情绪来写。
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初七,白居易的老朋友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出使东川,往来奔波途中,赋诗三十二首,白居易的弟弟、秘书省校书郎白行简把这些诗亲笔抄录成卷,题为《东川集》,其中最后一首就是《望驿台》,诗中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诗中所说的“三月三旬足”,走到了嘉陵江边的“望驿台”,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县西南,想起了在家的妻子,怅然感慨,写下这首思乡之作。诗歌的构思也非常巧妙,明明是自己思乡之情无可排遣,却偏偏从妻子身上下笔。孟光,是东*,因为敬佩名士梁鸿,所以不避贫寒,嫁给了他,后来梁鸿因为写了一首《五噫歌》,喊出了社会底层的不满,而招致朝廷的搜捕,不得已,只好隐姓埋名,远走它乡,为人佣耕度日,但是妻子孟光却并没有因为家境的窘迫而有丝毫的怨言,每日里丈夫下工回家,她总把饭菜事先做好,盛在食案中,恭恭敬敬地端上来,他们夫妇二人“举案齐眉”也就成为千古夫妻相敬如宾的佳话。元稹用“孟光”这个典故,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他与妻子韦丛之间那种看似*常、其实深挚的感情。他设想在阳春三月过尽,而丈夫仍然没有回家的时候,妻子一定一个人在家里不停地自言自语:真不曾想到,丈夫这一去竟然走了这么长的时间,春天都过完了,竟然还不见人影!由妻子在家天天盼着丈夫早日归来,与他重聚,没想到苦苦等了一个春天,元稹想到自己归期遥遥,不知何日才能与家人团聚。嘉陵江边望驿台上这份怅惘的思家之情,读来如在目前。白居易看到了元稹的这首诗,不禁深有感触,忍不住提笔和了一首。诗是从两处地方分开写起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元稹的家住在长安城朱雀门街东第二街靖安坊内,“靖安宅”就是指的元家宅院,而望驿台当然就是元稹现在身处的异乡了。两地之间,远隔千山万水,作者写过元稹家院中的“当窗柳”,又写他现在身边的“扑地花”。不过白居易的本意却不是描写景色,而是要借景抒情,光是“当窗柳”一句还看不出是什么季节,只点明了是种在宅中窗前的,而“扑地花”却使人一目了然,“扑地”就是遍地,显然元稹写诗时,已然是百花凋谢、落英缤纷的暮春时节了,由此可以推断,“当窗柳”写的也一定是杨花吐尽、柳荫当窗了。元稹的原诗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所以白诗和曰“两处春光同日尽”,自是天生好句,因为到了三月三十日,阳春三月已经过完了,这个同日尽,颇有春光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人却仍然天各一方的感慨在里面。“居人思客客思家”,在这个让人感伤的日子里,在外的朋友思念的是家中的妻子,而居家的妻子当然更牵挂远行的丈夫。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在两处不同的地方,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白居易写得既明白晓畅,又细致深入,这显然不仅仅缘于构思的巧妙,而是因为他自己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了。
下面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亦是一首与《望驿台》有着异曲同功之妙的思乡之作。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的岁末,比《望驿台》诗早了五年。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在唐代时,到了这一天,连朝廷都要放假的,至于民间,那就更热闹了,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邻里之间还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热闹起来和元旦差不多,这里所说的元旦就是后来的春节。所以,冬至简直就是一个和家人团圆欢聚的节日了。不过,这一年的冬至白居易却一个人宦游在外,“邯郸驿里逢冬至”,如今一个人在孤寂的驿站里,这个节可叫人如何度过呢?“抱膝灯前影伴身”,第二句说是白居易过节的真实情况,抱膝而坐,相伴孤灯,环顾身边,只有地下自己那黑黢黢的影子。“抱膝”一词,活画出白居易此时枯坐灯前、神不守舍的情态,“灯前”则告诉人们,此时已经夜深人静,既点明时间,又使下文“影伴身”有了着落。让我们设想一下,驿馆里,灯前是孤零零地抱膝枯坐的`白居易,而地下还有他同样是抱膝枯坐的影子在无言相伴,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思亲想家,而倍感孤独呢?虽然他的身子可能一动也没有动,但他的思绪却早已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回了家乡。三、四两句,就是正面写他的思家之情。不过,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他所描绘的,是一幅非常动人的家中的情景,即“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原来,这个冬至,白居易自己由于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而深夜未眠,所以他想象此时家人一定也同他一样,坐在灯前未曾入睡,不过,家中是众人团聚,围坐在灯前,一开始大概还在热热闹闹地说笑,可是不知是谁,一下子就提起了远行在外的白居易,一时间,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不知白居易现在怎么样了,出门在外,一切可好?身体是否健康?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团聚,能不能赶上过年?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想象之辞,当初白居易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但是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只是提到家中“还应说着远行人”,至于家人到底说了什么,却没有做任何交待,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后世的读者,而正是这种意在笔先的写法,打动了千百年来,逢年过节,未能与家人团聚的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每每读来,都会不由得对白居易当时的孤寂产生一种深切的同情,与此同时,也免不了会勾起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引起一种对家乡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联和前面提到的元稹《望驿台》的第三、四两句“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的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所以在五年以后,白居易在读到老朋友这几句诗时,多半想起了他当初在邯郸驿馆中度过的那个孤单冷落的冬至之夜,于是便毫不费力地和出了“两地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这一妙语天成的佳句。
的的确确,人同此心,一旦想起家来,不管身处何地,或赶上什么季节的,也不论是远去西南、面对阳春三月好风光的元稹也罢,还是孤灯为伴、冬至之夜抱膝枯坐的白居易也罢,那魂牵梦萦之处,总是亲人的关注与乡情的呼唤,只不过他们两个人,没有在诗中用语言直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而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设想在家的亲人对自己的惦记,从而曲折委婉地传达了这一份人间最深沉、最真挚的亲情。
关于游子思乡的古诗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唐〕白居易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陆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元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杜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还家万里梦,为客无更愁
—— 张渭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古诗除夜白居易的意思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除夜白居易的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夜》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译文及注释】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作品鉴赏】
《除夜》描写年末漂泊在外的情形,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的深深思乡之情。
《除夜》首联点题,写出年末而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的情形,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抒发了作者身在异乡,思乡思亲的浓浓伤感之情。
【诗人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唐]白居易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注释:
①经年:经年累月,喻时间很久。②除夜:古人讲之除夜,一指“除夕”,即十二月最后一日之夜晚;一指冬至前一日,亦称“除夜”。诗中有“归思逼新正”,逼是临*,新正即新年。冬至一过,即*新年,故此“除夜”指冬至前一日之“除夜”。《除夜寄弟妹》是一首五律。白居易与其弟妹同胞情深,关系融洽。这两句是说,与弟妹流离东西,各在万里这外,一别很久,在此除夜,一人对着孤灯,思念之情不能自禁。这两句俨然一幅孤灯夜坐图,十分传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这首诗,在人教版小学课本的第四册里,就有这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更是一首有哲理有生命力的诗。
诗里说草原上青青的小草啊,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夏和秋冬,从繁茂到衰败,从衰败到繁茂,一年一年循环往复。
纵然到冬天变成枯黄的一片,放一把野火去烧也是烧不尽的。
貌似这一片火海带走草原上所有枯萎的衰草,其实啊,烧尽的小草变成了草木灰,反而成了非常有营养的肥料。
待到来年,春天一到、春风一吹、春雷一响、春雨一浇,小草们又从土里钻出来了,欣欣向荣充满无限生机。
这首诗除了上面非常有名的这四句,其实下面还有四句,八句一起才是诗人写的完整的一首诗。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远处茂盛的小草已经布满了古旧的老路,荒凉的城郭边绵延着沐浴着阳光的绿油油的小草。
我又和好友依依惜别,目送他远赴他乡,这繁茂的绵延不尽的小草,似乎也感悟到了我满满的离别的伤情。
这是唐代一个名叫白居易的诗人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叫《草》。
白居易是谁呢?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而他被称为“诗魔”。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为诗歌着了魔,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学诗,八九岁的时候就熟悉了声韵,二十多年以来,都保持着白天学*骈赋文,晚上学*书本上的知识,有空闲的时候又学*诗的*惯,连睡觉都没有多余的时间,一刻也不休息的学*节奏让他“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诗人刻苦学*,笔耕不辍,他流传至今有三千多首诗歌。
他的大多数诗歌都通俗易懂,与现实紧密结合。
每当他写了一首诗的时候,就把诗交给村里的老妪看一遍,如果她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他觉得就可以了,如果老妪读不懂,那他就拿回去改到她能懂为止。
初读这首诗的时候,会觉得这首诗应该是在诗人年长的时候写的,诗歌中小草表现的顽强的生命力,在经历了烈火的洗礼、寒冬的摧残,依旧百折不挠、依旧蛰伏等待,待到来年便一片春意盎然无所畏惧的生长,这仿佛是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所总结出来的处世哲理。
后四句写友情,写离别之情境,借青青茂盛绵延不尽的小草来比喻分别时候友情的缱绻,难以忘怀。
这都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经历过风浪的人,是一个阅尽千帆的人,是一个你有酒吗我有故事的人。
然而,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公元787年,那是唐德宗贞元三年,唐德宗在位期间在唐朝处在什么阶段,简单的说,唐德宗是武则天儿子李旦的孙子的孙子。
那时大唐,曾经的荣耀与光辉已经一去不返,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已经倾颓,老百姓开始颠沛流离、战乱频繁的生活。
那时候的诗人十六岁,刚离开贫瘠落后的家乡,来到繁华如梦的京城,准备参加考试,闪亮登上历史的舞台。
十六岁的诗人是那样明媚、那样意气风发,是初出茅庐的少年郎。
白居易拿着自己写好的诗稿来拜访当时朝廷的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了一下他的名字“居易”,心头不禁一哂,“竟然还姓白”,这个年轻人竟然有勇气叫居易,帝都这么大,物价这么高,除了有权势有金钱有地位的,谁留下来不是一番挣扎,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你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子还想白白地轻而易举地在这儿居住下来,妄想留在这儿扎根?不自量力啊。
顾况仔细看着这十六岁的少年,生怕错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诗人穿着一身朴素泛黄的圆领袍,从他的外表实在是没看出什么门道。
顾况对着这个少年的轻蔑地说道:“我们帝都的米比别处要贵许多,想要留下来是没有那么容易的,你知道不?少年”。
白居易有点不服气,不过是个名字而已,你怎么知道我就留不下来呢?
顾况拿起诗稿,待我看看你写得什么,不行的话马上就打发你归家务农去。
翻开诗稿,第一篇就是这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看完,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疼,打脸的滋味他瞬间就尝到了,这么有才华的少年,这么优秀的诗文,帝都的大门永远都是为这样的人才敞开着的啊。
从那之后,顾况逢人便夸那个文采斐然的白衣少年,初来乍到的白居易也因此在帝都涨粉无数。
诗人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声名大振,也深刻印证了那句俗话“勤奋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诗人在中唐时期众多优秀的诗人中成功出道,开始往人生巅峰一步一步攀登上去。
一千多年后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他写诗时想起的是曾和哪位挚友的难分难舍,但是饱含其中的情谊却是如同春草年复一年永无止境。
大多的诗歌均不是高深晦涩难懂的阳春白雪,相反它是普通生活里点滴的总结与日常交际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领略了山川河流、星辰大海所展现出来的语言文字上的美。
1、《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之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之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之一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之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4、《相和歌辞怨诗》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5、《相和歌辞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6、《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白居易《除夜》古诗
白居易至少写过三首以上《除夕》的诗。这首诗写于830年除夕。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白居易《除夜》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除夜》
唐代: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了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种类别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的,其浅切*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以及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白居易的古诗池上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出自《白氏长庆集》,该诗创作基调为闲情偶寄,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是白居易的经典佳作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白居易的古诗池上,希望大家喜欢。
池上
作者: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②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⑦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⑧一道:一路。
⑨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但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作品简介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描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此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作品原文
池上
小娃撑小艇⑴,偷采白莲回⑵。
不解藏踪迹⑶,浮萍一道开⑷。
词句注释
⑴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⑵白莲:白色的莲花。
⑶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⑷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白话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作品鉴赏
此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池上早秋
唐代·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赏析
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在苏州时作。诗的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感慨。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白居易《鸟》古诗
《鸟》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全唐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白居易《鸟》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鸟》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诗意: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的。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 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主旨: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与仁爱之心。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人物生*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之后,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而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
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10]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暮江呤古诗白居易
夕阳入水,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暮江呤古诗白居易,欢迎借鉴!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是九月凉露下降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感情。
【赏析二】
《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夜间或清晨。”
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
有人认为,此诗标题与内容中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如杜甫《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思乡的古诗句白居易
白居易思乡的诗句古诗
白居易思乡的古诗
白居易表示思乡的古诗
白居易描写诗人思乡之情的古诗
白居易诗句
白居易的诗句
白居易茶的诗句
白居易的长相思的诗句
草诗句白居易
白居易写的诗句
鸟的古诗句白居易
关于乡村的古诗白居易
有鸟的诗句古诗白居易
鸟的诗句古诗白居易
白居易咏草的诗句
白居易有名的诗句
白居易的诗句大全
白居易写草的诗句
关于白居易的诗句
白居白居易的古诗
写鸟的古诗句白居易
白居易的有名的古诗句
白居易著名的诗句
白居易诗句大全
白居易的咏草的诗句
白居易的古诗
与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写的白鹭的古诗及意思
白居易秋思的古诗意思
春天开学开头可引用古诗的美篇
单曲道中的古诗
关于村晚的古诗词
带有红字的古诗50首
形容遗憾错过的古诗词
古诗阅读理解的经典问题
适合工作的正能量古诗词
不接收任何批评的古诗词
带杜鹃的古诗文
月上亭台的古诗
小时候背古诗的思思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初中古诗
播放送孟浩然之广林的古诗
乡愁当代余光中古诗的视频和意思
相信缘分的古诗
带虎的古诗芝士回答
外的注音古诗
形容背古诗背的好的成语
关于赛格寺的古诗词
迎财神的古诗词一首
三八节赞美女性的古诗
三衢道中简短的古诗诗意
关于故乡和月亮的古诗
春天登高望远的古诗
有人口中大的古诗
关于秋分的古诗与作者
写玉兰的古诗繁体
搜集两首思乡之情的古诗
李白带韵的古诗
最简单的古诗配画儿童简笔画
古诗词里的男孩名字与爱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