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说重点句子翻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师说重点句子翻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师说重点句子翻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师说重点句子翻译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吧?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 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于谄媚。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像这样罢了。
问一个文科生《原君》是谁写的,TA可能一脸懵地回你一句”你在说啥”。但你要问”‘天下为主君为客’这句是谁的”,TA保准给你翻个白眼,”能别考这个知识点吗?快背吐了。”
没错,”天下为主君为客”,这句话出自黄宗羲的文章《原君》。其原话是: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但凡背了书的文科生都知道,这篇《原君》有什么历史意义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诸如继承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宗羲的《原君》。
首先,我们得知道《原君》讲了什么。
从题目上看:”原”是个动词,意为”推究本原”,”君”是”君主”的意思。”原君“一词,意为探究君主的来源。
该文内容的道理逻辑都很清晰,一共五段,第一段讲的是上古人们为什么进行禅让,不仅有人不当君主,而且上了位的君主也是一个接一个走马灯似的换,这是因为君主在上古是一门苦差事。黄宗羲认为:上古的君主把脏活累活都揽在自己身上,“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简直就是现代的雷锋。
第二段的内容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现在的君主,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他们不仅没有发扬”我为人人”的精神,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剥削,让天下人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样的原因就是“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至于第三段,体现了他对孟子民本思想的推崇和对不懂得君主本职的愚者的批评。他提到“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这个典故是从《孟子·梁惠王》中化出来的。大意是: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这样的事存在吗?”孟子说:”有这样的记载。”于是齐宣王问:”臣可以弑君吗?”孟子答:”成汤、武王杀的是匹夫,不是君王。”
第四段讲朝代更迭的必然性。一家一姓的私利敌不过天下人的利益需求,因此王朝更迭成为必然。
第五段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君主要明白践行君主的职责。
总体上说,这篇文章从人皆有私的视角上写出了天下之私为公,为天下之私者为君,古代君主之所以圣明,在于其坚守职责。今朝君主昏庸,在于其忘记职责,以天下为私。
由于成文年代较*,《原君》很容易读懂,其中的字词并不像先秦书面语那样晦涩,接*于白话。
黄宗羲
①.重立论和论证而不重论据的真实性
《原君》的立论和论证都非常的出色,观点非常新颖,有一些甚至还很正确,但是它的论据却未必真实。用不正确的论据来推出正确的观点,总给人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
例如第1段中提到许由、务光之所以不当君主,是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实际上许由和务光的动机我们不得而知,尧舜当了一半的君主又不当了的动机,我们也不可而知。我们暂且不论这些远古人物的真实性,毕竟在古人眼中他们都是真实的,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任何的证据能够推论他们的心中所想,因此这里有一种”我注六经”的感觉。
更兼之《史记》中说道:
(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
也就是说,舜是在掌握*时候南巡打猎,最后死在了苍梧之野,而这句话又是《史记》中说到的,我想黄宗羲一定看到过这句话,然而他却认为尧舜当了一半的君主又不当了,是在推卸责任。我认为他是为了自己的论证而篡改了论据的真实性。
②正反论证,古今对照
这一点我觉得不必多说,古人的种种好处,今人的种种劣端,黄宗羲在文中一一进行了相互比较与对照。
③.文章的语言质朴,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读起来慷慨激昂,就像一篇演讲
这篇文章的语言说的好听是质朴,说的不好听的话,就是缺乏文采,好在它读起来很激昂,不至于让人感到过于乏味。同时这篇文章是以它的思想取胜,并不是以它的文采取胜。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地起高楼的,它发迹于西周时期。
在殷商时期,君权神授思想泛滥,武王伐纣之时,纣王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生不有命在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有天命的扶持,大权自然不会旁落于他人之手。然而武王依然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而在周武王打败了周朝之后,一方面人们发现天命是可以转移的,另一方面为了巩固*,自然要对殷商时期的天命观进行一些修改,于是出现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样的话语,所谓“德”,某种程度上就是指关注民生。
到了战国,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
战国末期的荀子也提出了“君舟民水”的理念,这句话发展到了唐代,便成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俗语。
宋朝人范仲淹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天下就指百姓,此话不仅是规劝臣子,当然也在警醒着君王。
到了黄宗羲,则出现了“天下为主,君为客”,一声高呼,此乃中国民本思想的顶峰。
我对该文的评价如题,”杠精“两个字足以概括全文。
说它“杠”,是因为它的观点言辞都很尖锐。说它“精”,是因为它的观点有些”精分”,故曰”杠精”。
不用细看,在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中,黄宗羲直接把现今君主制和君主说得狗屁不是,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只说君主,可能还可以以杀身成仁来”沽名钓誉”,要是说出了天下人是主人的话,估计就只有挨骂的份了。要知道孟子都因为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差点被逐出孔庙。
可是黄宗羲不知道是对清朝怨言颇多,还是对明代遗恨颇深,宁可拼着自己的名声和脑袋不要,非得把当今君主骂的狗屁不是。不仅如此,人们通常推崇的圣明尧舜还有赞颂的隐者许由,通通都被他看不上。他看上的是谁呢?是孔子不推崇的大禹。理由是因为他扛把子扛到了底,一直把这个雷锋式的君主当到了头。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确算得上离经叛道。
横向观之,黄宗羲的观点与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相似之处,至少都承认了人有私利,他也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将其推向了最高峰。
至于它的精分,主要表现在它的不彻底性:
虽然指出了天下人皆有私,天下人的私利组成了公利,需要一个人承担职责。但他将希望寄托于有私的天下人中能产生无私的君主,这是不切实际的。
既然天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为什么能指望君主没有自己的私心呢?还是说君主就不能算得上一个人?因此黄宗羲没有认识到所谓天下为公的基础是建立在天下有私的基础上,是各种利益协调之后产生的结果。他仅仅提到了天下要为主,君主只是客。却没有提出解决天下如何为主君主如何为客的正确方案。他所谓的解决方案,只不过是在之后的文章中提到恢复井田制、分封制,恢复丞相制度。于是这又将他的思想拉入了新一轮的崇古空想中。
同时他的思想严格来说就算不得民主思想,民主不是君主为民做主,而是人民当家作主,他充其量够到了封建社会的天花板,但并没有突破一层,使其产生民主思想的萌芽,而这也是他的思想与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想的本质区别。
木兰诗重点句子翻译
木兰诗重点句子翻译: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翻译: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翻译: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翻译: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翻译: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翻译: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全文翻译: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当着门织布.织布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兰亭集序重点句翻译
《兰亭集序》作为高中的重点课文 ,在考试中也时有出现 ,以下便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中易考到的句子以及原文翻译,供大家学*
兰亭集序原文
作者: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曾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创作背景
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的诗文有所感慨。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木兰诗重点字词翻译
对于《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重点字词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十五从军征
汉·古 诗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 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原收录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里,其题解引梁人智匠《古今乐录》说它是古辞、古诗,故知此诗非梁代所作。根据《乐府诗集》编著的体例,“古辞”、“古诗”,都是乐府首创原辞的意思,一般都是汉代作品。
诗的主题是揭露汉代兵役制的腐败不合理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从一个侧面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残*治,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头两句高度浓缩,将这位老兵几十年里的种种哀怨、遭遇、不幸都概括在短短的十字之中了。可以想象,这六十五年,在远离家乡的边陲,他经历了多少风雨吹打、多少生死搏斗、多少思乡痛苦!从一个红颜壮发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老态龙钟的朽翁,他全部的青春、毕生的幸福,竟这样被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榨尽了,实在令人可悲、可恨。虽然统治者表面上规定民年二十三、二十四始服兵役,年五十六可免归田里(参见《汉旧仪》注、《汉书·景帝纪》),但是实际连那些不成年的孩子和丧失活动能力的老人也被驱赶到抛尸弃骨的沙场,这是何等黑暗的政治!这一切向谁说?又怎能说得尽?故千言万语只化作短短的两句。
九死一生的归来,是不幸中的万幸,但等待他的却是更大的不幸:“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归来的途中,偶尔遇到乡亲,便急切地询问起家人的消息。“有阿谁”的问法已经包含着深深的担心,在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断的时代,什么事都会发生,但是他还是抱一线希望地去询问。这固然*于天真幼稚,然而人情不正是如此吗?也许他满身疲惫地回来,正是由于这一点点信念在支撑着。事实偏偏是残酷无情的,“松柏冢累累”的回答轰毁了他最后的一点“奢望”。几十年日夜梦魂萦绕的亲人,竟然已化作荒坟累累,此情此景,有谁堪当?!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常言道:物是人非。但是展现在老兵面前的,不仅人非,而且物亦非。昔日温暖的家院已变成了兽禽栖息,荒草丛生的地方了。兔入雉飞,生旅谷、生旅葵,无言的描写,不厌的重叠,透露出一颗无比破碎的心!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夫之语)。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求生的本能虽然使他一时欲苟活下去,但是这举目无亲、年迈孤独的日子又怎能维持下去?“不知贻阿谁”,这普普通通的语言,包含着无限的辛酸、无限的悲愤。他一生的战功、数十载的拼斗,换来的竟是这样欲生不能、欲死不得的境地。到这时,他才真正体味到失去家人的痛苦,才领悟到等待他的将是什么。“贻阿谁”与“有阿谁”,一彻悟,一痴情,准确地勾勒出这位老兵内心由希望、失望到绝望的情感历程,决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关照。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如果说第一次听说失去亲人的打击,他还能忍受的话,那么第二次失去一切(包括家园、自我生存)的打击,则在何人也不堪当的,于是,一切都变得茫然了,剩下的只有麻木的身躯、灰死的心灵和泪水浸透的空白,给读者的是一幅无声胜有声的凄惨画面。
辞愈浅而情愈深,是这首诗动人的艺术魅力之一,全诗只拟一个老兵自述的口吻,*实道来,没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抽象概括,也没有“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鲍照《代东武吟》)的大声疾呼,但它却完整、鲜明地塑造了典型的“这一个”,因而对残暴的战争、无情的统治者,更具有普遍、真实、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意义,全诗字句,无一处求新弄奇,但字字句句却无不饱蘸血泪真情。力透纸背。“十五”两句,简朴不过,而涵义遥深丰满莫过;“生旅谷” 生旅葵”、“持作饭”、“持作羹”,最单调拙笨,却最令人心酸;“有阿谁”、“贻阿谁”,*似儿童天真吃语,然亦最*人性。
以寻常语叙寻常人、寻常家、寻常事而获不寻常的思想感情,是因为这种手法深深地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土壤。这首诗前略后详的写法,盖也是因此而产生的。这是汉乐府民歌的特色。杜甫《垂老别》、《无家别》等拟作,最得此意,足可参鉴
陶渊明死后十四年出生的沈约在《宋书·列传·隐逸》里列上了陶渊明,说他“曾祖侃,晋大司马”。陶渊明显然是沾了做过大司马的曾祖陶侃的光。
陶渊明生前诗友颜延之写过《靖节徵士诔》。
昭明太子萧统的《陶渊明传》,所依据的主要材料仍是陶渊明本人的话: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关于他本人的履历,仍是语焉不详。别人除了从中知道他的“宅边有五柳树”,并“因以为号焉”;知道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知道他“好读书,不求甚解”;知道他“性嗜酒”,“期在必醉”;知道他的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知道他总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知道他“常著文章自娱”,“以此自终”,之外,则不知他是“何许人也”,闹不好是上古时候的老百姓:“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我在一条很深长的山垄里看到的陶渊明“故里”,有一幢很破旧的据说是清朝末年的建筑,格式同当地的大户民居无异。前后两进,两进之间有一条窄巷,因为是“陶靖节祠”,故名“柳巷”。从屋后向山上走几十步,便是陶渊明墓。它的形制和所用的砖石,都自觉地表明着那不过是*的寄托。
正因此,关于陶渊明故里,学者们歧义颇多,一直争论不休;陶渊明的生年,我在正式出版物上看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至于“桃花源”,就更多了——
一说是在庐山一带。这在情理上是符合的。以陶渊明那样贫困的一个有文化的老农民,即便有雅兴旅游,能走多远?喝醉了酒,兴之所至,跌跌撞撞地在附*山垄转悠,所谓“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忽发奇想,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那年,庐山下面某县有关部门居然真的在县境内找到一处“先世避秦世乱”的“康王谷”,称其中的山林溪流村舍,酷似《桃花源记》的描写,因而在交通要道俨然矗起高大的桃花源牌坊。而江西邻省湖南,不仅有桃源县,还真有像模像样的“桃花源”。某年,参加湖南文艺出版社办的笔会路过那儿,不由一愣;之后又听说,皖赣接壤处又发现了一个“桃花源”。想想,一过彭泽就是安徽地界,当年的彭泽令在不得意的公务之余散心逾出了现今的省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桃花源”本来就是一个乌托邦,*也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
但陶渊明只有一个,其本来的生存状况也只有一种。遗憾的是人们却不得不靠想象来臆测。
鲁迅关于陶渊明的文字里,就看到两种不同的描绘。
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鲁迅写道:……他非常之穷……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脚穿上了……
在后来的《隐士》里,鲁迅写道:……然而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伺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边饿死了。
这两段话,哪一段更可信呢?
我在陶渊明的诗文里看到的“他有奴子”的依据,是《归去来辞》里“童仆欢迎”一句。这“童仆”是否就是“奴子”,不知有没有确切的考证。但陶渊明诗文里其他关于他的生存状态的描写应该是无须考证的。
他明明白白地写过自己的劳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很难说这是个坐享其成的人。
他明明白白地写过自己的乡居生活:“……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活脱脱一个老村夫。
他明明白白地写过自己的《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不过是比乞丐多一点羞惭。
就是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陶渊明对自己的贫穷困窘的陈述也原是再明白不过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万不得已,他才去做了一个小官:“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没有几天,就觉得为了混口饭吃逼着自己做违背意志的事,“违己交病”,实在太痛苦了,便找了个理由,一走了之。从上任到“自免去职”,前后才“八十余日”。
大家不过是在猜一个没有人会给出谜底的谜。不过有一点我想是可以肯定的,陶老先生的日子就是好,也决好不到哪里去。一个“质性自然”,不肯“矫励”、也就是常说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跟主流社会离得那么远的倔老头,当然也得不到主流社会的恩宠。死了,只有朋友给一个私谥。
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我们今天认识的陶渊明。金元时期的大诗人元好问甚至为此感谢晋朝社会对陶渊明的无知或冷遇,说是“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我们怎样对待陶渊明的精神遗产。
鲁迅认为,真的“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隐君子”,“世间是不会知道的”,而有了“隐士”美名的人有时不免被人“当作笑柄”。他的看不起隐士是显见的。但他对陶渊明却高抬贵手。他一面认同“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面又指出“陶潜因为并非浑身都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很赞赏地说:
……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静……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这是何等自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在这篇并非专门研究陶渊明的讲稿里,用一再的强调,明白而准确地给了陶渊明一个定位:自然。
同时也就在无意中给了陶渊明的崇尚者一个难以达成的人生命题:自然。
当然,“有钱人住在租界里,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很容易,却不合陶渊明的“高致”。与这可笑相比而成为可恶的是,一些恨不得天下风光占尽的利禄之徒,却总喜欢请人书了“岫云”“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之类挂在客厅里。
所以可笑和可恶,就因为:不自然。
自然是静穆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自然也是激动的:“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自然是健全的生命活力。
自然是一种极度的简朴:“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自然也是一种极度的奢侈:“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自然是内在精神的富有。
自然是一种选择:“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也是一种随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然是独立人格,是不在万丈红尘中迷失自己。
在物质主义高涨的生态中间,一个身心疲惫的人果真能复归本真,质朴自然,那不是一种勇气,不是一种牺牲,而实在是一种福气。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去做了一个小官,稍有不顺就拍*走人;“常著文章”只是为了“自娱”,为了自己快活,跟喝酒一样,喝酒就是喝酒,就是馋酒、嗜酒、贪酒,就是爱喝,就是喜欢喝,就是往死里喝,喝个昏天黑地,一醉方休,不醉不休,醉了,哪怕是山林野地,倒头便睡,没得喝了,就去乞讨——“叩门拙言辞”,而不是为了弘扬酒文化,为了推动造酒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活就真真实实地活,写就自自然然地写,不藏着不掖着,不装神不弄鬼,不讨好不卖乖,不高调不吹嘘,不在乎官方民间圈里圈外在不在乎,不纠结出不出全集、是不是经典、上不上排行榜、拿不拿高版税,不操心获不获国家奖国际奖、有没有知名度、进不进文学史……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8.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句子翻译
氓重点句子翻译
活板重点句子翻译
出师表重点句子翻译
离骚重点句子翻译
观潮重点句子翻译
三峡重点句子翻译
伤仲永重点句子翻译
张衡传重点句子翻译
苏武传重点句子翻译
项脊轩志重点句子翻译
过秦论重点句子翻译
爱莲说重点句子翻译
劝学重点句子翻译
滕王阁序重点句子翻译
河中石兽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陈情表重点句子翻译
小石潭记重点句子翻译
鸿门宴重点句子及翻译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翻译
琵琶行重点句子翻译
赤壁赋重点句子翻译
项羽之死重点句子翻译
逍遥游重点句子翻译
湖心亭看雪重点句子翻译
鸿门宴重点句子翻译
兰亭集序重点句子翻译
庖丁解牛重点句子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