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师表》阅读附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出师表》阅读附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出师表》阅读附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出师表》阅读附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臣不胜受恩感激。(选自《出师表》)
【丙】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9.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答案:
8. B
9. B
10.(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11.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12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小题2】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3】甲文中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之间的哪三件大事?回顾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么?(5分)
【小题4】乙文对诸葛亮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方法?结合甲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小题1】⑴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⑵ 拜访 ⑶ 通“伸”伸张 ⑷ 奔走效劳 (4分)
【小题2】⑴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⑵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小题3】 三件往事:①三顾茅庐 ②临危受命 ③临崩寄大事(每点1分)目的是: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2分)
【小题4】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诸葛亮是一个有远大抱负,有卓越才能,知恩图报的人。(每问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的“卑鄙”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分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的“苟“闻达”“犹”“计”“安”,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通读文段,了解内容,根据诸葛亮的自述经历,概括事件,体会诸葛亮自述经历表达什么心意,从诸葛亮的个人情感上的知恩图报和对后主的鼓励两个方面来概括。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苟全性命于乱世②故不为苟得也
B.①奉命于危难之间②夫子何命焉为
C.①遂许先帝以驱驰②高可二黍许
D.①猥自枉屈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小题2】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受命以来
B.以君为长者
C.扶苏以数谏故
D.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小题4】 文段中,作者叙写自己21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请你说说殊遇有哪些?(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因此深为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小题4】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倾覆之际使之出任军师、丞相。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的两个苟皆是苟且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理解例句中的以的意思:因为,再去理解选项中几个以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解释好由是感激以这几个字词,全句基本就翻译出来了,注意一字一义。当然,能记住此句的翻译就直接写。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简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陟罚臧否:⑵必得裨补阙漏: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下列四个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可计日而待也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
【小题4】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 (2分)
【小题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臧否:善恶,好坏。阙:通“缺”,缺点。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躬耕于南阳 躬(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
③约己爱民约( )
④悉仰于官悉( )
2.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2.(1)在乱世之间(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从)不奢望在诸侯那里有名望而先达。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3.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对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出师表》6-7段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后出师表》节选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先帝以驱驰( )
庶竭驽钝( )
量臣之才( )
适疲于西( )
2.选出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咨臣以当世之事/辍耕之垄上
B.不求闻达于诸侯/今贼适疲于东,又务于西
C.并日而食/环而攻之而不胜
D.先帝不以臣卑鄙/故托臣以讨贼也
3.把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诸葛亮》阅读答案
在学*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出师表诸葛亮》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①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②病笃③,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⑤之力,效⑥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永安:指白帝城。 ③笃:重。④嗣子:继承人,指刘禅。⑤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效:奉献。
1.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 (用原文回答)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夙夜忧叹 (2)庶竭驽钝
(3)属以后事 (4)若嗣子可辅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中常用词语含义的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积累。
【答案】(1)夙夜:早晚。(2)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比喻才能*庸)(3)属:通嘱,嘱托、托付。 (4)辅:辅助,辅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题时,一是译准句中的重要字词,二是语言表述要通顺完整。
【答案】(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能力。在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的忠心耿耿集中表现在辅佐后主上。先主一去,后主登基,后主毫无一点治国之能,整个蜀国的社稷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他无怨无悔。为恢复中原,他两次上表后主,决心出师伐魏,其言可谓感人肺腑。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10分)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巨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政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二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7.解释下面加点同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节卑鄙 卑鄙: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9.联系《出师表》上下文,你认为诸葛亮自述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2分)
20.根据文段(一)(二)的内容,分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功的原因,分别从刘备和诸葛亮的角度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7、(1)躬:亲自。 (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每空1分,共2分)
18、因此(我)感动而奋发,于是答应先帝竭尽全力奔走效劳。(注意由是感激遂驱驰四处,出现一处不准确扣0。5分。共2分)
19、①为了传扬刘备礼贤下士的风范,也表达了对刘备的悼念之情;②希望刘禅学*他的父亲能够亲贤远佞。(一点1分。共2分)
20、从刘备的角度看,他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以亮有殊量,能够对自己的事业有大帮助,所以能够多次邀请诸葛亮,直到感动他;从诸葛亮的角度看,深谓备雄姿杰出,加上他能礼贤下士,所以受到激励,决定出山。(每个角度2分,注意表达的完整程度。共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躬耕于南阳 (2)先主器之
夫难*①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③,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通“评”,评判,判断。②拊,拍。③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21.写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A.夫难*者,事也。 B.必先苦其心志
C.所以动心忍性 D.曾益其所不能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哪句话与《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依据选文以及你对诸葛亮的了解,请简要的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C
22.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定了。(2分)
23.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分)
24.能围绕“忠心耿耿、勤勤恳恳、足智多谋、高瞻远瞩”等来评说即可。(2分)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庶竭驽钝 (4)以彰其咎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3】. 前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4】. 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3分)
答案
【小题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拜访(3)比喻才能*庸(4)表明,显扬
【小题1】略
【小题1】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
【小题1】主要表达了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报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刘氏父子、感恩和感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或成霸业,兴汉室、统一全国)
文言文阅读。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1~5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本布衣( ) ②由是感激( )
③深入不毛( ) ④夙夜忧叹(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
①躬耕于南阳( ) ②还于旧都( )
③以告先帝之灵( ) 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
3.翻译句子。(4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
5.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①*民,百姓 ②感动,激动,感慨 ③草木 ④早晚
2.①在 ②到 ③来 ④拿
3.①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②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
4.①五月渡泸,*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5.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来回答即可。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小题1】第①段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个典故的主要人物是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3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恐托付不效 (3)以伤先帝之明
【小题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之”与“败军之际”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A.咨臣以当世之事 B.吾欲之南海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永之人争奔走焉【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5】你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4分)
答案
【小题1】刘备和诸葛亮
【小题1】(1)地位低温,学识浅陋(2)奏效,实现(3)明见,英明
《出师表》课件
教学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出师表》课件,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阅读指导”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出师表》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师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出师表》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24课《出师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学*时,还应该结合组织相关综合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B整体感知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的重点段落;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大意及内容要点;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D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四、说教学构思
(一)以组全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出师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学*时,还应该结合文章组织相关分析性学*,合理地将语文学*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在学*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B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文章的重点段落;
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
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
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
D引导学生联系本人的生活体验进列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本人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本人的恩惠;怎样看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本人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本人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本人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列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方法,指导学生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天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列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
四、说教学构思
(一)以诗句引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学*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四、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古文忠君与爱国是一致的,故对诸葛亮忠于刘氏*并为之鞠躬尽瘁的思想行为不求全责备。
二、学*本文,难点不在讲解而在背诵。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作者、背景、出师表。
二、老师指导阅读、分段。
三、研读1、2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要求读得富于感情,有层次感),同时画出生字新词。
三、听写生字新词,给生字注音。
崩殂 恢弘 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郭攸之费祎 以遗陛下 裨补阙漏 猥自枉屈 夙夜忧叹 庶竭驽钝以彰其咎 咨诹善道
四、指导分段。
1、围绕“出师”思考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了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第三,在说明出师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伐魏的决心?
2、讨论后分段,写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研读第1、2段。
1、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谏,读jiàn,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昭:读zhào,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
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
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指导分析第1段。弄清第1段中三句话的意思。
(1)提问: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读第1句)值此存亡危急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读第2句)内外大臣这样表现的原因?(读“盖追”句)内外大臣能如此,作国君的又当如何?(读第3句)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背诵:这三句话语意连贯,互为因果,要顺着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3)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
①结合上下文,辨析词义,完成下表。
(“秋”的引申义学生回答可能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民以食为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②复*“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4)指导朗读。
3、指导分析第2段。
(1)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2)提示背诵:宫中……若有……宜付……以昭……不宜……异法也。
一、主旨概述
《出师表》阅读附答案
出师表阅读答案
出师表说课稿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说课稿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读后感大学
出师表读书笔记
出师表读后感600字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语文教案
出师表读后感300字
出师表读后感800字
花阅读附答案
阅读《风筝》附答案
后出师表读后感800字
父亲的阅读附答案
《三峡》阅读附答案
三峡阅读附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
《与朱元思书》阅读附答案
《岳阳楼记》阅读附答案
《口技》阅读答案
燕子阅读答案
《挫折》阅读答案