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的诗句大意

关于蝉古诗的诗句大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蝉古诗的诗句大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蝉古诗的诗句大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蝉古诗的诗句大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65) 说说(205) 名言(2) 诗词(10k+) 祝福(47) 心语(3)

  • 关于蝉的诗句古诗词(蝉的意思古诗分享)

  • 分享
  • 盛夏时节,窗外的蝉叫声不绝于耳。蝉已成为夏天的标志,蝉鸣总能给人带来野趣、宁静和凉意,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往往会使人追忆起儿时的情景。而在古诗词中,蝉是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栖高饮露的生活*性,故诗人常以蝉自喻,来表现品格的高洁。

    蝉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变成了林中非凡不屈的孤独者。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一起来欣赏15首描写蝉的古诗词,让人感受别样韵味。

    咏蝉(一作客中闻早蝉)

    唐-于武陵

    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

    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

    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

    唐-刘禹锡

    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

    人含不*意,景值欲秋时。

    此岁方晼晚,谁家无别离。

    君言催我老,已是去年诗。

    唐-薛涛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唐-许浑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唐-徐夤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唐-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蝉二首

    唐-子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宋-李刘

    露满枯肠蜕顿轻,山林那有不*鸣。

    薰弦寂寞无人续,故揖清风作颂声。

    宋-梅尧臣

    柳上一声蝉,沙头千里船。

    行经朝雨後,思乱暑风前。

    物趣时时改,人情忽忽迁。

    感新犹感旧,更复几多年。

    宋-宋无

    高柳夕阳收,繁弘秦未休。

    数声风露饱,一声古今愁。

    [阅读全文]...

2022-07-26 17:02:34
  • 浪淘沙古诗的意思(浪淘沙古诗大意分享)

  • 分享
  •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有关变法的人,有关变法的事,层出不穷。

    但是要论影响深远,为广大群众所知,只有两次,一次是商鞅变法,还有一次就是王安石变法。

    但是王安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著名于世,同时又力主变法,这在历史上,独一无二。

    这一首浪淘沙令,恐怕也只有他能够写出来,因为其余的诗词大师,没有他这样的经历。

    这一首词,我认为有两重含义,表面的和潜在的。

    首先是表面的,词中表达的非常清楚,机遇对人的重要性。世界上不缺人才,缺的是人才能够发挥才华的地方,缺的是能够发现人才的君主。

    同样的道理,那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也在四处寻找人才,找到了,就争霸天下,找不到,或许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

    这就是这一首词表面的意思,感概机遇对君主和臣子都同样重要。

    那潜在的意思是什么?我认为,是讲知音。叹千古,知音难觅。伊吕两衰翁,对应汤武两个君主,表面上是君臣 ,实际上可以称为知音。

    王安石和宋神宗,也可以说是知音。一个有变法的想法,一个恰好有变法的能力,二者一相遇,那真的是兴王只在谈笑中。

    通读全词,能够深深的感受到王安石迎难而上的豪迈气概,以及报答宋神宗知遇之恩的情怀。

    [阅读全文]...

2022-04-06 08:36:38
  • 古诗示儿的大意103句

  • 经典
  • 陆游的示儿的意思

      陆游的《示儿》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示儿①

      死去元知②万事空③,

      但悲④不见九州同⑤。

      王师⑥北定中原日⑦,

      家祭⑧无忘告乃翁。

      解读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一切都成空,

      只为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深感悲痛。

      等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的那一天,

      家祭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

      注释

      ①示儿:给儿子们看。

      ②元知:本来就知道。

      ③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

      ④但悲:只是伤心。

      ⑤九州同:指国家统一。九州:即全中国。古时把中国划分为九州。

      ⑥王师:宋王朝的军队。

      ⑦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定:*定;中原,指黄河下游一带地方,这里泛指被金人侵占的淮河以北的地区。

      ⑧家祭:家中祭祀祖先。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父亲。乃:你的。翁:父亲,即诗人自己。

      ⑨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他为收复失地,坚决主张抗金,但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他失去官职后回到故乡,直到去世前仍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失去的国土。

      赏析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言,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

      前两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明诗人临死前,对看不到回家统一的遗憾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虽然悲痛,却并没有绝望,而是坚信总有一天,大宋的`军队一定能收复失地,统一全国。让人无奈的是,诗人活着的时候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的时候一定要将“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诗人临死之前还在为国家的命运深深担忧,表达了诗人浓烈的爱国之情,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被掠夺的惋惜。短短二十八字,简单明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直到今天仍然激发着我们的爱国之情。

      《示儿》练*:

      1九州在诗中是指——————乃翁是指——————

      2这首诗看出作者————————的情怀

      3作者希望【王师】是——————————

      4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

      《示儿》答案:

      祖国你的父亲不忘收复中原,祖国统一*定中原,收复失地,是故都汴京回归祖国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阅读全文]...

2021-11-23 23:48:20
  • 关于蝉的古诗有哪些(古诗蝉的诗意分享)

  • 诗意,分享
  • 烈阳炽盛,暑气渐浓,枝叶繁茂,绿荫葱葱,蝉鸣声渐起,夏意正当时。蝉鸣声声,宣示着夏的活力和热情。自古以来,蝉就被骚人墨客们所歌颂。蝉声中即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高洁远大的人生抱负,也有王维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的诗意生活。

    且听蝉吟,十首听蝉的古诗词,在夏日那一声声蝉鸣,别有一番韵味!

    听蝉

    唐-赵嘏

    噪蝉声乱日初曛,弦管楼中永不闻。

    独奈愁人数茎发,故园秋隔五湖云。

    闻蝉

    唐-刘昭禹

    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

    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孤馆宿漳浦,扁舟离洞庭。

    年年当此际,那免鬓凋零。

    听蝉寄朐山孙明府

    五代-李中

    忽听新蝉发,客情其奈何。

    西风起槐柳,故国阻烟波。

    垄笛悲犹少,巴猿恨未多。

    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么。

    听蝉

    宋-孔武仲

    畏日流金不断声,松风涧水助泠泠。

    我来萧散无余事,得倚篮舆细细听。

    听蝉八绝句

    宋-杨万里

    一壳空空纸样轻,风前却有许多声。

    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到诗人白发生。

    听蝉

    清-蕴秀

    小亭斜坐*花栏,碧树清阴宿雨乾。

    听罢蝉声风曳去,绿波深处夕阳残。

    听禅

    清-胤禛

    幽斋人迹少,禅翼响疏林。

    大火方流序,微凉早托音。

    乍听分远*,欲觅隐高深。

    旦夕轩亭外,清机伴我吟。

    忆旧游-柳谷听蝉

    清-袁绶

    恁阴阴翠柳,密罩溪廊,秀映山眉。

    筛碎斜阳影,袅新蝉三两,露咽风嘶。

    为谁暗传秋信,曳响过深枝。

    听嘒嘒哀音,惊回午梦,瘦怯绡衣。

    幽思。动人处,爱抱叶身轻,凉入琴丝。

    抚罢清商怨,把一襟馀恨,分付新词。

    噪晚和谁吟啸,仙蜕怅栖迟。

    记玉手挼挲,无弦有韵空自知。

    松蝉亭

    *现代-缪祉保

    高树依依傍小亭,长冈曲径草青青。

    庭前细听蝉声唱,回首江山入画屏。

    闺中杂咏

    [阅读全文]...

2021-12-30 03:29:50
  • 描写蝉的诗句古诗词(蝉的古诗词分享)

  • 分享
  • 千里闻蝉同此时

    ——咏蝉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在夏天,听到嘹亮的蝉声,常常容易勾起人们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亲朋好友的想念。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一诗中写到:

    相去三千里,闻蝉同此时。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洛桥碧云晚,西望佳人期。

    此诗的意思是:诗人与好友令狐楚相隔三千里远,却在同一时间听到蝉的鸣叫声。这蝉声早晨清脆地萦绕在带露的树叶间,傍晚伴着夕阳在忧愁中鸣叫。一会儿像琴弦音断声绝,一会儿又似管乐合奏。站在洛阳桥上向西望去,只见晚霞满天,何时才能与朋友相会?

    诗中的蝉鸣是引发诗人思念好友的触媒。诗人与好友虽远隔三千里,却在同一时间听到蝉的鸣叫声,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与好友的心心相印,突出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与关切。诗中描写蝉声早晚各不相同,单鸣、合唱别有特点,生动具体。

    唐代诗人卢同在《新蝉》中对蝉声作了形象的描写: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诗人将蝉声比作泉水的潜流幽咽,琴声的回环往复。长风吹来似乎听不到了,再一细听还在树枝间萦绕。诗人用形象的比喻,将蝉声描写得极为形象生动。

    再看宋代诗人朱熹的《南安道中》:

    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烟火居民少,荒溪草露侵。

    悠悠秋稼晚,寥落岁寒心。

    此诗写诗人赴南安路上的所见所闻。“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意思是:栖息在高处的蝉多有悠远的声韵,茂密的树林中传出它们袅袅的余音。高则传远,障则婉转,诗人根据声音传播的这一规律,描绘了蝉处于不同地方的鸣声特点。高与茂相间,悠远与袅袅相和,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群蝉大合唱的旋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再看南宋诗人杨万里《初秋行圃》中循声寻蝉的情趣:

    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无声。

    诗的大意是:将落的太阳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来觉得*在咫尺,却找不到它藏身的地方;一旦寻到它的*旁,却又没有了声响。

    诗句充满着大自然有和无的辩证法。落日自照,暮蝉自鸣,相互间本无特殊的情意,但正是太阳的照耀促使暮蝉使劲地鸣叫,从这一层关系来说,太阳又是最有情的。循声寻蝉,从听觉上判断蝉就*在咫尺,但又怎么也发现不了它的身影;待发现了它大致藏身的地方,蝉察觉到动静又停止了鸣唱,以致失去了寻找的目标。循声寻蝉确实存在着“探迷”一样的情趣。

    一样的蝉鸣,在不同的人听来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生发出各种不同的感慨来。

    先看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新蝉》: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诗人听见第一声蝉鸣,便觉又有一年岁月流逝,羁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读来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这蝉声曾使长年漂泊在外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乡愁顿起,他在《早蝉》中写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诗人觉得自己是闲人,最先听到了早蝉的鸣叫声。一听到蝉鸣,就泛起思绪,一直听下去,乡愁就逾浓。渭河边今夏的蝉声初鸣,与家乡的蝉声很有些相似,不知此时家乡衡门现在有谁在听这蝉声?可能听蝉之人的身影早已淹没在夕阳西下的槐花林里。诗人聆听蝉声,不禁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

    白居易还写有一首《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

    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

    此诗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刘禹锡的,借“一声”蝉鸣、“两枝”槐花,写出蝉之新鸣、槐花初放的初夏特点,抒发了诗人既感伤又豁达的复杂情感。既因季节变化和“青云”(指*显爵)迟到,而生人生易老与功名难得之叹;又认为“杯酒”就能释怀,应坦然面对人生起落与功名得失,表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接到白居易的赠诗后,写了一首《答白刑部闻新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诗中写道,自己在蝉未鸣叫前,已经感到时光流逝,韶华难留。当一听到蝉声,内心顿生凄凉,如同听到琴声时断时续。蝉在晴天早晨的鸣叫清亮悦耳,萦绕在带露的树叶间;而傍晚叫得又急又噪,似是害怕满天的晚霞。“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写蝉的鸣叫是逢时而为,感叹自己的时运不济。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南宋•杨万里《听蝉》),其实,蝉本无知、无情,蝉鸣亦本不关愁,许多诗人之所以闻蝉而愁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缘故罢了。

    因此,我们不难明了:有志无成、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唐代诗人雍裕之闻蝉声而潸然泪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诗人刘昭禹在其《闻蝉》一诗中对蝉“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的劝阻;唐代诗人卢殷在其《晚蝉》一诗中对蝉“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的抱怨;唐代另一位诗人姚合在其《闻蝉寄贾岛》一诗中对蝉鸣“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的描写,宋代词人刘克庄在其《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一诗中对蝉“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的感受,都只不过是诗人各自内心情感的外现与物化罢了。

    [阅读全文]...

2022-06-25 23:54:26
  • 秋雨的诗句及大意67句

  • 秋雨,天气,经典
  • 描写秋雨的诗句和意思

      湿屈青条折,寒飘黄叶多。不知秋雨意,更遣欲如何?下文是一些写秋雨的诗句以及相关的意思,欢迎大家阅读与学*。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描写秋雨的诗句和意思篇2:

      当时心事偷相许,

      宴罢兰堂肠断处。

      挑银灯,扃珠户,

      绣被微寒值秋雨。

      【应天长】唐五代-冯延巳

      幽幽心事欲说还羞,爱意已许,朦胧情怀寄予君心。衷肠难诉,已是遗憾事,偏逢淅沥秋雨,滴嗒声声,心绪难*,秋雨秋夜秋愁如许!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阅读全文]...

2022-02-10 13:35:28
  •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 写作
  •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蝉》虞世南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延伸阅读:描写蝉的古诗词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阅读全文]...

2022-07-02 15:33:18
  • 虞世南蝉古诗译文(虞世南蝉的诗意)

  • 诗意
  • 虞世南(唐)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这首托物寓意小诗。

    首句:

    “缕”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缨。蝉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句表面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比兴象征。“垂缕”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身分地位显贵却“饮清露”。

    次句:

    “流响出疏桐”写蝉声远传。 “流响”写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使蝉声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三四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秋风所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致远。标榜:立身品格高洁,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呼应,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脉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

    清施补华《蚬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诗种子:立意高,令诗超凡脱俗。

    (郭锦生编品)

    [阅读全文]...

2022-06-01 06:06:30
  • 描写蝉的诗句古诗词(关于写蝉的诗分享)

  • 分享
  • 烈阳炽盛,暑气渐浓,枝叶繁茂,绿荫葱葱,蝉鸣声渐起,夏意正当时。蝉鸣声声,宣示着夏的活力和热情。自古以来,蝉就被骚人墨客们所歌颂。蝉声中即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高洁远大的人生抱负,也有王维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的诗意生活。

    且听蝉吟,十首听蝉的古诗词,在夏日那一声声蝉鸣,别有一番韵味!

    听蝉

    唐-赵嘏

    噪蝉声乱日初曛,弦管楼中永不闻。

    独奈愁人数茎发,故园秋隔五湖云。

    闻蝉

    唐-刘昭禹

    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

    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孤馆宿漳浦,扁舟离洞庭。

    年年当此际,那免鬓凋零。

    听蝉寄朐山孙明府

    五代-李中

    忽听新蝉发,客情其奈何。

    西风起槐柳,故国阻烟波。

    垄笛悲犹少,巴猿恨未多。

    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么。

    听蝉

    宋-孔武仲

    畏日流金不断声,松风涧水助泠泠。

    我来萧散无余事,得倚篮舆细细听。

    听蝉八绝句

    宋-杨万里

    一壳空空纸样轻,风前却有许多声。

    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到诗人白发生。

    听蝉

    清-蕴秀

    小亭斜坐*花栏,碧树清阴宿雨乾。

    听罢蝉声风曳去,绿波深处夕阳残。

    听禅

    清-胤禛

    幽斋人迹少,禅翼响疏林。

    大火方流序,微凉早托音。

    乍听分远*,欲觅隐高深。

    旦夕轩亭外,清机伴我吟。

    [阅读全文]...

2022-07-10 10:41:42
  • 木兰诗第七段的大意

  • 木兰诗第七段的大意

      导语:木兰诗第七段的大意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第七段的大意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阅读全文]...

2022-07-30 03:42:18
蝉古诗的诗句大意 - 句子
蝉古诗的诗句大意 - 语录
蝉古诗的诗句大意 - 说说
蝉古诗的诗句大意 - 名言
蝉古诗的诗句大意 - 诗词
蝉古诗的诗句大意 - 祝福
蝉古诗的诗句大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